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pk1基因缺失对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彭亮 潘嘉韵 +3 位作者 罗苏 杨正慧 黄慕芳 曹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5-968,共4页
目的比较大肠杆菌K1株E44敲除ppk1基因后与野生株之间差异并探讨ppk1基因在E.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将野生株与敲除株置于56℃2、4、6 min,以比较二者对热刺激的抵抗力差异;(2)利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以及采用经典的... 目的比较大肠杆菌K1株E44敲除ppk1基因后与野生株之间差异并探讨ppk1基因在E.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将野生株与敲除株置于56℃2、4、6 min,以比较二者对热刺激的抵抗力差异;(2)利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以及采用经典的粘附、侵袭率定量实验比较二者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和侵袭能力;(3)将细菌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后,利用激光共聚焦观察二者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重排现象。结果与野生株E44相比,ppk1敲除株对于56℃热刺激的抵抗力明显下降;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敲除株粘附和侵袭入HBMEC的数量均少于野生株,定量粘附、侵袭实验也进一步证实;借助激光共聚焦发现敲除株诱导HBMEC细胞骨架重排的能力要弱于野生株。结论 ppk1对于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抵抗热刺激、粘附和侵袭HBMEC以及诱导HBMEC的细胞骨架重排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聚磷酸盐激酶1 大肠杆菌K1 基因敲除
下载PDF
脑膜炎大肠杆菌K1株ppk1基因致病机制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彭亮 赵铁 +3 位作者 罗文英 付美芹 曹虹 黄胜和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9-225,共7页
【目的】构建脑膜炎大肠杆菌K1(Escherichia coli,E.coli K1)株E44的聚磷酸盐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 1,PPK1)基因敲除株,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明确ppk1基因在E.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 【目的】构建脑膜炎大肠杆菌K1(Escherichia coli,E.coli K1)株E44的聚磷酸盐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 1,PPK1)基因敲除株,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明确ppk1基因在E.coli K1株致脑膜炎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自杀质粒pCVD442及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敲除E.coli K1株E44中的ppk1基因,构建ppk1缺失突变株Δppk1;体外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在低营养及氧化压力情况下的生存能力;考察二者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BMEC)的黏附能力;通过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释放活性,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对HBMEC的损伤效应。【结果】PCR及序列分析证实,突变株缺失全长ppk1基因。与野生株E44相比,ppk1突变株Δppk1在低营养环境中和氧化刺激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明显降低。相对于E44,Δppk1对HBMEC的黏附能力减弱。与HBMEC孵育后,突变株孵育组HBMEC的LDH释放活性明显低于野生株孵育组。【结论】ppk1对E.coli K1株E44在低营养环境中的生存、抵抗氧化压力,以及黏附HBMEC和对细胞的毒性损伤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盐激酶1 大肠杆菌K1 脑膜炎 突变株
原文传递
奇异变形菌ppk1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彭亮 潘嘉韵 +1 位作者 罗苏 吴晓蔓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964,共4页
目的构建奇异变形菌(PMI)聚磷酸盐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 1,PPK1)基因缺失株,为研究ppk1基因在PMI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融合PCR将目的基因上游及下游同源臂连接成一个片段,并克隆入自杀质粒pCVD442,将重... 目的构建奇异变形菌(PMI)聚磷酸盐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 1,PPK1)基因缺失株,为研究ppk1基因在PMI致尿路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融合PCR将目的基因上游及下游同源臂连接成一个片段,并克隆入自杀质粒pCVD442,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SM10λpir中,再与PMI受体菌进行接合试验,通过氨苄西林、蔗糖筛选得到ppk1基因缺失株(△pk1),进行PCR和DNA测序鉴定;体外比较野生株和缺失株在低营养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结果利用融合PCR将目的基因上、下游片段连接成一个重组片段,并连接至pCVD442自杀质粒;重组自杀质粒进入PMI后出现了同源重组事件,同源片段发生替换,ppk1基因被敲除,通过PCR及测序分析证实基因组目的基因已缺失;经体外测定MOPS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发现敲除株与野生株相比,在低营养环境中生存能力明显降低。结论自杀质粒同源重组方法可用于PMI基因敲除株的构建,是研究PMI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ppk1基因与PMI在低营养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菌 自杀质粒 缺失株 聚磷酸盐激酶1
原文传递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ppk1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苏 彭亮 +1 位作者 潘嘉韵 吴晓蔓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1-536,共6页
目的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CFT073的聚磷酸盐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PPK1)基因敲除株,并初步探索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以CFT073株为研究对象,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CFT073的即ppk1基因,构建敲除株△pk1;通过细胞实验... 目的构建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CFT073的聚磷酸盐激酶1(polyphosphate kinase,PPK1)基因敲除株,并初步探索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以CFT073株为研究对象,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CFT073的即ppk1基因,构建敲除株△pk1;通过细胞实验即以人膀胱癌上皮细胞5637为体外模型对CFT073野生型菌株、敲除菌株的黏附及侵袭能力进行比较;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分析CFT073ppk1基因敲除对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CFT073ppk1基因敲除株;敲除ppk1后,细菌对膀胱癌上皮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较野生株都明显减弱;△pk1在各时间点570mm处结晶紫吸光度值均较野生株的低。结论利用Red同源重组技术可成功敲除CFT073的ppk1基因,ppk1在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黏附、侵袭尿路上皮及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大肠杆菌 基因敲除 聚磷酸盐激酶1
原文传递
ppkl基因缺失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区静怡 彭亮 +3 位作者 朱雪莲 罗坤 潘嘉韵 吴晓蔓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268,共6页
目的探索ppkl基因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CFT073为研究对象,构建敲除株Apkl和回补株△pkl-C。比较过氧化氢刺激野生株、敲除株和回补株后各个时间点的生长率,比较两菌株抗氧化... 目的探索ppkl基因对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CFT073为研究对象,构建敲除株Apkl和回补株△pkl-C。比较过氧化氢刺激野生株、敲除株和回补株后各个时间点的生长率,比较两菌株抗氧化能力的差异;提取野生株和敲除株菌体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探究CFT073ppkl基因缺失后蛋白表达的差异;通过荧光定量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过氧化氢酶编码基因katG和katE的表达变化。结果Apkl在各个刺激时间点的生存率均比野生株的低。而ppkl基因回补株各时间点的生存率与野生株基本一致;双向电泳后的蛋白质图谱经ImageMaster软件分析选取了表达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经MASCOT数据库鉴定,获得敲除株相对于野生株6个表达下调的蛋白和1个表达上调的蛋白;敲除株katG和katE的表达水平分别是野生株的(20.5±8.2)%和(20.9±6.9)%(P〈O.01)。结论ppkl可能通过调控katG和katE基因的表达参与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氧化压力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 聚磷酸盐激酶1 氧化压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