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爱芝 林朝展 +2 位作者 赵小宁 卓嘉琳 祝晨蔯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92-1398,共7页
目的:探讨咖啡酸类小分子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方法: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光谱(UV)和圆二色谱(CD)法探讨了生理条件下肉苁蓉苷F(该化合物为作者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简记为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 目的:探讨咖啡酸类小分子肉苁蓉苷F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特性。方法: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光谱(UV)和圆二色谱(CD)法探讨了生理条件下肉苁蓉苷F(该化合物为作者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简记为C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计算得到CF-BSA的静态表观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能量转移效率(E),空间距离(r),热力学参数ΔG,ΔH,ΔS,与CF作用前后BSA中α-螺旋结构含量的变化,明确了CF在BSA上的结合位置,分析了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CF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论:CF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其在BSA上的结合位点数约为1,25℃时的结合常数Ka为4.36×104L·mol-1,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r为3.09 nm,结合过程主要表现为氢键作用,CF在BSA上的作用位点为site I,Mg2+,Fe3+,Cu2+,Zn2+的存在增强了CF与BSA的结合作用。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CD光谱表明CF对BSA的空间构型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苷f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作用位点
原文传递
肉苁蓉苷F通过AMPK/ACC通路抑制C2C12细胞成脂分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梦玲 汤泽玲 +3 位作者 朱维良 徐志建 张勇 龚张斌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2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肉苁蓉苷F(Cis)抑制C2C12细胞成脂分化的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C2C1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Cis低(1μmol/L)、中(10μmol/L)、高剂量(100μmol/L)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的动态变化;qRT-PCR... 目的探讨肉苁蓉苷F(Cis)抑制C2C12细胞成脂分化的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C2C12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Cis低(1μmol/L)、中(10μmol/L)、高剂量(100μmol/L)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的动态变化;qRT-PCR检测生肌决定因子(Myo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结蛋白(Desmin)蛋白表达。结果各剂量Cis作用72h对C2C12细胞无明显毒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脂滴在d8时显著增加,PPARγmRNA和AC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Myod mRNA和AMPK、Desm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is干预后,C2C12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PPARγmRNA表达下调,Myod mRNA表达上调,10μmol/L Cis作用8天可显著下调ACC蛋白表达,上调AMPK、Desmin蛋白表达(P<0.05)。结论Cis可能通过调控AMPK/ACC通路抑制C2C12细胞成脂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肉苁蓉苷f 成脂分化 脂质沉积 补肾中药
下载PDF
弯管列当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美珍 王晓琴 李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447-2452,共6页
目的研究列当科药用植物弯管列当Orobanche cernu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MCI、SephadexLH-20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弯管列当全草70%乙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 目的研究列当科药用植物弯管列当Orobanche cernu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MCI、SephadexLH-20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弯管列当全草70%乙醇提取物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苯乙醇苷类:阿克苷(1)、campneoside II(2)、crenatoside(3)、campneoside I(4)、isocrenatoside(5)、异阿克苷(6)、leucosceptoside A(7)和肉苁蓉苷F(8);3个为木脂素类: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9)、连翘脂素-4′-O-β-D-葡萄糖苷(10)和isoeucommin A(11);1个为甾醇类: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12)。结论化合物7和12为首次从列当科植物中分离得到;4、7、9~12为首次从列当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4、6~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管列当 阿克 肉苁蓉苷f 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 豆甾醇-3-O-β-D-葡萄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