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症状的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焦国良 李欣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8-139,共2页
目的 :探讨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MD 症状与体征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 10 5例确诊为 CMD者 ,夜间戴用肌位板 3~ 6个月 ,咬合板使前牙平均加高 2 .6± 0 .8mm.结果 :颅颌功能恢复正常者 5 4例 ,占 5 1.4% ,颅颌功能好转 48例 ... 目的 :探讨肌位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MD 症状与体征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 10 5例确诊为 CMD者 ,夜间戴用肌位板 3~ 6个月 ,咬合板使前牙平均加高 2 .6± 0 .8mm.结果 :颅颌功能恢复正常者 5 4例 ,占 5 1.4% ,颅颌功能好转 48例 ,占 45 .7% ,无效者 3例 ,占 2 .9% ,肌位板对疼痛的缓解率最高 ,2周内达 90 % ,弹响是最难消除的症状 .其中盘突关系正常者 ,可复性盘前移位者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临床症状消失率分别为 78.8%、42 .1%和 35 .3% .结论 :肌位板是治疗 CMD症状的较好方法 ,有效率达 90 %以上 ,半数 CMD者颅颌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研究同时发现随颞颌关节病变的加重 ,CMD的症状消失率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功能紊乱 咬合板 肌位He板 治疗
下载PDF
医源性牙位、肌位不调再正畸治疗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胜林 张君 +2 位作者 王旭霞 史洪涛 范丰燕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引起的牙位、肌位不调,并评价其后续正畸治疗疗效。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复合头帽口外牵引装置,对19例医源性牙位、肌位不调患者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医生...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引起的牙位、肌位不调,并评价其后续正畸治疗疗效。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复合头帽口外牵引装置,对19例医源性牙位、肌位不调患者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医生不当的设计、治疗和患者较差的配合,可导致医源性牙位、肌位不调;用口内直丝弓矫治器与复合头帽口外牵引装置联合治疗,可明显推上牙弓向后;磨牙整体后移达到安氏Ⅰ类关系,恢复牙位、肌位良好的协调关系。结论:口腔正畸医生对医源性牙位、肌位不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口内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复合头帽口外牵引装置对牙尖交错牙合前错位患者的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调 肌位不调 直丝弓矫治器 复合头帽口外牵引装置 治疗
下载PDF
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症状作用的临床与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焦国良 张胜利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 :观察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 (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 31例患者戴板前 ,即刻戴入板后 ,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 目的 :观察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 (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 31例患者戴板前 ,即刻戴入板后 ,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嘱患者夜间戴板 3~ 6月 ,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 :肌位板能明显减少升颌肌的肌电活动 (p <0 0 5 ) ,提高嚼肌活动的对称性 (p<0 0 5 )。戴板后仅 4例紧咬牙习惯消失而不能终止夜磨牙 ,但戴板期间CMD症状持续缓解甚至消失。结论 :肌位板可明显减小磨牙症伴CMD症状者升颌肌异常过度活动 ,且提高嚼肌肌电活动的对称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症 颅颌功能紊乱 肌位He板 咬合板 电图
下载PDF
肌位咬合板治疗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回顾研究
4
作者 焦国良 张楠 +2 位作者 安海燕 乔丽翠 王新玉 《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762-764,共3页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临床症状和MRI检查确诊为可复性盘前移位且戴用肌位咬合板进行治疗的89例患者(男23例,女66例)进行回顾研究,所有患者除吃饭外全天戴用咬合板,治疗时间3~6个月。记录治疗期...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临床症状和MRI检查确诊为可复性盘前移位且戴用肌位咬合板进行治疗的89例患者(男23例,女66例)进行回顾研究,所有患者除吃饭外全天戴用咬合板,治疗时间3~6个月。记录治疗期间患者1周、4周、12周复诊时恢复情况。将患者按年龄和病史分别进行分组并对下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按年龄和病史分组,治疗结束后,患者中年龄较小,病史较短的患者治愈率最高,分别为88.9%和90.9%,进行卡方检验,年龄组χ2=41.53(P〈0.05),病史分组χ2=23.9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位咬合板对于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治疗有效,尤其是对病史较短(小于两周)、年龄较小(小于17岁)的患者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可复性盘前移 肌位咬合板
下载PDF
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在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谭锡涛 池宇峰 王维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1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过程中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患有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关节腔... 目的探讨治疗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过程中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患有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关节腔上腔灌洗后注射透明质酸钠,研究组患者采用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开口度的改变程度小于研究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4.4%)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9%),研究组在Helkimo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9.17±1.7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位诱导咬合板结合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治疗不可复关节盘前移位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位诱导咬合板 几丁糖粘弹补充疗法 不可复关节盘前移
下载PDF
肌位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6
作者 焦国良 王永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4-256,共3页
目的 :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 :对 10 2例颅颌功能紊乱 (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 ,戴板后 1周、2周、1月各复查 1次 ,以后每月复查 1次 ,共戴板 3~ 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 ,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 目的 :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 :对 10 2例颅颌功能紊乱 (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 ,戴板后 1周、2周、1月各复查 1次 ,以后每月复查 1次 ,共戴板 3~ 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 ,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 ,直至不再变化 ,待症状消失后去除板 ,轻咬至肌接触位 ,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 :戴板期间 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 ,3 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 ,经重垫后 ,咬合板的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 10 2例患者中 ,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 ,其中前牙早接触 2例 ,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 1例 ,牙尖交错位 (ICP)偏位 9例。结论 :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 ,在肌位正常情况下 ,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 ,从而检出 ICP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功能紊乱 咬合板 接触 牙尖交错
全文增补中
桂楼复方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一诺 王子璐 +6 位作者 石雅馨 王信 高新宇 张全英 喻梦蝶 徐丽 师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007-3014,共8页
背景子宫腺肌病(AM)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中医药治疗AM有一定优势,前期研究显示,桂楼复方宫内缓释系统可明显降低AM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目的探讨桂楼复方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AMDC)迁移、... 背景子宫腺肌病(AM)是妇科常见的疑难病,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中医药治疗AM有一定优势,前期研究显示,桂楼复方宫内缓释系统可明显降低AM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目的探讨桂楼复方对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AMDC)迁移、侵袭的影响,并研究其对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使用CCK-8法检测AMDC细胞活力并筛选最佳药物浓度。设置空白组,使用桂楼复方(50、100 mg/L)处理AMDC,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RhoA、RhoB、RhoC、ROCK1、ROCK2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Rescue实验中使用激动剂U-46619(1μmol/L)和桂楼复方(100 mg/L)处理AMDC,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RhoA、RhoB、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改变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100 mg/L桂楼复方干预后AMDC细胞存活率未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不影响细胞活性的最佳药物浓度。选取50、100 mg/L桂楼复方进行后续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桂楼复方50 mg/L、100 mg/L组AMDC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001),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01),U-466191μmol/L组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上调(P<0.001)。与U-466191μmol/L组比较,U-466191μmol/L联合桂楼复方100 mg/L组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表达下调(P<0.001)。空白组与桂楼复方50 mg/L、100 mg/L组RhoB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楼复方可有效抑制AMDC的迁移、侵袭能力,不影响细胞活性的最佳药物浓度为100 mg/L,桂楼复方可下调RhoA、RhoC、ROCK1、ROCK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可逆转U-46619对RhoA、RhoC、ROCK1、ROCK2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从而抑制AM病局部异位病灶的持续进展,其作用可能与调控Rho/ROCK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 桂楼复方 子宫内膜 子宫腺病异内膜细胞 迁移 侵袭 RHO/ROCK信号通路
下载PDF
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梁红 钟易 《中国医学装备》 2013年第8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在肩袖损伤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MRI确诊肩袖损伤的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在做MRI检查前摄取了侧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6例患者仅摄取了侧肩关节X线正位片,将其影像...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在肩袖损伤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MRI确诊肩袖损伤的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在做MRI检查前摄取了侧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6例患者仅摄取了侧肩关节X线正位片,将其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1例患者MRI检查全部提示为肩袖损伤。15例患者摄取侧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测得肩峰-肱骨头(A-H)间距不同程度狭窄,其中3例患者A-H间距≤5.1~6.9mm、6例患者A-H间距≤7.0~7.9mm、6例患者A-H间距≤8.0~9.0mm,所见构成骨未见明确骨质病变征象;6例患者仅摄取侧肩关节正位的X线片诊断均为阴性。结论: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能清晰测量A-H间距,提示肩袖损伤的存在,对患者的下一步检查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上出口 X线摄片 肩袖损伤 诊断
下载PDF
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肩峰-肱骨头间距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梁红 钟易 《广西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1039-1041,共3页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肩峰-肱骨头间距(A-H间距)值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肩袖损伤患者21例,其中先行肩关节正位及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检查,再行MRI检查15例;先行肩关节正位X线片检查,再行...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肩峰-肱骨头间距(A-H间距)值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肩袖损伤患者21例,其中先行肩关节正位及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检查,再行MRI检查15例;先行肩关节正位X线片检查,再行MRI检查6例。结果行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检查15例A-H间距不同程度狭窄,提示肩袖损伤,A-H间距5.0~7.0 mm 3例、>7.0~8.0 mm 6例、>8.0~9.0 mm 6例;6例仅行肩关节正位X线片检查患者均未见异常X线征象。结论冈上肌出口位X线检查诊断肩袖损伤具有操作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冈上出口 肩峰-肱骨头间距
下载PDF
MMP1、MMP2、TI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祝武 孙少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 :探讨 MMP1、MMP2、TI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研究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MMP1、MMP2、TI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 40例和在位内膜 40例中的表达。结果 :MMP1在子宫异位... 目的 :探讨 MMP1、MMP2、TI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研究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MMP1、MMP2、TI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 40例和在位内膜 40例中的表达。结果 :MMP1在子宫异位内膜腺体中阳性表达率较高 ( 85 % ) ,异位和在位内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M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内膜间质细胞、腺体中表达一致 ;TIMP2在子宫异位内膜间质中阳性表达率 ( 1 5 % )低于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阳性表达率 ( 4 0 %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MP1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 ;M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均有较强的表达 ,说明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同源性 ;TIMP2不仅对 MMP2有抑制 ,且对 MMP1也有抑制作用 ,MMPs- TIMPs平衡失调可能有利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P1 MMP2 TIMP2 子宫腺症异内膜 内膜 表达
下载PDF
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超 史卓 马云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20期2226-2229,共4页
目的观察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500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疑似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最终将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360例... 目的观察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500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疑似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最终将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360例患者设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其余未确诊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MSCT、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检出率;比较两组患者的MSCT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患者MSCT的层距、层厚、间距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3.06%、88.00%,特异度为75.00%,明显高于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和MSCT相比,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联合MSCT检查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更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冈上出口X线片 多层螺旋CT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的关系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建彰 徐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例牙列缺失患者肌力闭合道终点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前后向距离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的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左右向距离以及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范围的前后径、左右径均未见与垂直距离明显相关。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区域中心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1~4 mm,左右偏移(0.42±0.47)mm,分布于前后径(1.36±0.58)mm、左右径(1.56±0.62)mm的散在区域。结论: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正中关系位向前方偏移,但左右向偏移程度及分布范围未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牙合) 垂直距离 正中关系 力闭合道终点
下载PDF
冈上肌出口位摄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汝辉 周鹏 +1 位作者 陈荔川 李洪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摄片在肩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经MRI及手术证实为肩峰撞击综合征和肩袖损伤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将其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所有患者均摄有患侧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患侧肩关节MRI。根据Bigl...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摄片在肩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经MRI及手术证实为肩峰撞击综合征和肩袖损伤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将其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所有患者均摄有患侧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患侧肩关节MRI。根据Bigliani肩峰分型进行分类,同时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离。结果37例患者中,Ⅰ型肩峰9例,Ⅱ型21例,Ⅲ型7例。出口位x线片测得肩峰下间隙(A—H间距)狭窄31例。其中A—H≤5 mm 7例,5~10 mm 24例。肩峰骨赘20例。肱骨大结节增生21例。结论冈上肌出口位摄片能够提供肩峰分型直接依据,对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和肩袖损伤具有操作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为临床医师制定诊疗及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上出口 X线摄影 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袖损伤
下载PDF
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卫东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3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在诊断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011年确诊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40例,分析其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平片,依据Bigliani等人提出的肩峰分型方法分类,并测量肩峰-肱骨头值(A-H值)... 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在诊断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011年确诊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40例,分析其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平片,依据Bigliani等人提出的肩峰分型方法分类,并测量肩峰-肱骨头值(A-H值)。结果:经分类后,获得Ⅰ型肩峰患者7例(17.5%),Ⅱ型患者15例(37.5%),Ⅲ型患者18例(45.0%)。经测量A-H值可判断:肩峰下间隙狭窄患者17例(42.5%),肩关节骨质增生患者12例(30.0%),肱骨大结节硬化患者3例(7.5%),冈上肌肌腱钙化患者8例(20.0%)。结论: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平片可为肩峰分型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冈上出口 X线平片 临床诊断
下载PDF
胸大肌异位背阔肌肌瓣移植整复一例
15
作者 黎信森 刘达恩 +1 位作者 岑茂良 农庆文 《广西医学》 CAS 2001年第4期988-988,共1页
关键词 胸大先天性异 阔大背阔瓣移植 整复 治疗
下载PDF
冈上肌出口位摄片方法探讨
16
作者 赵春阳 田岚 +1 位作者 单勤星 李志伟 《中国医疗设备》 2008年第12期127-128,共2页
本文回顾分析了25例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摄片技术参数和图像质量,探讨了冈上肌出口位的摄片方法。
关键词 肩关节 冈上出口 数字化摄片 医学影像
下载PDF
改良后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方法的探讨及临床应用
17
作者 马厚升 董振玲 刘京礼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5期140-140,共1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冈上肌出口位的投照方法对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及肩袖损伤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应用文献报道投照方法投照30例,及用改良后的冈上肌出口位方法投照30例进行分别三次进行投照看其投照成功例数来评价这两种检查... 目的探讨改良后冈上肌出口位的投照方法对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及肩袖损伤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应用文献报道投照方法投照30例,及用改良后的冈上肌出口位方法投照30例进行分别三次进行投照看其投照成功例数来评价这两种检查方法对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方法一次投照成功率为83%,可以得出改良后的冈上肌出口位方法 X线片经一次投照就能够显示临床要求的正常解剖结构。结论改良后的冈上肌出口位方法投照方法不仅能准确显示临床要求的正常解剖结构并且能为后期治的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上出口 投照法改良
下载PDF
子宫底部肌壁间异位妊娠破裂1例
18
作者 秦棠妮 孙宝峥 +2 位作者 朱庆辉 陈洪贵 高清花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子宫底部壁间异妊娠破裂 阴道流血 诊断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冈上肌出口位数字化断层融合摄影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王涛 王学明 +3 位作者 齐昕 周慧 史磊 伊生勇 《中外医疗》 2021年第17期175-177,181,共4页
目的研究冈上肌出口位数字化断层融合摄影(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方便收集该院2017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经临床诊断为SIS患者108例,根据入排... 目的研究冈上肌出口位数字化断层融合摄影(digital tomosynthesis,DTS)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方便收集该院2017年7月—2019年12月期间经临床诊断为SIS患者108例,根据入排标准最终入组9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冈上肌出口位DR及DTS,评估SIS患者引发撞击的主要解剖性指标包括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A-H间距)、肩峰下及肩锁关节骨质增生程度,对比分析3种影像学检查对SIS结构性病因的检出率,并且观察分析冈上肌出口位DTS在SIS的应用价值。结果判断肩峰形态方面冈上肌出口位DTS与MRI及DR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肩峰下骨质增生及肩锁关节骨质增生方面,3种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A-H间距冈上肌出口位DTS(8.66±1.26)mm与MRI(8.37±1.21)mm和DR(8.89±1.55)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冈上肌出口位DTS能提高肩关节解剖结构的细节观察能力及准确性,可作为有效的影像学补充检查,在SIS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断层融合摄影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冈上出口 MRI
下载PDF
近节指骨干骨折手法整复后James内在肌阳性位及阻挡伸指位石膏制动的临床疗效
20
作者 孙洋 彭源 甘远强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218-220,223,共4页
目的 探讨近节指骨干骨折手法整复后使用James内在肌阳性位及阻挡伸指位石膏制动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对2014年1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指骨干骨折患者麻醉后手法整复骨折,纠正短缩、矢状面成角,内外旋纠正旋转,纠正骨折向掌侧成角,... 目的 探讨近节指骨干骨折手法整复后使用James内在肌阳性位及阻挡伸指位石膏制动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对2014年1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指骨干骨折患者麻醉后手法整复骨折,纠正短缩、矢状面成角,内外旋纠正旋转,纠正骨折向掌侧成角,相邻手指胶带固定,对照组石膏夹板James内在肌阳性位固定,观察组在James内在肌阳性位固定两周后改为阻挡伸指位背侧石膏托制动。两组石膏固定当天、1周、2周、4~5周、4~6个月复查X线片。记录6个月TAM系统评分、患指捏力、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均未出现畸形愈合、骨不愈合、皮肤坏死等并发症。两组患者TAM比较,观察组优良率93.33%,对照组优良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指捏力情况对比,观察组优良率90%,对照组优良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整复近节指骨骨折后采用James内在肌阳性位固定两周后改为阻挡伸指位石膏位固定近节指骨干骨折效果可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节指骨 阻挡伸指 James内在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