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易桂喜 付虹 +2 位作者 王思维 闻学泽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2-338,489,共7页
利用1973年1月1日至1988年11月5日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获得了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区域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像,初步揭示了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地震之前,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参数... 利用1973年1月1日至1988年11月5日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获得了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区域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像,初步揭示了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地震之前,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特征。澜沧7.6级地震震源区以低于0.7的异常低b值、低a值以及整个研究区最短的局部复发间隔TL值为特征,表明震源所在断裂段在震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具有发生大震的应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 震源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应力
下载PDF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灾害 被引量:6
2
作者 谷一山 周瑞奇 俞维贤 《灾害学》 CSCD 1990年第1期53-60,共8页
本文阐述了1983年澜沦、耿马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各种震害分布与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烈度的关系。同时针对性地提出抗震救灾对策。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灾害 震害分布 地质构造 地貌 烈度 抗震救灾措施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水氡状态吸引子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忠华 周尽 陈立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4-239,共6页
本文采用“根据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对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澜沧、普洱、思茅和芒市台的水氡旬均值进行了处理,得到震前澜沧.普洱和芒市台水氡状态吸引子维数d在1.0—3.0之间,这从理论上说明了澜沧—耿马地震孕... 本文采用“根据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对澜沧—耿马地震前后澜沧、普洱、思茅和芒市台的水氡旬均值进行了处理,得到震前澜沧.普洱和芒市台水氡状态吸引子维数d在1.0—3.0之间,这从理论上说明了澜沧—耿马地震孕育过程中此三台站水氡变化遵从某些确定性规律,并指出了这些确定性规律所依赖的基本变量数目范围,这对认识大震孕育过程中水氡变化的动力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 水氧 吸引子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带下一个强震活跃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石绍先 付虹 《内陆地震》 2009年第4期417-423,共7页
在震前对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的研究基础上,确认滇西南地区出现了预释放加速段、一个孕震区和显著地震有序向源迁移的演变过程等这些大震孕育并进入中短期阶段的标志。并应用这些特征,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耿马... 在震前对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的研究基础上,确认滇西南地区出现了预释放加速段、一个孕震区和显著地震有序向源迁移的演变过程等这些大震孕育并进入中短期阶段的标志。并应用这些特征,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耿马7.2级地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澜沧—耿马地震带下一个新的强震活跃期的时间和可能发震的断层作了估计,提出了强震活跃期中大震孕育短临阶段预测可参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 强震活跃期 滇西南强震短临预测思路
下载PDF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余震的近场研究临时报告
5
作者 王鸣 王培德 +5 位作者 周家玉 瞿江 倪晓希 倪江川 陈运泰 吴大铭 《防灾减灾学报》 1990年第2期35-40,共6页
主震活动及烈度 1988年11月6日格林威治时间13点03分14.5秒(北京时间21点03分14.5秒),在云南省西部靠近中缅边界的澜沧县西北40千米处发生了一个Ms 7.6(USGS定为Ms7.4)的强烈地震,13分钟以后在其震中北北西方向约60千米又发生了一个Ms7.... 主震活动及烈度 1988年11月6日格林威治时间13点03分14.5秒(北京时间21点03分14.5秒),在云南省西部靠近中缅边界的澜沧县西北40千米处发生了一个Ms 7.6(USGS定为Ms7.4)的强烈地震,13分钟以后在其震中北北西方向约60千米又发生了一个Ms7.2(USGS定为Ms6.4)的强烈地震。表1为云南省昆明遥测地震台网(KTSN)测定的主震震源参数以及主震以后6个星期内发生的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极震区里的房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 极震区 震源参数 震中距 遥测地震台网 地面运动 云南省西部 澜沧县 震中位置 发震时刻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区中小地震精确定位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丽 刘剑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2-487,共6页
概述了双差定位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1979~2009年澜沧—耿马地区发生的4279个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4124个地震基本参数,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2s降到了0.086s。定位结果显示震中沿北北西向的构造呈... 概述了双差定位方法及其基本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对1979~2009年澜沧—耿马地区发生的4279个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获得了4124个地震基本参数,走时残差均方根的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2s降到了0.086s。定位结果显示震中沿北北西向的构造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且更加集中于断层附近,在深度上改变了定位前的层状分布现象,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3~15km,表明该区的发震层较浅。虽然地表显示有部分段落不连续,但从深度剖面和震源机制等结果来看,该北北西向的断裂在地下可能是相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中小地震 澜沧 耿马地震 北北西向构造
下载PDF
云南耿马7.2级地震破裂与震源应力场 被引量:3
7
作者 何玉林 周荣军 +1 位作者 黎小刚 何强 《华北地震科学》 2001年第2期21-26,共6页
1 98 8年 1 1月 6日在云南省澜沧县和耿马县境内先后发生了 7.6级和 7.2级强烈地震。其中 7.2级地震在震中区小黑江两岸灰岩裸露区出现了具有构造意义的地裂缝带。采用断层滑动矢量法反演出形成上述地裂缝带的应力张量为 :σ1走向 2 2 3... 1 98 8年 1 1月 6日在云南省澜沧县和耿马县境内先后发生了 7.6级和 7.2级强烈地震。其中 7.2级地震在震中区小黑江两岸灰岩裸露区出现了具有构造意义的地裂缝带。采用断层滑动矢量法反演出形成上述地裂缝带的应力张量为 :σ1走向 2 2 3°,倾角 2 8°;σ2 走向 42°,倾角6 2°;σ3 走向 1 3 3°,倾角 0°;应力比 R=0 .5 7,总体显示出走滑兼压性特征 ,基本代表了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震源应力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 断面滑动矢量法 震源应力场 耿马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裂缝
下载PDF
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瑞琦 李世成 刘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8-174,共7页
根据澜沧—耿马震区构造能流图象的研究,其结果表明震区产生了两条长度分别为42公里、55公里的北西向主破裂,同时产生了几条北东—近南北向的次级破裂。通过与宏观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构造能流图象和震害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构造能流图像 澜沧-耿马地震 震区构造 地震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双震序列应力触发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方斌 袁道阳 +1 位作者 王爱国 庞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利用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岩石圈介质波速模型,计算了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和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2次双震间及对后续地震的应力变化影响,同时对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龙陵双震属共轭型双震活动,前一... 利用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岩石圈介质波速模型,计算了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和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2次双震间及对后续地震的应力变化影响,同时对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龙陵双震属共轭型双震活动,前一次地震的发生对后一次地震有抑制作用;而澜沧-耿马地震则属于牵动型双震活动,澜沧7.6级地震对其后的耿马7.2级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其库仑应力变化值为0.35bar;2绝大多数后续余震受到了主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其中龙陵双震触发效果较明显;3根据震后粘弹性松弛应力场变化得出,现阶段NW向的腾冲-龙陵、永德-勐省以及澜沧东南地区,NE向的瑞丽、镇安、大理、上允、永平等地区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这与该区地震活动性增强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龙陵地震 澜沧.耿马地震 应力触发 地震活动性
全文增补中
云南相似大震人员伤亡差异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永强 杨杰英 +1 位作者 曹刻 龚强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1976年云南龙陵、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相近,地震类型相近(双主震),极震区烈度相同,灾区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似,但人员伤亡相差10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云南两次相似大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差异因素:预警型前震(或临... 1976年云南龙陵、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相近,地震类型相近(双主震),极震区烈度相同,灾区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似,但人员伤亡相差10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云南两次相似大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差异因素:预警型前震(或临震预报发布)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高烈度区(Ⅸ)面积大小是影响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特定环境条件下次生灾害(震后火灾)对死亡人数有影响;集体行为的偶然因素对死亡人数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人员伤亡 预警前震 次生灾害 龙陵地震 澜沧-耿马地震
下载PDF
应力降的标度性质与震源谱高频衰减常数 被引量:25
11
作者 吴忠良 陈运泰 P.Mozaffari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0-468,共9页
震源谱的高频衰减常数对于较大的地震接近于2, 对于小地震接近于3, 而对于“大”、“小”之间的地震则通常不是一个整数, 并且随地震尺度而变化. 我们把震源谱高频衰减常数及其随地震尺度的变化与应力降随地震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 震源谱的高频衰减常数对于较大的地震接近于2, 对于小地震接近于3, 而对于“大”、“小”之间的地震则通常不是一个整数, 并且随地震尺度而变化. 我们把震源谱高频衰减常数及其随地震尺度的变化与应力降随地震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 试图给出在地震记录的完整性和高频特性并不理想的情况下, 间接地研究应力降标度性质的方法. 对1988 年澜沧-耿马地震部分余震的研究表明, 就这些余震而言, 小地震的应力降随地震尺度而增加、大地震的应力降保持不变的模型, 可以很好地解释观测得到的震源谱高频衰减常数及其随地震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震源谱 标度 高频衰减 澜沧-耿马地震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南汀河断裂带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孕震环境 被引量:25
12
作者 叶涛 黄清华 陈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504-4517,共14页
南汀河断裂带为滇西南地区活动断裂体系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北东向断裂,其构造活动及地震危险性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覆盖云南境内南汀河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宽频带阵列数据,利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解释技术,首次获得了南汀河断裂带的精细... 南汀河断裂带为滇西南地区活动断裂体系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北东向断裂,其构造活动及地震危险性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覆盖云南境内南汀河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宽频带阵列数据,利用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解释技术,首次获得了南汀河断裂带的精细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在上地壳深度,南汀河断裂带西南段与中段的电性结构表现出沿构造走向的高导条带特征,北东段表现为高阻结构.该高阻结构可能为临沧—勐海花岗岩体的电性反映,指示南汀河断裂可能未切穿该花岗岩带.在中下地壳深度,南汀河断裂带西南段存在大范围高导层,北东段则表现为整体性的高阻地壳,因此南汀河断裂北东段可能具有发生强震的介质结构背景.南汀河断裂带西南段的耿马地震区深部呈现北东向与北北西向的"X"型高导构造样式,该高导结构以南存在一个显著高阻异常体,1988年耿马M_S7.2地震以及2015年沧源M_S5.5级地震均发生于该高阻体与"X"型高导条带的电性边界.青藏高原东南缘绕东构造结流入滇西地区的中下地壳流可能受到南汀河断裂北东段中下地壳高阻体的阻挡而呈分流式分布于保山地块以及澜沧江断裂以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汀河断裂带 大地电磁测深(MT) 2015沧源地震 1988耿马地震 中下地壳流
下载PDF
用“无Q谱”方法测定震源谱的高频衰减 被引量:3
13
作者 P.Mozaffari 吴忠良 +1 位作者 陈运泰 王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宽频带地震记录可以表示为震源时间函数、传播算子和散射/衰减算子的褶积.在传播算子与频率无关、地震波的散射和衰减效应可以用一个以Q-1=Q-11+(Q2ω)-1的方式随频率变化的Q值来表示的情况下,通过位移谱的组合,可... 宽频带地震记录可以表示为震源时间函数、传播算子和散射/衰减算子的褶积.在传播算子与频率无关、地震波的散射和衰减效应可以用一个以Q-1=Q-11+(Q2ω)-1的方式随频率变化的Q值来表示的情况下,通过位移谱的组合,可以直接估计震源谱;而Q值对地震图的影响,在频谱的组合中被自动消去.用这种算法处理了1988年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地震5次余震的近震源宽频带地震记录.对ML=3.0和ML=3.5余震的处理结果表明,由不同台站上的宽频带地震记录,可以得到相同的高频衰减趋势.对MS=6.7的强余震处理结果表明,可以从不同的地震台站上得到相同的震源参数,所估计的参数值也与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这些余震震源谱的高频部分呈现出典型的f-γ衰减.其中,对ML=3.0余震有γ≈3;对MS=6.7和ML=4.0余震有γ≈2;而对ML=3.5和另一个ML=3.0余震有γ≈2.5.MS=6.7余震的拐角频率表明,它的震源尺度较小,意味着该余震是一个面积较小但强度较高的障碍体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谱 Q值 澜沧-耿马地震 地震 地震
下载PDF
地电观测获取的明确异常变化及其科学意义
14
作者 张平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146-146,共1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地震地电观测研究以来,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的震前地电异常震例。这些异常变化既有趋势的,也有短临剧烈的变化。无论是70年代唐山,澜沧-耿马地震,还是近年印尼,汶川强震,都获得了较多的观测资料。
关键词 地电异常 地电观测 澜沧-耿马地震 科学 观测资料 年代 震例 震前
下载PDF
汶川、通海、澜沧强地震区的岩石圈磁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丽丽 康国发 付虹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7-32,共6页
利用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构建的NGDC-EMM-720-V3地磁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澜沧—耿马地震和通海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分布带的岩石圈磁场强度,绘制磁异常图,分析这3个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场的关系.研究表明,这... 利用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构建的NGDC-EMM-720-V3地磁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澜沧—耿马地震和通海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分布带的岩石圈磁场强度,绘制磁异常图,分析这3个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震中分布与岩石圈磁场的关系.研究表明,这3个地震主震震中均在弱磁异常区,余震序列分布带的岩石圈磁场强度整体也较弱.汶川地震与通海地震岩石圈磁场特征相似,澜沧—耿马地震与二者稍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磁场 汶川地震 澜沧—耿马地震 通海地震 磁异常与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