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交联型防皱整理剂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虹 王仲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43,共4页
为了解决纯棉织物经防皱整理后强力降低过大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新型的聚合交联型整理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对棉织物进行防皱整理,主要研究在棉纤维基本结构单元间引入柔性交联与改善整理织物强力的关系。
关键词 整理剂 聚合交联型 防皱剂
下载PDF
基于动态共价键的可逆交联聚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京京 左明辉 《化工管理》 2023年第9期152-155,共4页
传统高分子材料在研究过程致力于高强、高模量等性能,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容易受到损坏甚至报废,材料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资源浪费,污染环境。随着动态共价键概念的提出,自修复材料的开发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状,也可以延长材料的... 传统高分子材料在研究过程致力于高强、高模量等性能,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容易受到损坏甚至报废,材料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资源浪费,污染环境。随着动态共价键概念的提出,自修复材料的开发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现状,也可以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根据动态共价键的反应机理,概述了将动态共价键的类型以及将其引入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优势,并对自修复聚合物的应用进行了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共价键 交联聚合 自修复材料
下载PDF
交联改性聚合物包覆膜对苯酚分离回收的应用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秦子寒 顾元香 董龙飞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23期209-212,共4页
苯酚是一种常见的高毒性、难降解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含酚废水的处理是化工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以聚氯乙烯(PVC)和三辛基甲基氯化铵(Aliquat 336)作为基底聚合物和载体,通过紫外交联法制备了一系列交联型的聚合物... 苯酚是一种常见的高毒性、难降解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含酚废水的处理是化工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以聚氯乙烯(PVC)和三辛基甲基氯化铵(Aliquat 336)作为基底聚合物和载体,通过紫外交联法制备了一系列交联型的聚合物包覆膜(PIM)并将它们用于苯酚废水的处理。探究了不同种类的交联聚合物聚乙二醇(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EG-DMA)、4-羟基丁基乙烯基醚(HBVE)及其含量对苯酚在PIM中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EG-DA为交联剂的PIM比另外两种交联剂更适用于苯酚的传输,并且在交联聚合物的质量分数为20%时,达到了PIM对苯酚的最佳传输效率。萃取率达到94.7%,反萃率达到86.8%,渗透系数为4.68μm·s^(-1),传质通量达到49.8μmol·m^(-2)·s^(-1)。利用该交联型PIM改善了对含酚废水的处理效果,对废水的净化以及酚类物质的回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酚废水 交联聚合物包覆膜 紫外交联 交联
下载PDF
含准分子级硫化镉量子点的硫化镉/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
作者 罗锋 郜雪松 +3 位作者 李佩华 胡涛 龚兴厚 吴崇刚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5-139,共5页
以镉盐离子交联型聚合物为前驱体,利用冷冻干燥法合成含有准分子级硫化镉(Cd S)量子点的Cd S/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MMA-MAA)复合材料,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乙酸镉物理共混后冷冻干燥作对比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 以镉盐离子交联型聚合物为前驱体,利用冷冻干燥法合成含有准分子级硫化镉(Cd S)量子点的Cd S/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MMA-MAA)复合材料,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乙酸镉物理共混后冷冻干燥作对比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仪、X射线衍射(XRD)仪、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及光催化反应装置分别对其进行化学结构、纳米团簇形态、光学特性及光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d S/MMA-MAA复合材料被成功合成,其准分子级Cd S量子点散射峰无法被XRD探测到,而熔融热压后发现1.1 nm的团簇;Cd S/PMMA参考样品热压前后纳米簇径变化不大,分别为2.3与2.4 nm;Cd S/MMA-MAA复合材料中Cd S的UV-Vis特征吸收带边出现蓝移,归因于Cd S的量子尺寸效应。光催化性能实验表明,Cd S/MMA-MAA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高于Cd S/PMMA参考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 量子点 复合材料 离子交联聚合 冷冻干燥
下载PDF
离子交联型聚合物的离子聚集形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珍 胡涛 +3 位作者 马念 杨叶华 龚兴厚 吴崇刚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22,共14页
系统评述了离子含量、抗衡离子、离子基团、基体近程链结构(柔顺性、介电常数、基团空间位阻、支化、共价交联)、中和度、离子沿主链分布结构、环境条件(温度、溶剂、水分)及制备历史(熔融压制、溶液铸膜、再沉淀、高温退火)等对离子交... 系统评述了离子含量、抗衡离子、离子基团、基体近程链结构(柔顺性、介电常数、基团空间位阻、支化、共价交联)、中和度、离子沿主链分布结构、环境条件(温度、溶剂、水分)及制备历史(熔融压制、溶液铸膜、再沉淀、高温退火)等对离子交联型聚合物(以下简称离聚物)的离子聚集形态(参与聚集离子比例、离子簇的形状、尺寸、聚集数、数密度、分布及内部配位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离子簇内部是否存在原子的有序排列、离聚物低温差示扫描量热(DSC)吸热峰的起源、现有离子跃迁理论的缺陷及基体远程链结构—分子量对离子簇形态的效应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离子聚集形态方面的四个基本问题。尤其对于离子跃迁理论的扩展与完善提出了建议:不仅要考虑离子相互作用强度这一结构因素,亦须涵盖离子簇聚集数(离子簇近围的链段紧密堆砌程度)及离子簇数密度(离子交联密度)这两个形态因素,如此才能合理诠释或预测离聚物的结构-性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联聚合 离子簇 形态 聚集数 数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