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区块一类油层聚驱后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1
作者 殷代印 刘海东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406-409,共4页
X区块一类油层中聚驱后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油层水淹情况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块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井网重构及化学驱开发效果,结合经济效益优选适合目标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结果表明:低初黏凝胶可有效封堵... X区块一类油层中聚驱后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油层水淹情况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块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井网重构及化学驱开发效果,结合经济效益优选适合目标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结果表明:低初黏凝胶可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降低油层水淹程度,聚驱后化学驱可有效提高采收率。综合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采取分流线加密油井结合加入低初黏凝胶调堵剂的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进一步挖潜聚驱后剩余油,提高采收率8.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国超 曹瑞波 +3 位作者 闫伟 刘海波 梁国良 樊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98,共9页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 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针对定量获取优势渗流通道储层参数难度大的问题,利用示踪剂监测注采井间流体实际渗流速度,确定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内流体符合高速非达西渗流规律,通过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变形推导及取心井数据回归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利用油田开发常规动、静态资料定量计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孔隙半径、渗透率及孔隙体积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A区块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储层物性参数,平均孔隙半径为11.54μm,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7μm,相对误差仅为0.6%;平均渗透率为1.398μm^(2),比取心井实测值高0.034μm^(2),相对误仅差为2.5%;单井平均发育优势渗流通道体积3.66×10^(4) m^(3)。研究成果可以为聚合物驱后油藏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注采方案个性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层 优势渗流通道 孔隙半径 渗透率 优势通道体积
下载PDF
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对比评价 被引量:28
3
作者 韩培慧 苏伟明 +3 位作者 林海川 高淑玲 曹瑞波 李宜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48,92,共6页
应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差异及其驱油机理.实验过程中,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实验设计的几种驱... 应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差异及其驱油机理.实验过程中,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实验设计的几种驱油方法中,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聚驱后采收率提高值达到了17.2%.饱和度场分析表明,低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高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来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所以在选择聚驱后驱油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驱油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 聚驱后化学 采收率 含水率 含油饱和度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和效果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伍晓林 赵玲侠 +2 位作者 马挺 俞理 乐建君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5-111,共7页
聚合物驱油后的油藏含水大幅回升,操作成本高,传统化学方法很难继续提高采收率,而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最有希望的接替技术之一.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考察目标油藏的菌群结构,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内源微生物激活剂... 聚合物驱油后的油藏含水大幅回升,操作成本高,传统化学方法很难继续提高采收率,而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最有希望的接替技术之一.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考察目标油藏的菌群结构,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内源微生物激活剂进行筛选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目标油藏具有多种采油功能微生物,确定以糖蜜,硝酸盐,磷酸盐及酵母粉为主的激活剂体系,该体系能显著提高内源微生物的数量,有益菌浓度提高1~3个数量级,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将原油完全乳化分散,形成稳定的悬浊液,同时也能兼顾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及产甲烷菌代谢产甲烷,因此具备实施内源微生物采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内源微生物 激活剂 筛选 评价
下载PDF
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 被引量:10
5
作者 秦国伟 王磊 +3 位作者 肖洪伟 付文畅 刘鹏 高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112,共4页
聚驱后油层内仍有40%~50%的剩余油未被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采用动静实验技术,优选出了适合大庆油田的发泡剂3#A及其最佳发泡质量分数;系统研究了氮气泡沫阻力系数和驱替效果;在室内综合... 聚驱后油层内仍有40%~50%的剩余油未被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采用动静实验技术,优选出了适合大庆油田的发泡剂3#A及其最佳发泡质量分数;系统研究了氮气泡沫阻力系数和驱替效果;在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发泡剂3#A的质量分数大于0.3%时,氮气泡沫性能最佳;既能有效封堵大孔径孔隙,又能提高小孔径内剩余油采收率,最终采收率可达到79%,较聚驱提高近5百分点。现场试验表明,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具有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减缓层间矛盾,降低综合含水率等优势。研究成果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氮气泡沫 技术 提高采收率 阻力系数
下载PDF
大庆油田葡一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洁 隋新光 邵振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8,i002-i003,共5页
通过天然岩心水驱油和聚合物驱油实验, 应用岩心磨片荧光分析技术, 利用面积法计算出了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饱和度值, 同时定量地测定出水驱时存在的簇状、膜状、盲端和角隅等四种类型微观剩余油在聚驱后剩余的比例, 得出水驱后不同类型... 通过天然岩心水驱油和聚合物驱油实验, 应用岩心磨片荧光分析技术, 利用面积法计算出了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饱和度值, 同时定量地测定出水驱时存在的簇状、膜状、盲端和角隅等四种类型微观剩余油在聚驱后剩余的比例, 得出水驱后不同类型的微观剩余油在聚驱后降低幅度不同的结论: 膜状剩余油大幅度降低, 簇状和盲端剩余油降低幅度次之, 角隅剩余油降低幅度最小。给出了高、中、低不同强度水淹部位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高水淹部位四种类型剩余油均较少, 中水淹部位主要以盲端和角隅剩余油构成, 低水淹部位四种类型剩余油均较多, 尤其是膜状和簇状剩余油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剩余油 微观分布 荧光分析
下载PDF
萨中北一区断东厚油层聚驱后井网重构 被引量:8
7
作者 胡丹丹 唐玮 +3 位作者 常毓文 张善严 左松林 仵元兵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9-63,共5页
大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储量逐年增多,为开发这部分储量,实现4000×10^4t稳产,以萨中北一区断东作为典型解剖区,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特点及分布规律,明确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组... 大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储量逐年增多,为开发这部分储量,实现4000×10^4t稳产,以萨中北一区断东作为典型解剖区,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特点及分布规律,明确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组合开发层系,重新构建井网系统,利用水平井和直井相结合的调整方式,提出了聚驱后现场试验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驱后层系重组、水平井和直井联合井网系统的进一步挖潜方式是可行和经济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中北一区 厚油层 聚驱后 剩余油分布 井网重构
下载PDF
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识别聚驱后优势通道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继红 李承龙 赵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大庆油田聚驱区块经过长期开发,在注聚阶段聚合物溶液沿优势通道无效窜流,严重影响聚驱效果。常规模糊数学分析方法识别聚驱后优势通道误差较大。以大庆M区块部分井组为例,综合利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聚驱后优势通道进行识别... 大庆油田聚驱区块经过长期开发,在注聚阶段聚合物溶液沿优势通道无效窜流,严重影响聚驱效果。常规模糊数学分析方法识别聚驱后优势通道误差较大。以大庆M区块部分井组为例,综合利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聚驱后优势通道进行识别,再根据油水井间连通关系、相带以及射孔数据进一步明确优势通道发育方向。通过与示踪剂方法测得结果对比,符合率达到92.3%,识别结果准确可靠。该方法可为区块后续调整及挖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综合模糊评判 聚驱后 优势通道趋势 发育方向
下载PDF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孙建英 方艳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9,共3页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对不同类型剩余油采取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 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对不同类型剩余油采取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用与之配套的工艺技术,形成一套注聚后葡一组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样使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开发潜力,探索出了一条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剩余油分布 挖潜技术
下载PDF
喇南聚驱后羧酸铬流动凝胶驱油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程富利 张义江 +2 位作者 高峰 魏守芒 舒方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后葡I1~2层采收率约50%.1999.9~2001.9在喇南一区进行了聚驱后流动凝胶驱油试验,本文报道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试验区为五点法面积井网,注入井6口,采出井12口,其中两口中心井采收率为53.96%和51.99%.新钻井资料表明... 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后葡I1~2层采收率约50%.1999.9~2001.9在喇南一区进行了聚驱后流动凝胶驱油试验,本文报道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试验区为五点法面积井网,注入井6口,采出井12口,其中两口中心井采收率为53.96%和51.99%.新钻井资料表明未水淹、低水淹层多分布于单元顶部低渗层,数模分析表明平面上剩余油多分布在试验区边部,中心区含水饱和度62.5%.注入聚合物/羧酸铬流动凝胶后,①吸水剖面改善;②4口采出井含水下降,产油量增加,中心区采收率提高0.8%;③后续注水时含水上升慢,每注水0.01 PV,9口采出井含水平均上升0.04%,对比水驱井为0.14%.注入过程中注入井口取样成胶率为91.7%,3~5天成胶粘度超过2×103mPa·s的占82.0%,最高粘度达2×104mPa·s;返排深度~3 m,20 h返排液地面粘度超过2×104 mPa·s,这些数据说明注入体系在地面条件下成胶性能良好.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小,视吸水指数下降幅度小;注入体系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小;有一口井产出少量Cr3+,产出液在地面能形成凝胶;初始粘度24 mPa·s的注入体系在30~50℃下常压静置2天后粘度为610 mPa·s,在高压条件下流动7天后粘度仅为9.1 mPa·s;这些现象说明注入体系在油层条件下成胶性能较差.图2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凝胶(弱凝胶) 合物阳)AM/羧酸铬凝胶体系 成胶性能 油效果 聚驱后油藏 大庆喇南一区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油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陶光辉 李洪生 刘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3,共5页
河南油田已实施聚驱的开发单元中,共有18个区块已经转入后续水驱,聚合物驱后油藏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进一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出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南油田生产需求,通过室内实验筛选评价了多种聚合物产品,实验结果表明:超高相对分... 河南油田已实施聚驱的开发单元中,共有18个区块已经转入后续水驱,聚合物驱后油藏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进一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出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河南油田生产需求,通过室内实验筛选评价了多种聚合物产品,实验结果表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的增黏性以及黏弹性明显优于普通聚合物,其在地下渗流过程中具备更高的流度调整能力及驱油效率,聚合物驱后注入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可再次提高采收率10.5百分点。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优化设计出最佳聚合物驱注采参数,并在下二门油田进行了15口注入井、36口采油井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驱现场应用,现场效果表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技术可以作为聚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门油田 聚驱后 提高原油采收率 矿场试验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
下载PDF
聚驱后等流度提高采收率室内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孟令伟 康万利 +1 位作者 王志伟 周阳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09年第6期436-440,共5页
聚合物驱是高含水油田广泛采用的一种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聚驱后仍有50%的剩余油滞留地下。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采用非均质岩心和... 聚合物驱是高含水油田广泛采用的一种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聚驱后仍有50%的剩余油滞留地下。聚驱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采用非均质岩心和均质岩心,研究了等流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驱后等流度非均质岩心驱替采收率还可以提高22%(OOIP),总采收率可以达到80%(OOIP);同时,等流度驱替后的岩心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岩心不同部位驱替效果明显,高中渗透部位动用程度较大,低渗层残余油也大部分被动用,基本实现等流度驱油。均质岩心等流度驱采收率在聚驱后也可提高15.4%(OOIP),最终采收率达77.9%。与目前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措施相比,等流度方法驱油效果更好,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工程 聚驱后 非均质 等流度 油效果 采收率
下载PDF
喇萨杏油田聚驱后二次开发方向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玮 胡丹丹 +2 位作者 白喜俊 张善严 左松林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2-285,共4页
在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和目前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二次开发的方向为细分开发层系、重建井网系统、应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综合实施各种优化措施、继续加快聚驱后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 在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和目前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二次开发的方向为细分开发层系、重建井网系统、应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采用高浓度聚合物、综合实施各种优化措施、继续加快聚驱后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等,并以北一区断东中块典型区块为例,研究了层系、井网重构的可行性,预计方案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萨杏油田 聚驱后 二次开发 井网重构
下载PDF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高淑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129,共5页
搞清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剩余储量潜力是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挖潜的关键。利用聚驱前后钻取的36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了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结果表明,聚驱后水洗厚度比例接近90%,驱油效率为53.2%,剩余油饱... 搞清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剩余储量潜力是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挖潜的关键。利用聚驱前后钻取的36口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了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剩余储量潜力。结果表明,聚驱后水洗厚度比例接近90%,驱油效率为53.2%,剩余油饱和度为40.9%;聚驱后74%的剩余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中强水洗段,是聚驱后挖潜的主要对象。对于厚油层顶部及薄差油层的剩余油可以通过井网井型优化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来挖潜,对于中强水洗段的剩余油可以通过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再提高驱油效率来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剩余油 分布规律 剩余储量 潜力分析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先导试验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郭兰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以聚合物驱后油藏为研究目标,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化学驱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黏度比、界面张力、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技术政策界限,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图版;设计了符合技术政策界限的堵驱结合、固相和液相并存的"黏... 以聚合物驱后油藏为研究目标,首次建立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化学驱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黏度比、界面张力、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等技术政策界限,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图版;设计了符合技术政策界限的堵驱结合、固相和液相并存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新型化学驱油体系,即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优化了胜利油田第一个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的先导试验方案,矿场实施后先导试验目前已取得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综合含水率由96.6%下降到77.0%,日产油量由17.6 t上升到84.5 t,是化学驱前的4.8倍,实际已提高采收率3.2%,预测最终提高采收率8.5%,最终采收率达63.6%。开辟了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油藏 黏度比 界面张力 阻力系数 黏弹性颗粒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杏四~六面积北部聚驱后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延龙 佘跃惠 +1 位作者 张凡 董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6697-6704,共8页
2001年大庆油田杏四~六面积北部开始聚驱,油水样品选自该区两口试验井,通过对两种不同激活配方培养20 d后的培养液评价得到:微生物在②号原油降解样品激活体系中的生长情况较好,20 d后菌浓可以达到108,排油圈在7 d后达到最大17 cm;微... 2001年大庆油田杏四~六面积北部开始聚驱,油水样品选自该区两口试验井,通过对两种不同激活配方培养20 d后的培养液评价得到:微生物在②号原油降解样品激活体系中的生长情况较好,20 d后菌浓可以达到108,排油圈在7 d后达到最大17 cm;微生物菌群分布结构较所加入水样的分布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部分非优势菌被激活;其中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油杆菌属(Petrobacter)、拟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都在采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的四组分变化明显,其中饱和烃由原始样品的63.11%增加到66.27%,沥青质由4.57%下降为2.81%;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数据显示:原油经微生物降解后主峰碳由C21变为C23,①原油降解样品的Pr/Ph值由原始的1.062增加为1.156,且随生物降解作用的进行,Pr/nC17和Ph/nC18值均不断增大,大庆原油的∑nC21-/∑nC22+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②原油降解样由原始的0.915下降为0.685;大庆原油中萘系列化合物和菲系列化合物含量占到了芳烃化合物含量的80%以上,菲系列化合物的含量达到52.71%,"三芴"系列化合物的含量为11.28%,艹屈系列和联苯系列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3.76%和0.59%,其他芳烃化合物的总含量为4.34%;在微生物作用下多环芳烃中支链的甲基很容易被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16S rDNA克隆文库 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驱后聚表剂驱油技术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丽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8-122,共5页
为了有效开发聚合物驱后近50%的地质储量,需优选一种既有调堵能力又有驱洗能力的驱油剂。聚表剂作为一元驱油剂具有黏度大、乳化能力强和深部调驱作用突出等多重优于聚合物的特性。室内驱油实验聚驱后聚表剂驱油可以再提高采收率9.9%。2... 为了有效开发聚合物驱后近50%的地质储量,需优选一种既有调堵能力又有驱洗能力的驱油剂。聚表剂作为一元驱油剂具有黏度大、乳化能力强和深部调驱作用突出等多重优于聚合物的特性。室内驱油实验聚驱后聚表剂驱油可以再提高采收率9.9%。2008年在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一类油层聚驱后开展了150 m和106 m 2种注采井距聚表剂驱油现场试验。试验证明,一类油层聚驱后聚表剂驱达到了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能力的目的,聚驱后聚表剂驱提高采收率达到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剂 一类油层 聚驱后 动态特征 替效果 大庆油田
下载PDF
聚驱后自适应驱油体系注入参数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丽 马映雪 +2 位作者 曹瑞波 周士新 李志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56-61,共6页
为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方法,对聚驱后自适应体系中预交联凝胶颗粒(PPG)和三元复合体系的质量浓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自适应体系中PPG质量浓度为400 mg/L、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200 mg/L、注入量为0.5 PV时... 为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方法,对聚驱后自适应体系中预交联凝胶颗粒(PPG)和三元复合体系的质量浓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自适应体系中PPG质量浓度为400 mg/L、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200 mg/L、注入量为0.5 PV时,聚驱后自适应驱油体系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8.25%,总采收率达到71.2%,效果最优;与聚驱阶段相比,高渗层的累积吸液比例降低15.00%,中、低渗层累积吸液比例分别增加6.50%、8.97%;中、低渗层采收率分别增加5.07%、9.49%,高渗层采收率增加3.63%。可见优选体系可以起到更好的调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自适应油体系 注入参数 优化参数
下载PDF
油田聚驱后聚合物微球调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19
作者 吴涛涛 贾晨浩 +2 位作者 张家杰 南洋 张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5期0160-0162,共3页
在我国现代石油工程领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石油开发采收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多项新兴技术在石油开采中开始应用,使得石油采收效率与质量得以充分强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油田聚驱后聚合物微球调驱作为一种新型的增油技术,... 在我国现代石油工程领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石油开发采收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多项新兴技术在石油开采中开始应用,使得石油采收效率与质量得以充分强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油田聚驱后聚合物微球调驱作为一种新型的增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中,能够在聚驱过程中形成微观尺度的聚集体,进而对油水界面形成宏观上的改变。聚合物微球的引入可以增加油水相互作用能力,提高聚驱效果,主要是由于聚合物微球的表面含有亲水基团,可以吸附油相中的油分子,同时还可以与水相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增加油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力,该相互作用能力的增加可以有效地促进油相和水相之间的混合,从而提高驱油效果;聚合物微球可以通过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涂层,从而降低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油藏对水驱的敏感性,是因为聚合物微球能够与岩石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膜,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油水分子在岩石孔隙中的流动性,提高水驱的效果。此外,聚合物微球在油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在水相中形成一个聚合物微球包覆的油相微球,该包覆效果可以保护油相微球,避免其被水相所取代,从而保持油藏的稳定性;聚合物微球的引入,还可以通过减少水相与岩石表面的接触,进而降低了岩石表面的损伤,从而提高油藏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优化油田采收工艺,使得油田整体采收效果全面提升,可以在油田开发领域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合物微球 采收率 提升效果
下载PDF
双河油田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效果评价——以核桃园组三段Ⅱ油组5层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莉玲 王惠卫 +2 位作者 杜勇 蒋彩红 段小坤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03X期348-351,共4页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三段Ⅱ油组5昙(Eh3^2(5))聚驱后二元复合驱2009年3月开始调剖,2009年8月进入二元复合驱主体段塞,根据现场注入动态,通过跟踪分析,适时对注入方式、配方进行调整,保证二元复合驱的注入量、注入聚合物与表面活... 双河油田核桃园组三段Ⅱ油组5昙(Eh3^2(5))聚驱后二元复合驱2009年3月开始调剖,2009年8月进入二元复合驱主体段塞,根据现场注入动态,通过跟踪分析,适时对注入方式、配方进行调整,保证二元复合驱的注入量、注入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黏度、界面张力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对Eh3^2(5),聚驱后二元复合驱与其他聚驱、复合驱单元效果进行分析对比,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小,但比Eh3^2(4-5)层系聚驱时5口注入井压力上升幅度大,吸水剖面得到改善,在地下建立了一定的流动阻力;见效滞后,降水幅度低,但增油倍数较好。研究分析表明,二元复合驱试验区见效必须建立足够的流动阻力.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二元复合 井网不变 流动阻力 波及体积 双河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