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集矩阵式聚光模组二次微棱镜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光辉 刘友强 +3 位作者 王玉敏 郭丽敏 陈丙振 王智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45-3649,共5页
针对二次聚光器结构复杂、加工工艺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设计了应用于密集矩阵式聚光模组的二次微棱镜,用Solidworks建立了三维模型,借助Zemax光学模拟仿真手段,对二次微棱镜的倾角和高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仿真,... 针对二次聚光器结构复杂、加工工艺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设计了应用于密集矩阵式聚光模组的二次微棱镜,用Solidworks建立了三维模型,借助Zemax光学模拟仿真手段,对二次微棱镜的倾角和高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当二次微棱镜高度为5 mm、上底面边长为7 mm、工作面倾角为67.38°时,太阳能电池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大,达到最大值2.466 9 W,与不带二次微棱镜接收能量1.876 0 W相比,提高了31%,该二次微棱镜对提高聚光模组效率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二次微棱镜 密集矩阵 聚光模组
下载PDF
聚光模组二次光学元件优化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光辉 刘友强 +3 位作者 尧舜 郭丽敏 陈丙振 王智勇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1-307,共7页
聚光光伏模组中,二次光学元件对增加太阳能电池接收到的入射光能量,提高聚焦光斑均匀性和增大菲涅耳透镜接收角具有重要作用。设计了一种用于聚光光伏模组的全反射式二次光学元件,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借助... 聚光光伏模组中,二次光学元件对增加太阳能电池接收到的入射光能量,提高聚焦光斑均匀性和增大菲涅耳透镜接收角具有重要作用。设计了一种用于聚光光伏模组的全反射式二次光学元件,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借助Zemax软件光学模拟仿真手段,对二次光学元件的倾角和高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制作了不同参数的二次光学元件,配合菲涅耳透镜、太阳能电池,搭建了实物聚光发电单元,在太阳模拟器下进行I-V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二次光学元件高度为6 mm,上圆直径为7 mm时,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720 m W,与不加二次光学元件相比,输出功率提高了16%。说明该二次光学元件对提高聚光模组效率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二次光学元件 优化 聚光模组
原文传递
平板型太阳能聚光器的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欣然 张宁 +1 位作者 徐熙平 尹鹏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129,共11页
为了解决平板型太阳能聚光器因受力不均匀导致的聚光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以9块阵列透镜作为聚光模组的装配方式.设定聚光模组阵列与光波导板之间的空气间隙为2mm,通过ANSYS软件对聚光器进行线性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设定风速为18m/s,... 为了解决平板型太阳能聚光器因受力不均匀导致的聚光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以9块阵列透镜作为聚光模组的装配方式.设定聚光模组阵列与光波导板之间的空气间隙为2mm,通过ANSYS软件对聚光器进行线性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设定风速为18m/s,高于指标等级14m/s,聚光器的模态分析基频为0.038s,满足结构刚度无需考虑动态影响的条件.讨论了结构组件在受到极限静风载的情况下,聚光模组与光波导板结构之间的位移变化和对应的前6阶的模态系数.结果表明:静力分析情况下聚光模组结构与光波导板之间的空气间隙最大位移为0.049mm,满足设计精度要求;在5种角度工况下,前6阶模态振型与施加预应力的模态振型相差在1%以内,且对应振型图形态类似,证明风载荷对于振型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聚光 震动特性 有限元 聚光模组 态参数 预应力 静力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