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容器用双向拉伸聚4-甲基-1-戊烯(BOPMP)薄膜开发与应用
1
作者 储松潮 潘毓娴 +5 位作者 黄云锴 潘焱尧 石兆峰 汪威 唐兵 冯玲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24年第1期41-48,共8页
聚4-甲基-1-戊烯(PMP)是一种具有等规结构的新型热塑性塑料,PMP为结晶性树脂,熔点在235℃~240℃之间,耐热性好,可在高温下使用,并具有卓越的电气绝缘和介电性能。与聚丙烯树脂相比,熔点高60℃,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相近。随着我国电子工... 聚4-甲基-1-戊烯(PMP)是一种具有等规结构的新型热塑性塑料,PMP为结晶性树脂,熔点在235℃~240℃之间,耐热性好,可在高温下使用,并具有卓越的电气绝缘和介电性能。与聚丙烯树脂相比,熔点高60℃,介电常数、介电损耗相近。随着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PMP的用量在近年来有大幅的增长。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由于产量有限、售价较高,限制了PMP在国内的应用。为此本文尝试采用双向拉伸的方法,试制聚4-甲基-1-戊烯(BOPMP)薄膜,并加工成金属化膜,试制电容器,最后对电容器的性能进行相应测试评价。采用不同牌号原料生产BOPMP薄膜,其电压击穿强度差别较大,不同频率下的BOPMP薄膜电容器损耗角正切值、介电常数均与BOPP薄膜电容器接近,但其高温下的性能有待进一步验证。如何提升BOPMP薄膜电压击穿强度及其耐热性,开发出适宜于双向拉伸的PMP粒子原料,生产出高质量的BOPMP电容薄膜,将是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薄膜电容器 4-甲基1-戊烯 双向拉伸 BOPMP
下载PDF
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修复大鼠长期鼓膜穿孔
2
作者 李硕 胡浩磊 +3 位作者 杨杰 徐弢 殷钢 李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71-2377,共7页
背景:近年来出现许多新颖的鼓膜修补材料,包括贴片、3D打印支架等,然而经过这些材料修补后的鼓膜在厚度和内部结构上不同于天然鼓膜。目的:探究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修补大鼠长期鼓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利用... 背景:近年来出现许多新颖的鼓膜修补材料,包括贴片、3D打印支架等,然而经过这些材料修补后的鼓膜在厚度和内部结构上不同于天然鼓膜。目的:探究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修补大鼠长期鼓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聚己内酯、聚己内酯-胶原与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表征支架的表面形态、孔隙率及细胞相容性。取50只雄性SD大鼠,使用无菌23号针头刺破双耳鼓膜后下部联合丝裂霉素C、氢化可的松用药法建立鼓膜穿孔模型;造模12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其他4组鼓膜穿孔处分别植入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聚己内酯组)、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聚己内酯-胶原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与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载细胞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每组10只,支架植入1,2,3,4周利用耳内镜检查鼓膜愈合情况,植入4周后进行鼓膜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与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支架表征:扫描电镜显示相较于其他纳米纤维膜,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具有排列更加整齐的纳米纤维结构与更大的表面孔径,并且孔隙率更高(P<0.001);细胞活死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3种支架上附着良好,其中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上的活细胞数量多于其他两种支架;阿尔马兰染色显示,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率高于其他两种纤维膜;②动物实验:除空白对照组外,随着纤维膜植入时间的延长,其他4组大鼠鼓膜逐渐愈合,其中载细胞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愈合速度最快;苏木精-伊红、Masson与Ki-6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载细胞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组大鼠鼓膜厚度适中且具有3层结构,其中胶原纤维层均匀一致,与正常鼓膜相似,鼓膜修复质量好于其他纤维膜组;③结果表明: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孔聚己内酯-胶原纳米纤维膜不仅能够快速修补鼓膜穿孔,而且新愈合鼓膜在组织结构和厚度上类似于正常鼓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技术 长期鼓膜穿孔 己内酯-胶原支架 间充质干细胞 纳米纤维膜
下载PDF
聚己内酯增强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力学性能
3
作者 陈若梦 伍言龙 赵广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针对生物陶瓷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韧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字光处理技术和涂层工艺,制备了集高强度韧性一体化的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聚己内酯复合支架,并研究了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对复合支架抗压抗弯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针对生物陶瓷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韧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数字光处理技术和涂层工艺,制备了集高强度韧性一体化的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聚己内酯复合支架,并研究了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对复合支架抗压抗弯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己内酯涂层可有效提高β-磷酸三钙陶瓷支架的力学性能,复合支架的强度和韧性均与聚己内酯涂层浓度呈正相关性;随着聚己内酯涂层浓度的提高,复合支架的可靠性显著提高,涂层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但不均匀现象也越明显;结合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评价发现,0.20 g/mL聚己内酯增强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的综合性能最佳。该研究可为制备满足骨生长到骨强化两阶段力学性能要求的复合支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段骨缺损 己内酯涂层 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 力学性能 微观形貌
下载PDF
线形聚(ε-己内酯)和星形聚(ε-己内酯)的合成及表征
4
作者 汪林玉 于保辉 +3 位作者 陈永竹 宝利军 彭小琼 毕韵梅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31-33,共3页
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分别通过苯甲醇和季戊四醇引发ε-己内酯(CL)的开环聚合(ROP),制备了线形聚(ε-己内酯)(PCL)和四臂星形聚(ε-己内酯)(S-(PCL)4)。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它... 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分别通过苯甲醇和季戊四醇引发ε-己内酯(CL)的开环聚合(ROP),制备了线形聚(ε-己内酯)(PCL)和四臂星形聚(ε-己内酯)(S-(PCL)4)。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线形聚(ε-己内酯)(PCL)和四臂星形聚(ε-己内酯)(S-(PCL)4)可用后续制备基于聚己内酯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可生物降解药物输送载体的开发和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形(ε-己内酯) 星形(ε-己内酯) 开环
下载PDF
烷氧基金属化合物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研究
5
作者 李长存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在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7 h条件下,以烷氧基金属化合物(A-17)为活性种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制备聚ε-己内酯(PCL),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分析了产物的微观结构,考察了ε-己内酯单体转化率(η)和产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 n)及多... 在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7 h条件下,以烷氧基金属化合物(A-17)为活性种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制备聚ε-己内酯(PCL),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 H-NMR)分析了产物的微观结构,考察了ε-己内酯单体转化率(η)和产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 n)及多分散性指数(PDI)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探讨了该条件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1 H-NMR表明产物中的聚合物为PCL,产物中有未反应的ε-己内酯;η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应初期η增长快,反应后期η增长速度降低,反应7 h时η为90.16%;反应时间从5 h延长到6 h,产物PCL的M n从37788增长到54953,PDI从1.55降低到1.31,反应时间延长到7 h时产物PCL的M n降低到53778,PDI上升到1.43;A-17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机理为活性阴离子配位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 开环 单体转化率 相对分子质量 合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聚己内酯和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修饰后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金龙 刘继超 于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300-3306,共7页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血管化问题使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制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促进骨细胞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骨组织中血管的形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血管化问题使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制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促进骨细胞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骨组织中血管的形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①利用3D快速成形机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支架(记为PCL/β-TCP支架),将支架浸渍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溶液中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记为PCL/β-TCP/PDGF BB支架)。②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血管基因表达。③体内实验:取21只成年大鼠,建立双侧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PCL/β-TCP/PDGF BB支架,对照组植入PCL/β-TCP支架,空白组不植入支架,每组7只。术后12周,进行Micro-CT扫描、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成骨与成血管基因检测。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与PCL/β-TCP支架相比,PCL/β-TCP/PDGF BB支架可促进骨髓间充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与黏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 mRNA的表达。②体内实验: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可见明显的骨缺损,对照组、实验组均可见大量新生的骨组织,实验组修复效果更明显。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和番红固绿染色显示,空白组没有明显骨组织形成;对照组可见大量成熟度较高的骨基质及相对较少的不成熟软骨组织;实验组可见大量的骨样组织及成熟度较高的软骨组织,大部分髓腔再通。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相比于PCL/β-TCP支架,PCL/β-TCP/PDGF BB支架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并表达成血管相关基因,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己内酯 Β-磷酸三钙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 血管形成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聚(ε-己内酯)薄膜结晶形貌及分子取向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震 谢续明 +1 位作者 杨睿 王秀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165,共5页
用匀胶机通过溶液铸膜方法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分别制备具有不同厚度的聚(ε-己内酯)(PCL)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偏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对薄膜中PCL的结晶形貌、片晶生长方式及分子链取向进行了研究.AFM结果表明... 用匀胶机通过溶液铸膜方法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分别制备具有不同厚度的聚(ε-己内酯)(PCL)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偏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对薄膜中PCL的结晶形貌、片晶生长方式及分子链取向进行了研究.AFM结果表明,在200 nm或更厚的薄膜中,PCL主要以侧立(edge-on)片晶的方式生长;对于厚度小于200 nm的薄膜,PCL片晶更倾向于以平躺(flat-on)的方式生长.这种片晶生长方式的改变在硅片和铝箔基板上都表现出同样的倾向.此外,在15 nm或更薄的薄膜中,PCL结晶由通常的球晶结构变为树枝状晶体.偏光ATR-FTIR结果表明,当膜厚小于200 nm时,薄膜结晶中PCL分子链沿垂直于基板表面方向取向,并且膜越薄,取向程度越高,与AFM的观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薄膜 结晶形貌 分子取向 原子力显微镜 偏光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
下载PDF
聚氨酯绷带用PEG-CL-LA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8
作者 虞远忠 夏浙安 +1 位作者 陈伶俐 叶炜 《中国胶粘剂》 CAS 2024年第4期35-40,共6页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聚乙二醇(PEG)为起始剂,ε-己内酯(CL)和乳酸(LA)为原料,在170℃和高真空的条件下直接缩聚合成了不同数量CL单元与LA单元的二元醇共聚物(PLCA)。PLCA与过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00)及少量叔胺类催化...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聚乙二醇(PEG)为起始剂,ε-己内酯(CL)和乳酸(LA)为原料,在170℃和高真空的条件下直接缩聚合成了不同数量CL单元与LA单元的二元醇共聚物(PLCA)。PLCA与过量的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100)及少量叔胺类催化剂混合,在70℃反应,得到异氰酸酯封端的共聚物混合胶体(PLCA-PU),并涂覆在聚酯多孔编织带上制备出聚氨酯绷带。保持PEG的量,改变CL和LA的比例和异氰酸酯的量,得到一系列的PLCA和PLCA-PU。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聚氨酯绷带的固化时间、径向压缩力值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PLCA和PLCA-PU;当R=5、n(PEG)∶n(CL)∶n(LA)=1∶6∶7时,PLCA-PU制备的绷带的固化时间为383 s,压缩力值最高能达到19.4 N;选用合适的物料配比可以满足绷带尽快固化、具有合适刚性强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氨酯绷带 ε-己内酯 乳酸
下载PDF
聚己内酯二元醇的合成研究
9
作者 李长存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54-58,共5页
以二乙二醇为起始剂,金属羧酸盐CAT-1为催化剂,通过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制备了聚己内酯二元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达到反应温度(160℃)后的最初10 min,ε-己内酯转化率快速升高,从21.41%(0 min)... 以二乙二醇为起始剂,金属羧酸盐CAT-1为催化剂,通过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制备了聚己内酯二元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达到反应温度(160℃)后的最初10 min,ε-己内酯转化率快速升高,从21.41%(0 min)升高到98.74%(10 min),反应15 min时即可达到99.43%,反应时间从2 h到5 h,ε-己内酯转化率变化幅度较小;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酸值(KOH)从0.53 mg/g(1 h)降低到0.19 mg/g(5 h),氮气吹扫可有效降低产物中的酸性成分,产物M_n从1 790(1 h)升高1 990(5 h),而羟值(KOH)从62.69 mg/g(1 h)降低到56.38 mg/g(5 h),M_n与羟值的变化与酯交换反应有关。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ln([M]_(0)/[M]_(t))与t成线性关系,该聚合反应为一级反应,属于活性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 开环 转化率 己内酯二元醇 酸值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DEG系聚己内酯二元醇酸值的影响
10
作者 李长存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采用本体聚合工艺,以二乙二醇(DEG)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制备DEG系聚己内酯二元醇,分析了产物的微观结构,研究了3种工艺条件对DEG系聚己内酯二元醇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确认产物中的聚合物为DEG系聚己内酯二元... 采用本体聚合工艺,以二乙二醇(DEG)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反应制备DEG系聚己内酯二元醇,分析了产物的微观结构,研究了3种工艺条件对DEG系聚己内酯二元醇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确认产物中的聚合物为DEG系聚己内酯二元醇,ε-己内酯转化率为99.81%,产物中残留ε-己内酯质量分数为0.19%;在“氮气保压”(A工艺)条件下,产物酸值高;在“先氮气保压、后氮气吹扫”(B工艺)条件下,可有效降低产物酸值,但反应时间较长;在“反应前脱水、反应时氮气吹扫、反应后脱挥”(C工艺)条件下,产物酸值(以氢氧化钾计)均低于0.35 mg/g,且反应时间在6 h以内;反应前降低ε-己内酯的含水量、反应时氮气吹扫可有效降低产物的酸值;C工艺更适合DEG系聚己内酯二元醇的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 开环 己内酯二元醇 酸值
下载PDF
反离子聚合聚(3,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的热电性能研究进展
11
作者 樊峤 何露露 +3 位作者 李博 杨继飞 刘玉飞 何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6-184,共9页
反离子的选择对电化学聚合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薄膜的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备受关注,在已报道的聚合物薄膜中,PEDOT:聚(苯乙烯磺酸盐)(PSS)、PEDOT:甲苯磺酸盐(Tos)、PEDOT:高氯酸(ClO_(4))和PEDOT:三氟甲磺酸酯(OTf)等被广泛... 反离子的选择对电化学聚合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薄膜的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备受关注,在已报道的聚合物薄膜中,PEDOT:聚(苯乙烯磺酸盐)(PSS)、PEDOT:甲苯磺酸盐(Tos)、PEDOT:高氯酸(ClO_(4))和PEDOT:三氟甲磺酸酯(OTf)等被广泛研究。文中综合分析了不同类型反离子对PEDOT薄膜热电性能的应用研究,重点阐述了PEDOT:PSS和PEDOT:Tos提高热电性能的工艺方法,PEDOT:PSS薄膜具有高电导率、可水处理和热稳定性高等特点,二次掺杂、化学去掺杂和连续处理工艺能有效提高其热电性能,但是PSS有亲水性的限制;而Tos具有疏水性,且PEDOT:Tos薄膜能够有效平衡赛贝克系数和电导率的关系;其它的PEDOT:ClO_(4)和PEDOT:OTf等薄膜对热电性能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展望了反离子聚合PEDOT薄膜作为柔性热电器件和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开发和实际应用。对进一步研究新的反离子聚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离子 (3 4-乙烯二氧噻吩)薄膜 热电性能 电导率 塞贝克系数 柔性热电器件 可穿戴
下载PDF
聚ε-己内酯薄膜的脂肪酶促降解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庆峰 李会举 +3 位作者 沈智奇 郭长友 苏婷婷 王战勇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122,共6页
利用脂肪酶对聚ε-己内酯(PCL)薄膜进行降解研究,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以及质谱等分析方法对降解后的PCL薄膜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PCL薄膜(3cm×1cm×0.05cm)在45℃和30... 利用脂肪酶对聚ε-己内酯(PCL)薄膜进行降解研究,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以及质谱等分析方法对降解后的PCL薄膜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PCL薄膜(3cm×1cm×0.05cm)在45℃和30U/mL脂肪酶的作用下,经20h后失重率可达86.9%;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PCL薄膜表面发生降解并形成孔洞,且孔洞随降解时间呈现增大趋势;PCL相对结晶度随降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随降解时间的延长,PCL薄膜的热稳性呈下降趋势;PCL在酶促降解前后化学组成未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 脂肪酶 生物降解
下载PDF
氧化玉米淀粉-聚己内酯基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
13
作者 杜永梅 党旭岗 王学川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78-2285,共8页
通过简便的“一锅法”对氧化玉米淀粉(OCS)进行线性接枝吲哚-3-乙酸(IAA),成功制得了新型氧化玉米淀粉基抗菌材料(OI)。然后,将OI与聚己内酯(PCL)进行共混成膜,制得了氧化玉米淀粉-聚己内酯基抗菌膜(PO)。通过FTIR、UV-Vis-NIR分光光度... 通过简便的“一锅法”对氧化玉米淀粉(OCS)进行线性接枝吲哚-3-乙酸(IAA),成功制得了新型氧化玉米淀粉基抗菌材料(OI)。然后,将OI与聚己内酯(PCL)进行共混成膜,制得了氧化玉米淀粉-聚己内酯基抗菌膜(PO)。通过FTIR、UV-Vis-NIR分光光度计、XRD、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电子拉力机对所制备的OI、PO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并评价了PO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IAA与OCS主要通过酯化反应进行结合,制备的OI的取代度为60%、最低抑菌浓度为0.50 g/L,远低于传统抗生素和大分子壳聚糖抗菌材料的用量。随着OI用量的增加,PO结晶度下降,透光率下降,接触角略有下降,而抗拉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当m(PCL)∶m(OI)=4:1时,制备的PO-20表现出良好的非浸出性、生物相容性。PO-20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2±0.10)和(15.0±0.0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淀粉 己内酯 吲哚-3-乙酸 抗菌材料
下载PDF
ε-己内酯聚合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胡芸 谢凯 +1 位作者 陈一民 安立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50,54,共4页
研究了己内酯开环聚合中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及以乙二醇 -钛酸丁酯作为引发剂的用量对聚合物的影响 ,得出了己内酯开环的较佳反应条件 (反应温度为 140℃ ,反应时间为 7h)并拟合出在该反应条件下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与乙二醇的关系式 M=15... 研究了己内酯开环聚合中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及以乙二醇 -钛酸丁酯作为引发剂的用量对聚合物的影响 ,得出了己内酯开环的较佳反应条件 (反应温度为 140℃ ,反应时间为 7h)并拟合出在该反应条件下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与乙二醇的关系式 M=15 0 .4 6( Vρ/m) -0 .5315。聚己内酯结构用红外、核磁共振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 合反应 研究 己内酯 开环 生物降解 合成工艺
下载PDF
一种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磁性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6
15
作者 苟马玲 张阳德 +6 位作者 王辉 谢震 王吉伟 潘一峰 谢希惠 涂铭旌 钱志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5-237,241,共4页
通过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以聚乙二醇为致孔剂,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磁性聚合物多孔微球。结果表明微球为多孔结构,孔与孔相连,同时微球具有超顺磁性。
关键词 磁流体 己内酯-乙二醇-己内酯 合物微球 溶剂扩散 多孔材料
下载PDF
聚β-羟基丁酸酯和聚ε-己内酯的酯交换反应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成 费宾 +4 位作者 彭树文 庄宇钢 陈学思 董丽松 冯之榴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2-148,共7页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 ,研究了聚 β 羟基丁酸酯 (PHB)与聚ε 己内酯 (PCL)在液相条件下的酯交换反应 .讨论了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采用1 3C NMR ,FTIR ,DSC ,WAXD和TGA等方法对PHB和PCL共聚酯 (PHB co PCL... 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 ,研究了聚 β 羟基丁酸酯 (PHB)与聚ε 己内酯 (PCL)在液相条件下的酯交换反应 .讨论了反应时间 ,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采用1 3C NMR ,FTIR ,DSC ,WAXD和TGA等方法对PHB和PCL共聚酯 (PHB co PCL)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对其结晶行为、晶体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通过酯交换反应 ,所得到的共聚酯为嵌段共聚物 .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酯交换反应的发生 .随着酯交换量的增加 ,PHB co PCL的结晶行为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是 ,PHB co PCL晶体结构并没有因为PCL链段的引入而发生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羟基丁酸酯 ε-己内酯 酯交换反应 辛酸亚锡 催化剂
下载PDF
聚ε-己内酯的合成、改性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39
17
作者 杨安乐 孙康 吴人洁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52-57,64,共7页
综述了近年来聚 ε-己内酯均聚物、共聚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生物医用上的应用 ,同时也叙述了聚ε-己内酯共混物体系的制备和相容性研究。
关键词 ε-己内酯 共混物 合成 改性 生物材料
下载PDF
ε-己内酯均聚物及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炼 魏志勇 +2 位作者 张瑶 杨璠 齐民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0,共5页
分别以D,L-乳酸和L-乳酸为原料制得D,L-丙交酯(D,L-LA)和L-丙交酯(L-LA);以辛酸亚锡为内酯开环聚合引发剂,用ε-己内酯(ε-CL)开环均聚合制备聚ε-己内酯,考察了引发剂用量、聚合时间和温度等对聚合产物特性黏数的影响。由ε-CL与D,L-LA... 分别以D,L-乳酸和L-乳酸为原料制得D,L-丙交酯(D,L-LA)和L-丙交酯(L-LA);以辛酸亚锡为内酯开环聚合引发剂,用ε-己内酯(ε-CL)开环均聚合制备聚ε-己内酯,考察了引发剂用量、聚合时间和温度等对聚合产物特性黏数的影响。由ε-CL与D,L-LA和L-LA共聚合制得聚(ε-己内酯-D,L-丙交酯)和聚(ε-己内酯-L-丙交酯),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等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聚(ε-己内酯-L-丙交酯)具有很好的弹性和较高的断裂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己内酯 (ε-己内酯-D L-丙交酯) (ε-己内酯-L-丙交酯) 丙交酯 辛酸亚锡 丙交酯 合成 结构表征 乳酸
下载PDF
二(芳氧基)稀土(Ⅱ)配合物催化ε-己内酯开环聚合 被引量:10
19
作者 姚英明 沈琪 扈晶余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72-677,共6页
系统地研究了二(2,6二叔丁基4甲基酚基)钐[(ArO)2Sm(THF)4]催化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发现它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并显示“活性”聚合的特点,在甲苯中,当[M]/[I]=2000(摩尔比),60℃,1... 系统地研究了二(2,6二叔丁基4甲基酚基)钐[(ArO)2Sm(THF)4]催化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发现它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并显示“活性”聚合的特点,在甲苯中,当[M]/[I]=2000(摩尔比),60℃,1h,转化率可达98%.并比较了不同的两价稀土化合物的催化活性.通过核磁分析末端基结构的方法,研究了(ArO)2Sm催化己内酯开环聚合的引发机理,发现催化剂首先与己内酯反应,生成三价烯醇式稀土化合物,后者引发己内酯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钐催化剂 开环 ε-己内酯 稀土 己内酯
下载PDF
辛酸镁催化L-丙交酯与ε-己内酯共聚及其共聚物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魏志勇 刘炼 +2 位作者 王沛 高军 齐民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47-954,共8页
以无毒性的辛酸镁为催化剂催化L-丙交酯和ε-己内酯本体开环共聚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单体配比的共聚物.首先用1H-NMR跟踪了共聚合单体转化率,显示L-LA聚合速率显著快于ε-CL.用13C-NMR分析共聚物微观结构和计算单体单元平均序列长度(LLL... 以无毒性的辛酸镁为催化剂催化L-丙交酯和ε-己内酯本体开环共聚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单体配比的共聚物.首先用1H-NMR跟踪了共聚合单体转化率,显示L-LA聚合速率显著快于ε-CL.用13C-NMR分析共聚物微观结构和计算单体单元平均序列长度(LLLe和LCe),表明聚合过程中酯交换反应导致单元序列结构重新分布.随着反应进行,LLLe急剧下降而LCe逐渐增加后稍有降低,游程数逐渐增大,共聚物无规度提高.反应初期主要是一级酯交换反应,二级酯交换反应导致的CLC序列结构在反应后期才观察到.由Fineman-Ross法计算出L-丙交酯和ε-己内酯的竞聚率分别为rLA=23和rCL=0.22,表明在聚合反应初期L-LA单体优先插入聚合物增长链端,形成LL单元长嵌段结构.共聚物组成显著影响单元序列长度,各序列长度随相应单体加入量增加而增长.二级酯交换系数(TII[CLC])随ε-CL含量增加而增大.对于整个组成范围内,根据竞聚率计算的LLLr值始终要大于聚合产物的LLLe,而LCr计算值小于或接近LCe实验值.因此,共聚物单元序列分布随共聚物投料比和反应时间而改变,趋向于无规分布.以DSC和XRD分析了共聚物热性能和结晶性,表明共聚物结晶性与单元序列长度密切相关.所有共聚物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符合无规共聚物的Fox方程,说明所得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或者说包含有相容性嵌段成分的共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丙交酯-co-ε-己内酯) 辛酸镁 酯交换 微观结构 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