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6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之体系解释
1
作者 房保国 王梓蕲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7-94,154,共9页
对于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解释主要存在“逃避法律追究说”与“逃避救助义务说”。后者作为当今的通说,在对交通肇事罪中“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之“逃逸”的理解存在分歧,难以形成共识。现有界定方式主要从公民大众的可接... 对于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解释主要存在“逃避法律追究说”与“逃避救助义务说”。后者作为当今的通说,在对交通肇事罪中“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之“逃逸”的理解存在分歧,难以形成共识。现有界定方式主要从公民大众的可接受度、明确性等角度进行事后的功利性评价,破坏了法秩序的统一性,导致司法解释与法律适用混乱,为了入罪而背离司法解释的现象频发。为保证司法解释完美契合司法实践与刑法规定,确保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与刑法规定的协调一致,应对交通肇事罪中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逃逸”作体系解释。根据法秩序统一性原理,遵守解释学基本原理之相同法律概念作相同教义学解释原则,应将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中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两个“逃逸”作相同解释,解释为逃避前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第一款对于车辆驾驶人所要求履行之附随义务;以缓和的违法一元论为立场,根据刑法所特有的目的对该附随义务进行限缩。据此,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以成立交通肇事基本犯为前提,作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之结果加重犯而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 体系解释 缓和的违法一元论 结果加重犯
下载PDF
论交通肇事罪中的交通事故
2
作者 赵瑜菲 《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当前司法实践中,由于行政法上的交通事故存在概念不清、定义不明等问题,导致交通肇事罪认定困难。应该以《刑法》的规范性保护目的为出发点,对交通事故概念元素进行实质性解释;将设计和使用目的作为车辆的判断标准,将影响交通运输安全... 当前司法实践中,由于行政法上的交通事故存在概念不清、定义不明等问题,导致交通肇事罪认定困难。应该以《刑法》的规范性保护目的为出发点,对交通事故概念元素进行实质性解释;将设计和使用目的作为车辆的判断标准,将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危险性作为机动车的判断标准;明确行人、乘客等犯罪主体的适格性,按照体系解释将不特定的多数人作为公共通行的判定标准,以此作为界定道路的关键;将交通事故罪的罪过形式限定为过失,使行政法上的概念更好地运用在交通肇事罪案件的认定中,以减少交通肇事罪错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交通事故 刑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3
作者 樊心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0008-0011,共4页
社会发展步伐日新月异,交通基础设施和各类汽车工业正在迅猛高速发展,汽车交通运输已经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出行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汽车在帮助提高民众工作强度和物质生活消费效率等的同时,由于社会人们行车的道路安全... 社会发展步伐日新月异,交通基础设施和各类汽车工业正在迅猛高速发展,汽车交通运输已经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出行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汽车在帮助提高民众工作强度和物质生活消费效率等的同时,由于社会人们行车的道路安全观念和安全法律的意识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车祸案件频频发生。进而可能引发恶性交通违法肇事逃逸犯罪行为事件的频频出现,严重影响并且侵害广大社会人员出行的基本生命财产和安全,也直接扰乱了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安全运行管理秩序。特别是出现在道路交通监控网络缺失严重的偏僻地方,这种高发现象发生的频率反而更多。本文将通过对现行交通肇事罪案例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事件的实证分析,期望使因行人车祸事故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多现象能够越来得也越来越少,呼吁全市每一位来往行人乘客及其相关车辆遵法又守法,减少特大交通故意肇事类犯罪事故的发生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 过失 行人 赔偿 逃逸 过失 行人 赔偿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法定刑升格条件的教义学限缩
4
作者 王小源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9-49,共11页
在刑法客观主义与法秩序统一的价值立场下,必须对交通肇事罪中两档升格法定刑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缩。认定“肇事后逃逸”应当以不履行刑法所规定的救助义务为限;《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为逃避法... 在刑法客观主义与法秩序统一的价值立场下,必须对交通肇事罪中两档升格法定刑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缩。认定“肇事后逃逸”应当以不履行刑法所规定的救助义务为限;《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不宜作为认定“逃逸”的充分条件,而应理解为在《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构罪客观要件的基础上,为实现对成立“逃逸”范围的进一步限缩而增设的主观要件。另外,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以肇事者的行为满足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为前提;就罪数关系的处理,该档法定刑升格条件宜定位为包容型结合犯。因此,在被害人死亡结果用于构成该罪基本犯的场合下不应适用升格法定刑,否则即构成对刑法中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违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 法定刑升格条件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认定分析
5
作者 王洁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 2024年第6期61-63,共3页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提高交通安全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挑战,尤其是在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方面。本文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的界定、刑事主体资格、责任能力及刑罚适用等问题。自动驾驶汽车本身不具有主观意...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提高交通安全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挑战,尤其是在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认定方面。本文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的界定、刑事主体资格、责任能力及刑罚适用等问题。自动驾驶汽车本身不具有主观意志和刑事责任能力,因此不应作为刑事责任主体。相反,应将程序设计者、制造商和实际使用者纳入责任主体范围。本文还提出了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罪的归责路径,强调了刑法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应保持谨慎态度,并与其他法律领域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全面的法律框架,以应对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交通肇事罪 刑事责任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之共犯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荆培才 《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35-36,共2页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第二款是有关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规定。该规定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共同过失犯罪纳入了共同犯罪的范畴,开创了过失共同犯罪的先河...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第二款是有关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规定。该规定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共同过失犯罪纳入了共同犯罪的范畴,开创了过失共同犯罪的先河,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发起了挑战。鉴于此,笔者将以我国刑法理论为立足点,对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问题进行详尽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共同犯罪 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立法的比较与反思 被引量:9
7
作者 高一飞 姜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5,共8页
孙伟铭案件是交通肇事行为受刑罚惩罚最严厉的案件。该案对交通肇事罪本身的反思,反映出我国交通肇事罪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困境。在域外,交通肇事行为的刑事立法有多种形式:只处罚故意类的交通肇事行为;将"醉驾"行为单独规定为... 孙伟铭案件是交通肇事行为受刑罚惩罚最严厉的案件。该案对交通肇事罪本身的反思,反映出我国交通肇事罪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困境。在域外,交通肇事行为的刑事立法有多种形式:只处罚故意类的交通肇事行为;将"醉驾"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规定交通危险犯;规定交通肇事罪的结果犯;将交通肇事后逃跑行为单独规定为罪;规定不救助罪。我国交通肇事罪立法中忽略了交通肇事中"放任"这一主观罪过可能存在的情况;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独立性缺乏立法反映。我国交通肇事行为刑事立法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把醉酒驾驶和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独立成罪;二是区分不同交通肇事罪的罪过,确立交通肇事罪中过失和间接故意两种罪过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醉酒 逃逸 致人死亡 法律困境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共犯问题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星 潘铁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0-143,共4页
最高院出台的有关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解释》与我国刑法规定以及主流的共同犯罪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对立。可以将交通肇事分为"既指使违章驾驶交通肇事后又指使逃逸"情况、"单纯指使违章驾驶交通肇事"情况... 最高院出台的有关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解释》与我国刑法规定以及主流的共同犯罪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对立。可以将交通肇事分为"既指使违章驾驶交通肇事后又指使逃逸"情况、"单纯指使违章驾驶交通肇事"情况以及"单纯指使逃逸"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并就三种不同情况是否构成共同犯罪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分析,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应当增设肇事后逃逸罪,对最高院的相关《解释》的不和谐部分进行适当的删除修订,引入"驾驶者"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共同犯罪 司法解释 肇事后逃逸
下载PDF
浅析新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 被引量:34
9
作者 黄祥青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62,共3页
新刑法施行后,关于如何理解与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司法实务界存在一些分歧意见,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认定交通肇事罪是否以肇事者负有主要或全部责任为前提;二是对于肇事以后逃逸的犯罪分子,是否一律适... 新刑法施行后,关于如何理解与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司法实务界存在一些分歧意见,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认定交通肇事罪是否以肇事者负有主要或全部责任为前提;二是对于肇事以后逃逸的犯罪分子,是否一律适用情节加重犯的量刑档次;三是“因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行为 因逃逸致人死亡 新刑法 被害人 严重社会危害性 量刑档次 认定标准 故意杀人罪 业务过失犯罪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两个“逃逸”含义的新解读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洪兵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35,共13页
加重处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保护初次及后续事故中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法益。除能证明不救助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外,肇事后不救助伤者以及不清除肇事形成的路障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均应认定为... 加重处罚肇事逃逸的目的是保护初次及后续事故中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法益。除能证明不救助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外,肇事后不救助伤者以及不清除肇事形成的路障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均应认定为肇事逃逸。逃逸致死既包括不救助初次事故中的伤者致其死亡,也包括肇事者不清除路障引起后续事故致人死亡。成立肇事逃逸和逃逸致死不以逃逸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肇事仅致一人伤害后不救助导致死亡的,应认定为逃逸致死;单纯逃逸的只需评价为逃逸致死,积极移置型逃逸升高了伤者死亡风险的,成立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肇事逃逸 逃逸致死 法益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中四种“逃逸”行为之认定 被引量:16
11
作者 喻贵英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0,共5页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中的多发现象 ,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 ,“逃逸”的刑法意义并不相同 ,刑法第 1 3 3条和 2 0 0 0年 1 1月 1 0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中的多发现象 ,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在不同情况下 ,“逃逸”的刑法意义并不相同 ,刑法第 1 3 3条和 2 0 0 0年 1 1月 1 0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总共包括了四种情形的“逃逸” ,分清这几种情况下的“逃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行为 犯罪认定 致人死亡行为 犯罪构成
下载PDF
论交通肇事罪的若干问题——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为中心 被引量:47
12
作者 黎宏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4-128,F003,共6页
 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修改了现行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的成立要件。交通肇事罪中,具有共同犯罪的形式;责任的认定,应从刑法处罚的立场出发;"交通肇事后逃逸"不仅是定罪情节,也是量刑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中,包括对...  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修改了现行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的成立要件。交通肇事罪中,具有共同犯罪的形式;责任的认定,应从刑法处罚的立场出发;"交通肇事后逃逸"不仅是定罪情节,也是量刑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中,包括对他人死亡有认识的情况;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现场的行为是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 犯罪构成 犯罪行为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过及罪名论析——兼析刑法133条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志胜 何敏 廖宏平 《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61-62,共2页
对刑法133条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学界对前段及中段大致无甚分歧意见,唯有对后段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各执一词。笔者管见以为,根据肇事者肇事后逃逸时的主观心态,结合具体的情况(即是否形成排他性依赖关系),把在不同主观罪过支配下之... 对刑法133条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学界对前段及中段大致无甚分歧意见,唯有对后段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各执一词。笔者管见以为,根据肇事者肇事后逃逸时的主观心态,结合具体的情况(即是否形成排他性依赖关系),把在不同主观罪过支配下之行为(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区分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因与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竞合而按后者论处)与(间接)故意杀人罪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罪名 间接故意 排他性依赖 第133条 犯罪竞合 过失致人死亡罪
下载PDF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东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58,共6页
交通事故责任是对交通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起作用大小和当事人过错严重程度的一种定性、定量的描述,其本身并没有就事故各方所受损害的权利的性质做出判断,没有对事故中所涉法律利益的大小和重要程度作出评价,... 交通事故责任是对交通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起作用大小和当事人过错严重程度的一种定性、定量的描述,其本身并没有就事故各方所受损害的权利的性质做出判断,没有对事故中所涉法律利益的大小和重要程度作出评价,没有对事故各方行为的后果和违法性质作出认定。将事故责任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依据,是错误地将民法理论中的过失相抵规则和犯罪学中被害人责任理论引用到刑法中的结果。推定事故责任更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事故责任 交通肇事罪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认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东平 刘丽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6-38,共3页
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认定是刑事司法实践中有待于进一步具体规范的应用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促进自首理论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在司法实务中对交通肇事罪自首进行科学的确定。对下列交通肇事者未逃逸的情形,如当事人因可... 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认定是刑事司法实践中有待于进一步具体规范的应用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促进自首理论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在司法实务中对交通肇事罪自首进行科学的确定。对下列交通肇事者未逃逸的情形,如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而忘了报警的,但向有关部门如实讲述事发经过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到医院后,确因筹集伤者医疗费用而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之后主动归案的;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等应依法认定为自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逃逸 自首
下载PDF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 被引量:20
16
作者 欧居尚 《公安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7-38,共2页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 ,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属于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是一种过失行为 ,因此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我国《刑法》第 1 33条将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 ,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属于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是一种过失行为 ,因此 ,交通肇事逃逸罪与交通肇事罪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犯罪。我国《刑法》第 1 33条将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一种加重情节来对待 ,但文章认为 ,应对交通肇事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逃逸罪 犯罪性质 故意犯罪 过失行为 法律责任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过形式初探──兼析刑法第133条 被引量:11
17
作者 范德繁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1998年第5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罪过形式 行为人 逃逸致人死亡 基本的犯罪构成 交通事故 吸收犯 刑法 故意杀人罪 危害结果
下载PDF
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东根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在道路上参与交通活动、有交通违章行为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均可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单位完全能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单位主管人员等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 ,对事故的发生共同起作用 ,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 ;指使肇事人逃逸... 在道路上参与交通活动、有交通违章行为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均可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单位完全能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单位主管人员等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 ,对事故的发生共同起作用 ,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 ;指使肇事人逃逸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安全 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主体
下载PDF
对交通肇事罪有关司法解释的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湘廉 黄广进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71-75,共5页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0年11月10日通过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该《解释》的一项内容规定,交通肇事只造成财产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只有行为人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0年11月10日通过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应当引起注意的是,该《解释》的一项内容规定,交通肇事只造成财产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只有行为人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才构成交通肇事罪。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从实质上改变了《刑法》第133条对交通肇事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规定;违反了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不得相互转换的法律原理;并且与《刑法》第4条所规定的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相冲突,应当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司法解释 损害赔偿 人人平等原则 犯罪构成
下载PDF
交通肇事罪犯罪主体辨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朝晖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65,共4页
准确界定交通肇事罪犯罪主体涵义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适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交通事故形成机理,结合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主体是指航空人员与铁路职工以外,所有参与交通活动或可以对交通工具安全行驶施加影响,其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准确界定交通肇事罪犯罪主体涵义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适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交通事故形成机理,结合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主体是指航空人员与铁路职工以外,所有参与交通活动或可以对交通工具安全行驶施加影响,其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作用于交通工具,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犯罪主体 辨析 重大交通事故 交通工具 重要意义 形成机理 铁路职工 管理法规 交通运输 涵义 界定 活动 所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