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 被引量:8
1
作者 吴文果 黄晓楠 +2 位作者 王士斌 妮莎 刘源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3-677,共5页
采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及海藻酸钙/聚组氨酸载药微胶囊,并考察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能及微胶囊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氯化钙浓度主要影响微... 采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及海藻酸钙/聚组氨酸载药微胶囊,并考察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能及微胶囊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氯化钙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分散程度及粒径分布,微球载药量均随海藻酸钠浓度及氯化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所制备的微胶囊均无明显的突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法 海藻酸钠 聚组氨酸 微胶囊
下载PDF
利用S-层蛋白在苏云金芽胞杆菌细胞表面展示多聚组氨酸肽(简报)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莉 孙明 喻子牛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6-481,共6页
S层(Slayer)是由单一的蛋白或糖蛋白组成的薄层晶状结构,它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和真细菌细胞的最外表面,可包裹整个细胞。S层在结构化学、形态学、遗传学以及物理化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质,使之在生物技术、分子纳米技术和仿生学等领域... S层(Slayer)是由单一的蛋白或糖蛋白组成的薄层晶状结构,它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和真细菌细胞的最外表面,可包裹整个细胞。S层在结构化学、形态学、遗传学以及物理化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质,使之在生物技术、分子纳米技术和仿生学等领域蕴藏着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层蛋白 苏云金芽胞杆菌 细胞 聚组氨酸 表面展示
下载PDF
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晓楠 杨达云 +3 位作者 王士斌 刘源岗 吴文果 蓝琪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为了考察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特征,我们利用MTT比色法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和急性全身毒性。结果表明:微胶囊浓度≤1.0mg/m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微胶囊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 为了考察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特征,我们利用MTT比色法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和急性全身毒性。结果表明:微胶囊浓度≤1.0mg/m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微胶囊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0mg/mL)下,浸提产物也无细胞毒性作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微胶囊浸提液不引起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表明微胶囊浸提液无有毒的沥滤物和降解产物产生。说明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无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聚组氨酸 细胞毒性 急性全身毒性 MTT比色法
下载PDF
聚组氨酸-镍复合膜电极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贾晶晶 张国荣 《化学传感器》 CAS 2007年第1期49-53,共5页
在空白玻碳电极上用电化学方法研制了聚组氨酸/镍复合膜(PHis/Ni),实验证明该复合膜修饰电极上存在氧化还原中心Ni(Ⅲ)/Ni(Ⅱ)。用循环伏安法初步探讨了该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作用。碱性条件下,用线性扫描溶出伏... 在空白玻碳电极上用电化学方法研制了聚组氨酸/镍复合膜(PHis/Ni),实验证明该复合膜修饰电极上存在氧化还原中心Ni(Ⅲ)/Ni(Ⅱ)。用循环伏安法初步探讨了该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对甲醛的电催化氧化作用。碱性条件下,用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测得在5.0×10-7~2.0×10-5mol/L的范围内,甲醛氧化峰电流与甲醛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2.3×10-8mol/L。该修饰电极可用于测定水溶液中甲醛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电催化氧化 聚组氨酸镍复合膜 修饰电极
下载PDF
金磁微粒介导的抗六聚组氨酸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5
作者 李淑娟 牛育鸿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6-59,共4页
制备了抗六聚组氨酸(6×Histidine,6×His)多克隆抗体,以金磁微粒为载体对其进行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抗6×His抗体.首先以EDC法制备出六聚组氨酸-血蓝蛋白(6×His-KLH)抗原并免疫家兔,得到的抗血清经初步纯化,采用ELISA... 制备了抗六聚组氨酸(6×Histidine,6×His)多克隆抗体,以金磁微粒为载体对其进行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抗6×His抗体.首先以EDC法制备出六聚组氨酸-血蓝蛋白(6×His-KLH)抗原并免疫家兔,得到的抗血清经初步纯化,采用ELISA法测定其效价;为去除多克隆抗体中抗KLH抗体,将表面固定有KLH的金磁微粒(金磁微粒-KLH)与多克隆抗体反应,抗KLH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被吸附在金磁微粒表面,磁性分离取上清,利用ELISA法对去除前后抗6×His及抗KLH抗体的效价进行测定,确定出最佳去除条件.实验表明,初步纯化的多克隆抗体中抗6×His抗体效价可达1∶20 000;金磁微粒表面KLH固定化容量可达700μg/mg,当金磁微粒表面KLH与多克隆抗体质量比为50∶3时,金磁微粒-KLH可有效地去除多克隆抗体中抗KLH抗体,去除效果较好,说明所采用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高效价的抗6×His多克隆抗体;金磁微粒-KLH可特异性去除多克隆抗体中抗KLH抗体,得到高纯度的抗6×His的抗体,为研究6×His融合蛋白纯化检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组氨酸 多克隆抗体 金磁微粒 纯化
下载PDF
一种基于聚乳酸-聚组氨酸的新型口服药物递送载体 被引量:1
6
作者 易翠翠 马梦雅 +3 位作者 吴超慧 王金凤 张振中 任雪玲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9-597,共9页
首先通过酸酐开环的方法合成聚组氨酸(PLH),再与聚乳酸(PLA)缩合形成两亲性聚合物(PLA-PLH)。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动态光散射对PLA-PLH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接着以抗肿瘤药物2-甲氧基雌二醇(2-ME)作为模型药物,... 首先通过酸酐开环的方法合成聚组氨酸(PLH),再与聚乳酸(PLA)缩合形成两亲性聚合物(PLA-PLH)。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动态光散射对PLA-PLH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接着以抗肿瘤药物2-甲氧基雌二醇(2-ME)作为模型药物,通过溶剂交换法制备PLA-PLH/2-ME纳米粒,考察其载药量与包封率,并在细胞水平考察PLA-PLH/2-ME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最后以荧光染料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并花青碘化物(DIR)为荧光标记物,考察PLA-PLH/DIR口服后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LA-PLH被成功构建,平均粒径为(224.93±13.05)nm;当PLA-PLH与2-ME的质量比为1∶0.6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27.86±0.19)%和(64.38±0.50)%。细胞实验显示:PLA-PLH可以显著增加结肠癌细胞CT26对PLA-PLH/2-ME的摄取;相比于2-ME处理组,PLA-PLH/2-ME处理组CT26细胞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迁移抑制率都显著增加。小鼠及其主要脏器的活体成像结果显示,PLA-PLH可以减缓DIR经口给药后在胃肠道的降解,增加其在肠道区域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聚组氨酸 乳酸 嵌段共 药物载体
下载PDF
六聚组氨酸在重组蛋白中的位置对镍亲和层析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许艳 万敏 +2 位作者 张培因 卫红飞 王丽颖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研究六聚组氨酸在重组蛋白中的位置对镍亲和层析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克隆人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His-Cpn10-IL4与pET28-Cpn10-His-IL-4,在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表达两种在不同位置... 目的研究六聚组氨酸在重组蛋白中的位置对镍亲和层析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克隆人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His-Cpn10-IL4与pET28-Cpn10-His-IL-4,在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中表达两种在不同位置带有六聚组氨酸(His-tag)的重组白细胞介素4(rhIL-4)融合蛋白。用SDS-PAGE、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产物,采用镍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两种重组融合蛋白。结果Western印迹证实两种融合蛋白均可与抗组氨酸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但用镍亲和层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分离纯化融合蛋白His-Cpn10-IL-4,却不能纯化融合蛋白Cpn10-His-IL-4。结论应用镍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融合蛋白时,His-tag在融合蛋白中的位置对蛋白质的纯化非常重要,His-tag可以在融合蛋白的N端和C端,但不能在中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4 重组蛋白 聚组氨酸 镍亲合层析
原文传递
聚L-组氨酸/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电极对多巴胺和尿酸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5
8
作者 简选 于浩 +3 位作者 金君 王毅 刘珍叶 齐广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0-305,共6页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组氨酸/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电极(poly-(L-His)/ERGO/GCE),研究了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A、DA和UA在该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且这3种物质的氧...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组氨酸/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电极(poly-(L-His)/ERGO/GCE),研究了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A、DA和UA在该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且这3种物质的氧化峰能完全分离.据此建立了在大量AA存在下同时测定DA和UA的新方法,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DA和U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10-7~3.0×10-5mol·L-1和5.0×10-7~3.0×10-5mol·L-1,检出限分别为3.0×10-7和5.0×10-7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组氨酸 石墨烯 多巴胺 尿酸
下载PDF
紫杉醇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与体外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晓君 刘辉 +3 位作者 胡海洋 赵秀丽 陈大为 乔明曦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9-594,共6页
目的应用pH敏感聚组氨酸-聚乳酸-聚乙二醇(poly(L-histidine)-poly(D,L-lactide)-poly(ethylene glycol),PHis-PLA-mPEG)聚合物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芘荧光探针... 目的应用pH敏感聚组氨酸-聚乳酸-聚乙二醇(poly(L-histidine)-poly(D,L-lactide)-poly(ethylene glycol),PHis-PLA-mPEG)聚合物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PHis-PLA-mPEG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超速离心法测定紫杉醇共聚物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利用动态光散射法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胶束的粒径分布和表面电位进行测定;采用透析法测定载药胶束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PHis-PLA-mPEG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8.9 mg·L-1,胶束载药量质量分数为8%;包封率可达90%以上;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50.2nm,PDI为0.097,粒度分布较窄,Zeta电位为-14.3 mV;载药胶束在弱酸性条件下,药物释放行为明显加快。结论 PHis-PLA-mPEG聚合物载体材料具有较好的pH敏感释药行为,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传递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聚组氨酸-乳酸-乙二醇 胶束 PH敏感性
下载PDF
阿霉素-五味子乙素pH敏感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与制剂学性质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佳莹 周立宏 +3 位作者 张晓君 乔明曦 赵秀丽 陈大为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86-695,共10页
目的以p H敏感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组氨酸[poly(ethyleneglyco1)-poly(D,L-lactide)-poly(L-histidine),m PEG-PLA-PHis]胶束为载体,联合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与多药耐药逆转剂五味子乙素制备聚合物胶束,并对其制剂学性质进行研究... 目的以p H敏感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组氨酸[poly(ethyleneglyco1)-poly(D,L-lactide)-poly(L-histidine),m PEG-PLA-PHis]胶束为载体,联合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与多药耐药逆转剂五味子乙素制备聚合物胶束,并对其制剂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阿霉素-五味子乙素p H敏感聚合物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和稳定性(载药胶束24 h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最优处方;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胶束的外观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载药胶束的粒径及zeta电位;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释药行为。结果制备的阿霉素-五味子乙素p H敏感聚合物胶束平均粒径为64.73 nm,zeta电位为-8.7 m V。最优处方中阿霉素包封率为95.3%,载药量为8.7%,五味子乙素包封率为76.1%,载药量为3.4%,载药胶束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阿霉素-五味子乙素p H敏感聚合物胶束在弱酸性条件下,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加快。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与制备工艺,所制备的阿霉素-五味子乙素p H敏感聚合物胶束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和载药量良好,具有明显的p H响应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五味子乙素 乙二醇-乳酸-聚组氨酸 胶束 PH敏感 Box-Behnken效应面
下载PDF
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抗肿瘤活性研究
11
作者 陈永顺 杨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7-1465,共9页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并考察体内药动学和抗肿瘤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为载体制备纳米胶束,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12只H_(22)荷瘤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和青蒿琥酯纳米胶束(1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青蒿琥酯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36只H_(22)肝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模型组(生理盐水)、阳性组(20 mg/kg环磷酰胺)、青蒿琥酯注射液组(30 mg/kg)及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低、中、高剂量组(10、20、30 mg/kg),末次给药3 d后记录体质量和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最佳处方为mPEG-PLA-PHis与青蒿琥酯比例10.18∶1,青蒿琥酯质量浓度0.48 mg/mL,水化时间0.96 h,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94.27±1.26)%、(8.26±0.18)%、(4.19±0.20)%、(65.14±4.96)nm、-(17.64±1.06)mV。纳米胶束在弱酸性介质中的累积释放度高于在弱碱性介质中,具有pH敏感性。与注射液比较,纳米胶束t_(1/2)、MRT延长(P<0.01),CL降低(P<0.01),AUC_(0~t)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琥酯纳米胶束不同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瘤重下降(P<0.05,P<0.01),以中剂量组更明显,抑瘤率达55.40%。结论青蒿琥酯纳米胶束包封率较高,体内抗肿瘤活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纳米胶束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抗肿瘤活性 乙二醇单甲醚-乳酸-聚组氨酸(mPEG-PLA-PHis) HPLC H_(22)肝癌细胞
下载PDF
生物工程技术制备人源抗-HBs Fab片段 被引量:4
12
作者 安峰 陈玉川 +1 位作者 陆慧琦 韩焕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用生物工程技术制备人源性抗-HBs F-ah。方法:将从抗体文库中筛选出的人源抗-HBs Fab基因克隆人pBAD/gⅢA载体,进而转化Top10大肠杆菌。对重组质粒菌发酵表达后,利用Ni-NTA-Agarose螯合层析柱纯化周质腔可溶性Fab 蛋白。对所得包... 目的:用生物工程技术制备人源性抗-HBs F-ah。方法:将从抗体文库中筛选出的人源抗-HBs Fab基因克隆人pBAD/gⅢA载体,进而转化Top10大肠杆菌。对重组质粒菌发酵表达后,利用Ni-NTA-Agarose螯合层析柱纯化周质腔可溶性Fab 蛋白。对所得包涵体依次变性、溶解、纯化后,利用透析进行复性。用Western blot检测Fab蛋白的特异性,Dot blot测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经Ni-NTA-Agarose柱纯化的周质腔可溶性Fab蛋白,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并且总量达到80mg/L。对所获包涵体进行透析复性后,也可得到少量有活性的蛋白,但比例很小。结论:用pBAD/gⅢA-Top10表达系统表达人源抗-HBs Fab片段,发酵培养后,经有效纯化可得到生物学活性较好的可溶性蛋白,为人源抗-HBs Fab片段的大量制备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片段 聚组氨酸 亲和层析 生物工程技术
下载PDF
镍化磁性琼脂糖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蛋白纯化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梁媛媛 张海利 +1 位作者 杨鲁萍 焦艳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365-369,共5页
以自制磁性琼脂糖微球为基质,环氧氯丙烷为活化剂,亚氨基乙二酸作为螯合剂,制备了表面螯合Ni 2+的磁性凝胶微球(Mag-Agarose-Ni).IR结果表明Ni 2+成功螯合到了磁性凝琼脂糖胶微球上;SEM结果显示在螯合Ni 2+后,Mag-Agarose-Ni形貌没有发... 以自制磁性琼脂糖微球为基质,环氧氯丙烷为活化剂,亚氨基乙二酸作为螯合剂,制备了表面螯合Ni 2+的磁性凝胶微球(Mag-Agarose-Ni).IR结果表明Ni 2+成功螯合到了磁性凝琼脂糖胶微球上;SEM结果显示在螯合Ni 2+后,Mag-Agarose-Ni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且平均粒径为23μm;原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MagAgarose-Ni表面螯合的Ni 2+的量为2.12×10-5 mol/mg;磁性能测试表明Mag-Agarose-Ni具有超顺磁性,其磁饱和强度为20.8emu/g,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将Mag-Agarose-Ni用于六聚组氨酸融合蛋白K8的纯化研究,SDS-PAGE结果表明Mag-Agarose-Ni较市售Ni-NTA对K8具有更优的亲和分离效果,经15min的孵育后,Mag-Agarose-Ni对K8的吸附容量可达到8.8μg/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脂糖 聚组氨酸融合蛋白 金属螯合亲和分离
下载PDF
LHRH—PEG—PHIS胶束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14
作者 李飞 范黎 +1 位作者 李伟 吴红 《纳米科技》 2013年第4期1-10,16,共11页
通过化学法制备得到pH响应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介导的聚乙二醇一聚组氨酸(LHRH—PEG—PHIS)纳米胶束,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IHNMR)对LHRH—PEG—PHIS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动态光散射法(DLS)、荧光分... 通过化学法制备得到pH响应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介导的聚乙二醇一聚组氨酸(LHRH—PEG—PHIS)纳米胶束,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IHNMR)对LHRH—PEG—PHIS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动态光散射法(DLS)、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镜(TEM)等对LHRH—PEG—PHIS胶束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溶剂的种类、选择性溶剂与共同溶剂之间的质量比及聚合物初始浓度等因素都会对胶束的形态产生影响。制备得到的胶柬约90nm,临界胶柬浓度为10μg/mL,且胶束表面在pH7.4时呈现负电荷,而到肿瘤外呈现正电荷。由于质子化的组氨酸链段间静电排斥作用,在pH5.0时,LHRH—PEG—PHIS胶柬的粒径和zeta电位均比pH7.4时大。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该胶束材料无毒性.因此,LHRH—PEG—PHIS纳米胶柬可望成为抗肿瘤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合物 乙二醇 聚组氨酸 自组装
下载PDF
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对抗HBsAg Fab段的纯化
15
作者 王琰 刘群英 +3 位作者 化冰 朱迎春 王雅明 徐建军 《海军总医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29-132,共4页
为了对大肠杆菌表达的Fab段进行简便有效的纯化,我们在Fab段表达载体上插入了一段编码六个组氨酸的DNA片段,使所表达的Fab段在Fd段的羧基端带有六个连续的组氨酸,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对大肠杆菌表达的Fab段进行纯化,利用不同pH梯度... 为了对大肠杆菌表达的Fab段进行简便有效的纯化,我们在Fab段表达载体上插入了一段编码六个组氨酸的DNA片段,使所表达的Fab段在Fd段的羧基端带有六个连续的组氨酸,通过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对大肠杆菌表达的Fab段进行纯化,利用不同pH梯度缓冲液洗脱,一步即可达到95%以上纯度的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HBsAgFab 聚组氨酸尾巴 金属整合层析
下载PDF
GST和His标记的重组蛋白制备及吸附纳米ZnO的研究
16
作者 宋磊 陈劲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3,共4页
以pET-28a(+)载体为模板人工设计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带有质粒上游6聚组氨酸(6×Histidine)序列的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中,筛选及鉴定阳性重组子pGEX-His,转化E.coli BL21细胞后通过IPTG诱导表达.由谷胱甘肽(G... 以pET-28a(+)载体为模板人工设计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带有质粒上游6聚组氨酸(6×Histidine)序列的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中,筛选及鉴定阳性重组子pGEX-His,转化E.coli BL21细胞后通过IPTG诱导表达.由谷胱甘肽(GST)和6聚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GST-His得到表达,利用Ni-NTA系统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由LC-MS/MS质谱分析确定所得蛋白为目标产物.通过蛋白结合纳米无机材料的亲和吸附实验结果证实,重组的新蛋白表现出对纳米ZnO特异吸附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6聚组氨酸 基因重组 蛋白表达与纯化 亲和吸附
下载PDF
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介导的shRNA对大鼠肝脏MyD88基因表达的干扰作用
17
作者 王建林 刘刚 +2 位作者 胡凡果 邱宇杰 朱理玮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研究应用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HGPAEs及针对大鼠MyD88基因的shRNA( small hairpi... 目的:研究应用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HGPAEs及针对大鼠MyD88基因的shRNA( small hairpin RNA)质粒,并将二者耦合成pMyD88-HGPAEs载体,分别设置生理盐水组、HGPAEs 组、pHK-HGPAEs 阴性对照组、shRNA 组和pMyD88-HGPAEs干预组,通过门静脉注射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蛋白印迹法( Western blot )检测转染后的MyD88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载shRNA质粒的HGPAEs载体,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后,shRNA组及pMyD88-HGPAEs干预组MyD88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4组相比,pMyD88-HGPAEs干预组MyD88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0.01),而生理盐水组、单纯HGPAEs组、pHK-HGPAEs阴性对照组转染后MyD88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GPAE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因转运载体,应用针对大鼠MyD88基因的载shRNA质粒的HGPAEs载体,经门静脉注射方法转染大鼠肝脏可显著性抑制MyD88基因表达,本实验成果的取得为下一步动物实验提供一定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接枝(β-氨基酯) 髓样分化因子88 RNA干扰
原文传递
组氨酸接枝聚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18
作者 姚庆娟 刘刚 +2 位作者 王建林 胡凡果 邱宇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3-756,共4页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MHC-Ⅱ)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CⅡT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HGPAEs及针对大鼠CⅡTA基因的短发夹RNA(s...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纳米载体组氨酸接枝聚(β-氨基酯)(HGPAEs)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肝脏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MHC-Ⅱ)及其反式激活因子基因(CⅡT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HGPAEs及针对大鼠CⅡTA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并将两者耦合成pCⅡTA-HGPAEs载体,分别设置生理盐水组、单纯HGPAEs组、pHK-HGPAEs阴性对照组和pCⅡTA-HGPAEs干预组,通过门静脉注射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ⅡTA和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载shRNA质粒的HGPAEs载体,体内转染大鼠肝脏后,pCⅡTA-HGPAEs组CⅡTA与MHC-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C ⅡTA及MHC-Ⅱ转录水平分别为(21.4±4.2)%和(26.3±5.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7.6)%和(27.8±5.6)%.而生理盐水、HGPAEs、pHK-HGPAEs组转染后CⅡTA与MHC-Ⅱ基因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PAE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因转运载体,应用RNA干扰技术经门静脉注射方法转染大鼠肝脏,可显著抑制CⅡTA和MHC-Ⅱ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接枝(β-氨基酯)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 RNA干扰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component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Comprised of Water-soluble Acrylic Resin and HDI Biuret 被引量:50
19
作者 周新华 涂伟萍 胡剑青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9-104,共6页
A two-component waterborne polyurethane(2K-WPU) was prepared by mixing water-soluble acrylic resin and 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biuret, and then diluted for phase inversion with water. Compared with water-soluble ac... A two-component waterborne polyurethane(2K-WPU) was prepared by mixing water-soluble acrylic resin and hexamethylene diisocyanate biuret, and then diluted for phase inversion with water. Compared with water-soluble acrylic resin, the phase inversion of 2K-WPU occurs at lower water content. It is indicated by TEM that 2K-WPU parti-cles show a core-shell structure, in which HDI biuret is encapsulated by hydrophilic acrylic resin. 2K-WPU emulsion with HDI biuret has larger particle size and narrower distribution index, while for 2K-WPU emulsion with HDI iso-cyanurate, the latex not only has large particle size, but also has two-peak distribution. FTIR shows that the reaction be-tween HDI biuret and acrylic resin can complete in 12h. In addition, studies on effect of composition of acrylic resin on performance of 2K-WPU show that narrowing the polar difference between water-soluble acrylic resin and HDI biuret and improving the miscibility of two components are the key to prepare the transparent and high gloss films with high crosslinking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TWO-COMPONENT acrylic resin phase inversion
下载PDF
Procedure for preparing 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tetramers for direct quantification of antigen-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被引量:16
20
作者 Xian-Hui He Li-Hui Xu Yi Li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7期4180-4187,共8页
AIM: To establish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generating 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 tetramers.METHODS: cDNAs encoding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lymphocyte antigen (HLA)-A*0201 he... AIM: To establish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generating peptide-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 tetramers.METHODS: cDNAs encoding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lymphocyte antigen (HLA)-A*0201 heavy chain (A2) and β2-microglobulin (132m) from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leukocytes of HLA-A2+ donors were doned into separate expression vectors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he recombinant A2 and 132m proteins were expressed in ~/a oo/i^uain BL21(DE3) and recovered from the inclusion body fraction. Soluble A2 proteins loaded with specific antigen peptides were refolded by dilution from the heavy chain in the presence of light chain 132m and HLA-A2-restricted peptide antigens. The refolded A2 monomers were biotinylated with a commercial biotinylation enzyme (BirA) and purified by low pressure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on a Q-Sepharose (fast flow) column.The tetramers were then formed by mixing A2 monomers with streptavidin-PE in a molar ratio of 4:1.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expected tetramer staining of CD8^+ T cells.RESULTS: Recombinant genes for HLA-A*0201 heavy chain (A2) fused to a BirA substrate peptide (A2-BSP) and mature β2m from HLA-A2+ donor leukocytes were successfully doned and highly expressed in E. coli, Two soluble monomeric A2-peptide complexes were reconstituted from A2-BSP in the presence of 132m and peptides loaded with either human cytomegalovirus pp65495-503 peptide (NLVPMVATV,NLV; designated as A2-NLV) or influenza virus matrix protein Mp58-66 peptide (GILGFVFTL, GIL; designated as A2-GIL). Refolded A2-NLV or A2-GIL monomers were biotinylated and highly purified by single step anion exchange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 tetramers were then formed by mixing the biotinylated A2-NLV or A2-GIL monomers with streptavidin-PE, leading to more than 80% multiplicationas revealed by SDS-PAGE under non-reducing, unboiled conditions. Flow cytometry revealed that these tetramers could specifically bind to CD8^+ T cells from a HLA-A2^+ donor,but failed to bind to those from a HLA-A2- donor.CONCLUSION: The procedure is simple and efficient for generating peptide-MHC tetra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ning Molecular HLA-A Antigens HLA-A2 Antigen Humans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T-Lymphocytes Cytotoxic beta 2-Microglobul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