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形态聚乙烯微塑料对Fe^(3+)的吸附性能
1
作者 章萍 郁李 +4 位作者 曾博 李雨洁 张吴 毛玉婷 邹友琴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24年第3期276-284,306,共10页
为探究聚乙烯(PE)微塑料的不同形态对Fe^(3+)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选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作为不同形态PE的代表,利用SEM、FTIR、吸附比表面测试法及Zeta电位表征其结构形貌,并通过静态吸... 为探究聚乙烯(PE)微塑料的不同形态对Fe^(3+)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选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作为不同形态PE的代表,利用SEM、FTIR、吸附比表面测试法及Zeta电位表征其结构形貌,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形态PE对Fe^(3+)的吸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LDPE相较于LLDPE具有更优的颗粒分散性、比表面积和表面负电性,其对Fe^(3+)的最大吸附量达到5.01 mg·L^(-1),PE对Fe^(3+)的吸附量随着微塑料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升温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LDPE和LLDPE对Fe^(3+)的吸附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和朗缪尔模型,这表明吸附过程以单层物理吸附为主;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以表面吸附为主,且内扩散不是吸附速率控制的唯一步骤。此外,扩散力和静电力是LDPE和LLDPE吸附Fe^(3+)的主要作用机制,并且不受其线型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塑料 Fe^(3+) 吸附
下载PDF
聚碳酸酯、聚乙烯微塑料对小鼠小肠结构与屏障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苏绮玲 黄安琪 +6 位作者 黄敏仪 邓映玲 梁威 杨敏 陈沿君 吴江 康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目的探究食源性微塑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乙烯(polythylene,PE)对小鼠小肠结构、肠道屏障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周龄的小鼠分为正常饮食组(对照组),高浓度PE(30 g/kg鼠粮)添加组(HPE组),高浓度PC(30 g/kg鼠粮)添加组(HPC组)... 目的探究食源性微塑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乙烯(polythylene,PE)对小鼠小肠结构、肠道屏障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周龄的小鼠分为正常饮食组(对照组),高浓度PE(30 g/kg鼠粮)添加组(HPE组),高浓度PC(30 g/kg鼠粮)添加组(HPC组),低浓度PE(3 g/kg鼠粮)添加组(LPE组),低浓度PC(3 g/kg鼠粮)添加组(LPC组),饲喂4周。剖检,采集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微塑料对小肠显微结构的影响。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小鼠各肠段屏障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小鼠普遍绒毛高度降低、表面积减小,隐窝深度增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变小,结果呈剂量依赖的关系。与PC组相比,PE组对小肠的显微结构影响更显著。PC、PE会使小鼠十二指肠、回肠屏障基因Claudin-1、Claudin-2、Claudin-7的表达量大部分下调,而小鼠空肠屏障基因Claudin-1、Claudin-2、Claudin-7、Claudin-15、Zone occludens 1(ZO-1)的表达量大部分上调。PC、PE微塑料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屏障基因Occludin表达量大部分都上调。结论PC、PE损伤了小鼠小肠显微结构,改变了肠道屏障基因的表达,调节肠道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 聚碳酸酯 聚乙烯 小鼠 小肠结构 肠道屏障基因
下载PDF
聚合硫酸铁对水中聚乙烯微塑料的混凝效果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金垒 龚佳昕 +1 位作者 苏善煜 黄华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5-702,共8页
以聚合硫酸铁(Polyferric Sulfate,PFS)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微塑料分别作为混凝剂和去除对象,通过改变混凝剂投加量、微塑料粒径、溶液pH值及共存污染物等系统地研究不同条件下PFS对PE微塑料的去除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 以聚合硫酸铁(Polyferric Sulfate,PFS)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微塑料分别作为混凝剂和去除对象,通过改变混凝剂投加量、微塑料粒径、溶液pH值及共存污染物等系统地研究不同条件下PFS对PE微塑料的去除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Zeta电位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混凝机理。结果显示:当PFS投加质量浓度为10~550 mg/L时,PE微塑料的去除率随着PFS投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加入表面活性剂及碱性条件下,PFS具有更好的混凝沉降性能;在小于500μm的粒径中,PE微塑料粒径为50~150μm时的去除率最高;当混凝剂投加质量浓度为550 mg/L,pH值为8时,去除率可达到98.0%,且优于铝系和天然混凝剂。在六价铬-微塑料共存体系中,微塑料的去除效果未受到显著影响。同时,混凝剂对六价铬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15.9%。混凝机理分析表明,电荷中和和吸附架桥作用为PFS对PE微塑料的主要混凝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聚合硫酸铁 聚乙烯 塑料 混凝 机理
下载PDF
富里酸对聚乙烯微塑料污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
4
作者 杨明瑶 吉恒莹 李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2-1099,共8页
为研究富里酸对聚乙烯污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分别在含有质量比为0.1%、1%和3%荧光染色聚乙烯污染的土壤中添加0.3%的富里酸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土壤相比,0.1%、1%聚乙烯均减少土壤表面孔状... 为研究富里酸对聚乙烯污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分别在含有质量比为0.1%、1%和3%荧光染色聚乙烯污染的土壤中添加0.3%的富里酸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土壤相比,0.1%、1%聚乙烯均减少土壤表面孔状结构和粗糙度,抑制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减小土壤饱和导水率,3%聚乙烯增加土壤表面孔状结构和粗糙度,降低入渗速率和饱和导水率;施加0.3%富里酸后,0.1%、1%和3%聚乙烯污染土壤表面孔状结构增多,粗糙度增大,水分入渗速率降低,饱和导水率随聚乙烯含量增大而增大,但较不施加富里酸前的饱和导水率分别下降48.75%、32.01%和3.64%;添加0.3%富里酸,可使聚乙烯微塑料在土壤中垂直向下的迁移速度分别提高33.33%、37.50%和38.33%。研究表明,富里酸增加了聚乙烯污染土壤的孔状结构和粗糙度,降低了聚乙烯污染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和饱和导水率,同时提高了聚乙烯在土壤中垂直向下的迁移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里酸 塑料 聚乙烯 土柱 迁移
下载PDF
昆布多糖-聚合氯化铝铁复配去除水中聚乙烯微塑料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金垒 龚佳昕 +1 位作者 陈锦莉 黄华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1410,共10页
以昆布多糖(LA)作为一种新型助凝剂,考察了其在使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去除聚乙烯(PE)微塑料时的强化混凝性能,通过Zeta电位、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混凝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量... 以昆布多糖(LA)作为一种新型助凝剂,考察了其在使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去除聚乙烯(PE)微塑料时的强化混凝性能,通过Zeta电位、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混凝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LA可提高PAFC对PE微塑料的混凝效率,当PAFC和LA的投加量分别为150 mg·L^(−1)和20 mg·L^(−1)时,单一PAFC和PAFC-LA对PE微塑料的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4%和95.2%.PAFC和PAFC-LA对PE微塑料的混凝机理是一致的,LA的加入显著改善PAFC的电荷中和、吸附架桥和卷扫絮凝效果.不同pH、微塑料粒径、共存离子、腐殖酸共存及真实水体效果测试实验表明,PAFC-LA复配混凝系统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铁 昆布多糖 聚乙烯 塑料 机理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酶活性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丰晨晨 陈悦 +2 位作者 陈富鹏 李岚涛 林迪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7,共12页
【目的】探究聚乙烯微塑料(polyethylene microplastics,PE-MPs)对冬小麦生长、生理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效应,为揭示冬小麦对PE-MPs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粒径(10、500μm)和质量分数(0%、0.1%、0... 【目的】探究聚乙烯微塑料(polyethylene microplastics,PE-MPs)对冬小麦生长、生理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效应,为揭示冬小麦对PE-MPs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粒径(10、500μm)和质量分数(0%、0.1%、0.5%、1.0%和5.0%)PE-MPs对冬小麦(播种后60、90、120 d)生长发育、光合生理、抗氧化酶活性、叶片解剖结构、冠层温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光合生理等指标受PE-MPs影响显著。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叶鲜质量和根鲜质量等农艺指标及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含量和光合特性整体呈先升高(PE-MPs质量分数0.1%~0.5%)后降低(PE-MPs质量分数1.0%~5.0%)趋势。同时,PE-MPs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抗氧化酶活性,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在PE-MPs质量分数0.5%时达到最高,而后逐步下降。PE-MPs质量分数0.1%~0.5%时提高了叶片厚度,增加了植株冠层群体温度。此外,土壤脲酶(soil urease,S-URE)、酸性磷酸酶(soilacid phosphatase,S-ACP)和脱氢酶(soil dehydrogenase,S-DHA)活性受PE-MPs影响显著,3种酶活性整体均在PE-MPs质量分数0.5%~1.0%处理下达最大值。【结论】PE-MPs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理化特性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效应整体呈低促(0.1%~0.5%)高抑(1.0%~5.0%)趋势变化,高质量分数PE-MP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毒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塑料 冬小麦 叶片抗氧化酶 冠层温度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与铅复合暴露对小麦和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7
作者 林小楠 陈苏 +4 位作者 李琳 侯紫嫣 梁效 谢安琪 晁雷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6期70-76,共7页
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毒理效应是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为明确土壤常见污染物聚乙烯(PE)微塑料与重金属铅(Pb)复合暴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小麦和大豆种子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种子发芽实验,研究了单一PE微塑料(0,100,300,500,10... 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毒理效应是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为明确土壤常见污染物聚乙烯(PE)微塑料与重金属铅(Pb)复合暴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小麦和大豆种子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种子发芽实验,研究了单一PE微塑料(0,100,300,500,1000,1500 mg/L),单一Pb(0,50,100,200,400 mg/L),以及PE微塑料(300,500 mg/L)与Pb(100,200 mg/L)复合作用对小麦种子和大豆种子的萌发与根伸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单一PE微塑料暴露(100~1500 mg/L)小麦与大豆种子发芽率分别为84.83%~100.00%和76.67%~100.00%,根长度分别为7.32~9.18 cm和10.90~12.30 cm,小麦和大豆种子的萌发及根伸长整体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不同浓度单一Pb污染(50~400 mg/L)对小麦和大豆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随Pb浓度增高其发芽率降低,而根伸长则呈现先增大再减小趋势;其中,PE微塑料和Pb污染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根伸长的影响更为显著。PE微塑料与Pb复合暴露对小麦和大豆种子的萌发与根伸长的抑制强度随PE微塑料和Pb浓度的增加而加大;PE微塑料可促进种子萌发与根伸长,拮抗Pb污染对小麦种子和大豆种子萌发与根伸长的影响,但拮抗作用强度随PE微塑料浓度和Pb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微塑料疏水、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被种子表面吸附,影响种子吸收水分与种子呼吸是抑制种子萌发与根伸长的可能机制;微塑料带有负电荷、与Pb^(2+)静电吸附力强,通过与种子竞争吸附降低Pb^(2+)与种子可接触性是PE微塑料拮抗Pb对小麦与大豆种子毒性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塑料 PB 小麦 大豆 种子发芽
下载PDF
老化前后聚乙烯微塑料的变化和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影响
8
作者 罗渊 乔升 +1 位作者 赵英蓉 孟祥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60-2268,共9页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测定聚乙烯微塑料(PE-MPs)老化前后的形貌特征、比表面积、孔隙、粒径、接触角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其理化性质的变化,并以大白菜种子为受试生物,通过植物早期生长试验,探究了其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影响。研究结...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测定聚乙烯微塑料(PE-MPs)老化前后的形貌特征、比表面积、孔隙、粒径、接触角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其理化性质的变化,并以大白菜种子为受试生物,通过植物早期生长试验,探究了其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微塑料经老化后颗粒破碎变小,粒径(Dx50)由91.4μm减小至77.3μm;比表面积从4.150 8 m^(2)·g^(-1)增加至4.967 1m^(2)·g^(-1);接触角由103°减小至79°,表明其由疏水性变为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增多,并于1 650~1 800 cm-1处出现新增的羰基(C O)特征吸收带。与单独四环素相比,老化前后聚乙烯微塑料存在下,0.5 mg·L^(-1)和5 mg·L^(-1)四环素对大白菜种子发芽也无显著影响;胚根伸长和子叶光合色素合成受到的抑制作用均随微塑料含量的升高而加剧,其中,相对根长的最大降低幅度为18.9个百分点,光合色素相对含量的最大降低幅度为51.1个百分点。相较于老化前,微塑料老化后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加剧效应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塑料 四环素 老化 亲疏水性 植物毒性 子叶光合色素
下载PDF
筛分浮选法高效提取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研究
9
作者 张杰 赖金龙 罗学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89-96,共8页
【目的】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高效分离、提取是研究聚乙烯微塑料环境污染、毒理等的关键环节,构建一种从土壤中原位分离、高效提取聚乙烯微塑料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对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 【目的】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高效分离、提取是研究聚乙烯微塑料环境污染、毒理等的关键环节,构建一种从土壤中原位分离、高效提取聚乙烯微塑料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和索氏提取法分别对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料进行提取,计算3种分离方法对土壤中聚乙烯微塑料的提取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聚乙烯微塑料表面微观形貌特征的变化;采用热重(TG)分析聚乙烯微塑料热解特性参数的变化;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聚乙烯微塑料特征官能团的变化。【结果】3种分离方法均可提取土壤中的聚乙烯微塑料,其中筛分浮选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95.58%,密度分离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89.60%,索氏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可达86.10%。SEM分析显示,索氏提取法分离的聚乙烯微塑料颗粒表面有细碎的鱼鳞纹或片状结构;密度分离法提取的聚乙烯微塑料表面附有大量的土壤杂质颗粒物;筛分浮选法分离的聚乙烯微塑料颗粒表面几乎没有土壤杂质,表面微观形貌特征未被破坏。TG和FT-IR分析显示,3种分离方法提取的聚乙烯微塑料主要成分均为聚乙烯微塑料且均没有破坏聚乙烯微塑料原有的官能团结构。【结论】3种分离方法的提取率为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索氏提取法,微观表面特征完整性表现为筛分浮选法>密度分离法>索氏提取法,在提取率和保留提取物微观表面特征信息方面,筛分浮选法均优于其他两种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 聚乙烯 提取方法 表面特征 土壤 筛分浮选法 地膜污染
下载PDF
聚乙烯(PE)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石悦琪 叶广彬 +1 位作者 孙珊珊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69-77,共9页
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作为全世界使用量最多的塑料之一,因其耐磨性、高分子量和抗损坏特性而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PE的破裂形成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这些微塑料已大量积累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E能够被... 聚乙烯(Polyethylene,PE)作为全世界使用量最多的塑料之一,因其耐磨性、高分子量和抗损坏特性而在自然环境中持久存在。PE的破裂形成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这些微塑料已大量积累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目前,已有研究表明PE能够被部分降解,但在寻找能够完全降解PE的微生物或酶,以及构建更完整的PE生物降解途径方面仍需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综述PE的分类、回收技术、表征方法、以及降解PE的微生物和酶的种类,探讨了生物降解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为继续探索其降解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塑料 表征方法 生物 生物降解 聚乙烯降解菌 降解途径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暴露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国梅 李娟 +3 位作者 龙健 廖洪凯 冉泰山 赵雨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95-1702,共8页
为探讨微塑料对蔬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4—9月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研究聚乙烯微塑料(PE-MPs)在不同浓度下(0、50、500、2500 mg·kg^(-1))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不同生长阶段(幼苗期、开花期与结果期)的生长状况、植... 为探讨微塑料对蔬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4—9月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研究聚乙烯微塑料(PE-MPs)在不同浓度下(0、50、500、2500 mg·kg^(-1))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不同生长阶段(幼苗期、开花期与结果期)的生长状况、植株养分、光合色素含量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PE-MPs增加了辣椒的根长、鲜质量及植株中碳含量,而对株高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50 mg·kg^(-1)时亦抑制了光合色素的合成;开花期,PE-MPs对辣椒的根长与碳含量有促进作用,而减少了其株高、鲜质量及磷含量,在浓度为2500 mg·kg^(-1)时则能促进光合色素的合成;结果期,PE-MPs对辣椒根长、碳含量及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有促进作用,对株高、鲜质量及磷含量有抑制作用;PE-MPs降低了辣椒产量,最多可使每株辣椒减产42.86%。由此可见,PE-MPs对辣椒根长与植株中碳含量有促进作用,但降低了株高与产量,对其生物量未见显著影响,鲜质量、光合色素含量与氮磷含量则与生长阶段和PE-MPs浓度有关。综上,PE-MPs对辣椒生长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农业生产等活动中应尽量避免微塑料进入土壤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塑料 光合色素 辣椒 植株养分 产量
下载PDF
水中聚乙烯微塑料风化行为对混凝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铭遥 彭少茵 +3 位作者 齐飞 李晨 王振北 郭明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2-638,共7页
以地表水中丰度较高的聚乙烯(PE)微塑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吸附和混凝试验,在解析PE微塑料对水中有机物吸附能力的基础上,用氙灯对PE微塑料进行光老化以模拟微塑料在自然条件下的风化行为,深入研究PE微塑料风化行为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结... 以地表水中丰度较高的聚乙烯(PE)微塑料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吸附和混凝试验,在解析PE微塑料对水中有机物吸附能力的基础上,用氙灯对PE微塑料进行光老化以模拟微塑料在自然条件下的风化行为,深入研究PE微塑料风化行为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为50~200目的 PE微塑料对有机物的吸附量为310~350 mg/g(以碳计),不存在显著的吸附性能差异。在混凝过程中,相较于未添加PE微塑料的情况,添加未风化的PE微塑料会降低有机物去除率,而添加风化PE微塑料则能明显提升有机物去除率。同时,混凝过程对风化PE微塑料的去除率高于未风化PE微塑料,表明PE微塑料的风化行为有利于其在混凝过程中被去除。根据混凝过程中絮体特征可知,PE微塑料的风化行为对形成絮体的尺寸影响极小,但能显著提高絮体的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塑料 风化行为 混凝过程 有机物去除 絮体特征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对青稞幼苗生长影响的FTIR光谱研究
13
作者 智兆星 欧全宏 +4 位作者 江丽琴 韩明澄 左烨豪 倪钦如 刘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9-70,共2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阶导数红外光谱(SD-IR)对在富含聚乙烯微塑料环境下生长的青稞幼苗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稞幼苗的一维原始光谱整体相似,主要由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吸收峰组成。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中,不同条件下生...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阶导数红外光谱(SD-IR)对在富含聚乙烯微塑料环境下生长的青稞幼苗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稞幼苗的一维原始光谱整体相似,主要由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吸收峰组成。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中,不同条件下生长的青稞幼苗在1800~800 cm^(-1)范围内的吸收峰强度和形状展现出差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富含聚乙烯微塑料环境下生长的青稞幼苗的多糖、蛋白质和脂质含量发生了变化。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二阶导数光谱能够有效监测微塑料对青稞幼苗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聚乙烯 塑料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二阶导数红外光谱
下载PDF
密度分离法分选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PE)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子珂 《四川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3,共3页
密度分离法是分选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PE)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分选出来的聚乙烯纯度,本文使用乙醇调控密度分离法中所使用的液体介质的密度。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当水和乙醇的体积之比为2:1或者1:1时,分选提取出来的聚乙烯的纯... 密度分离法是分选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PE)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分选出来的聚乙烯纯度,本文使用乙醇调控密度分离法中所使用的液体介质的密度。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当水和乙醇的体积之比为2:1或者1:1时,分选提取出来的聚乙烯的纯度、分离效率以及回收率均达到了100%,且分选时间较短,仅为1分钟左右。本研究为环境化工中分选多种废旧塑料中的聚乙烯提供了两种成本较低的液体介质。该工作对于聚乙烯的循环利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分选 密度分离法 乙醇 体积比 聚乙烯(pe)
下载PDF
聚乙烯对小白菜生长的潜在影响:内生效应
15
作者 于方明 高雨 +4 位作者 陈玉橼 符明月 唐炽健 莫翠菊 李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21-4631,共11页
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粒径和不同添加水平的聚乙烯微塑料(PE-MPs)对小白菜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E添加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株高和株重(P<0.05),在PE粒径为0.5μm,投加量为0.5%(w/w)... 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分析了不同粒径和不同添加水平的聚乙烯微塑料(PE-MPs)对小白菜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E添加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株高和株重(P<0.05),在PE粒径为0.5μm,投加量为0.5%(w/w)的处理下,分别下降了86.8%和60.3%.并且,PE添加导致小白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二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E粒径变化对小白菜生长和光合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更大.PE添加显著降低了内生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P<0.05),显著提高了内生细菌群落的Simpson指数(P<0.05).在各水平PE的添加下,小白菜根系内生细菌变形菌门和内生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而内生细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SEM观测结果表明PE-MPs颗粒主要出现在小白菜的木质部和根皮层组织的细胞壁上.二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E粒径变化对小白菜根系和地上部分的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更大.PE的富集对小白菜造成了严重的结构、功能损伤和膜脂过氧化损伤,最终导致小白菜的生物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聚乙烯塑料 内生菌 活性氧物质
下载PDF
不同粒径的聚乙烯微塑料对玉米和黄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晓红 刘柳青青 +4 位作者 栗敏 刘强 曹东东 郑浩 罗先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3-1271,共9页
近年来,微塑料(MPs)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和危害备受关注。聚乙烯(PE)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聚焦于粒径和浓度效应,但粒径和浓度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知之甚少。该研究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3种粒径(13、58、... 近年来,微塑料(MPs)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和危害备受关注。聚乙烯(PE)微塑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聚焦于粒径和浓度效应,但粒径和浓度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知之甚少。该研究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3种粒径(13、58、178μm)PE微塑料在不同质量分数(0、0.1%、0.5%、1%、2%)下对玉米(Zea mays L.)和黄瓜(Cucumis sativusL.)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粒径的PE微塑料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玉米和黄瓜种子的发芽势和芽长,种子活力指数下降;对于幼苗生长,除了0.1%的PE13显著增加了玉米株高,0.1%和0.5%的PE13显著增加了玉米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外,3种粒径的PE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玉米和黄瓜幼苗的生长。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E粒径、质量分数和二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且质量分数效应更显著,而PE对黄瓜种子发芽仅存在质量分数效应;PE对玉米幼苗的株高、黄瓜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玉米的根尖数具有更显著的粒径效应。RDA分析结果也显示,PE对玉米和黄瓜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和黄瓜的根系形态存在显著的粒径效应和质量分数效应,PE粒径越大和质量分数越大其抑制作用越显著;PE的浸出物重金属Zn和Cu以及有机添加剂对玉米和黄瓜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和根系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塑料 粒径 交互作用 种子发芽 幼苗生长 根系形态
下载PDF
聚乙烯、聚丙烯微塑料致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联合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洪艳 李环 张晶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478-482,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烯(PE)微塑料、聚丙烯(PP)微塑料及二者联合应用对雄性小鼠生殖损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根据2×2析因设计将32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PE微塑料染毒组、PP微塑料染毒组及PE+PP微塑料联合染毒组.... 目的探讨聚乙烯(PE)微塑料、聚丙烯(PP)微塑料及二者联合应用对雄性小鼠生殖损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根据2×2析因设计将32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PE微塑料染毒组、PP微塑料染毒组及PE+PP微塑料联合染毒组.对照组喂饲正常饲料,微塑料单独染毒组喂饲添加1%的PE或PP饲料,联合染毒组喂饲同时添加1%PE和1%PP的饲料.饲养60 d后分析各组小鼠精子质量、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E组、PP组、PE+PP组小鼠精子畸形率增加(P<0.05);PE+PP组精子数量、精子活力下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染毒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明显减少(P<0.05),PE组、PP组、PE+PP组小鼠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PE组、PP组、PE+PP组小鼠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P<0.05),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析因分析表明:微塑料PE、微塑料PP在降低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增加MDA含量、降低睾酮生成方面存在交互增强作用.结论微塑料PE、微塑料PP对小鼠生殖的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与氧化损伤及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 聚乙烯 聚丙烯 氧化应激 生殖内分泌
下载PDF
塑料微球表面制备聚乙烯醇涂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苏琳 陈素芬 +4 位作者 刘梅芳 张占文 姚红 李波 刘一杨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17-1522,共6页
在聚苯乙烯(PS)-聚乙烯醇(PVA)-碳氢聚合物(CH)三层球的设计中制备PVA涂层的方法主要包括乳液微封装法、炉内成球涂层法、浸(旋)涂法、界面缩聚法及喷涂法等,前三种方法目前最为常用。总结了前三种制备PVA涂层方法的优缺点及目前的研究... 在聚苯乙烯(PS)-聚乙烯醇(PVA)-碳氢聚合物(CH)三层球的设计中制备PVA涂层的方法主要包括乳液微封装法、炉内成球涂层法、浸(旋)涂法、界面缩聚法及喷涂法等,前三种方法目前最为常用。总结了前三种制备PVA涂层方法的优缺点及目前的研究和制备现状。乳液微封装法适合于500μm以下小尺寸双层球的制备,具有微球成活率高、产品质量较好等优点,但制备过程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不易制备大直径双层球。炉内成球涂层法也适用于小尺寸双层球的制备,其制备周期短,但液滴发生器的设计苛刻,PVA层的均匀性差,且不易制得较大尺寸的双层球。浸(旋)涂法可制备1000μm以上的大直径双层球,但该方法中影响PVA涂层铺展的因素较多,得到的PVA涂层均匀性较差,且涂层很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涂层 空心塑料 乳液封装法 炉内成球涂层法 浸(旋)涂法
下载PDF
聚乙烯和荧蒽联合暴露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马云 周彬彬 张杰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9-585,共7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有机污染物,而微塑料作为土壤中污染物的潜在转运载体,会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研究微塑料和PAHs在土壤中的联合毒性具有重要意义...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有机污染物,而微塑料作为土壤中污染物的潜在转运载体,会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研究微塑料和PAHs在土壤中的联合毒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土壤中聚乙烯和荧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分数荧蒽使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15.41%~19.02%,脱氢酶活性提高了51.50%~61.11%,蔗糖酶活性提高了8.19%~30.90%,说明荧蒽对土壤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聚乙烯使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3.94%~18.52%,脱氢酶活性增加了51.37%~99.74%,蔗糖酶活性降低了19.34%~33.42%,说明聚乙烯对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对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虽然聚乙烯荧蒽联合均促进了土壤酶活性,但是聚乙烯减弱了荧蒽对蔗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蚯蚓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蒽 聚乙烯塑料 联合暴露 土壤酶 蚯蚓
下载PDF
PE微塑料对土壤吸附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0
作者 周悦 马贵 +2 位作者 廖彩云 周炎炎 丁家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129,共7页
微塑料影响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该文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3种粒径(13、48、150μm)聚乙烯微塑料(PE-MPs)存在时土壤对Cd的吸附解吸行为,同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 微塑料影响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该文采用批量实验研究了3种粒径(13、48、150μm)聚乙烯微塑料(PE-MPs)存在时土壤对Cd的吸附解吸行为,同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测试方法探究了相关机理。结果表明,PE-MPs对土壤吸附Cd^(2+)的影响表现为:抑制Cd^(2+)的吸附,促进Cd^(2+)的解吸,且当PE-MPs剂量较高或粒径较大时,这种影响更明显。无论是否存在PE-MPs,土壤对Cd^(2+)的吸附过程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模型,说明其过程均为受化学吸附控制的多层吸附。土壤对Cd^(2+)的吸附机制主要为表面络合和沉淀作用,PE-MPs能覆盖土壤表面的活性位点,干扰Cd^(2+)与土壤中含氧官能团相互作用,进而减弱土壤对Cd^(2+)的化学吸附。PE-MPs能增强土壤中Cd的流动性,增加Cd对土壤生态系统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塑料 土壤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