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烯化合物环加成反应的最新研究
1
作者 宫晓蕾 高文超 +2 位作者 常宏宏 魏文珑 李兴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31-1350,共20页
联烯是一类含有1,2-丙二烯结构的化合物,可与各种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多种环加成反应,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和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联烯及其衍生物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本文对近几年来联烯化合物与含有各种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在... 联烯是一类含有1,2-丙二烯结构的化合物,可与各种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多种环加成反应,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和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联烯及其衍生物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本文对近几年来联烯化合物与含有各种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在不同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发生的环加成反应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4+2]、[3+2]、[2+2]、[1+2+2]、[2+2+2]、[4+3]和[4+2+2]等环加成反应,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烯化合物 催化 环加成 丙二 不饱和键
原文传递
三取代联烯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玉华 张辉 +2 位作者 朱凯 戚兰君 崔冬梅 《浙江化工》 CAS 2013年第11期29-31,共3页
联烯是一类含有1,2-丙二烯官能团的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被广泛应用在多种有机反应中。因此研究联烯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以起始原料来分类,针对三取代联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化合物 合成 中间体
下载PDF
天然产物海洋联烯Xyloallenoid F的全合成 被引量:2
3
作者 毛魏魏 王三永 +2 位作者 李春荣 杨定乔 林永成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3-785,共3页
以丙炔醇为原料,经Mannich反应、还原、溴化、Williamson合成法等共七步反应,首次合成了从海洋真菌中分离的天然产物联烯Xyloallenoid F,总收率25.4%,目标化合物经IR,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测定和结构表征.
关键词 联烯化合物 全合成 Xyloallenoid F
下载PDF
五味子素类抑制HIV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伟 易翔 +5 位作者 肖培根 褚凤鸣 郭彦伸 乔延江 毕开顺 郭宗儒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311-1317,共7页
建立了五味子活性成分木脂素类和联苯类化合物抑制HIV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方程 .采用联苯环原子和苯环质心两种叠合方式 ,并区分联苯化合物的不同构型 ,共建立了四类CoMSIA模型 ,其中训练集中联苯类为S构型并叠合联苯环原子建立的CoMSIA... 建立了五味子活性成分木脂素类和联苯类化合物抑制HIV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方程 .采用联苯环原子和苯环质心两种叠合方式 ,并区分联苯化合物的不同构型 ,共建立了四类CoMSIA模型 ,其中训练集中联苯类为S构型并叠合联苯环原子建立的CoMSIA模型相关性最好 ,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 为 0 .71,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 =0 .99,标准偏差SE =0 0 5 1,F =10 0 0 6 .CoMSIA方法采用Gaussian函数计算场能 ,并在CoMFA方法的立体和静电场基础上加入疏水场 ,PLS分析结果更为准确 .该模型三维等势图证实了某些结构和活性规律 ,如联苯基共面性越好 ,活性越高 ,同时给出了苯环上取代基的体积、电性和疏水性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HIV活性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五味子 木脂素苯环辛二化合物 苯类化合物 中药 抗艾滋病药物
下载PDF
Leaf Volatiles Induced by Mechanical Damage from Diverse Taxonomic Tree Species 被引量:2
5
作者 平立岩 沈应柏 +1 位作者 金幼菊 郝建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3期261-266,共6页
Plant volatiles induced by wounding play key roles in plant-insect and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ir induction by wounding and their functions in interplant communications, four... Plant volatiles induced by wounding play key roles in plant-insect and plant-plant interaction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ir induction by wounding and their functions in interplant communications, four diverse tree species: ashleaf maples ( Acer negundo L.), hankow willow (Salix matsudana Koidz.), Chinese white poplar ( Populus tomentosa Carr.) and poplar opera 8277 (P. simonii x P. pyramibalis cv.), were used as materials. The blends of volatiles collected after damage were detected with GCMS. Most of the induced compounds reach high concentrations in 5 h. They are acyclic monoterpenes, fatty acid derivatives, and aromatic compounds. To authors' knowledge, dimethyl adipate, diisobutyl succinate and benthothiazole have never been reported in previous herbivore insect-plant systems, After being damaged 2 h, green leaf volatiles were released in large amount. The repellents were detec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 after 24 h. The time of releasing is different within different species, but many kinds of volatiles widely existed in different trees.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 among species. Health ashleaf maple released more terpenoids, but poplars and willow produced more aromatic comp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ATILES damage GC-MS TERPENOID fatty acid derivative aromatic compou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