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MR特异性对比剂Gd-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其肝脏靶向性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吕国士 许乙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选择积聚于特定组织或器官的MRI靶向对比剂是提高MRI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的有效方法。尝试制备Gd-DTPA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Gd-PBCA-NP)肝脏靶向性对比剂,在动物实验中考察其肝脏靶向强化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 目的:选择积聚于特定组织或器官的MRI靶向对比剂是提高MRI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的有效方法。尝试制备Gd-DTPA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Gd-PBCA-NP)肝脏靶向性对比剂,在动物实验中考察其肝脏靶向强化效果,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采用阴离子乳化聚合法制备Gd-PBCA-NP。②用Malvern-3000HS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及其分布。③采用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透析液中Gd离子浓度,计算Gd-PBCA-NP的包封率及载药量。④透射电镜观察Gd-PBCA-NP的形态。⑤Gd-PBCA-NP肝脏靶向性实验:选择清洁级Wistar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Gd-DTPA对照组、PBCA-NP组、Gd-PBCA-NP组,每组6只。MRI扫描采用头部线圈,冠状及横断面扫描,平扫后,各组分别于注药后5,15,30min,1,2h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计算肝脏各时间点强化率。结果:①透射电镜观察Gd-PBCA-NP呈类圆形,大小均匀,表面平滑完整,粒子之间无粘连,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②Gd-PBCA-NP平均粒径65.7nm,粒径分布为0.09。③Gd-PBCA-NP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97%,51.23%。④Gd-DTPA对照组大鼠注射后5,15min肝实质强化程度平均为35.2%,48.6%,同时可见肾实质也明显强化;注射30min肝实质信号强度恢复到平扫前水平。Gd-PBCA-NP组注射后5min,肝实质强化程度平均为3.4%;注射15,30min,1,2h肝实质强化程度平均为22.7%,36.1%,56.4%,24.8%。PBCA-NP组肝实质无强化。Gd-PBCA-NP组与Gd-DTPA组、PBCA-NP组肝实质强化方式明显不同。结论:Gd-PBCA-NP是一种有效的肝实质特异性对比剂,能够靶向强化肝组织,提高了MRI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磁共振 对比剂 氰基丙烯酸丁酯 生物材料
下载PDF
新型MR特异性对比剂Gd-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其肝脏靶向性(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国士 许乙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69-1572,共4页
背景:选择积聚于特定组织或器官的MRI靶向对比剂是提高MR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的有效方法。目的:制备Gd-DTPA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Gd-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Gd-PBCA-NP),在动物实验中考察其肝脏靶向强化效果。设... 背景:选择积聚于特定组织或器官的MRI靶向对比剂是提高MR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的有效方法。目的:制备Gd-DTPA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Gd-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Gd-PBCA-NP),在动物实验中考察其肝脏靶向强化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阴离子乳化聚合法制备Gd-PBCA-NP。方法: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Gd-DTPA对照组、空白纳米微粒组、Gd-PBCA-NP组,每组6只。尾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分别给予0.1mmol/kgGd-DTPA,10mL/kgPBCA-NP,10mL/kgGd-PBCA-NP。MRI扫描采用头部线圈,冠状及横断面扫描,平扫后各组于注药后5min,15min,30min,1h,2h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主要观察指标:透射电镜观察Gd-PBCA-NP的形态。采用Malvern-3000HS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及其分布。采用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透析液中Gd离子浓度,计算Gd-PBCA-NP的包封率及载药量。计算肝脏各时间点强化率。结果:透射电镜观察Gd-PBCA-NP呈类圆形,大小均匀,表面平滑完整,粒子之间无粘连,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其平均粒径65.7nm,粒径分散度为0.09,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97%,51.23%。静脉注射Gd-DTPA后5,15min肝实质强化程度平均为35.2%,48.6%,同时可见肾实质也明显强化,30min后肝实质信号强度恢复到平扫前水平。静注Gd-PBCA-NP后5min,肝实质强化程度平均为3.4%,15min,30min,1h,2h肝实质强化程度平均为22.7%,36.1%,56.4%,24.8%。空白纳米微粒组肝实质无强化。结论:Gd-PBCA-NP是一种有效的肝实质特异性对比剂,能够靶向强化肝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对比剂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下载PDF
反义寡核苷酸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载药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伟 张红岭 +4 位作者 周天洋 厉留柱 严瑛 毛陆原 张振中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312-1315,共4页
目的制备载反义寡核苷酸(ASODNs)聚氰基丙烯酸丁酯阳离子纳米粒。方法以二乙氨乙基-葡聚糖(DEAE-Dextran)为修饰剂,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阳离子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采用吸附法制备载ASODNs纳米粒。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粒... 目的制备载反义寡核苷酸(ASODNs)聚氰基丙烯酸丁酯阳离子纳米粒。方法以二乙氨乙基-葡聚糖(DEAE-Dextran)为修饰剂,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阳离子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采用吸附法制备载ASODNs纳米粒。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粒度仪测定Zeta电位及粒径,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琼脂糖电泳分析抗核酸酶的能力。结果制得的纳米粒(NP),形态规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90.2nm,Zeta电位值为+40.1mV,载药量达到84.3μm·mg-1时,几乎所有的药物被负载,DEAE-Dextran-(NP)所吸附的ODNs有较好的对抗核酶降解的能力。结论DEAE-Dextran-NP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反义寡核苷酸 传递系统
下载PDF
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粒径对肝靶向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申良方 王欣 +3 位作者 王骋 赵凯 刘新菊 申海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2-736,741,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粒径的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riamy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ADM-PBCA-NP)及阿霉素(adriamycin,ADM)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差异,研究不同粒径的ADM-PBCA-NP对正常... 目的:观察不同粒径的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riamy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ADM-PBCA-NP)及阿霉素(adriamycin,ADM)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差异,研究不同粒径的ADM-PBCA-NP对正常肝脏的靶向性,旨在筛选出肝靶向性最好的ADM-PBCA-NP。方法:昆明种小鼠180只,随机分为游离ADM组、(22.3±6.2)nmADM—PBCA-NP组、(48.6±9.2)nmADM-PBCA-NP组、(101.9±20.3)nmADM—PBCA-NP组、(143.5±23.5)nmADM—PBCA-NP组和(194.2±28.4)nmADM-PBCA-NP组。每组30只,经小鼠尾静脉按2mg/kg的剂量分别注射上述ADM-PBCA-NP或游离ADM。每组于给药后5,15,30min,1,5,12h各处死5只小鼠,分别提取肝、肾、脾、心、肺、血浆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DM的浓度。结果:12h以内除(22.3±6.2)nm组外,其他纳米粒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游离ADM组(P〈0.05),而在心肌组织中未测到或ADM浓度显著低于游离ADM组(P〈0.05),肾脏组织中高浓度ADM维持时间不长;(101.9±20.3)nm组小鼠肝脏中的ADM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次为(143.5±23.5)nm组。(22.3±6.2)nm组的ADM浓度在肝、肾、心、脾、肺组织中均未测到。各纳米组小鼠肝脏中ADM浓度在各时间段缓慢释放。结论:(1)一定粒径范围的ADM-PBCA-NP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并具有缓慢释药的特点,降低了心脏等脏器的药物分布,是治疗肝癌较理想的给药系统。(2)100~150nm粒径的ADM-PBCA-NP肝靶向性最强,这为临床应用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药物治疗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肝靶向性 阿霉素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8
5
作者 黄乐松 王春霞 +3 位作者 陈志良 万佳 阎玺庆 段刚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53-1656,共4页
目的优化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GCTB-PBCA-NP)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GCTB-PBCA-NP的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GCTB-PBCA-NP平均粒径为(112±9)nm,包... 目的优化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GCTB-PBCA-NP)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GCTB-PBCA-NP的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GCTB-PBCA-NP平均粒径为(112±9)nm,包封率为(54.12±2.43)%,载药量为(11.08±0.89)%。结论制备的纳米给药系统为拓展吉西他滨的临床给药新剂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乳化合法 正交设计
下载PDF
姜黄素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秀清 孙敏 +3 位作者 祝凡平 丁婷婷 翟英杰 翟光喜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7-801,共5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的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Cur-PBCN),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评价。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Cur-PBCN,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L16(43)对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球形,平... 目的:制备姜黄素的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Cur-PBCN),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评价。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Cur-PBCN,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L16(43)对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93.8mm,平均包封率为(50.4±2.2)%,平均载药量为(33.5±0.9)%,Zeta电位为-6.81mV;2h体外释药34.74%,随后是缓慢释药过程,其体外释药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100-Q=4.5235e-0.1724t+4.1641e-0.0114t。结论:制得的纳米粒具有好的理化性质,缓释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纳米 氰基丙烯酸丁酯 体外释放
下载PDF
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如大 任非 +1 位作者 李国锋 刘思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3-766,770,共5页
目的评价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TX-PBCA-NPs)的不同制备工艺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优选PTX-PBCA-NPs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界面缩聚法和乳化聚合法制备PTX-PBCA-NPs,进行对比... 目的评价紫杉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PTX-PBCA-NPs)的不同制备工艺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优选PTX-PBCA-NPs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界面缩聚法和乳化聚合法制备PTX-PBCA-NPs,进行对比研究。用正交设计优选处方。结果界面缩聚法、乳化聚合法制备的PTX-PBCA-NPs的包封率范围均在94.39%~99.23%(n=3)之间,界面缩聚法制备的PTX-PBCA-NP的载药量可达(1.07±0.03)%(n=3),而乳化聚合法制备的PTX-PBCA-NP的载药量可达(0.86±0.01)%(n=3)。用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PTX-PBCA-NPs载药量为0.80%,包封率为95.71%,粒径为235.6nm。结论两种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PTX-PBCA-NPs的包封率符合药典要求。经比较研究,界面缩聚法可能是提高PTX-PBCA-NPs载药量较好的一种制备方法(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界面缩 乳化
下载PDF
胰岛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油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侯振清 张镇西 +3 位作者 徐正红 张红 仝泽峰 冷玉珊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4,共8页
目的 通过对胰岛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IPN)在油介质(含有 0 .5%吐温 20和 5%维生素E的豆油)中的稳定性及其口服后对链脲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希望得到一种稳定而有效的胰岛素纳米粒口服制剂。方法 依据IPN中... 目的 通过对胰岛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IPN)在油介质(含有 0 .5%吐温 20和 5%维生素E的豆油)中的稳定性及其口服后对链脲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希望得到一种稳定而有效的胰岛素纳米粒口服制剂。方法 依据IPN中的胰岛素含量,IPN的平均粒径和粒子跨度,及其体外释药来评估其稳定性。将IPN分散在含有 0 .5% 吐温 20,pH2 0的水溶液中作为对照。结果 研究表明,不论样品是在(25±2)℃条件下避光放置 1年,还是在体外与 3种消化道酶 37℃酶解 30min,油介质中的IPN都比水介质中IPN稳定性好。依据单剂量po给药后,在 0-144h血糖降低的百分数与时间曲线上面积(AAC)可知,poIPN的油溶液(50u·kg-1 )相对于sc胰岛素(2u·kg-1 )的生物利用度为 22 .4%,明显高于poIPN水溶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15. 5% )。结论 分散在油介质中的IPN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相对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含有 0 .5%吐温 20和 5%维生素E的豆油有望成为口服胰岛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有效而稳定的分散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给药 胰岛素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稳定性 降血糖作用
下载PDF
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冻干粉针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被引量:6
9
作者 李艳辉 李媛 +2 位作者 鲍美华 肖艳 肖志勇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5-428,共4页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均匀设计优化处方与工艺。所得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57.4±22.4)nm,包封率为83.8%,载药量为9.4%,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
关键词 苦参碱 纳米 氰基丙烯酸丁酯 冻干粉针剂
下载PDF
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巍 邓树海 李艳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研制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对处方与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筛选。方法:以生物降解型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载药量、包封率、形态和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通过单... 目的:研制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对处方与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筛选。方法:以生物降解型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载药量、包封率、形态和粒径分布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按优化处方与制备工艺条件,制得纳米粒球形圆整、分散良好,算术平均粒径为113.4 nm,粒径分布范围为11.7-146.8 nm,载药量为18.57%,包封率为92.87%。结论:经优比筛选出的工艺是大蒜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纳米 氰基丙烯酸丁酯 均匀设计
下载PDF
吸附法制备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的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蒋学华 廖工铁 +1 位作者 姚倩 刘云卫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74-277,共4页
以胶粒动电位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聚氰基丙烯醚异丁酯毫微粒的制各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阿克拉霉素A在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上的吸附机理,以载药量与载药毫微粒动电位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了制备肝靶向阿克拉霉素... 以胶粒动电位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聚氰基丙烯醚异丁酯毫微粒的制各条件进行了优化。根据阿克拉霉素A在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上的吸附机理,以载药量与载药毫微粒动电位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优化了制备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的工艺条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载药毫檄粒粒径分布在40~120nm范围,胶粒动电位为-15.47mV,载药量为48.76%,药物载带率为98.83%。粒径分布与动电位值均满足肝靶向要求,载物量与药物载带率均高于同类材料报道值。HPLC法证明了吸附法工艺制得的载药毫微粒中药物的稳定性。体外释药试验结果表明,载药毫微粒中药物的释放具缓择性。与一步法制得的载药毫微粒比较表明,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毫微粒的载药机理主要是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拉霉素A 氰基丙烯酸 丁酯毫微 药剂学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小鼠脑内的靶向分布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乐松 王春霞 +4 位作者 陈志良 徐越 王羽伦 钟延松 刘园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332-1336,共5页
目的:研究聚山梨酯-80包衣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GCTB-PBCA-NP)在正常小鼠脑内靶向分布。方法:建立生物样品中GCTB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并测定了小鼠给药后的血浆及脑组织中GCTB浓度。结果:与GCTB溶液组、GCTB-PBCA... 目的:研究聚山梨酯-80包衣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GCTB-PBCA-NP)在正常小鼠脑内靶向分布。方法:建立生物样品中GCTB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法,并测定了小鼠给药后的血浆及脑组织中GCTB浓度。结果:与GCTB溶液组、GCTB-PBCA-NP胶体溶液组以及1%聚山梨酯-80+空白PBCA-NP+GCTB混合液组相比,1%聚山梨酯-80包衣GCTB-PBCA-NP能大大地增加脑组织内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聚山梨酯-80包衣GCTB-PBCA-NP有一定的脑靶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梨酯-80 吉西他滨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高效液相色谱法 脑靶向
下载PDF
阿莫西林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雪峰 欧阳五庆 +2 位作者 刘玉梅 张文娟 孙江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以氰基丙烯酸丁酯(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莫西林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AMX-PBCA-NP),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和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工艺,并对AMX-PBCA-NP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经优化筛选出制备AMX-PBCA-NP的处方工艺为阿莫西林... 以氰基丙烯酸丁酯(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莫西林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AMX-PBCA-NP),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和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工艺,并对AMX-PBCA-NP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经优化筛选出制备AMX-PBCA-NP的处方工艺为阿莫西林4g·L-1,BCA10mL·L-1,泊洛沙姆F6810g·L-1,dextran-7010g·L-1,反应液pH3.0.按优化条件制备的AMX-PBCA-NP形态圆整,无粘连,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22.33±1.53)nm,多分散系数为0.03±0.02,平均包封率为(73.47±0.96)%,平均载药量为(29.39±0.38)%,体外释药特性符合双相动力学释药规律,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25923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原料药的1/2倍.结果提示,AMX-PBCA-NP的制备工艺切实可行,阿莫西林纳米化后具有缓释特性且体外抗菌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 纳米 氰基丙烯酸丁酯 均匀设计 质量评价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及肝脏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亮 卢曼 +1 位作者 陈跃坚 陈艳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0-523,共4页
制备了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OM-PBCA-NP),采用透析法观察OM-PBCA-NP体外释药行为,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溶液(OM-SOL)和OM-PBCA-NP,考察两种制剂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溶液在体外4h内已释放... 制备了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OM-PBCA-NP),采用透析法观察OM-PBCA-NP体外释药行为,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溶液(OM-SOL)和OM-PBCA-NP,考察两种制剂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溶液在体外4h内已释放完全,而OM-PBCA-NP4h仅释放出总药量的36.73%;OM-PBCA-NP与氧化苦参碱水溶液小鼠静脉注射后在肝脏中的AUC之比为8.338。结果表明,OM-PBCA-NP不仅可以缓慢释药,而且具有一定的肝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纳米 氰基丙烯酸丁酯 体外释放 肝靶向
下载PDF
界面聚合法制备反义核酸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研究及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越 柯以铨 +3 位作者 杨西晓 阎玺庆 王建奇 黄乐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334-1337,共4页
目的优化制备包裹反义寡核苷酸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SODN in NP)并考察稳定性。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utyleyanoacrylate,BCA)为载药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ASODN in NP;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 目的优化制备包裹反义寡核苷酸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SODN in NP)并考察稳定性。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utyleyanoacrylate,BCA)为载药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ASODN in NP;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用含7mol/L尿素的2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考察载药纳米粒在体外血清中的稳定性。结果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其形态规整、无黏连、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94.9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6.7%、10.1%,在体外血清中稳定性好并优于传统的吸附法制备的纳米粒。结论本实验制备的ASODN in NP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较高包封率和载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寡核苷酸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稳定性 界面合法
下载PDF
抗EGFR单抗偶联吉西他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对胰腺癌的靶向治疗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春梅 张林 +2 位作者 侯艳红 李楠 车明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890-1896,共7页
目的:制备表面偶联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rafted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EGFR-PBCA-NP),研究负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的靶向纳米粒... 目的:制备表面偶联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球(EGFRgrafted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EGFR-PBCA-NP),研究负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的靶向纳米粒子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负载GEM的纳米微球,测定载药纳米粒的粒径、载药率、包封率;(2)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每3 d尾静脉给药1次,治疗前测量肿瘤长径(a)和短径(b),计算肿瘤体积.治疗12 d停药后处死裸鼠剥离瘤体测量肿瘤大小,对瘤体进行称质量并计算抑瘤率;(3)随机将荷瘤小鼠分为两组,每组于给药后1、5、12 h处死,提取肿瘤组织用于冰冻切片荧光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移植瘤的瘤质量抑制率和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GFR-GEM-PBCA-NP组显著优于其他各组.EGFR-Cy3-PBCA-NP组荧光强度于1、5、12 h均强于Cy3-PBCA-NP组,并且实验组于5 h时荧光强度强于1、12 h.结论:EGFR-GEM-PBCA-NP对EGFR阳性的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有明显的靶向性和显著的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 吉西他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胰腺癌 移植瘤
下载PDF
氢溴酸高乌甲素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孟庆刚 倪京满 许有瑞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57-558,共2页
关键词 氢溴酸高乌甲素 丙烯酸丁酯 工艺研究 纳米 氰基 制备 镇痛强度 毛茛科植物 有效成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西晓 陈建海 郭丹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61-1263,共3页
目的对药用载体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体外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溶血试验,体内采用皮下和肌肉内埋植载体的炎症反应试验。结果该载体对细胞属无毒级,无溶血性,在动物体内埋植3个月后载体降解... 目的对药用载体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体外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溶血试验,体内采用皮下和肌肉内埋植载体的炎症反应试验。结果该载体对细胞属无毒级,无溶血性,在动物体内埋植3个月后载体降解,周围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所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药物载体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子对SHG-44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英夫 宣兆博 +1 位作者 王鹤 廉晓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3917-3918,共2页
目的探究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子(Gd-PBCA-NP)对SHG-44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提取大鼠的脑胶质瘤细胞SHG-44,并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实验,将这些脑胶质瘤细胞SHG-44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空白,干预组则严... 目的探究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子(Gd-PBCA-NP)对SHG-44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提取大鼠的脑胶质瘤细胞SHG-44,并对其进行体外培养实验,将这些脑胶质瘤细胞SHG-44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空白,干预组则严格按照Gd-PBCA-NP浓度进行分组,然后采用MTT比色法,对榄香烯不同浓度体外培养下的脑胶质瘤细胞SHG-44的抑制作用给予有效的检测,然后借助流式细胞仪测定干预组的脑胶质瘤细胞SHG-44中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榄香烯的浓度不同,其对SHG-44脑胶质瘤体的抑制作用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0.0 mol/L浓度的Gd-PBCA-NP对SHG-44脑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2.50 mol/L浓度,且干预组的脑胶质瘤细胞SHG-44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d-PBCA-NP浓度越高,其对脑胶质瘤细胞SHG-44的抑制作用就越强。结论 Gd-PBCA-NP对SHG-44脑胶质瘤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脑胶质瘤SHG-44细胞的凋亡与增殖,而且能够增强细胞抗肿瘤活性,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 SHG—44 脑胶质瘤
下载PDF
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建军 张洪 +2 位作者 黄海燕 潘一峰 袁建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453-2455,2459,共4页
目的进行新型抗肿瘤复合材料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方法使用SD大鼠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检查一般状态、血液学、心肌酶学、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病理学以及可逆性观察等,判断EPI-PBCA-NP... 目的进行新型抗肿瘤复合材料表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PI-PBCA-NP)生物安全性的初步评价。方法使用SD大鼠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检查一般状态、血液学、心肌酶学、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病理学以及可逆性观察等,判断EPI-PBCA-NP的生物安全性。结果低剂量EPI-PBCA-NP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中、高剂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随剂量的增加,毒性反应也更加明显。结论EPI-PB-CA-NP的生物安全需进行更深入研究,以确保临床使用和应用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阿霉素α-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 生物安全性 SD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