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落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研究
1
作者 罗康隆 龙许玉 《歌海》 2024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对于资源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其内涵绕不开对文化的阐释,为人类所利用的资源是基于文化意义上而得出的。无论是封闭隔绝的聚落社会,还是身处都市的人们,总会产生一系列资源分配方式,由此获得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形成对资源的多样化利用,让... 对于资源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其内涵绕不开对文化的阐释,为人类所利用的资源是基于文化意义上而得出的。无论是封闭隔绝的聚落社会,还是身处都市的人们,总会产生一系列资源分配方式,由此获得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形成对资源的多样化利用,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外,文化分野下的资源所形成的文化序列,模塑出的文化事实,又组成了资源关系网络,将人们嵌入到关系网络中,通过约定俗成的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资源的再利用,进而实现社会群体的稳定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社会 文化建构 资源配置
下载PDF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耦合研究——围绕《资源配置视野下的聚落社会》展开分析
2
作者 罗启华 吴合显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0-68,共9页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是生态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罗康隆教授在《资源配置视野下的聚落社会》一书中,基于他20多年扎根田野的经验,系统解释了湖南通道阳烂村的各种生态文化事项。研究认为,这些生态文化事项展现了...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耦合性,是生态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罗康隆教授在《资源配置视野下的聚落社会》一书中,基于他20多年扎根田野的经验,系统解释了湖南通道阳烂村的各种生态文化事项。研究认为,这些生态文化事项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人性理念,同时维护了阳烂村生态生计生命的协同发展。为此,在研究实践中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聚落社会
下载PDF
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形态初探——以左家山遗址为切入点
3
作者 徐昭峰 赵心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28-137,共10页
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历经左家山下层文化和左家山上层文化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聚落单体遗迹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不断丰富,聚落布局逐渐完善,部分聚落日常生活居住区范围有所扩展,聚落整体规模增大,聚落选址由第二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历经左家山下层文化和左家山上层文化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聚落单体遗迹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不断丰富,聚落布局逐渐完善,部分聚落日常生活居住区范围有所扩展,聚落整体规模增大,聚落选址由第二松花江支流沿岸逐渐延伸至次支流沿岸。左家山上层文化阶段,聚落内小家庭的个体独立性增强,呈现出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倾向,社会经济始终是由渔猎采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构成有机的整体,原始宗教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松花江流域 新石器时代 左家山下层文化 左家山上层文化 聚落社会形态
下载PDF
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 被引量:12
4
作者 戴向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9,共10页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 本文根据近些年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北方地区龙山时代的聚落形态及其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了集中的分析,讨论的重点包括包头大青山南麓阿善文化聚落群、凉城县岱海周围老虎山文化聚落群和陕北神木石峁城址及周边的聚落。指出北方地区在龙山时代经历了与中原不同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演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龙山时代 聚落社会 石峁 早期国家
下载PDF
“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区的工作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课题组 孙金松 +1 位作者 李亚新 徐婷婷 《草原文物》 2020年第2期26-35,共10页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首批启动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课题实施涉及陕、晋、蒙、甘、宁五个省区,旨在集中力量解决河套地区文明进程与早期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探索新石器时代...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首批启动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之一,课题实施涉及陕、晋、蒙、甘、宁五个省区,旨在集中力量解决河套地区文明进程与早期国家起源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探索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期王朝国家出现前河套地区区域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总结河套地区区域文明起源和发展路径、模式,揭示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探索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组织结构 国家文物局 聚落社会 河套地区 文明发展过程 文明进程 内蒙古区
下载PDF
兴隆洼文化的聚落与社会--从白音长汗二期乙类环壕居址谈起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81,F0002,共14页
白音长汗遗址环壕围合的聚落是兴隆洼文化最小的社会单元,同时期仅约25座房屋,除正中一座大型仪式用房外,其他房屋从室内空间分割来看,每座大致住4~5人。这种聚落人口在百人上下,是氏族公社一类的社会单元,往往还与其他氏族组成部落,因... 白音长汗遗址环壕围合的聚落是兴隆洼文化最小的社会单元,同时期仅约25座房屋,除正中一座大型仪式用房外,其他房屋从室内空间分割来看,每座大致住4~5人。这种聚落人口在百人上下,是氏族公社一类的社会单元,往往还与其他氏族组成部落,因此,兴隆洼文化时期应是氏族-部落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白音长汗遗址 二期乙类遗存 聚落社会
原文传递
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及其功能考探——辽代乡村社会史研究之一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国庆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8,共12页
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的形成与存在具有地域和民族的双重特征。其一 ,在长城以南的燕云农业耕作区 ,存在着承唐仿宋的州县下乡、里组织 ;其二 ,在长城以北辽河流域农牧交错带的三大农业集中开发区内 ,共存着“斡鲁朵”州县下乡、里组织... 辽代社会基层聚落组织的形成与存在具有地域和民族的双重特征。其一 ,在长城以南的燕云农业耕作区 ,存在着承唐仿宋的州县下乡、里组织 ;其二 ,在长城以北辽河流域农牧交错带的三大农业集中开发区内 ,共存着“斡鲁朵”州县下乡、里组织与皇家私人庄园———寨、堡、庄、务等自然聚落 ;其三 ,在辽河流域的牧区及西部草原牧区 ,存着着“翰鲁朵”与游牧部族“石烈”下的抹里 (弥里 )、瓦里、得里和闸撒组织。有辽一代 ,各类社会基层聚落组织一直发挥着它们各自行政、生产、军事及宗教等不同方面的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社会基层聚落组织 社会功能 中国 历史研究 乡村社会
原文传递
内容简介
8
《东方考古》 2021年第1期3-3,共1页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18集收录了20篇研究论文、5篇调查报告,内容涉及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农业与手工业考古、科技与美术考古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考古系 古代文明 美术考古 历史文化学院 聚落社会 最新研究成果 文化遗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