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的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丽 张敏 +1 位作者 孙娥 丁安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SCH-PLGA-NP)的初步药效学作用。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腹腔注射0.6醋酸致小鼠腹腔染料渗出的方法制作急性炎症模型,观察SCH-PLGA-NP对急性炎症的影响;用醋酸致痛扭体法及热板法观察镇痛作... 目的:研究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SCH-PLGA-NP)的初步药效学作用。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腹腔注射0.6醋酸致小鼠腹腔染料渗出的方法制作急性炎症模型,观察SCH-PLGA-NP对急性炎症的影响;用醋酸致痛扭体法及热板法观察镇痛作用;用10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SCH-PLGA-NP对酵母致大鼠发热体温的影响。结果:SCH-PLGA-NP对小鼠耳廓肿胀度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CH-PLGA-NP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反应数;在给药后(热板法)15,30,60min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疼痛反应的潜伏期,痛阈值提高;SCH-PLGA-NP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SCH-PLGA-NP具有较好的抗急性炎症、镇痛和解热作用,且抗炎、镇痛和解热效果明显优于游离荆芥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内酯 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 冻干粉末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解热作用
下载PDF
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2
作者 孙娥 丁安伟 张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99-1803,共5页
目的制备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以粒径、分散度、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对溶剂挥发法、溶剂扩散法和溶剂-非溶剂法制备荆芥内酯纳米粒进行比较。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纳米粒的处方和溶剂-... 目的制备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并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以粒径、分散度、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对溶剂挥发法、溶剂扩散法和溶剂-非溶剂法制备荆芥内酯纳米粒进行比较。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纳米粒的处方和溶剂-非溶剂法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了4℃和25℃条件下纳米粒溶液的稳定性。结果溶剂-非溶剂法制备的荆芥内酯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80.3±1.75)nm,分散度0.0144±0.00625,包封率可达52.53%±0.97%,载药量27.56%±0.91%,显著优于溶剂挥发法和溶剂扩散法,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溶剂-非溶剂法制备荆芥内酯纳米粒具有工艺简便,粒径和分散度小,包封率和载药量高,重复性好,质量稳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 溶剂-非溶剂法 正交设计 稳定性试验
下载PDF
HPLC测定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的包封率
3
作者 郭京艳 《食品与药品》 CAS 2009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建立用HPLC法测定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包封率的方法。方法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游离的雷帕霉素与包封药物的纳米粒,以HPLC为分析方法测定评价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的包封率。用VenusilXBP C18柱,以乙腈为流动相,流速... 目的建立用HPLC法测定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包封率的方法。方法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游离的雷帕霉素与包封药物的纳米粒,以HPLC为分析方法测定评价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的包封率。用VenusilXBP C18柱,以乙腈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77nm。结果雷帕霉素峰与辅料峰分离良好。雷帕霉素浓度在2.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在98.3%~101.2%之间,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2%(n=5)。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酸纳米粒药物的包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聚乳酸-聚乙醇纳米 包封率 高效液相色谱法 超速离心法
下载PDF
HepG2.2.15细胞对同时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纳米粒的摄取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管庆霞 李云行 +5 位作者 吕邵娃 孙佳琳 张亮 封文静 王利萍 李永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81-85,共5页
目的考察HepG2.2.15细胞对同时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纳米粒(nanoparticles co-loaded with syringopicroside and hydroxytyrosol,SH-NPs)的摄取机制。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SH-NPs,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为荧光标记物,采用流式细胞仪研究HepG... 目的考察HepG2.2.15细胞对同时包载丁香苦苷和羟基酪醇纳米粒(nanoparticles co-loaded with syringopicroside and hydroxytyrosol,SH-NPs)的摄取机制。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SH-NPs,以异硫氰酸荧光素为荧光标记物,采用流式细胞仪研究HepG2.2.15细胞对SH-NPs的摄取机制。结果秋水仙素为抑制剂,孵育时间在0.5~24 h范围内,阳性细胞百分数由1.9%增加到56.4%;药物浓度为125、250、500μg/m L时,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4.9%、3.4%、3.9%。氯喹为抑制剂,孵育时间在0.5~24 h范围内,阳性细胞百分数由7.4%增加到55.4%;药物浓度为125、250、500μg/m L时,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9.5%、22.5%、27.6%。结论秋水仙素与氯喹对HepG2.2.15细胞摄取有抑制作用,且HepG2.2.15细胞对SH-NPs的摄取与药物浓度、孵育时间呈正相关,推断HepG2.2.15细胞对SH-NPs细胞的摄取机制为非特异性吸附内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苦苷 羟基酪醇 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醇共聚物纳米 HEPG2.2.15细胞 摄取机制
下载PDF
去氢骆驼蓬碱PLGA纳米粒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美玲 刘恒戈 +2 位作者 黄川生 陈卫军 王新春 《农垦医学》 2010年第5期388-390,共3页
目的:建立去氢骆驼蓬碱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Hm-PLGA-NP)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透析法分离纳米粒样品中的游离药物及Hm-PLGA-NP,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结果:透析法能有效分离Hm-PLGA-NP与游离去氢骆驼蓬碱,药物平均加样... 目的:建立去氢骆驼蓬碱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纳米粒(Hm-PLGA-NP)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透析法分离纳米粒样品中的游离药物及Hm-PLGA-NP,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结果:透析法能有效分离Hm-PLGA-NP与游离去氢骆驼蓬碱,药物平均加样回收率是99.04%,透析法平衡时间为8h,Hm-PLGA-NP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80.3%。结论:透析法用于测定Hm-PLGA-NP药物包封率,具有准确、简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骆驼蓬碱 聚乳酸乙醇共聚物纳米 包封率 透析法
下载PDF
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伟宏 王风云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409-3415,共7页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LGA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mPEG-PLG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方法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PEG-PLGA纳米粒,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PDI、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白藜芦醇及其mPEG-PLGA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0、0.25、0.5、1、2、2.5、3、4、6、8、12、24、36 h采血,HPLC法测定白藜芦醇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荷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 mg/kg顺铂)、白藜芦醇组(40 mg/kg)及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低、高剂量组(30、40 mg/kg),测量瘤体积、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mPEG-PLGA纳米粒包封率为84.42%,载药量为3.84%,粒径为143.72 nm,PDI为0.121,Zeta电位为-6.7 mV,36 h内累积释放度为74.12%。与原料药比较,mPEG-PLGA纳米粒t_(max)、t_(1/2)延长(P<0.01),C_(max)、AUC_(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56倍。与空白组比较,白藜芦醇mPEG-PLGA纳米粒各剂量组瘤重降低(P<0.01),并且高剂量组瘤体积、瘤重小于白藜芦醇组(P<0.01),抑瘤率更高。结论mPEG-PLGA纳米粒可增加白藜芦醇口服生物利用度及体内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乙醇共聚物(mPEG-PLGA)纳米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乳化-溶剂挥发法 HPLC HO-8910PM
下载PDF
荆芥内酯纳米粒冻干粉末的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丽 孙娥 +1 位作者 丁安伟 陈艺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8-553,共6页
目的制备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冻干粉末,并探讨其工艺与质量评价标准。方法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指标,优选支架剂的种类和浓度及冻干工艺;并对该冻干粉末的外观、再分散性、pH值、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多分散系数、质量... 目的制备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冻干粉末,并探讨其工艺与质量评价标准。方法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指标,优选支架剂的种类和浓度及冻干工艺;并对该冻干粉末的外观、再分散性、pH值、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多分散系数、质量分数、包封率及载药量等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考察。结果10%甘露醇作为支架剂可以较好地防止纳米粒的聚集,优化的冻干工艺为-45℃预冻10 h,升温至-25℃维持5 h,再升温至-5℃维持2 h,再升温至10℃维持2 h,最后升温至30℃维持6 h。冻干粉末的外观和分散性良好,平均pH值为6.25,纳米粒平均粒径为80.2 nm,多分散系数为0.024 8,包封率为52.17%,载药量为28.73%。结论荆芥内酯纳米粒冻干粉末制备工艺简便、重复性好;所选用的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该冻干粉末,可有效反映其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 冻干粉末 冷冻干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