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7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密集带聚集油气的差异性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雪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断裂密集带分布及成因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断裂密集带与油分布的关系,对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杨油层与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有继承性,断层发育... 在断裂密集带分布及成因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断裂密集带与油分布的关系,对松辽盆地升西—徐家围子向斜区扶杨油层、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杨油层与葡萄花油层的断裂密集带有继承性,断层发育数量大致相等,均为受近东西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只是展布方向略有变化;扶杨油层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成因为断裂密集带两侧较内部的正向构造距上覆青一段源岩近,且圈闭面积相对较大;葡萄花油层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成因为断裂密集带内部正向构造距下伏青一段源岩近,且圈闭面积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方向 断裂密集带 聚集油气 差异性 向斜区 扶杨油层 葡萄花油层
下载PDF
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的差异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秀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在断裂和砂体空间配置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与所形成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断...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在断裂和砂体空间配置类型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与所形成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不同运移方向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存在着3方面的差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断裂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长期活动断裂;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聚集油气所需的断裂类型是短期活动断裂;断—砂配置聚集油气圈闭类型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断背斜、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和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聚集圈闭主要有断块和断层遮挡圈闭;断—砂配置油气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的上盘砂体中;侧向运移条件下油气主要聚集在断—砂反向配置中的下盘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断—砂配置 断层类型 圈闭类型 油气聚集部位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深层储集层非均质性及油气差异聚集模式——以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清水河组碎屑岩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高崇龙 王剑 +5 位作者 靳军 刘明 任影 刘可 王柯 邓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和油气生产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西段深层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其油气差异聚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储集层以叠置连片的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特征,塑性岩屑含量高,储集空间... 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和油气生产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西段深层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其油气差异聚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储集层以叠置连片的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特征,塑性岩屑含量高,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整体致密,其中砂砾岩物性最优;(2)较短的深埋时限匹配较低的古地温梯度和地层超压使得储集层整体成岩强度较弱,而砂砾岩具有相对更低的早期碳酸盐胶结及压实率和更高的溶蚀增孔;(3)背斜特殊的应力-应变机制使得转折端顶部储集层可较两翼宏观裂缝改造程度更大,且超压使得裂缝处于开启状态;(4)砂砾岩相对含油饱和度最高,而冲断带深层发育典型背斜油气藏,但整体表现为“大圈闭,小油藏”的特点;(5)背斜转折端顶部砂砾岩相较于两翼具有更优越的储集性能、更低的地应力大小及较高的构造位置,使得内部油气最为富集而成为高产油气层,而裂缝指数级递减使得两翼储集层难以富集成藏,但背斜缓翼相对陡翼油气平面延伸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深层储集层 非均质性 油气差异聚集 白垩系清水河组 高探1井 高泉构造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被引量:10
4
作者 薛永安 许鹏 汤国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渤中凹陷西南环历经20多年的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或断块)圈闭为目标的勘探方式在凹陷带勘探逐渐步入困境;近10年,针对深层潜山提出“陆相断陷盆地天然气成藏理论技术”,针对浅层新近系提出“汇聚脊控藏理论技术”,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 渤中凹陷西南环历经20多年的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或断块)圈闭为目标的勘探方式在凹陷带勘探逐渐步入困境;近10年,针对深层潜山提出“陆相断陷盆地天然气成藏理论技术”,针对浅层新近系提出“汇聚脊控藏理论技术”,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深层潜山天然气田、深层潜山油气田及浅层油田,这些油气田横向连片、纵向叠置,形成了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提交国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8亿吨油当量。深层潜山油气藏主要包括渤中19-6凝析气藏、渤中13-2油气藏、渤中26-6油气藏等,这些油气藏普遍具有埋深大、油品性质好、储量规模大、测试产能高的特征,形成高产气藏、凝析气藏和高挥发油藏;浅层岩性油藏以渤中19-2新近系油藏为典型代表,具有纵向油层少、单砂体面积大、测试产能高的特征。渤中凹陷西南环特大型高产油气聚集带的成功发现也为渤海湾盆地后续勘探带来重要启示:深层潜山和浅层疏松砂岩岩性圈闭将是渤海海域今后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类型;存在“湖盆成气”“汇聚脊”控藏地质条件的凹陷带是渤海湾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特大型油气聚集 潜山油气 浅层油藏 湖盆成气 渤中19-6 渤中26-6 渤中13-2 渤中19-2 勘探启示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丕龙 翟庆龙 +2 位作者 荣启宏 蒋有录 谭丽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4-66,共3页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背斜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特征
下载PDF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 被引量:55
6
作者 焦养泉 周海民 +3 位作者 庄新国 刘少峰 杨生科 马美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0-75,共6页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的一种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三角洲沉积构成,可识别出9种成因相。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盆缘断裂产状等因素控制可划分出退积型、加积型、前...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是断陷盆地中极为发育的一种沉积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平原组合、扇三角洲前缘组合和前三角洲沉积构成,可识别出9种成因相。受沉积物供给速率、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盆缘断裂产状等因素控制可划分出退积型、加积型、前积型、陡坡型和缓坡型5种扇三角洲类型。位于扇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及其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与之有成因联系的水下分流河口坝、洪水型重力流砂体等物性好,可以构成优质储层。含油性勘探成果亦证实各主力油层段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及分流间湾区,小部分位于扇三角洲平原区。受埋藏深度和成岩场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主力油层段的物性与岩性相关性各异。因此,应用沉积体系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挖掘剩余油层及进行远景区预测是有效的与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沉积体系 油气聚集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0
7
作者 汤良杰 黄太柱 +5 位作者 金文正 吕志洲 何春波 宁飞 王鹏昊 陈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22,共10页
文中探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受控于多期构造演化导致的多期构造应力场转换、多种变形介质变化以及多方位边界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应力场转换制约的分期差... 文中探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受控于多期构造演化导致的多期构造应力场转换、多种变形介质变化以及多方位边界条件的变化,主要表现为:(1)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应力场转换制约的分期差异构造变形,早期一般受区域伸展作用形成垒-堑构造,中期由于板块聚敛活动形成冲断滑脱和潜山-披覆构造,晚期在叠置的前陆盆地形成褶皱-冲断带;(2)受大型主断裂带控制的分带差异构造变形,这些大型主断裂带一般与先存基底断裂或基底软弱带有关,不同构造带的变形强度呈有规律变化;(3)受多层次滑脱带控制的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深层次滑脱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与盆山耦合有关的滑脱拆离变形,中层次滑脱构造表现为基底层系的滑脱拆离,浅层次滑脱构造表现为与盐膏岩或泥页岩有关的塑性构造变形;(4)受构造转换带控制的分段差异构造变形,区域性转换带本身常成为重要的横向构造带,不同构造段之间变形样式和运动学过程具有较大差别,局部构造转换带往往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差异构造变形与烃源岩发育、油气成藏期、圈闭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及油气保存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差异构造变形 滑脱构造 构造转换带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被引量:23
8
作者 胡剑风 吕修祥 +1 位作者 赵风云 陈元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34-739,共6页
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是多油气源、多成藏期、多油气藏类型、多油气产状。纵向上志留系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沥青和稠油分布在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红色泥岩段以下,而现今可动油则集中分布在柯... 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是多油气源、多成藏期、多油气藏类型、多油气产状。纵向上志留系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沥青和稠油分布在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红色泥岩段以下,而现今可动油则集中分布在柯坪塔格组上二亚段灰色泥岩之下。平面上,志留系油气聚集受构造背景控制,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决定各个时期油气运移指向,塔中地区油气基本上是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运移。潮坪相沉积决定了薄砂层单个砂体规模不大,一系列砂体靠断层沟通。塔中地区志留系形成了油气丰度不高、在空间上叠置连片、大面积分布、受多种圈闭类型控制的油气聚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志留系 油气聚集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30
9
作者 庞雄奇 罗群 +2 位作者 姜振学 白国平 王英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7-306,共10页
断裂沟通叠合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 ,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 ,导致形成了多种类型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断裂上、下盘油气聚集差异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剖析松辽盆地、柴达木盆地典型断裂带油气藏成藏... 断裂沟通叠合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 ,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 ,导致形成了多种类型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断裂上、下盘油气聚集差异现象十分普遍。通过剖析松辽盆地、柴达木盆地典型断裂带油气藏成藏条件 ,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断裂上、下盘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 ,它们往往具有互为消长的关系。油气富集在断裂的上盘还是聚集在断裂的下盘 ,主要取决于 :断裂的作用 ,断距与储、盖层的厚度关系 ,断裂倾角 ,区域盖层之下断裂断开烃源岩或油气层的层数 ,断裂形成或活动时期与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时期的关系等 8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油气 成藏机理 油气聚集差异效应 成因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35
10
作者 郑孟林 王毅 +5 位作者 金之钧 李京昌 张仲培 蒋华山 谢大庆 郭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古斜坡 油气聚集 叠合演化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生代槽台过渡带裂谷系弧形构造带的形成与发展及对油气聚集富集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少昌 付琐堂 +3 位作者 李熙哲 付金华 孙粉锦 姜正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槽台过渡带地区古生界弧形裂谷系的发育、发展推动下,地块形变成南北成带、东西分区、隆洼相间的弧形构造带,并控制了油气分布规律,经后期盆山转换和耦合,这种变形至今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方向仍有重要参考... 在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槽台过渡带地区古生界弧形裂谷系的发育、发展推动下,地块形变成南北成带、东西分区、隆洼相间的弧形构造带,并控制了油气分布规律,经后期盆山转换和耦合,这种变形至今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方向仍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 弧形构造带 碰撞谷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杨彩虹 曾广东 +1 位作者 李上卿 梁若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4-69,82,共7页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断层发育,圈闭以复杂断块为主,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密切,断层的发育期次、开启与封闭、组合样式,直接影响到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富集程度。平北地区发育了全盛型、早盛型和中盛型3种类型断层,断层的活动时期、断层两盘的岩...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断层发育,圈闭以复杂断块为主,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密切,断层的发育期次、开启与封闭、组合样式,直接影响到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富集程度。平北地区发育了全盛型、早盛型和中盛型3种类型断层,断层的活动时期、断层两盘的岩性配置以及泥岩涂抹等是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平湖组早盛型断层封闭性最好,平湖组—花港组全盛型断层封闭性相对较差。不同断层组合圈闭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明显差别,顺倾向断层组合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反倾向断层组合圈闭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顺倾向与反倾向断层组合圈闭油气富集程度居于中等,根据以上认识优选目标钻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封闭性 油气聚集 平北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膏盐岩相关的油气聚集 被引量:65
13
作者 吕修祥 金之钧 +1 位作者 周新源 皮学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21,共2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都发育巨厚的膏泥(盐)岩,这两套膏泥(盐)层对于该坳陷的油气聚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膏泥(盐)岩有关的圈闭发育了3套储盖组合:①白垩系厚砂岩与其上覆下第三系膏盐岩层;②上第三系...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都发育巨厚的膏泥(盐)岩,这两套膏泥(盐)层对于该坳陷的油气聚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膏泥(盐)岩有关的圈闭发育了3套储盖组合:①白垩系厚砂岩与其上覆下第三系膏盐岩层;②上第三系吉迪克组砂岩与上覆膏泥岩;③盐上康村组─库车组的砂泥岩互层段。库车坳陷构造变形比较强烈,圈闭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与膏盐层有关的圈闭主要有两类:①盐层之下挤压型的(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下第三系底砂岩;②盐层之上的引张型(断)背斜圈闭,具备储集条件的层位有康村组和库车组。在盐层上、下存在两种不同的油气运聚模式,即盐上拱张背斜油气藏和盐下挤压背斜气藏,而断层是源于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进入储集层的重要通道,并且盐下以天然气聚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膏盐岩
下载PDF
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52
14
作者 郭巍 刘招君 +13 位作者 董惠民 赵羽君 郭巍 刘招君 董惠民 赵羽君 郭巍 刘招君 董惠民 赵羽君 郭巍 刘招君 董惠民 赵羽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21,共6页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盆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将松辽盆地地层划分为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和第三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并将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建立松辽盆地各级层序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将松辽盆地地层划分为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和第三纪裂谷盆地巨层序,并将白垩纪裂谷盆地巨层序进一步划分为3个超层序组,7个超层序和19个层序。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萎缩期3个阶段,断陷湖盆与坳陷湖盆成因机制不同。因此,层序地层内部特征及充填序列有较大差别。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各体系域生储盖层发育特征、组合规律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认为:水退体系域是储集砂体最发育、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其次为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含油气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序地层 体系域 断陷盆地 坳陷湖盆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新月 常波涛 +2 位作者 孙连浦 余培湘 李方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3-55,共3页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反转程度 油气聚集
下载PDF
羌塘盆地变形构造与油气聚集保存关系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郭祖军 李永铁 +1 位作者 南征兵 叶和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3-568,共6页
西藏羌塘盆地地表出露不同层位的地面背斜构造达235个,以侏罗系背斜为主。通过物探及地面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时空及构造组合分析,可将这些背斜划分为单一型、联合型、复合型和扭动型4种构造组合类型,不同的构造类型分布... 西藏羌塘盆地地表出露不同层位的地面背斜构造达235个,以侏罗系背斜为主。通过物探及地面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时空及构造组合分析,可将这些背斜划分为单一型、联合型、复合型和扭动型4种构造组合类型,不同的构造类型分布于盆地的不同部位,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J2—K3)及喜马拉雅期变形阶段,且与盆地烃源岩两次生烃时期相匹配,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是造成油气藏破坏最重要的因素,但从断裂构造性质、有效盖层分布以及高原隆升对油气保存的影响分析来看,羌塘盆地断裂以压性断裂为主,内部结构稳定,主要目的层保存完好,勘探前景比较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构造 油气聚集 保存条件 羌塘盆地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亚林 伊海生 +3 位作者 王成善 李勇 伍新和 张玉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6-591,共6页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盐岩层系发育,并控制了盆地变形和圈闭样式,将盆地盐相关构造和圈闭类型分为盐上、盐层(盐间)和盐下3种型式。盐上构造包括盐上滚动背斜、断弯-断展背斜、背冲断块、逆冲断层遮挡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等;盐层(盐间)构造包...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盐岩层系发育,并控制了盆地变形和圈闭样式,将盆地盐相关构造和圈闭类型分为盐上、盐层(盐间)和盐下3种型式。盐上构造包括盐上滚动背斜、断弯-断展背斜、背冲断块、逆冲断层遮挡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等;盐层(盐间)构造包括盐窿、断褶构造、鱼尾构造和盐间双冲构造等;盐下构造主要有背冲断块、断弯-断展背斜和盐下双重构造。羌塘盆地盐相关构造形成于侏罗纪末并在新生代进一步定型。根据盆地盐岩层分布和构造特点,将盆地分为盐上、盐层和盐下3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盐层和盐下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羌塘盆地 盐相关构造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吐鲁番-哈密成煤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7
18
作者 吴涛 张世焕 王武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2-18,共7页
哈鲁番-哈密盆地是一个聚煤而又富含油气的盆地,已发现了一系列侏罗系煤成烃油气田。地质历史时期的吐哈盆地是一个压缩盆地,并带有左旋扭动性质,因而盆内以扭动构造居多,构造样式复杂多变。盆地基底为前二叠系,沉积盖层以中、新... 哈鲁番-哈密盆地是一个聚煤而又富含油气的盆地,已发现了一系列侏罗系煤成烃油气田。地质历史时期的吐哈盆地是一个压缩盆地,并带有左旋扭动性质,因而盆内以扭动构造居多,构造样式复杂多变。盆地基底为前二叠系,沉积盖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体。中下侏罗统是含煤层段,也是重要的生烃层系。中侏罗统是煤成烃的主要储油层段,上侏罗统棕红色泥岩是区域性盖层。煤成烃的形成演化具有多元复合、早生早排、富油富气的特点。生油凹陷、古构造、油源断裂及各种三角洲砂体联合控制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特征 煤成烃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60
19
作者 胡素云 蔚远江 +2 位作者 董大忠 李峰 王玉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共7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 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导致上部盖层破碎,使早期的二叠纪古凸起带成为浅表断裂破碎带。河道水系的冲刷下切极易取其走向,从而控制了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主河道及主砂体沿NE向主断裂构造线及早期凸起带的展布,进而也就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早期原生成藏与晚期调整次生成藏和再分配,盖层断裂通过与基底断裂的(反)树丫型、阶梯型、交叉型3种耦合方式形成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组合而控制成藏,两类断裂在活动期和静止期控藏作用各不相同。腹部凸起区及斜坡上部为“三位一体”断控砂体次生成藏模式,凹陷区和斜坡下部还可能存在低幅度背景相控砂体原生(—混生)成藏模式。油气沿古梁聚集的构造本质是基底断裂显性及隐性活动的上延穿层效应。基于这2种模式,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和勘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油气聚集 断裂活动 基底断裂 盖层断裂 砂体分布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高压和异常高压对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屿涛 范光华 蒋少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7,共7页
高压和异常高压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及钻采试油面临的重要问题。马桥凸起盆参2井、盆4并均发现深层异常高压,其封闭层顶部埋深4485m,封闭层以下为异常超高压,盆参2井在封闭层上下1300m的井段有油气垂向运移和混源特征... 高压和异常高压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及钻采试油面临的重要问题。马桥凸起盆参2井、盆4并均发现深层异常高压,其封闭层顶部埋深4485m,封闭层以下为异常超高压,盆参2井在封闭层上下1300m的井段有油气垂向运移和混源特征。这种高压和异常高压对盆地腹部的油气生成和聚集有明显控制作用。本文应用“流体封存箱”理论探讨异常高压环境中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压力 石油生成 油气聚集 压力 高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