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硅氧烷型增容剂改性环氧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智峰 赵峰 +2 位作者 齐继安 陈贻瑞 方洞浦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2-17,共6页
本文用环氧树脂、瑞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等为原料,合成了增容剂,其可使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效地分散在环氧体系中而使环氧增韧。通过红外光谱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热失重分析及其他力学性能测试,对该体系的增容和增韧效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增容剂 增韧 改性 聚硅氧烷型
下载PDF
聚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抗原子氧侵蚀机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2
作者 周生睿 张黎 +1 位作者 邹亮 孙秋芹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4-90,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取代基聚硅氧烷提升聚酰亚胺在太空环境中抵抗原子氧(AO)侵蚀能力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分析了取代基分别为三氟甲基(-CF_(3))和甲基(-CH_(3))的多面体笼型聚硅氧烷(POSS)复合聚酰亚胺纳米材料的抗... 为了探究不同取代基聚硅氧烷提升聚酰亚胺在太空环境中抵抗原子氧(AO)侵蚀能力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分析了取代基分别为三氟甲基(-CF_(3))和甲基(-CH_(3))的多面体笼型聚硅氧烷(POSS)复合聚酰亚胺纳米材料的抗原子氧侵蚀性能。结果表明:PI/CH_(3)-POSS和PI/CF_(3)-POSS复合材料均表现出较强的抗AO侵蚀能力,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形成SiO_(2)层以阻止AO向聚合物基体的传播和热量的传递,其中PI/CF_(3)-POSS复合材料的效果最优,经35 ps的AO侵蚀模拟后其归一化质量为0.83,而PI/CH_(3)-POSS复合材料的归一化质量为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原子氧 聚硅氧烷 三氟甲基
下载PDF
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其柔软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安秋凤 李临生 陈孔常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用含氢硅油、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烯基聚醚的硅氢化加成产物—聚醚 /环氧硅油与胺反应制得了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 (APEPS) ,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 ,含氢硅油分子量、有机胺结构、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的硅含量... 用含氢硅油、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烯基聚醚的硅氢化加成产物—聚醚 /环氧硅油与胺反应制得了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 (APEPS) ,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 ,含氢硅油分子量、有机胺结构、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的硅含量对APEPS性能有影响。提高硅含量、增加氨值 ,可改善APEPS的柔软性与滑爽感 ,但对织物的吸湿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改性聚醚聚硅氧烷 织物柔软剂 制备 整理剂 柔软性能
下载PDF
双环氧基封端型聚硅氧烷用于蚕丝织物抗皱整理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方雨婷 吴明华 +1 位作者 郭文登 吕安娜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99,共8页
为降低抗皱整理对蚕丝织物强力的损伤,合成抗皱整理剂双环氧基封端型聚硅氧烷,将其乳化后应用于蚕丝织物的抗皱整理。研究抗皱整理剂乳液粒径和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对整理蚕丝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粒径小,整理织物的折皱回复角... 为降低抗皱整理对蚕丝织物强力的损伤,合成抗皱整理剂双环氧基封端型聚硅氧烷,将其乳化后应用于蚕丝织物的抗皱整理。研究抗皱整理剂乳液粒径和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对整理蚕丝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粒径小,整理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大;随着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的增加,整理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先增后减,当聚硅氧烷链段的摩尔质量为1 200 g/mol时,干、湿折皱回复角最大。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抗皱整理工艺条件为:抗皱整理剂乳液用量60 g/L,催化剂Na2S2O3用量4 g/L,焙烘温度130℃,焙烘时间5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用双环氧封端聚硅氧烷整理的蚕丝织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皱性能和耐洗性,而且具有较高的强力保持率,且不泛黄。与其他常用的蚕丝织物抗皱整理剂相比,双环氧封端聚硅氧烷不失为综合性能良好的蚕丝织物抗皱整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皱整理剂 双环氧基封端聚硅氧烷 硅氢加成 蚕丝织物
下载PDF
环氧基封端型聚醚聚硅氧烷对蚕丝织物的抗皱整理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方雨婷 吴明华 王锐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9-336,共8页
为降低整理剂用量且不影响整理织物的亲水性,采用端氢硅油和烯丙基聚醚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环氧基封端型聚醚聚硅氧烷,并应用于蚕丝织物抗皱整理。研究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对整理剂表面活性及整理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理... 为降低整理剂用量且不影响整理织物的亲水性,采用端氢硅油和烯丙基聚醚缩水甘油醚为原料,合成环氧基封端型聚醚聚硅氧烷,并应用于蚕丝织物抗皱整理。研究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对整理剂表面活性及整理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理剂环氧基封端型聚醚聚硅氧烷具有表面活性功能,随着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的增加,整理剂的表面饱和吸附量逐渐下降,当聚硅氧烷链段摩尔质量为726 g/mol时,整理织物的干、湿折皱回复角最大。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抗皱整理工艺条件对整理效果的影响,得出较为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整理剂用量5 g/L,催化剂Na2S2O3用量1 g/L,焙烘温度140℃,焙烘时间5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整理的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皱性能。与疏水性的环氧基封端型聚硅氧烷整理剂相比,新合成的整理剂用量少,整理织物具有与之相当的抗皱性能且亲水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皱整理剂 环氧基封端聚醚聚硅氧烷 硅氢加成 界面吸附 蚕丝织物
下载PDF
Si-C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匀泡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雅丽 刘娟 王香爱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53-55,共3页
在铂系催化剂作用下,以体系总质量10%的一缩丙二醇为溶剂,使烯丙基聚醚和含氢硅油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Si-C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最佳硅油与聚醚物质的量比为1∶1.15.比较了Speier催化剂和Karstedt催化剂在硅氢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表... 在铂系催化剂作用下,以体系总质量10%的一缩丙二醇为溶剂,使烯丙基聚醚和含氢硅油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Si-C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最佳硅油与聚醚物质的量比为1∶1.15.比较了Speier催化剂和Karstedt催化剂在硅氢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表明使用络合型Karstedt催化剂后,催化剂铂用量减少至10 mg/kg.产品应用到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制备中,匀泡性能与美国L-580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聚醚改性聚硅氧烷 合成工艺 硅氲加成反应 Karstedt催化剂
下载PDF
聚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型聚氨酯固相微萃取膜的研制及其用于多环芳烃的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申书昌 刘艳萍 任芳秀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7,共8页
制成了聚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型聚氨酯固相微萃取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及形貌。将固相微萃取膜与气相色谱法联用,测定了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1)萃取温度为35℃;(2)萃取时间为40min;(3)搅拌速率为... 制成了聚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型聚氨酯固相微萃取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及形貌。将固相微萃取膜与气相色谱法联用,测定了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1)萃取温度为35℃;(2)萃取时间为40min;(3)搅拌速率为400r·min^(-1);(4)10mL水样中氯化钠的加入量为1.5g。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16种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均在0.05~5.0μ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高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1.31~4.87ng·L^(-1),加标回收率为73.7%~102%,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5.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聚氨酯 固相微萃取膜 气相色谱法 多环芳烃
下载PDF
季铵化改性聚醚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新 安秋凤 +2 位作者 赵洁 魏元博 秦文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46,共3页
以侧含氢硅油(PHMS)、烯丙基环氧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APEE)和三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了季铵化改性聚醚聚硅氧烷柔软剂(QPESO),用红外光谱(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XL)将其乳化,制得外观半透明的QPES... 以侧含氢硅油(PHMS)、烯丙基环氧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APEE)和三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了季铵化改性聚醚聚硅氧烷柔软剂(QPESO),用红外光谱(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XL)将其乳化,制得外观半透明的QPESO乳液,并考察了QPESO乳液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经该产品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柔软性,白度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化 聚醚聚硅氧烷 棉织物 整理剂
下载PDF
液晶聚硅氧烷/硅油稀流体电流变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佃惠 王源升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9-82,共4页
利用Williamson醚合成方法制备了烯丙氧(对乙氧基)联苯,并以其为单体采用催化加聚合成了侧链型联苯聚硅氧烷,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该物质具有液晶性.研究了液晶聚硅氧烷/硅油稀流体的电流变效应,研究发现:该流体具有液晶型电流变... 利用Williamson醚合成方法制备了烯丙氧(对乙氧基)联苯,并以其为单体采用催化加聚合成了侧链型联苯聚硅氧烷,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该物质具有液晶性.研究了液晶聚硅氧烷/硅油稀流体的电流变效应,研究发现:该流体具有液晶型电流变液剪切变稀的现象;由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可以看出,在2kV/mm电场作用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产生的剪切应力越大;随着侧链液晶聚硅氧烷/硅油流体重量比的增大,在2kV/mm电场的作用下该流体的剪切应力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侧链液晶聚硅氧烷 电流变效应 电流变液
下载PDF
氨基改性聚醚硅油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27
10
作者 安秋凤 黄良仙 +1 位作者 李临生 丁红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630,共5页
在Pt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含氢硅油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聚醚/环氧硅油中间体,然后分别用吗啉、乙二胺、N,N-二甲基丙二胺、N-氨乙基哌嗪等氨解开环,制得了一系列氨烃基改性聚醚硅油AMPES,... 在Pt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含氢硅油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合成聚醚/环氧硅油中间体,然后分别用吗啉、乙二胺、N,N-二甲基丙二胺、N-氨乙基哌嗪等氨解开环,制得了一系列氨烃基改性聚醚硅油AMPE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应用。结果表明:增加含氢硅油的数均分子量,提高硅含量,可改善AMPES的柔软性,而对织物的吸湿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改性聚醚硅油 氨基改性聚醚聚硅氧烷 聚醚氨基硅油 织物柔软剂
下载PDF
三元共聚高吸油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
11
作者 徐仿海 孙忠娟 孙德 《化学工程师》 CAS 2016年第2期12-15,67,共5页
以油酸十八酯(OC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反应型低聚硅氧烷(OSS)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溶剂用量对树脂吸... 以油酸十八酯(OC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反应型低聚硅氧烷(OSS)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溶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量为1.6(wt)%,交联剂(OSS)用量为0.25(wt)%,单体配比m_(ST):m_(BMA+OCA)=1:1.5,溶剂甲苯(MB)用量30(wt)%,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5h时的条件下,所合成的树脂吸油性能最佳。该树脂对氯仿和柴油的吸油率可达78.6g·g^(-1)、32.1g·g^(-1),保油率均达到92.5%,可重复使用8~1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聚硅氧烷 高吸油树脂 溶液聚合 吸油性能
下载PDF
汽车内饰件用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的研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范潇潇 项军 +1 位作者 孟成铭 郭建鹏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2,87,共4页
分析了不同耐刮擦剂、不同聚丙烯基料、不同的滑石粉、不同相容剂对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结晶聚丙烯,高目数的滑石粉、使用低气味的相容剂、添加低气味改性型高聚硅氧烷制备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优异耐刮擦性及低... 分析了不同耐刮擦剂、不同聚丙烯基料、不同的滑石粉、不同相容剂对低气味耐刮擦聚丙烯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结晶聚丙烯,高目数的滑石粉、使用低气味的相容剂、添加低气味改性型高聚硅氧烷制备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优异耐刮擦性及低气味性,可以满足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材料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刮擦 低气味 聚丙烯 滑石粉 改性聚硅氧烷
下载PDF
Kinetics of Bulk Polymerization of Octamethylcyclote- trasiloxane
13
作者 方欣 陈志荣 +1 位作者 尹红 苏科峰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6-158,共3页
The kinetics of bulk polymerization of octamethylcyclotetrasiloxane under acid circumstance is studied. A kinetic model is put forward and kinetic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through optimization.
关键词 OCTAMETHYLCYCLOTETRASILOXANE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mathematical model OPTIMIZATION
下载PDF
A nove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microfluidic chip master molds
14
作者 甘婷婷 夏之宁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9年第2期139-144,共6页
We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icrofluidic chip polymer master mold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mainly includes two steps. First, a stainless steel slice was laser etched to form... We proposed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icrofluidic chip polymer master mold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mainly includes two steps. First, a stainless steel slice was laser etched to form a metal model. Then, the organic solution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was casted onto the metal model to fabricate the PMMA master which subsequently would be used to fabricate PDMS chips. We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different laser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surface status of microchannels and obtained optimized etching parameters. We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 the organic solution composition of PMMA while casting chip masters, and developed a method to form fine polymer masters using two different viscosity solutions to cast the model in turn, and studied the repeatable replication. Then, we investigated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this chip and evaluated the practicability by analyzing Rhodamine B. Compared with present methods, the proposed method does not need photolithography on photoresistant and chemical etching. The entire fabricating progress is simple, fast, low-cost and can be controlled easily. Only several minutes are required to make a metal model, 3 hours for a PMMA master, and one day for PDMS ch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luidic chip laser etching stainless steel model POLYDIMETHYLSILOXANE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