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虎泡低渗透油田聚表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伟 岳湘安 +1 位作者 王敏 王振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5,115,共4页
针对龙虎泡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等特点,开展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在低渗透油藏适应性的室内评价实验.注入性实验表明,相对分子量为2 200万的FP-3聚合物注入渗透率46.45×10-3μm2的岩心未发生堵塞,具有良... 针对龙虎泡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差、采收率低等特点,开展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在低渗透油藏适应性的室内评价实验.注入性实验表明,相对分子量为2 200万的FP-3聚合物注入渗透率46.45×10-3μm2的岩心未发生堵塞,具有良好的注入选择性及封堵选择性.驱油实验表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可分别提高低渗透岩心驱油效率10%和20%,且表面活性剂容易注入,可降低注入压力.在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不同段塞组合实验中,两者分段塞注入的方式优于单独注入表面活性剂或将两者混合后注入的方式,其中先注聚合物后注入表面活性剂的段塞组合方式最好,可提高采收率17.74%.因此,对于非均质性较弱的低渗透油田,可采用聚表二元复合驱技术,先注入聚合物降低储层的非均质性,后注入表面活性剂启动低渗区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聚表二元复合驱 油效率 波及体积
下载PDF
乳状液提高聚表二元复合驱采收率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黎明 王丽影 +2 位作者 王帅 朱述敏 陈跃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1-15,共5页
探索聚表二元复合体系乳状液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及其机理。采用界面张力仪测量聚表二元体系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利用非均质岩心开展聚表二元驱物理模拟实验,借助于激光纳米粒度仪和稳定性分析仪分别得到乳状液粒径分布图和稳定动力学... 探索聚表二元复合体系乳状液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及其机理。采用界面张力仪测量聚表二元体系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利用非均质岩心开展聚表二元驱物理模拟实验,借助于激光纳米粒度仪和稳定性分析仪分别得到乳状液粒径分布图和稳定动力学指数。结果表明:油水界面张力取决于复合体系表面活性剂浓度,且随其浓度增加而降低;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的初始乳化效果越好。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2000 mg/L时,采出液中乳滴粒径小、分散均匀,乳状液最稳定,流度控制能力最强,采收率达51.7%。乳状液类型及其稳定性影响最终采收率,而界面张力不是决定性因素,聚表二元驱O/W型乳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有效提高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二元复合驱 O/W型乳状液 界面张力 稳定性 采收率
下载PDF
聚表二元驱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东红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73,共5页
在阐明聚表二元复合驱提出的背景及特点基础上,指出了聚表二元复合驱对表面活性剂的基本要求。分析了常规表面活性剂用于二元复合驱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重点对聚表二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实例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聚表二元复合驱 表面活性剂 超低界面张力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在低渗透条件下的效果试验研究
4
作者 张作安 张谦伟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7年第6期121-122,共2页
为了比较低渗条件下水驱后注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与单独注聚或者注表面活性剂效果,设计三组实验,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水驱至98%后+注入0.4PV数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聚/表混合溶液+后续水驱至98%,然后记录各个阶段的采收率。同... 为了比较低渗条件下水驱后注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与单独注聚或者注表面活性剂效果,设计三组实验,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水驱至98%后+注入0.4PV数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聚/表混合溶液+后续水驱至98%,然后记录各个阶段的采收率。同时为了比较不同化学剂段塞条件下的采收率效果,设计了第四组和第五组实验,第四组水驱至98%+0.2PV聚合物+0.2PV表面活性剂+后续水驱至98%;第五组:水驱至98%+0.2PV表面活性剂+0.2PV聚合物+后续水驱至98%,然后与第三组实验结果对比,研究不同段塞条件下的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渗条件下,先注聚合物后注表面活性剂增加采收率的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二元复合驱 低渗透油藏 油效率 采收率
下载PDF
早期注聚油藏残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实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金宜 马奎前 +2 位作者 朱文森 信召玲 李彦来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5-521,共7页
为摸索渤海早期注聚驱油田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后续挖潜提供帮助,基于储层薄片、压汞等实验资料制作非均质微观孔隙刻蚀模型,对早期注聚后的残余油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开展室内微观驱替实验。围绕注入速度和注入体系两大影响因素,分别... 为摸索渤海早期注聚驱油田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后续挖潜提供帮助,基于储层薄片、压汞等实验资料制作非均质微观孔隙刻蚀模型,对早期注聚后的残余油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开展室内微观驱替实验。围绕注入速度和注入体系两大影响因素,分别设计了水驱、早期注聚低浓度聚合物驱、早期注聚高浓度聚合物驱、早期聚表二元复合驱等4种注入体系分别在低速驱替和高速驱替两种情况下的8个非均质微观模型实验方案。分析了注入速度和注入体系对膜状残余油、Y状残余油、柱状残余油和簇状残余油分布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注入体系中,簇状残余油受注入速度影响最大,在水驱和早期注聚低浓度聚合物驱中,提高注入速度可以有效提高波及系数,减少残余油分布,而在早期注聚高浓度聚合物驱及二元复合驱中,注入速度提高对残余油形态及分布影响不明显;在不同注入体系驱替后,残余油主要形态均不同,在低注入速度下,不同体系对降低簇状残余油影响依次为:聚表二元复合驱>高浓度聚驱>低浓度聚驱>水驱。通过微观孔隙模型研究早期注聚条件下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影响因素,可为早期注聚驱油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注聚 微观模型 残余油 注入速度 聚合物 聚表二元复合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