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嗅黏膜嗅鞘细胞与肌基膜管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被引量:3
1
作者 贾彬 李杰 +2 位作者 贺西京 于金兰 赵尊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1期10041-10044,共4页
目的:观察嗅黏膜来源的嗅鞘细胞与肌基膜管联合移植后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1只SD大鼠行背正中切口,顺椎旁肌纤维切除约1.5cm×0.8cm×0.6cm的肌条,复温、漂洗并挤压肌条以排出肌浆,制成肌基膜管。4只SD大鼠麻醉后取出嗅... 目的:观察嗅黏膜来源的嗅鞘细胞与肌基膜管联合移植后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1只SD大鼠行背正中切口,顺椎旁肌纤维切除约1.5cm×0.8cm×0.6cm的肌条,复温、漂洗并挤压肌条以排出肌浆,制成肌基膜管。4只SD大鼠麻醉后取出嗅黏膜,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嗅鞘细胞,调整浓度至1011L-1。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嗅鞘细胞组、肌基膜管组、模型组、正常组,10只/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于T10横断脊髓并切除约2mm,将培养7d的嗅鞘细胞与肌基膜管按组别分别植入脊髓断端,模型组用浸有DMEM的凝胶海绵桥接横断的脊髓。结果:移植后第8周,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嗅鞘细胞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恢复,出现大关节大幅度运动,且前者运动功能BBB评分升高尤为显著(P<0.01);肌基膜管组大鼠仅见小关节轻微活动;模型组大鼠后肢挛缩重,无明显功能恢复。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核转录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嗅鞘细胞+肌基膜管联合组、嗅鞘细胞组的移植物与损伤脊髓整合较好,未见明显空洞,有大量染色呈阳性的纤维,纤维较长,由近侧端长入远侧端;肌基膜管组有空洞形成,染色阳性的纤维数量少,纤维细小且排列紊乱;模型组端断间充满瘢痕组织,未见明显染色阳性纤维。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肌基膜管作为一种生物管道,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鞘细胞 肌基膜 脊髓损伤 移植
下载PDF
牛脑提取液与肌基膜管结合对脊髓损伤修复及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鸿飞 郑连杰 +1 位作者 张书琴 刘用楫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2期4336-4337,共2页
目的:研究牛脑提取液对脊髓损伤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方法:用SD大鼠40只,过半切除长约0.5cm的左下胸段脊髓,肌基膜管(MBL)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用药组将MBL浸泡于牛脑提取液(ECB)中,全身用药组腹腔注射ECB,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实验组动物... 目的:研究牛脑提取液对脊髓损伤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方法:用SD大鼠40只,过半切除长约0.5cm的左下胸段脊髓,肌基膜管(MBL)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用药组将MBL浸泡于牛脑提取液(ECB)中,全身用药组腹腔注射ECB,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实验组动物行为学测试指标和斜板试验斜板实验(IP)分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6周可测到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形,而对照组未测到;实验组MBL与脊髓融和,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交界处,近端脊髓前角区可见到较多标记的运动神经元,腰部脊神经节细胞结构完整,再生神经纤维髓鞘较厚,轴突直径较粗,均优于对照组;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直径和脊神经节细胞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和全身应用ECB对脊髓再生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尤其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脑提取液 肌基膜 脊髓损伤 脊髓再生 神经组织 神经营养因子 NTF
下载PDF
携带神经干细胞肌基膜管组织工程支架中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宋宇 刘佳梅 +2 位作者 薛辉 张秀英 田晓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7期8751-8754,共4页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肌基膜管具有良好的细胞、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那么能否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目的:以神经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肌基膜管为支架,观察携带神经干...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肌基膜管具有良好的细胞、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那么能否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新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目的:以神经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肌基膜管为支架,观察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肌基膜管组织工程支架中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分化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并进行鉴定。用化学萃取方法制作去细胞骨骼肌基膜管支架,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肌基膜管支架培养7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第5天,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大量神经球。加血清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至7d,进行抗NF、抗GFAP免疫荧光染色,镜下可见NF、GFAP阳性细胞,证明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显示肌基膜管中肌细胞成分已消失,肌基膜管支架内主要是大致平行的管道。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肌基膜管组织工程支架免疫荧光染色证明,神经干细胞在支架内仍具有干细胞特性,并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扫描电镜显示神经干细胞可以稳固地贴附在肌基膜管内,提示制备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进行体内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基膜 组织工程支架 神经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肌基膜管移植及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横断性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培建 胥少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 :对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结合肌基膜管 (MBL)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 :以雌性家犬为实验对象 ,手术将其脊髓横断 ,随机分为 3组 :( 1) 7只行MBL移植结合注射NGF(A组 ) ;( 2 ) 6只单纯注射NGF组 (B组 ) ;( 3) 4... 目的 :对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结合肌基膜管 (MBL)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 :以雌性家犬为实验对象 ,手术将其脊髓横断 ,随机分为 3组 :( 1) 7只行MBL移植结合注射NGF(A组 ) ;( 2 ) 6只单纯注射NGF组 (B组 ) ;( 3) 4只为对照组。 6个月后用免疫组化对神经轴突和胶质细胞网格框架结构进行特异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的远、近端横截面神经纤维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各组间远端神经纤维数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MBL移植物中有神经纤维通过 ,对照组断端为坏死空腔。电镜证实横断远端存在新生神经纤维。结论 :MBL移植结合NGF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 ,神经轴突能越过移植区到达远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横断 肌基膜 移植 神经生长因子 轴突再生
下载PDF
肌基膜管植入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血管化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秀英 薛辉 +1 位作者 孙皎 陈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4-787,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肌基膜管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血管生成情况,为在脊髓损伤中应用肌基膜管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冻融法将大鼠骨骼肌制备成肌基膜管,将其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中,分别于术后3、5、7、14和28 ... 目的:观察肌基膜管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血管生成情况,为在脊髓损伤中应用肌基膜管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冻融法将大鼠骨骼肌制备成肌基膜管,将其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中,分别于术后3、5、7、14和28 d取材,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各个时间点支架中血管生成情况,比较不同时间点(3、5、7、14和28 d)血管生成数量。结果:肌基膜管在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区后,血管由脊髓和肌基膜管交界处长入肌基膜管内部,最终在肌基膜管内部形成血管网。新生血管面积比5 d组高于3 d组(P<0.05),7 d组高于5 d组(P<0.01),14 d组高于7 d组(P<0.01),28 d组高于14 d组(P<0.05或P<0.01)。结论:肌基膜管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中具有良好的血管化作用,有望成为修复脊髓损伤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基膜 脊髓半横断损伤 血管生成
下载PDF
嗅黏膜嗅鞘细胞与肌基膜管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贾彬 李杰 +2 位作者 于金兰 赵尊进 贺西京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08年第7期615-617,共3页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肌基膜 嗅鞘细胞 嗅黏膜 实验研究 移植修复 脊髓轴突再生 横断损伤模型
下载PDF
肌基膜管桥接神经缺损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7
作者 殷迪 陈东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445-448,共4页
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临床修复一直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之一。肌基膜管是通过去除肌细胞而得到的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它不仅有效的保留了完整的基膜,而且肌基膜管内部的排列结构与神经膜管类似,它们能够为再生轴突的生... 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临床修复一直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之一。肌基膜管是通过去除肌细胞而得到的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它不仅有效的保留了完整的基膜,而且肌基膜管内部的排列结构与神经膜管类似,它们能够为再生轴突的生长提供足够空间,可根据需要做成特定的形状。肌基膜管作为一种生物支架桥接受损伤的神经纤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肌基膜管的制备、本身的结构特点及在神经缺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基膜管桥接 神经缺损 损伤性疾病 天然生物材料 临床修复 神经系统 再生轴突 神经纤维
下载PDF
肌基膜管结合神经生长因子修复脊髓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红旭 胥少汀 +1 位作者 吴霞 印文考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2-35,T003,共5页
本实验应用肌基膜管结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移植修复脊髓缺损。30只大白鼠,于下胸段切断脊髓组织,造成5mm的脊髓缺损,分别进行:(1)12只自体肌基膜管移植修复脊髓缺损;(2)12只自体肌基膜管浸泡NGF液移植;(... 本实验应用肌基膜管结合神经生长因子(NGF)移植修复脊髓缺损。30只大白鼠,于下胸段切断脊髓组织,造成5mm的脊髓缺损,分别进行:(1)12只自体肌基膜管移植修复脊髓缺损;(2)12只自体肌基膜管浸泡NGF液移植;(3)6只脊髓切除后不作处理为对照组。术后10~12周分别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表明:肌基膜管结合NGF移植组明显地好于单纯肌基膜管移植组。前者移植物与脊髓连接紧密,移植物中有较多的、排列整齐的神经纤维通过,腰段神经节内神经细胞很少发生变性坏死。后者移植物与脊髓断端存在空隙,移植物中有少量的、排列紊乱的神经纤维生长。经图像分析、轴突计数显示两级在统计学上有着显著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镀银染色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呈明显的相关性。本实验证明:肌基膜管结合NGF移植用于脊髓横断的修复是可行的,肌基膜管作为桥梁为脊髓轴突再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NGF具有刺激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和脊髓轴突再生的能力和保护中枢神经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基膜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损伤 修复术
原文传递
肌基膜管移植修复脊髓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培建 李兵仓 胥少汀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25-528,共4页
目的 应用自体肌基膜管 (musclebasallamina ,MBL)移植结合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修复脊髓缺损。 方法  18只雌性家犬脊髓横断后分为三组。A组 :MBL移植结合注射NGF组 ,7只犬 ;B组 :单纯MBL移植组 ,7只犬 ;C组 :对照... 目的 应用自体肌基膜管 (musclebasallamina ,MBL)移植结合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修复脊髓缺损。 方法  18只雌性家犬脊髓横断后分为三组。A组 :MBL移植结合注射NGF组 ,7只犬 ;B组 :单纯MBL移植组 ,7只犬 ;C组 :对照组 ,切除脊髓 0 .5cm ,4只犬。 6个月后用免疫组化法对神经轴突进行特异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的远近端横截面进行神经纤维数比较。 结果 A、B两组移植物中神经纤维计数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 ;各组远端神经纤维数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近端神经纤维数比较 ,A组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A组与C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光镜下观察到MBL移植物中有神经纤维通过。电镜证实横断远端存在新生神经纤维。 结论 MBL作为一种生物管道 ,可作为神经轴突再生的通路 ;NGF具有促进神经轴突生长的作用。MBL移植结合NGF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 ,神经轴突能越过移植区到达远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缺损 肌基膜管移植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携带神经干细胞的肌基膜管在大鼠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杰亮 康学文 +4 位作者 汪静 王拴科 王翠芳 马靖琳 安丽萍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观察携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的肌基膜管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同一窝别SD大鼠36只,制备脊髓半切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脊髓断端处仅做等渗盐水冲洗)、NSCs组(脊髓断端处注射NSCs)和... 目的观察携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的肌基膜管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同一窝别SD大鼠36只,制备脊髓半切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脊髓断端处仅做等渗盐水冲洗)、NSCs组(脊髓断端处注射NSCs)和NSCs+肌基膜管组(脊髓断端处植入NSCs+肌基膜管复合体),每组12只。4,8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肌基膜管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采用BBB评分法观察术后2,4,8周各时相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NSCs+肌基膜管组NSCs能够在断端正常生长,并向断端头尾处迁移且与周围脊髓组织融合,而NSCs组断端处NSCs存活数量较少且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术后2周BBB评分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周BBB评分NSCs+肌基膜管组分别为7.92±1.00,11.38±1.51,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82±0.75,3.71±0.76,NSCs组分别为6.25±1.06,8.25±1.83,NSCs+肌基膜管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NSCs组(P〈0.05)。结论肌基膜管能够提供NSCs沿其管腔定向生长基础,同时能够促进宿主自身细胞沿管腔内的基质成分爬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移植 肌基膜
原文传递
肌基膜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新智 孙磊 +1 位作者 胡蕴玉 王军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19-120,共2页
关键词 周围神经缺损 肌基膜管桥接 电生理
原文传递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肌基膜管移植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培建 胥少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67-370,共4页
目的 对应用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结合肌基膜管 (MBL)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 横断雌性家犬脊髓后 ,分为三组 :(A)MBL移植结合注射NGF组 7只。 (B)脊髓单纯横断注射NGF组 6只。 (C)对照组切除脊髓 0 5cm 4只。六... 目的 对应用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其结合肌基膜管 (MBL)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 横断雌性家犬脊髓后 ,分为三组 :(A)MBL移植结合注射NGF组 7只。 (B)脊髓单纯横断注射NGF组 6只。 (C)对照组切除脊髓 0 5cm 4只。六个月后用免疫组化学方法对神经轴突和胶质细胞网格框架结构 ,进行特异染色 ,并用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的远近端横截面进行神经纤维数量对比。结果 各组远端神经纤维数量均有显著性差异 ;MBL移植物中有神经纤维通过。对照组断端为坏死空腔。电镜证实横断远端存在新生神经纤维。结论 这些说明MBL移植结合NGF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 ,神经轴突能越过移植区到达远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横断性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肌基膜管移植
原文传递
肌基膜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磊 陆裕朴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464-467,共4页
关键词 肌基膜管桥接 周围神经 神经移植
原文传递
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
14
作者 张涛 文益民 +1 位作者 李含 魏祥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5期4616-4622,共7页
背景: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将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两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中长期存活并均匀分布,尚未得到证实。目的:观察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 背景: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联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将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两者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中长期存活并均匀分布,尚未得到证实。目的:观察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方法:改良化学法制备大鼠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将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oechest33342荧光标记后分为3组进行实验,细胞+支架组、细胞+支架大鼠体内组和单纯细胞组。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的组织形态,以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和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充分附着,生长增殖活跃,细胞在支架内分布均匀。细胞+支架体内组与细胞+支架组相比在移植后1-7d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移植14d细胞+支架体内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大于细胞+支架组(P<0.05)。提示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相容性,体内环境更有利于细胞增殖和两者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生物相容性 生物支架 肌基膜 荧光标记 相容性 组织工程 其他基金
下载PDF
骨骼肌与心肌化学去细胞生物支架对大鼠脊髓半损伤脊髓修复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武俭 孔维 +2 位作者 纪海茹 赵淑敏 孔祥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究与比较采用带血管蒂肌瓣贴附以及填充肌基膜和心肌,从而使得脊髓损伤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能力获得增强,同时使脊髓继发性损伤得以减弱的三种手术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手术的方法,在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处的上方覆盖带蒂肌瓣,以及分... 目的探究与比较采用带血管蒂肌瓣贴附以及填充肌基膜和心肌,从而使得脊髓损伤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能力获得增强,同时使脊髓继发性损伤得以减弱的三种手术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手术的方法,在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处的上方覆盖带蒂肌瓣,以及分别在脊髓损伤处填充肌基膜和心肌。然后,在手术结束后4周,对实验对象进行灌注处理,同时观察其组织学染色情况,最后使用电镜观察其轴突的变化情况。结果染色结果显示,进行带蒂肌瓣覆盖的Wistar大鼠的脊髓损伤处有血管生长,并且该血管从肌肉延伸到脊髓实质,另外进行肌基膜和心肌填充的Wistar大鼠同样出现有血管生成的现象,与此同时,电镜结果显示其都有神经轴突的生成,显示出Wistar大鼠的继发性损伤在很大程度上有所降低。结论三种方法均能够有效地加强血液在缺血区的供应,使继发性损伤程度降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TAR大鼠 脊髓半损伤 带蒂 肌基膜 填充物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体外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祥科 文益民 +1 位作者 李含 张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74-1877,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体外相容性,进一步探讨联合二者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可能性。[方法]采用改良化学方法制备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并复合冷灭菌方法灭菌,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贴壁法培养BMSCs,注射法接种第...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体外相容性,进一步探讨联合二者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可能性。[方法]采用改良化学方法制备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并复合冷灭菌方法灭菌,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贴壁法培养BMSCs,注射法接种第3代细胞于支架。[结果]H-E常规染色观察支架内部呈平行走行,Masson染色示支架内平行结构主要为胶原纤维,几乎没有肌纤维。接种BMSCs于支架并孵育14 d后,Hoechest 33342荧光标记计数显示大量存活细胞,扫描电镜可见细胞贴附于支架内表面生长。[结论]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具有规则的内部结构是细胞移植理想载体.BMSCs能与去细胞肌肉生物支架体外相容并存活至少2周,为进一步体内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去细胞肉生物支架 肌基膜 生物相容性
原文传递
Clinical profil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ge and inflammator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on endomyocardial biopsy 被引量:1
17
作者 Marc-Alexander Ohlow Ting-Hui Chen +2 位作者 Andreas Schmidt Joerg Saenger Bemward Lauer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605-612,共8页
Background Endomyocardial biopsy (EMB) is an important tool whe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ic cardiomyopathy (DCMi) are evaluated. We aimed to assess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CMi on EMB. Metho... Background Endomyocardial biopsy (EMB) is an important tool whe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ic cardiomyopathy (DCMi) are evaluated. We aimed to assess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CMi on EMB. Methods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ll consecutive patients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11 with clinical suspicion of DCMi undergoing EMB. Patients with evidence of DCMi on EMB (Group 1 〉 70 years, n = 85; Group 3 〈 70 years; n = 418) were compared to patients of the same age group without evi- dence of DCMi on EMB (Group 2 〉 70 years, n = 45; Group 4 〈 70 years; n = 147). Results Among 24,275 patients treated at our institu- t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695 had clinical suspicion of DCMi and underwent EMB; 503 (2.1%) patients had DCMi on EMB. There were more male patients in Group 1, mean age was 74 ~ 2.8 years, mean ejection fraction was 38% q- 14%. On presentation, signs of hemody- namic compromise (NYHA functional class IIUIV, low cardiac output/index, and low cardiac power index) were more frequent in Group 1. EMB revealed viral genome in 78% of the patients, parvovirus B 19 (PVB) was frequently encountered in both age groups (Group 1: 69.4% vs. Group 2: 59.6%); detection of more than one viral genome was more frequent in Group 1 (21.2% vs. 11.2%; P = 0.02) whereas the extent of immune respons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individuals with advanced age.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 70 years with DCMi on EMB signs of hemodynamic compromise, detection of multiple viral genomes together with an overall lower extent of immune response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age Clinical profile Dilated cardiomyopathy Endomyocardial biopsy Inflammation facto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