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模型建立及应用评价
1
作者 吴宇 刘轶寅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20-324,共5页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34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按照3∶1比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训练集(n=257)、验证集(n=85)。以术后1 d肋间区域疼痛...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34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按照3∶1比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训练集(n=257)、验证集(n=85)。以术后1 d肋间区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为肋间痛标准,评估训练集患者术后肋间痛遗留率,并按照患者是否遗留肋间痛,将其分别纳入肋间痛组、非肋间痛组;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患者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完善模型内部验证、效能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结果342例患者术后遗留肋间痛发生率为19.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椎间孔减小率每升高5%、重度骨折、胸腰筋膜损伤,均为影响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独立风险因素,楔形骨折为保护性因素(P<0.05)。内部验证结果示,训练集、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35、0.954。Kolmogorov-Smimov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校准度良好(P>0.05)。DCA结果显示,在5%~92%阈值范围内,训练集、测试集决策曲线均位于All、None上方。结论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后遗留肋间痛风险较高,风险因素包括椎间孔减小率、骨折严重度等,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效能良好、净收益率较高,能够为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椎压缩骨折 肋间痛 风险模型 模型验证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胸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唐向盛 谭明生 +3 位作者 移平 杨峰 赵赫 俞兴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9期823-827,共5页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肋间痛患者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共纳入18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是否有肋间痛分为肋间痛组和无...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肋间痛患者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共纳入18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是否有肋间痛分为肋间痛组和无肋间痛组。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密度、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分析肋间痛出现的原因。结果:肋间痛组为38例,无肋间痛组为150例,肋间痛的发生率为20.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痛组的患者扁平形骨折及严重骨折出现率高,两组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肋间痛与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有关。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肋间痛有缓解不佳的可能,尤其是术后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肋间痛 骨折类型
下载PDF
浮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吕成国 杨勇 +2 位作者 陈爽 孙宜保 梅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2-505,共4页
目的部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仍会遗留肋间痛,严重影响手术疗效。浮针是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未见该技术运用在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方面的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胸椎... 目的部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仍会遗留肋间痛,严重影响手术疗效。浮针是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未见该技术运用在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方面的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胸椎压缩性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获得完整随访的2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在接受经皮灌注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后肋间痛减轻不明显,接受浮针疗法进一步治疗。记录连续3次浮针治疗前、治疗后1 d、3个月、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值(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值、针刺皮下血肿、血气胸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连续3次的浮针治疗,VAS评分值分别为7.1±0.8(治疗前)、3.2±0.6(治疗后1 d)、2.8±0.7(治疗后3个月)、3.1±0.8(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AS评分值均显著性降低(P<0.05)。ODI值分别为42.6±2.3(治疗前)、27.9±4.2(治疗后1 d)、23.2±8.3(治疗后3个月)、28.2±1.3(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术后ODI值均显著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针刺后血肿、血气胸等胸腔脏器损伤的并发症。结论浮针疗法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可以获得即刻的止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骨质疏松 胸椎 椎体 压缩骨折 术后 肋间痛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肋间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1
4
作者 巩陈 申才良 吴建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0-605,共6页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OVCFs)伴肋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胸椎OVCFs伴肋间痛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两组,PKP组:采用体位复位后PKP治疗,PVP组:单纯采...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OVCFs)伴肋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胸椎OVCFs伴肋间痛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两组,PKP组:采用体位复位后PKP治疗,PVP组:单纯采用PVP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角、VAS评分、ODI评分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肋间痛及胸背部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凸角度方面,PKP组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KP组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凸角方面优于PVP组。结论体位复位后PKP和单纯PVP均能有效治疗胸椎OVCFs伴肋间痛,前者在骨水泥渗漏、伤椎高度恢复和后凸角度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肋间痛 骨质疏松 胸椎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合并肋间痛的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戴胡明 汪建军 《安徽医学》 2021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观察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行PKP治疗的28例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记录术前、术后1天... 目的观察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行PKP治疗的28例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记录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及肋间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测量各时间点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的变化,来评估PKP在治疗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的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有2例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为椎间隙及椎体周围渗漏,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都获随访,随访4~16个月,平均(6.5±2.5)个月。术前、术后1天、末次随访患者胸背部VAS评分为(7.12±1.32)分、(3.24±1.15)分、(1.84±0.95)分;肋间部VAS评分为(6.89±1.19)分、(3.84±1.09)分、(1.24±0.85)分;ODI评分为(41.48±4.56)分、(19.68±3.72)分、(8.86±3.92)分,椎体矢状面指数为(0.79±0.15)、(0.94±0.24)、(0.91±0.18),椎体后凸Cobb角为(19.65±4.46)°、(10.56±3.64)°、(10.54±3.62)°。5项观察指标在术前、术后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均数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t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胸背部、肋间部VAS评分、ODI术后1天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1天进一步降低(P<0.05);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无明显减小(P>0.05);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1天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天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肋间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肋间痛
下载PDF
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肋间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广州 王清 王高举 《骨科》 CAS 2022年第3期285-288,共4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多表现为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常伴肋间疼痛,该现象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重视。胸椎OVCFs伴肋间痛的流行病学、病因、产生机制及治疗效果各家报道尚未达成统...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多表现为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常伴肋间疼痛,该现象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重视。胸椎OVCFs伴肋间痛的流行病学、病因、产生机制及治疗效果各家报道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关于胸椎OVCFs伴肋间痛的产生机制,存在几种可能的理论,但尚无任何单一理论可以完全解释所有临床现象。本文从胸椎OVCFs后肋间痛的诊断、发生情况、产生机制、临床影响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中胸椎OVCFs后肋间痛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肋间痛
下载PDF
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胸椎压缩骨折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明权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2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 目的探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2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面积率,比较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肋间疼痛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胸背部、肋间VAS评分、ODI术后1d均较术前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1)。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d较术前增加(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d无明显丢失(P>0.05)。椎体Cobb角术后1d较术前减小(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d无明显改变(P>0.05)。随访过程中有2例再发非手术椎骨折。结论 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肋间痛,恢复脊柱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肋间痛 骨质疏松 胸椎压缩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单辉强 尹毅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761-764,共4页
背景:少数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伴有肋间痛,并伴有骨折椎体的胸背痛症状,有时肋间痛比胸背痛更明显,给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 背景:少数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伴有肋间痛,并伴有骨折椎体的胸背痛症状,有时肋间痛比胸背痛更明显,给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2例单发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伴有肋间痛的12例为观察组,无肋间痛的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病程、初次就诊到确诊时间和病椎椎体压缩程度,分析治疗过程和肋间痛出现的原因。术前及术后1日、1个月、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5个月,平均为(10.3±4.4)个月。两组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术后1日及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病程和初次就诊到确诊时间更长,椎体压缩程度更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具有病程和初次就诊到确诊时间长、病椎椎体压缩程度高的特点。PKP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引起的胸背痛及其伴有的肋间痛,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够理想,同时需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 肋间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抗骨质疏松药物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合并肋间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黄聪 苏寅 +3 位作者 朱伟炜 雷美珠 岳瑞卿 李荣 《河北中医》 2022年第10期1656-1659,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肋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OVCF合并肋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8例单纯予PVP治疗,治疗组35例予PVP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比较2组...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肋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OVCF合并肋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8例单纯予PVP治疗,治疗组35例予PVP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天、1个月、6个月胸背及肋间疼痛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价;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天、1个月、6个月腰椎功能变化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与本组术前比较,治疗组术后3天、1个月、6个月胸背及肋间疼痛VAS均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天、1个月、6个月胸背VAS及术后6个月肋间VAS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天、1个月肋间疼痛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天、1个月、6个月胸背疼痛VAS及术后6个月肋间疼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术前比较,2组术后3天、1个月、6个月ODI评分均降低(P<0.05),但2组术后3天、1个月、6个月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OVCF合并肋间痛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胸背及肋间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其中在治疗早期肋间疼痛方面效果更显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小针刀 肋间痛
下载PDF
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发生肋间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润森 陈思 +4 位作者 李广州 王清 张建 张鹏鑫 雷舒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分析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发生肋间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胸椎OVCF患者20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65例,年龄74.5±8.2... 目的:分析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发生肋间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胸椎OVCF患者20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65例,年龄74.5±8.2岁。根据患者是否伴肋间痛症状,分为肋间痛组(A组)和无肋间痛组(B组),提取患者相关因素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具有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骨折节段(上、中、下胸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折类型(楔型、双凹型、扁平型)、有无椎管侵占、椎体稳定性、骨折严重程度[非重度(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椎间孔面积减小率等内容。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进行单因素筛选分析,再对其有效结果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具有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BMI、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非重度、重度)、有无椎管侵占、椎体是否稳定、椎体骨折节段(中、下胸椎)与椎间孔面积减小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胸椎OVCF后肋间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椎间孔面积减小率[(OR=1.106,95%CI为1.059~1.156,P=0.000)]。结论:患者骨折严重程度、椎体骨折节段、骨折类型、椎体稳定性、椎管侵占与椎间孔面积减小率是胸椎OVCF后发生肋间痛的相关因素。而椎间孔面积减小率是胸椎OVCF后发生肋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肋间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伴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郭麒玉 杨贵成 智勇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第6期48-51,共4页
目的:研究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华晋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 目的:研究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华晋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总时间、术后疼痛消失的时间和术后胸椎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7 d,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36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骨密度值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其病情,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具有患者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抗骨质疏松药物 肋间痛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浮针疗法在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肋间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厚晓昀 徐世红 +1 位作者 戴智勇 杨江霞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6-329,350,共5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血清5-羟色胺(5-HT)及神经肽Y(NPY)的影响,探讨浮针疗法在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随机分为药...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血清5-羟色胺(5-HT)及神经肽Y(NPY)的影响,探讨浮针疗法在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浮针组,每组30例。药物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鲑鱼降钙素注射液、钙尔奇D片及甲钴胺片治疗8周。浮针组在药物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周的浮针治疗,隔日治疗1次,以肋间最痛点旁开6 cm处作为进针点,皮下留针24 h。于治疗2、4、8周及治疗后16周,分别用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法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价两组患者肋间疼痛及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5-HT和NPY的含量。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2、4、8周及治疗后16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GQOLI-74评分、血清5-HT和NPY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2、4、8周及治疗后16周,浮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GQOLI-74评分、血清5-HT和NPY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在治疗期及治疗后16周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治疗可显著改善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肋间痛
原文传递
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伴肋间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成 马超 陈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3期314-319,共6页
目的比较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伴肋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6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61... 目的比较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伴肋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6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61~93岁。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单侧组36例和双侧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和肋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椎分布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均少于双侧组,分别为(31.75±6.60)、(38.96±6.77)min和(4.07±0.52)、(5.65±0.51)mL,而术后骨水泥渗漏率(27.8%,10/36)则高于双侧组(7.4%,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42、11.863,χ^(2)=4.152,P值均<0.05);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穿刺血肿、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疼痛、肋间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肋间痛VAS评分、ODI比较,术后第1天、1个月双侧组均低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OVCF,其止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术后早期缓解肋间痛更有效,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单侧 双侧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肋间痛
原文传递
补中益气汤新用验案3则
14
作者 袁兴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10期629-629,共1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慢性肝胆病 肋间 强的松伤阳 补中益气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