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PEN介导寡核苷酸MT01递送对实验性大鼠牙移动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刘宇妍 于文雯 +4 位作者 申玉芹 秦甜甜 周雪纯 黄蕾 孙新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0-795,I0002,I0003,共8页
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PEI)衍生物PEN介导寡核苷酸MT01的体内局部递送能力,初步阐明其对实验性牙移动模型大鼠牙槽骨改建的影响及生物学安全性。方法: 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PEN组、MT01组、硫代修饰的MT01(MT01s)组和PEN/MT01组... 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PEI)衍生物PEN介导寡核苷酸MT01的体内局部递送能力,初步阐明其对实验性牙移动模型大鼠牙槽骨改建的影响及生物学安全性。方法: 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PEN组、MT01组、硫代修饰的MT01(MT01s)组和PEN/MT01组,建立实验性牙移动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左侧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局部注射以上4种药物作为药物干预侧,右侧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局部注射PBS作为PBS对照侧,每3 d注射1次,14 d时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重要脏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大体照片及X线片测量牙移动距离,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法检测牙周组织中成骨标志性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SP7)和骨钙素(OCN)mRNA表达水平。结果:局部注射以上药物后,各组大鼠的主要脏器组织中均未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及结构差异,各脏器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与PBS对照侧比较,MT01、MT01s和PEN/MT01组大鼠药物干预侧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均缩小(P<0.05或 P<0.01),PE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双侧牙齿近中移动距离的差值PEN/MT01组>MT01s组>MT01组>PEN组,且PEN/MT01组与MT01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对照侧比较,MT01s组和PEN/MT01组大鼠药物干预侧牙周组织中Runx2、SP7和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 P<0.01),且PEN/MT01组升高最为明显;MT01组大鼠药物干预侧牙周组织中Runx2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SP7和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EN组大鼠药物干预侧牙周组织中Runx2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SP7和OCN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衍生物PEN可安全递送MT01进入体内,使牙周组织中Runx2、SP7和OCN mRNA表达水平升高,减少实验性牙移动大鼠的牙齿移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 寡核苷酸MT01 Runt相关转录因子2 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 骨钙素
下载PDF
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体内转染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松琳 金拓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2242-2243,共2页
目的:研究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在小鼠体内的转染活性情况。方法:采用荧光素酶质粒DNA作为报告基因,与基因载体复合,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考察组织分布情况;以及对小鼠肌肉注射,应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其转染活性。结果:静脉注射... 目的:研究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在小鼠体内的转染活性情况。方法:采用荧光素酶质粒DNA作为报告基因,与基因载体复合,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考察组织分布情况;以及对小鼠肌肉注射,应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其转染活性。结果:静脉注射后,小鼠肺组织中基因表达量最高;肌肉注射后,可以观察到活性转染结果,表达量高于对照PE(?)25KDa。结论: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在体内可成功输送质粒DNA,但转染效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 体内转染 组织分布 活体成像
原文传递
新型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在Hep G2细胞中转染和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菲 吕楠 +1 位作者 张奇昕 苏靖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2期4205-4207,共3页
目的:研究以对苯二甲醛(Terephthalaldehyde)为连接剂的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衍生物PEI-Tp对肝癌细胞Hep G2的转染活性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以荧光素酶质粒作为报告基因,研究高分子和DNA的复合物在Hep G2细胞中的转染活... 目的:研究以对苯二甲醛(Terephthalaldehyde)为连接剂的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衍生物PEI-Tp对肝癌细胞Hep G2的转染活性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以荧光素酶质粒作为报告基因,研究高分子和DNA的复合物在Hep G2细胞中的转染活性,用MTT的方法研究高分子对Hep G2细胞的毒性。结果:Hep G2细胞转染结果显示构建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PEI-Tp具有高效输送质粒的能力;细胞毒性结果显示PEI-Tp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毒性显著低于PEI25 kDa。结论:Hep G2细胞实验数据显示PEI-Tp是一种高效、低毒,在基因治疗领域有相当前景的非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 HEP G2细胞 转染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以聚乙烯亚胺及其衍生物为骨架在非病毒基因治疗中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慕平 丁宝月 +4 位作者 陈如兵 郑永霞 孙琳丽 苏小蓉 吴兆勇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28期120-122,共3页
攻克肿瘤最有潜力的方法是基因治疗,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以聚乙烯亚胺(PEI)及其衍生物为病毒载体的非病毒基因疗法。虽然聚乙烯亚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病毒基因递送系统,但它仍存在不足之处,需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主要可从以下方面来... 攻克肿瘤最有潜力的方法是基因治疗,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以聚乙烯亚胺(PEI)及其衍生物为病毒载体的非病毒基因疗法。虽然聚乙烯亚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病毒基因递送系统,但它仍存在不足之处,需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主要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改进:筛选合适的PEI,连接屏蔽基团,连接靶向配体,引入核定位信号和拟病毒颗粒模式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些新的研究策略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非病毒基因治疗 聚乙烯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及其衍生物介导siRNA递送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吕明 黄伟 高钟镐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介绍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PEI)及其衍生物介导小干扰RNA(siRNA)递送的研究现状,为开发新型载体开阔思路。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归纳已报道的递送siRNA的各种PEI载体及其相关研究。结果与结论综述了单独PEI、各种PEI衍生... 目的介绍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PEI)及其衍生物介导小干扰RNA(siRNA)递送的研究现状,为开发新型载体开阔思路。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归纳已报道的递送siRNA的各种PEI载体及其相关研究。结果与结论综述了单独PEI、各种PEI衍生物递送siRNA的研究进展。PEI等聚合物基因载体由于其设计灵活在核酸递送中显示了巨大的潜力,随着对PEI聚合物转染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与结构的合理修饰,PEI及其衍生物将会在非病毒载体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 小干扰RNA递送
原文传递
用于基因传输的聚合物载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湘云 刘承斌 +2 位作者 吴运东 向建南 聂书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85-889,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聚合物用作非病毒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阳离子聚合物,包括聚乙烯亚胺衍生物、聚左旋赖氨酸共聚物、可生物降解聚阳离子、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树状大分子等。
关键词 基因传输 阳离子聚合物 聚乙烯亚胺衍生物 综述
下载PDF
Man-PEI_(25k)纳米复合物在微针作用下的透皮性能研究
7
作者 许娇娇 杨云旭 +1 位作者 徐蓓华 胡英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062-3065,共4页
目的:研究高分子质量聚乙烯亚胺(PEI_(25k))的甘露糖衍生物(Man-PEI_(25k))的纳米复合物在微针作用下的透皮性能。方法:以荧光染料水溶性羧基CdSe/ZnS量子点(QD)为模型药物,与PEI_(25k)、Man-PEI_(25k)溶液通过静电吸附形成PEI_(25k)/Q... 目的:研究高分子质量聚乙烯亚胺(PEI_(25k))的甘露糖衍生物(Man-PEI_(25k))的纳米复合物在微针作用下的透皮性能。方法:以荧光染料水溶性羧基CdSe/ZnS量子点(QD)为模型药物,与PEI_(25k)、Man-PEI_(25k)溶液通过静电吸附形成PEI_(25k)/QD和不同嫁接率(1:3、1:6)的Man-PEI_(25k)/QD纳米复合物,同时以游离的QD作为对照,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针作用下QD在皮肤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分布情况;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微针作用下PEI_(25k)/QD和Man-PEI_(25k)/QD纳米复合物在皮肤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中QD的累积滞留量。结果:微针作用于在体皮肤,Man-PEI_(25k)/QD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的量明显高于PEI_(25k)/QD纳米复合物;Man-PEI_(25k)/QD(1:6)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的量明显高于Man-PEI_(25k)/QD(1:3)纳米复合物。体外透皮试验显示,微针能明显提高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滞留量;微针作用48 h后,Man-PEI_(25k)/QD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的滞留量约比PEI_(25k)/QD增加了2、1.5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针可提高Man-PEI_(25k)/QD纳米复合物在活性表皮层的透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的甘露糖衍生物 纳米复合物 微针 透皮给药 水溶性羧基CdSe/ZnS量子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