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基丙烯酸丁酯微乳液聚合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筠 孙晓然 张秀玲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 ,过硫酸钾为引发剂 ,在三乙醇胺存在下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微乳液 ,讨论了过硫酸钾、三乙醇胺、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加入量及反应温度对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微乳液 过硫酸钾 三乙醇胺 制备 反应温度 反应条件
下载PDF
浓乳液法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自增容合金的制备 被引量:3
2
作者 黄皓浩 杜中杰 励杭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116,共4页
将由水相引发部分预聚的苯乙烯 (St)浓乳液与部分预聚的甲基丙烯酸丁酯 (BMA)浓乳液混合 ,并使混合物继续聚合至完全 ,利用单体在不同乳胶粒间的扩散所生成的两种准嵌段共聚物来降低聚苯乙烯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两相间的界面张力 ,使之... 将由水相引发部分预聚的苯乙烯 (St)浓乳液与部分预聚的甲基丙烯酸丁酯 (BMA)浓乳液混合 ,并使混合物继续聚合至完全 ,利用单体在不同乳胶粒间的扩散所生成的两种准嵌段共聚物来降低聚苯乙烯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两相间的界面张力 ,使之起到增容作用 ,改善聚苯乙烯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合金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合金 准嵌段共 自增容合金 苯乙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下载PDF
水性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纳米乳液的制备和性能探究
3
作者 冯波 朱超 +4 位作者 张禹 胡许武 张婉容 万凯 艾照全 《粘接》 CAS 2016年第4期54-58,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聚合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纳米乳液,探讨了单体比例、引发剂比例、乳化剂比例和聚合温度对单体转化率、乳液固含量的影响,...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聚合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纳米乳液,探讨了单体比例、引发剂比例、乳化剂比例和聚合温度对单体转化率、乳液固含量的影响,并对其热稳定性、乳液粒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聚合单体BMA质量分数为25%、过硫酸铵为单体用量的0.3%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单体用量的1%时,产物的转化率和纯度较高。通过激光粒度仪可以观察到该聚合物乳胶粒分散比较均匀,最小粒径为4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丁酯 纳米 多分散性指数(PDI)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模板原位聚合制备纳米氯化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奚强 赵春芳 +3 位作者 李蕾 李亮 赵雷 程时远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作油相 ,反相胶束微乳液作为模板 ,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AgCl)粒子 ,再进行原位聚合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AgCl/PMMA)复合材料 .透射电镜 (TEM )分析表明 ,纳米AgCl的尺寸为 2 0~ 80nm .扫描电镜 (... 用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作油相 ,反相胶束微乳液作为模板 ,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AgCl)粒子 ,再进行原位聚合制备了纳米氯化银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AgCl/PMMA)复合材料 .透射电镜 (TEM )分析表明 ,纳米AgCl的尺寸为 2 0~ 80nm .扫描电镜 (SEM )测试表明纳米AgCl粒子均匀地存在于PMMA基材中 .红外分析证明 ,胶束中水和表面活性剂AOT的羰基在MMA聚合后微观环境发生变化 ,纳米粒子同聚合物之间有吸附行为 .动态力学 (DMTA)分析复合材料 ,发现纳米AgCl粒子与聚合物之间存在强烈相互作用 ,形成了中间相层 (interphaselayer) ,改变了聚合物的动态力学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氯化银 结构表征 反相 模板原位 纳米复合材料
下载PDF
相互缠结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磺化聚苯乙烯复合水基微乳液的研究Ⅰ.复合水基微乳液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苏伟梁 廖兵 黄玉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8-70,共3页
将聚苯乙烯制成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 (SPS) ,利用相反转技术 ,将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加水制成具有纳米级的稳定的水基微乳液。利用 SPS纳米微粒核内部作为反应场所 ,用引发剂引发亲油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制备具有相互缠结结构的 PM... 将聚苯乙烯制成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 (SPS) ,利用相反转技术 ,将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加水制成具有纳米级的稳定的水基微乳液。利用 SPS纳米微粒核内部作为反应场所 ,用引发剂引发亲油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制备具有相互缠结结构的 PMMA/ SPS复合水基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的用量、MMA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磺化苯乙烯 水基 相互缠结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物链段分布的研究
6
作者 安静 李雪艳 朱学旺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CAS 2006年第6期8-11,共4页
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为共聚单体,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反应,测定了共聚物组成和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由竞聚率计算了共聚物分子的链段分布,分析了共聚物分子的微观结构。
关键词 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 链段分布
下载PDF
相互缠结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磺化聚苯乙烯复合水基微乳液Ⅰ:制备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苏伟梁 廖兵 《广州化学》 CAS 2001年第1期11-14,共4页
将聚苯乙烯制成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 (SPS) ,利用相反转技术 ,将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加水制成具有纳米级的稳定的水基微乳液。利用SPS纳米微粒核内部作为反应场所 ,用引发剂引发亲油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制备具有相互缠结结构的PMMA... 将聚苯乙烯制成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 (SPS) ,利用相反转技术 ,将磺化聚苯乙烯离聚体加水制成具有纳米级的稳定的水基微乳液。利用SPS纳米微粒核内部作为反应场所 ,用引发剂引发亲油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 ,制备具有相互缠结结构的PMMA/SPS复合水基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的用量、MMA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苯乙烯 复合水基 甲基丙烯酸甲酯 制备
下载PDF
利用PEG/Na_(2)CO_(3)双水相乳液法制备碳酸钙微球及其形成机理
8
作者 冼学权 杜芳黎 +4 位作者 刘忠林 刘婉玉 黎演明 龙思宇 黄华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21-3231,共11页
具有微隔室化作用的乳液法是制备球形材料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聚乙二醇(PEG)与碳酸钠(Na_(2)CO_(3))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制备碳酸钙微球。首先对双水相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探究,并绘制相图。然后以Ca Cl_(2)为钙源、PEG/Na_(2)CO_(3)双水... 具有微隔室化作用的乳液法是制备球形材料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聚乙二醇(PEG)与碳酸钠(Na_(2)CO_(3))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制备碳酸钙微球。首先对双水相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探究,并绘制相图。然后以Ca Cl_(2)为钙源、PEG/Na_(2)CO_(3)双水相乳液的分散相Na_(2)CO_(3)为碳源,制备了高分散性的Ca CO_(3)微球。研究了双水相体系组成、复分解反应条件等因素对Ca CO_(3)成球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产物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在33%PEG8000-7%Na_(2)CO_(3)(质量分数)的双水相乳液中,Ca Cl_(2)溶液与PEG/Na_(2)CO_(3)乳液体积比为1∶15、反应时间为1min、陈化时间为0.5h的最优条件下,合成了球形度高、粒径为3.4μm的Ca CO_(3)微球,且Ca CO_(3)以球霰石为主(高达95.72%),包含少量方解石;其成球机理为,Ca^(2+)渗透至微小球形液滴的内部,在具有微隔室化的细小空腔中与CO_(3)^(2-)发生反应,形成晶核并快速生成球霰石,PEG-水环境阻止球霰石发生溶解-重结晶,抑制了球霰石向方解石发展的趋势,然后晶核在双水相体系的大分子拥挤微环境下限域生长,最终得到球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相 球霰石 碳酸钙 复分解反应 乙二醇
下载PDF
苯乙烯-叔碳酸乙烯醋-丙烯酸醋共聚微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元武 《涂料技术与文摘》 2004年第3期14-17,共4页
通过选择合适的乳化体系及合成工艺,制备具有高光泽度、耐磨、耐色变性的苯乙烯-叔碳酸乙烯酯-丙烯酸酯共聚微乳液树脂,应用于印刷无溶剂上光油、高层建筑外墙水性涂料及透明木器涂料等。
关键词 水性涂料 苯乙烯 叔碳酸乙烯酯 丙烯酸 合成技术
下载PDF
三组分微乳液中聚正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和表征(西班牙)
10
《化工科技市场》 CAS 2002年第10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三组分 正已基丙烯酸甲酯 合成 表征 西班牙
下载PDF
纳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11
作者 汪多仁 《杭州化工》 CAS 2003年第1期17-19,27,共4页
介绍纳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性能,生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与最佳的操作条件及有关进展情况。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应用开拓前景与市场需求。
关键词 纳米甲基丙烯酸甲酯 开发 应用 进展 溶胶凝胶法 混合分散法 原位复合法 技术
下载PDF
丙烯酸酯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多异氰酸酯乳液的制备及表面施胶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旭明 沈一丁 +3 位作者 谢宁 秋列维 马国艳 杨凯 《合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69,共7页
以低分子量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350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具有两亲结构的共聚物P(MPEGMA-co-BMA)。测得最佳单体比例下,P(MPEGMA-co-BMA-3)的表面张力为0.77 g/L。以P(MPEGMA-co-BMA)分散1... 以低分子量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350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得具有两亲结构的共聚物P(MPEGMA-co-BMA)。测得最佳单体比例下,P(MPEGMA-co-BMA-3)的表面张力为0.77 g/L。以P(MPEGMA-co-BMA)分散1,6-己二异氰酸酯三聚体(HDIT),制得HDI三聚体分散液(LHAHT分散液)。考察了共聚物P(MPEGMA-co-BMA)中亲疏水单体质量比[m(MPEGMA)/m(BMA)]对LHAHT分散液粒径、稳定性和施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MPEGMA)/m(BMA)]为3/1时,LHAHT-3分散液的平均粒径为147.70nm、PDI指数为0.143、TSI为0.58,适用期为6.5 h。以100 g质量分数为10%的LHAHT-3分散液与350 g浓度为10%的聚乙烯醇(PVA1799)复配成1000 g施胶液对木浆原纸进行表面施胶,测得纸张耐折度为128次,抗张指数为55.32 Nm/g,纸张施胶度为26 s,纸张与水接触角为11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甲基丙烯酸丁酯 制备 表面活性剂 性能
下载PDF
乳液模板法制备聚酰亚胺中空微球及其形貌调控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文 王晓东 +1 位作者 黄培 俞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32,共8页
以聚酰胺酸(PAA)为前驱体、甲基硅油(SO)为油相、乙醇和水作为沉淀剂,采用乳液模板法制备了聚酰亚胺(PI)中空微球。重点研究了沉淀剂中乙醇的比例、PAA溶液的固含量及PAA溶液/SO体积比对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 以聚酰胺酸(PAA)为前驱体、甲基硅油(SO)为油相、乙醇和水作为沉淀剂,采用乳液模板法制备了聚酰亚胺(PI)中空微球。重点研究了沉淀剂中乙醇的比例、PAA溶液的固含量及PAA溶液/SO体积比对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对微球的形成过程、粒径和形貌、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当沉淀剂中乙醇/水体积比为1:1、PAA溶液固含量为6%、PAA溶液/SO体积比为1:1时,PI微球的粒径为4.75μm。制备出的PI中空微球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其起始热分解温度为4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中空 模板法 相分离 形貌调控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戚飞飞 俞鹏勇 +1 位作者 詹晓力 陈丰秋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03年第5期19-21,35,共4页
聚硅氧烷做乳液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妆品中。本文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采用阴离子开环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稳定且接近于完全透明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阳离子型微乳液,通过动力学实验研究,结合文献推测了该聚合过程的反应机理,并利用透光... 聚硅氧烷做乳液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妆品中。本文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采用阴离子开环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稳定且接近于完全透明的聚二甲基硅氧烷阳离子型微乳液,通过动力学实验研究,结合文献推测了该聚合过程的反应机理,并利用透光度和光子相关谱法分析表征微乳液的粒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 合成 甲基环四硅氧烷 粒径
下载PDF
微乳液聚合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杰凤 瞿金清 +1 位作者 杨卓如 周统武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2年第7期34-36,共3页
综述了微乳液的制备以及微乳液聚合的典型特征。介绍了微乳液聚合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合技术 合物 合机理 应用
下载PDF
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微乳液增敏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痕量锌 被引量:8
16
作者 魏琴 杜斌 +3 位作者 吴丹 张慧 李燕 欧庆瑜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509-1512,共4页
研究了微乳液介质中 ,pH =10 .4时 ,锌与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 (TM PF)显色生成稳定的 1∶2络合物 ,于 5 8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 2 .94× 10 5L·mol-1·cm-1,锌含量在 0~ 0 .4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引入微乳液介质 ,显著... 研究了微乳液介质中 ,pH =10 .4时 ,锌与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 (TM PF)显色生成稳定的 1∶2络合物 ,于 5 80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 2 .94× 10 5L·mol-1·cm-1,锌含量在 0~ 0 .4g/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引入微乳液介质 ,显著改善了锌的显色条件 ,使体系灵敏度提高。采用吸附容量大 ,且机械性能好的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 ,消除了共存离子的干扰 ,降低了测定体系的检出限。用所拟方法测定了施尔康药品、奶粉、味精、血清、尿样和发样中的锌 ,相对标准偏差低于 3.7% ;回收率在 95 .2 %~ 1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葡糖凝胶 分离富集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 显色反应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四磺化酞菁钴在微乳液、醇-水体系中的二聚现象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诗海 吴星 +1 位作者 吕琳 郭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1-256,共6页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四磺化酞箐钴(CoTSPc),在微乳液(TritonX-100-壬烷-正戊醇-水)、醇-水(甲醇、乙醇、丙醇)体系中的二聚现象,计算了CoTSPc的二聚常数KD。结果表明。
关键词 酞菁 常数
下载PDF
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微乳液增敏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光度法测定痕量铜 被引量:12
18
作者 魏琴 杜斌 +1 位作者 吴丹 欧庆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2-775,共4页
研究在微乳液介质中,pH10.40时,铜与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TM PF)显色生成稳定的1∶2配合物,在552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1.46×105L·mol-1·cm-1,铜含量在0~0.6μg·m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引入微乳液介质,显著改善了铜... 研究在微乳液介质中,pH10.40时,铜与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TM PF)显色生成稳定的1∶2配合物,在552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1.46×105L·mol-1·cm-1,铜含量在0~0.6μg·m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引入微乳液介质,显著改善了铜的显色条件,使体系灵敏度提高。采用吸附容量大,而机械性能好的巯基葡聚糖凝胶分离富集,消除了共存离子的干扰,降低了测定体系的检出限。测定了血样、尿样、水样和矿石样品中铜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低于4.8%,回收率为94.2%~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 生物样品、水样和矿石 巯基葡糖凝胶 分离富集 光度法
下载PDF
氨基聚硅酮微乳液柔软剂防黄变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洪涛 陈敏 吕睿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8,共3页
采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氨乙基氨丙基二甲氧基硅烷(KBM -602),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基聚硅酮,经乳化制得氨基聚硅酮微乳液柔软剂.研究了进行织物柔软整理时产生泛黄的原因,在不改变基本原料、不降低柔软性和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 采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和氨乙基氨丙基二甲氧基硅烷(KBM -602),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基聚硅酮,经乳化制得氨基聚硅酮微乳液柔软剂.研究了进行织物柔软整理时产生泛黄的原因,在不改变基本原料、不降低柔软性和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采取调整配比、改进聚合工艺条件和加入添加剂等方法,明显减少了泛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黄变 氨基硅酮 柔软剂 泛黄性 织物 柔软整理剂
下载PDF
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微乳液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娅 尹浩 +3 位作者 李肖朋 隋勇 谢笔钧 孙智达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0-75,共6页
制备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LSOPC)微乳液,通过测定微乳液粒径,研究温度、Na Cl、糖、金属离子等对LSOPC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SOPC微乳液的粒径是(0.33±0.02)μm,在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低浓度Na Cl、含量低于9%的葡萄糖和... 制备莲房原花青素低聚体(LSOPC)微乳液,通过测定微乳液粒径,研究温度、Na Cl、糖、金属离子等对LSOPC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SOPC微乳液的粒径是(0.33±0.02)μm,在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低浓度Na Cl、含量低于9%的葡萄糖和蔗糖对LSOPC微乳液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一定浓度下,K+、Mg^(2+)、Cu^(2+)、Al^(3+)对LSOPC微乳液稳定性无显著影响,Ca^(2+)、Fe^(2+)、Zn^(2+)、Fe^(3+)则显著影响其稳定性,粒径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LSOPC微乳液和LSOPC溶液清除DPPH自由基IC50值分别为(6.55±0.04)、(7.33±0.04)μg/m L,前者的还原力强于后者,表明LSOPC微乳化后其抗氧化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房原花青素低 稳定性 抗氧化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