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1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美声音乐表演中如何做到声情并茂
1
作者 马义艺 朱亚禄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85-86,89,共3页
目的:美声源于欧洲,在持续的传播和发展中,各个地方的美声都有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表现方式,对歌唱者的要求十分严格。演唱者逐步确立自己的演唱风格,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状态,能够使演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 目的:美声源于欧洲,在持续的传播和发展中,各个地方的美声都有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表现方式,对歌唱者的要求十分严格。演唱者逐步确立自己的演唱风格,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状态,能够使演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声演唱声情并茂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许多美声演唱者都无法声情并茂地演唱,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更倾向于研究美声表演的形态和演唱技巧,对表演过程中情绪投入的关注较少,难以为观众呈现出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结果:演唱者之所以不能声情并茂地演唱美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应该从文化、动作、表情、技巧等方面提升演唱者的综合素质。结论:在美声演唱中,只有声情并茂的演唱,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一首歌的意境。每一首歌的情感,都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和表情来传达的,美声也是如此。演唱者应注重优化自己的演唱技术、情感表达等,深入研究作品节奏,才能让观众体会到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声乐 美声 音乐表演 并茂
下载PDF
《声声慢》词调与声情
2
作者 王忠丽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44-49,102,共7页
《声声慢》在宋代存84调,以平韵居多。晁补之的《胜胜慢》延续了章楶双调六十六字《声声令》的主题和声情特点,是《声声令》至《声声慢》词调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张阁是第一位使用《声声慢》词调名称的词人,《胜胜慢》和《声声慢》属于... 《声声慢》在宋代存84调,以平韵居多。晁补之的《胜胜慢》延续了章楶双调六十六字《声声令》的主题和声情特点,是《声声令》至《声声慢》词调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张阁是第一位使用《声声慢》词调名称的词人,《胜胜慢》和《声声慢》属于同调异名。《声声慢》词调沿着晚唐五代花间词的相思离情主题,其声情在词的韵律、题材和词人风格的影响下由早期的缠绵宛转发展出悲咽、欢乐、风流蕴藉、悲壮与清空等丰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声慢》 词调 流变
下载PDF
浅析声乐演唱中如何做到声情统一
3
作者 孟贝璘 《炫动漫》 2024年第10期107-109,共3页
声乐演唱中,“声”与“情”息息相关。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声乐演唱中声情统一的实现路径,在阐述发声技巧和正确语调、呼吸在声情并茂中的重要性基础上,详细说明如何充分打开喉咙以及掌握科学咬字技巧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合... 声乐演唱中,“声”与“情”息息相关。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声乐演唱中声情统一的实现路径,在阐述发声技巧和正确语调、呼吸在声情并茂中的重要性基础上,详细说明如何充分打开喉咙以及掌握科学咬字技巧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合理应用,演唱者能更加精准地传达情感,从而提升演唱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文中大量采用音乐教育专业领域专业名词,力求准确传达声乐演唱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 演唱 统一 策略 教学
下载PDF
论现代京剧唱段《光辉照儿永向前》的“声”与“情”
4
作者 陈艳姣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4期146-149,共4页
《光辉照儿永向前》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一个经典唱段。作品讲述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护密电码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各种场合都有人演唱过这首曲目,虽然他们大部分可以做到运用娴熟的声音技巧,但难免会忽略京剧... 《光辉照儿永向前》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一个经典唱段。作品讲述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护密电码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各种场合都有人演唱过这首曲目,虽然他们大部分可以做到运用娴熟的声音技巧,但难免会忽略京剧的韵味以及情感的表现。本文通过对现代京剧唱段《光辉照儿永向前》的音乐与唱腔的分析,来探索如何在歌唱中实现“声”与“情”的结合,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唱段 光辉照儿永向前 并茂
下载PDF
声情并茂 再现经典——饰演锡剧《玉蜻蜓》中的申大娘一角有感
5
作者 薛平鸽 《剧影月报》 2024年第1期59-60,共2页
才子佳人,恩怨情长,往往是各类戏曲剧目创作的主要题材,锡剧《玉蜻蜓》便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中国清代弹词作品,最初作者已无法考证,早在乾隆年间就有平湖调艺人传唱。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俗曲总集《白雪遗... 才子佳人,恩怨情长,往往是各类戏曲剧目创作的主要题材,锡剧《玉蜻蜓》便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中国清代弹词作品,最初作者已无法考证,早在乾隆年间就有平湖调艺人传唱。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俗曲总集《白雪遗音》中选辑了该作“戏芳”“游庵”“显魂”“问卜”“追诉”“访庵”“露像”“诘真”“认母”等九个选回,后经弹词艺人陈遇乾请人增补修饰,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新刊刻《绣像芙蓉洞》传世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剧 平湖调 并茂 《玉蜻蜓》 戏曲剧目 芙蓉洞 评弹 才子佳人
下载PDF
宋《唐多令》词调声情考论
6
作者 李敏 舒耘华 《戏剧之家》 2023年第21期190-195,共6页
词调之声情与其音乐和文辞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多令》词调的所属宫调有越调和高平调二类,此二宫调令《唐多令》词调有着和畅而悦兴、广远而悲凉的声情之妙。宋《唐多令》词在韵字的使用上尤为青睐尤侯部字、庚登部字与东钟部字。如此... 词调之声情与其音乐和文辞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多令》词调的所属宫调有越调和高平调二类,此二宫调令《唐多令》词调有着和畅而悦兴、广远而悲凉的声情之妙。宋《唐多令》词在韵字的使用上尤为青睐尤侯部字、庚登部字与东钟部字。如此的韵字使用趋向使得宋《唐多令》词调具有着幽而曲、清而冷、宽而洪的声情特质。与此同时,词中的音节字平仄组合则又令宋《唐多令》词调蕴有高昂劲健而抑扬顿挫的声情特点。在题材上,两宋《唐多令》词以羁旅、咏怀二类为主,词情往往或低沉感伤,或忧伤悲恸,这给宋《唐多令》词调带来了沉郁而萧瑟、哀怨而悲切的声情特色。总括之方可明晰,宋《唐多令》词调具有着广远而萧瑟、幽怨而凄切、洪劲而顿挫、和畅而悦兴的声情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多令》 词调
下载PDF
论美声音乐表演中如何做到“声情并茂”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1期158-160,共3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个体情感、体验的反映。美声最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能给听众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美声源自欧洲,随着不断的传播与发展,流传到了不同的地区,并且灌输了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述与表演形式,它作为一...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个体情感、体验的反映。美声最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能给听众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美声源自欧洲,随着不断的传播与发展,流传到了不同的地区,并且灌输了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述与表演形式,它作为一种“舶来品”美声演唱方法相较于民族唱法来说对于歌唱者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想要使得歌唱表演具备较高的影响力与表现力,就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演唱技巧,逐渐建立自身演唱风格,进而实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声情并茂”在美声表演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分析了当前美声演唱者无法“声情并茂”的原因,最后就如何在美声表演中实现“声情并茂”展开了讨论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声乐 美声 音乐表演 并茂
下载PDF
小学音乐“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建玫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第20期58-58,共1页
针对少数孩子对演唱歌曲提不起兴趣,歌声缺乏情感、声情脱节,不能用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无法体验歌唱的幸福等问题,我探索研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学法,指导孩子们用“情”歌唱,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想的演唱表现。示范引领法。... 针对少数孩子对演唱歌曲提不起兴趣,歌声缺乏情感、声情脱节,不能用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无法体验歌唱的幸福等问题,我探索研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教学法,指导孩子们用“情”歌唱,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想的演唱表现。示范引领法。让孩子们做到自信大方、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老师首先就要做到这一点。为此,对每首歌曲,我都力争做到研究透彻教材,深挖歌曲的内涵,教学时以专注投入的神态和情感,有感情有表情地范唱歌曲,激发孩子们深度共鸣,产生学习新歌曲的兴趣和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音乐 并茂 带声 示范引领 教学法 歌曲 丰富的
下载PDF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9
作者 孙璟雅 《文化产业》 2023年第30期43-45,共3页
在整个声乐艺术体系中,民族声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声乐之所以能够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持续发热,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门“声情并茂”的艺术,既讲究演唱技巧,又注重情感融入,赋予了演唱无尽的特色与魅力。在民族声乐演... 在整个声乐艺术体系中,民族声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声乐之所以能够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持续发热,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门“声情并茂”的艺术,既讲究演唱技巧,又注重情感融入,赋予了演唱无尽的特色与魅力。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需要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加强对作品内涵、主题的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来增强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与魅力,从而获得令人眼前一亮的演绎效果。鉴于此,现围绕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展开探讨,首先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含义进行简要论述,其次提出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提高情感表达能力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声乐 演唱技巧 声乐艺术 感融入 并茂 技巧与 感表达 具体策略
下载PDF
宋代词调《好事近》谱传
10
作者 于广杰 孙雅婷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好事近》,又名《钓船笛》《倚秋千》,是宋代流行的词调,宋词中目前留存的作品有三百余首,其中不乏著名词人的优秀篇章。此调在宋代属仙吕宫,适合表达清新绵渺、激越顿挫的情感。题材内容涉及咏物、节序、恋情、宴饮、送别、羁旅、隐... 《好事近》,又名《钓船笛》《倚秋千》,是宋代流行的词调,宋词中目前留存的作品有三百余首,其中不乏著名词人的优秀篇章。此调在宋代属仙吕宫,适合表达清新绵渺、激越顿挫的情感。题材内容涉及咏物、节序、恋情、宴饮、送别、羁旅、隐逸、咏怀、山水、酬唱、祝寿、题画、应制、出使等。诸家词谱,以双片四十五字,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三字,各四句二入声韵为正体,是宋代典型的令词体制,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调 好事近 词谱
下载PDF
情韵朗读模式的形成和言语认知发展的深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洁敏 朱宏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82,共8页
情韵朗读模式是在表层朗读和节律朗读基础上增加了超常韵律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能表情达意的语音链,它的形成过程也是认知结构改造或重建的过程。读者从领悟文本获得主观体验,到因声求气、声情合一的朗读表达,最后完成生理激活而传递感情信... 情韵朗读模式是在表层朗读和节律朗读基础上增加了超常韵律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能表情达意的语音链,它的形成过程也是认知结构改造或重建的过程。读者从领悟文本获得主观体验,到因声求气、声情合一的朗读表达,最后完成生理激活而传递感情信息,使读者、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实验证明,特定的超常韵律和相应的感情状态都可反复。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读者对文本领悟的不断加深,情韵朗读的认知发展还会产生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不同阶段都是前一认知阶段的延伸,又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深化。所以,情韵朗读模式是一个多层次、多成分的复合认知发展过程。它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还能使读者和听者在认知世界的同时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语音合成与识别的感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朗读模式 领悟文本的体验 合一的表达 传递感信息 言语认知发展
下载PDF
唐宋《望江南》词调的创制源流与声情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尊明 余泽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61,共6页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支"金曲"词调。关于其音乐渊源和创调时间,历代主要有创调于隋炀帝、李德裕和开元教坊三说,而以开元教坊采录或创制最为信实;以敦煌词《望江南》"敦煌郡"双调体一首为最早,李...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支"金曲"词调。关于其音乐渊源和创调时间,历代主要有创调于隋炀帝、李德裕和开元教坊三说,而以开元教坊采录或创制最为信实;以敦煌词《望江南》"敦煌郡"双调体一首为最早,李德裕《谢秋娘》佚词和白居易《忆江南》三首,以及晚唐皇甫松等《梦江南》等词,皆为《望江南》之改名与异名。关于《望江南》词调的声情特征,通过对所属宫调和歌词字声等方面的考察,可获知它具有清越、和婉的总体特征,兼具南吕宫"感叹伤悲"和大石调"风流蕴藉"的审美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望江南 词调 源流
下载PDF
声情并茂──中国传统唱论美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22
13
作者 冯效刚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9-25,共7页
传统唱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理论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声情并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唱论的基本美学法则之一。传统唱论强调歌唱艺术的情感抒发,认为:情是人内在的精神美,是歌唱艺术中的主导因素。同时认为... 传统唱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理论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声情并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唱论的基本美学法则之一。传统唱论强调歌唱艺术的情感抒发,认为:情是人内在的精神美,是歌唱艺术中的主导因素。同时认为: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声是情的外在的物象、条件和手段;情以驭声,声以抒情;声情是互为表里的歌唱艺术整体。中国传统唱论“声情并茂”的美学原则中始终贯穿着形式美与内容美协调统一的艺术追求。总结中国传统唱论中的美学思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声乐艺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茂 声意相谐 统一 尚和
下载PDF
“声情”辨——对一个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范畴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方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94,共8页
本文从王夫之在三本诗选中评诗用“声情”达二十余次这一基本诗学文献事实出发 ,力图对“声情”范畴作文化语言哲学的阐释。作为与“辞情”相对的“形式情绪” ,“声情”既体现了诗歌声韵在形式功能上的表现性或情感性 (音可显情 ) ,也... 本文从王夫之在三本诗选中评诗用“声情”达二十余次这一基本诗学文献事实出发 ,力图对“声情”范畴作文化语言哲学的阐释。作为与“辞情”相对的“形式情绪” ,“声情”既体现了诗歌声韵在形式功能上的表现性或情感性 (音可显情 ) ,也体现了诗歌语言在情感表现方式上的形式性 (情以音生 ) ,从而最终昭示了诗歌的表现性与形式性的高度统一。置于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范畴系统中 ,“声情”是堪与“意象”相提并论的重要诗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表现 形式性 声韵形式 表现性 形式
下载PDF
浅谈声乐技巧与表达情感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范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16-117,共2页
歌唱是声与情的展示,只有在歌唱中融入丰富的情感,才能俘获听众的心。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对于很多歌唱者来说,有情未必能够传情,在歌唱的过... 歌唱是声与情的展示,只有在歌唱中融入丰富的情感,才能俘获听众的心。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技巧和情感表达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对于很多歌唱者来说,有情未必能够传情,在歌唱的过程中传达情感是需要歌唱者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的。在声乐教学中,研究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让学习者能够用正确的发声技巧来表达情感,才能表达出有内涵的声乐作品。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声乐技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技巧 表达 并茂 艺术形象
下载PDF
论汉赋之声情 被引量:3
16
作者 程维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175,共7页
刘熙载称"赋辞情多而声情少",然而汉赋近源楚骚,远绍古诗,又有诵读的传统,不应当被远隔声情之外。刘勰说"立文之道"有三:形文、声文、情文,然而古今论赋,论形文、情文的多,论声文的绝少。汉赋声韵上追求口调耳顺,... 刘熙载称"赋辞情多而声情少",然而汉赋近源楚骚,远绍古诗,又有诵读的传统,不应当被远隔声情之外。刘勰说"立文之道"有三:形文、声文、情文,然而古今论赋,论形文、情文的多,论声文的绝少。汉赋声韵上追求口调耳顺,声调上追求抑扬高下,节奏上有缓急轻重、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这些声音的律动往往能与文情、文气、文势亲密无间。清代王筠认为辞赋中的形容之词,重在声而不在义,是以汉赋的铺排,不但是语义的铺排,更加是声音的铺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节奏 不歌而诵
下载PDF
声情并茂:传统声乐表演理论对声、情关系的阐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晓 《艺术探索》 2014年第2期69-71,共3页
关于"情"与"声"的探讨,贯穿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为传统声乐表演理论的典范,"声情并茂"不仅是我国漫长声乐艺术发展中无数艺术家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与高度概括,更与传统对内容与形... 关于"情"与"声"的探讨,贯穿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为传统声乐表演理论的典范,"声情并茂"不仅是我国漫长声乐艺术发展中无数艺术家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与高度概括,更与传统对内容与形式和谐一致、融汇贯通之美的审美要求高度契合。其中,声以载情,情以声达,声与情互为生发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茂 审美 传统
下载PDF
论声乐教学中的“声情并茂”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青 赵婧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9-120,共2页
一部声乐作品的完整表达,需要歌唱者对声乐作品进行准确的内涵分析和情感的再次创作,声情并茂的演唱。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情绪情感更好的调控是声乐表演用之不竭的源泉。
关键词 感调控 内涵 表演 舞台实践 并茂
下载PDF
《九宫大成》宫调与“宫调声情”关系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志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1期54-60,共7页
元代芝庵《唱论》提出"宫调声情"以来,有关它的讨论便不绝如缕。本文全面分析了《九宫大成》曲牌后的注释、序、总论与凡例部分,认为《九宫大成》的编纂不仅沿用了元明以来宫调声情理论,而且创用了"四季声情"说;认... 元代芝庵《唱论》提出"宫调声情"以来,有关它的讨论便不绝如缕。本文全面分析了《九宫大成》曲牌后的注释、序、总论与凡例部分,认为《九宫大成》的编纂不仅沿用了元明以来宫调声情理论,而且创用了"四季声情"说;认为宫调声情自元代至清代,一直存在于戏曲实践中;文中还提出所谓"声情"实际上是由乐体要素与文体要素综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宫大成》 宫调声 唱论 曲牌 曲文 曲乐
下载PDF
关于民族唱法声情交融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钟 陈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7期128-130,共3页
民族唱法是活跃于我国文艺舞台的一颗明珠,它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每一阶段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繁荣。本文着重就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即从历史与发展、风格和... 民族唱法是活跃于我国文艺舞台的一颗明珠,它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每一阶段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繁荣。本文着重就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即从历史与发展、风格和特点、声情交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期望通过对民族唱法声情交融的研究,给民族唱法的爱好者、学习者予以实践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唱法 发声 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