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地区小麦根际联合共生固氮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田颖 李宏高 +1 位作者 牛育华 王艳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采用加富、分离、纯化等技术对从陕西关中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采集到的小麦须根样品进行处理,从中分离出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 12 株,在改良 Dǒbereiner无氮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2h,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力,从中筛选出具有... 采用加富、分离、纯化等技术对从陕西关中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采集到的小麦须根样品进行处理,从中分离出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 12 株,在改良 Dǒbereiner无氮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2h,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力,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的菌株 5株,并对其进行初步研究和鉴定。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根际存在着联合共生固氮菌,经鉴定这5株菌株属于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小麦 联合共生固氮 固氮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联合共生固氮菌对小麦种子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邓天天 陈曦 侯宇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6-892,共7页
从13株小麦根际筛选得到3种联合共生固氮菌,通过单因素批次试验确定了不同菌种的培养时间、温度、pH、葡萄糖浓度及氮素浓度的适宜范围,得出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生长效果最佳的实验条件,并进一步测定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对小麦种子生长状... 从13株小麦根际筛选得到3种联合共生固氮菌,通过单因素批次试验确定了不同菌种的培养时间、温度、pH、葡萄糖浓度及氮素浓度的适宜范围,得出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生长效果最佳的实验条件,并进一步测定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对小麦种子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显示,在p H 7,温度35℃,Na Cl浓度5%,葡萄糖浓度10%,氮素浓度3 g·L^(-1)的条件下培养36 h时,组合菌组作用于小麦种子的效果优于单个菌株的作用效果,相较于空白组,发芽率平均提高了4%,发芽势、发芽指数也均有所提高。组合菌组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稳定发挥作用,有利于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共生固氮 生长曲线 小麦
下载PDF
新生物菌肥:——联合共生固氮菌
3
《中国高校技术市场》 2002年第4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生物菌肥 联合共生固氮 巴西固氮螺菌
下载PDF
甘蔗固氮内生菌──重氮营养醋杆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丽梅 樊妙姬 李玲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3-66,共4页
关键词 重氮营养醋杆菌 联合共生固氮 甘蔗
下载PDF
让生物固氮研究造福人类
5
作者 罗明典 《当代生态农业》 2002年第1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专性共生固氮 联合共生固氮 蓝细菌 根瘤菌 生物固氮
下载PDF
生物固氮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
6
作者 Junji Ishizuka 莫治雄 《土壤学进展》 1993年第5期15-24,共10页
每年全球的生物固氮量为17.2×10^7吨。生物固氮有助于耕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生产。通过培育高效的固氮生物和宿主植物,筛选宿主植物与微共生生物的最佳组合,以及改进接种技术和田间管理,改善生物固氮的研究已经取得... 每年全球的生物固氮量为17.2×10^7吨。生物固氮有助于耕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生产。通过培育高效的固氮生物和宿主植物,筛选宿主植物与微共生生物的最佳组合,以及改进接种技术和田间管理,改善生物固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物技术在创造有希望的固氮生物方面是很有用的。为了通过促进生物固氮来提高植物生产,还要了解和消除限制田间高效固氮系统建立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联合共生固氮 稻田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