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VCF患者椎旁肌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侯俊俊 侯福山 +8 位作者 车艳军 张连迂 陈琪 钱宗娜 沈佳莉 刘华清 司卫兵 郝跃峰 杨晶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7期594-599,631,共7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腰骶区椎旁肌密度与椎体骨密度(vertebral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OVCF患者的前瞻性机构数据库(NCT0584816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腰骶区椎旁肌密度与椎体骨密度(vertebral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OVCF患者的前瞻性机构数据库(NCT05848167)。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167例患者资料,其中101例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检查资料可用的OVCF患者,女80例,男21例;女性中位年龄73(68.00,82.50)岁,男性中位年龄71(67.00,80.00)岁。在L_(3~5)椎体上终板水平进行椎旁肌密度和面积测量,并使用人工分割和定制编写的程序进行计算。利用QCT Pro软件在L_(1~2)水平进行vBMD测量和计算。按性别、年龄对所有分析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男性患者的椎旁肌密度与vBMD有统计学相关。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L_(1~2)vBMD与L_(3)左侧多裂肌、L_(4)左侧竖脊肌、L_(4)右侧多裂肌、L_(5)左右双侧多裂肌密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而在女性患者中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男性多裂肌密度和vBMD在不同的腰椎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年龄无关。在解释腰椎椎体和椎旁肌关联时,应考虑性别及区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密度 骨质疏松症 少症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定量CT
下载PDF
CT评估胸大肌参数对老年肋骨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
2
作者 宫颢 夏洪刚 +4 位作者 朱鹏志 孙忠义 张永民 张海泉 王冬滨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54-458,共5页
目的 探讨CT评估胸大肌参数对老年肋骨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因肋骨骨折于天津市天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5例老年患者,术后根据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28例)和无并发症组(77例),利用CT... 目的 探讨CT评估胸大肌参数对老年肋骨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因肋骨骨折于天津市天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5例老年患者,术后根据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28例)和无并发症组(77例),利用CT测算患者的胸大肌参数,包括胸大肌指数(PMI)及胸大肌密度(PM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肋骨骨折患者一般资料及胸大肌参数对老年肋骨骨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有28例,发生率为26.7%。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有吸烟史、有肺部基础疾病史、病程≥72 h、肋骨骨折≥5根均可导致老年肋骨骨折患者术后产生肺部并发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有吸烟史、有肺部基础疾病史、病程≥72 h、肋骨骨折数量≥5根,双侧肋骨骨折及PMI、PMD均是导致老年肋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PMD预测肋骨骨折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0.746~0.918),PMI预测肋骨骨折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32(95%CI:0.773~0.937),两者对于患者肋骨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均有不错的预测效果。结论 通过CT评估患者的胸大肌参数是预测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有效工具,根据患者的预测结果及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肺部并发症 胸大指数 胸大肌密度
下载PDF
由“骨肉不相亲”探讨椎旁肌与骨质疏松症关系
3
作者 李书唱 董万涛 +3 位作者 黄九妹 李昕昕 牛明月 巩彦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61-1666,1677,共7页
骨质疏松症是以机体骨代谢严重失衡、骨密度进行性降低、骨折风险增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椎旁肌是人体脊柱重要稳定装置,对人体直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椎旁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 骨质疏松症是以机体骨代谢严重失衡、骨密度进行性降低、骨折风险增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对人类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椎旁肌是人体脊柱重要稳定装置,对人体直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椎旁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椎旁肌与腰椎骨密度甚至全身的骨密度关系密切,与中医“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对椎旁肌的各项理化性质与骨密度关系进行探讨,并与“骨肉不相亲”理论相关联,旨在为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旁 脂肪浸润 横截面积 椎旁肌密度 骨肉不相亲
下载PDF
基于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变化的军事训练性下腰痛核心稳定训练疗效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侯振海 陈宣辰 +6 位作者 金文光 郝增明 周爱斌 葛云林 赵志芳 卢一生 姚远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491-495,共5页
目的研究军事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40名男性训练性下腰痛机务人员,年龄18~48岁,平均27.4岁;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训... 目的研究军事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40名男性训练性下腰痛机务人员,年龄18~48岁,平均27.4岁;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训练组成员在完成正常军事训练科目后,再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分别于训练前、训练12周后完成1min Biering-Sorensen测试动作,采集竖脊肌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比较两组中位频率斜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差异。结果两两比较显示,训练前两组MFs、VAS、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2周后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MFs更小[(-0.04±0.03)Hz/s vs.(-0.08±0.06)Hz/s],VAS更低[(2.43±0.82)分vs.(4.13±0.99)分],ODI指数更低[(6.21±1.67)%vs.(13.56±7.2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训练后MFs、ODI、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点、组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改善机务人员下腰痛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竖脊肌抗疲劳特性。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可以作为下腰痛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密度表面电信号 核心稳定性训练 机务人员
下载PDF
高密度阵列式肌电信号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综述
5
作者 曹春霞 王瑞元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1,共5页
高密度阵列式表面肌电采集系统是采用二维矩阵式表面电极覆盖于整块肌肉皮肤区域,以采集并记录骨骼肌生物电信号的测定方法,由于其便携、无创、可视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体育领域。通过对高密度阵列式表面肌电的工作原理、指标分析、... 高密度阵列式表面肌电采集系统是采用二维矩阵式表面电极覆盖于整块肌肉皮肤区域,以采集并记录骨骼肌生物电信号的测定方法,由于其便携、无创、可视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体育领域。通过对高密度阵列式表面肌电的工作原理、指标分析、数据处理以及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综述表明,高密度阵列式表面肌电解决了传统表面肌电信噪比低的问题,可提供骨骼肌发力可视化图,且由于其无创、易于被受试者接受等原因,被逐步应用到在肌纤维传导速度测定、运动动作分析、肌肉力量评估和运动单位数目估计等方面。其缺点是多通道肌电测定带来的数据冗余,数据分解和数据处理工作较难,因此未来需要更多关于肌电数据处理的算法研究解决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阵列式表面 运动康复 空间域 等高线图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肌电电势图的正常吞咽过程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明星 于滨 +1 位作者 方鹏 李光林 《集成技术》 2013年第4期39-43,共5页
从体表采集吞咽肌群的肌电信号可以为吞咽功能评估、吞咽障碍诊断及其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电生理信息。目前利用体表肌电信号针对吞咽生理的临床研究通常只采用了少量电极(2~4个),难以从空间分布角度进行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高密度... 从体表采集吞咽肌群的肌电信号可以为吞咽功能评估、吞咽障碍诊断及其康复治疗提供重要的电生理信息。目前利用体表肌电信号针对吞咽生理的临床研究通常只采用了少量电极(2~4个),难以从空间分布角度进行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高密度肌电技术,通过颈前区域覆盖的电极阵列,同步采集96通道肌电信号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连续时间窗口内96通道的均方根值,建立一系列动态二维肌电电势图,实现了吞咽肌电信息的可视化。本研究招募了5名正常受试者参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受试者的动态肌电电势图模型可以反映正常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的电生理活动的分布。这些初步结果验证了本方法可以为吞咽肌群活动提供可靠的动态描述信息,也可以作为吞咽障碍临床评估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密度 电电势图
下载PDF
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彦军 张学真 杨胜波 《解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11-113,128,共4页
目的揭示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对成年20具尸体(40例)小鱼际标本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结果小鱼际肌肌外神经干长0.49~1.64 cm,从肌起端深面入肌。小指展肌内尺侧和桡侧有独立的... 目的揭示小鱼际肌肌内神经和肌梭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对成年20具尸体(40例)小鱼际标本用改良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结果小鱼际肌肌外神经干长0.49~1.64 cm,从肌起端深面入肌。小指展肌内尺侧和桡侧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可分为两个神经肌亚部;小指短屈肌的肌内神经干斜行穿越肌实质中央;小指对掌肌内神经吻合形式多样,"U"型吻合更明显。3块肌的桡侧部神经分支分布密集。小指对掌肌肌梭密度最高为(19.33±2.72)个/g;小指短屈肌其次,有(15.79±1.33)个/g;小指展肌最少,为(12.86±1.69)个/g。结论三块肌桡侧部更多地参与精细调节;肌块越小,肌梭密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鱼际 内神经 密度
下载PDF
人肱三头肌肌梭密度分布
8
作者 吕芳 薛黔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17-318,322,共3页
目的探讨人肱三头肌肌梭密度分布特征,以期深入了解该肌的功能。方法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2具,经组织学HE染色法观察肌梭的形态和体视学法计数肌梭的密度。结果肱三头肌肌梭散在分布,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肌梭密度平均为18.55±2.60个... 目的探讨人肱三头肌肌梭密度分布特征,以期深入了解该肌的功能。方法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12具,经组织学HE染色法观察肌梭的形态和体视学法计数肌梭的密度。结果肱三头肌肌梭散在分布,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肌梭密度平均为18.55±2.60个/cm3,其中外侧头肌梭密度为17.37±2.68个/cm3,肌梭指数为16.45±2.25个/g;长头肌梭密度为17.02±2.47个/cm3,肌梭指数为16.37±2.26个/g;内侧头肌梭密度为21.28±2.65个/cm3,肌梭指数为20.14±2.59个/g。结论肱三头肌肌梭密度分布不均匀,内侧头肌梭密度高于外侧头和长头,我们推测肱三头肌内侧头对肘关节的运动角度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三头 密度 HE染色
下载PDF
高密度表面肌电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竖脊肌协同活动的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剑平 姜乃夫 +4 位作者 李沅衡 王玮 陈世雄 杨万章 李光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2-509,519,共9页
目的:基于高密度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竖脊肌在躯干运动中的协同活动。方法:将高密度sEMG电极阵列沿着脊柱规律分布于AI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 目的:基于高密度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竖脊肌在躯干运动中的协同活动。方法:将高密度sEMG电极阵列沿着脊柱规律分布于AIS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腰背双侧,记录受试者完成对称动作(挺直站立与躯干前倾)时的sEMG,计算每个通道sEMG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经平滑后得到受试者背部sEMG地形图,通过对sEMG均方根值地形图的分析评估受试者竖脊肌的协同活动情况。结果:对称性躯干动作时,健康受试者sEMG均方根值地形图强活动区域左右对称,而AIS患者强活动区域缺乏左右对称性。挺直站立时,AIS患者凸侧地形图强活动区域能量和的平均强度为66.92±12.05μV,高于凹侧的23.77±4.04μV;躯干前倾时,凸侧强活动区域能量和的平均强度为192.25±87.62μV,高于凹侧的95.70±25.93μV。对称性躯干动作时,不同Cobb角的AIS患者凸侧sEMG能量不同,随着Cobb角的增加而提高,与凹侧sEMG能量差值亦随着Cobb角的增加而变大;不同Cobb角AIS患者凸、凹侧对称列sEMG能量比值差异最大的位置均在竖脊肌与腰背部肌群肌腹重叠的区域。结论:AIS患者竖脊肌与腰背部肌群在对称性躯干动作时的sEMG均方根值地形图凸侧强、凹侧弱,凸侧sEMG均方根值随着Cobb角的增大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密度表面 竖脊 协同活动
下载PDF
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无线数据采集同步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上耀 金文光 张赛赛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研究需要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高质量的肌电信号,同时也对采集系统的便捷性、响应性、续航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考虑可穿戴性、实时性、高通量等基础上,对s EMG采集系统架构和传输网络设计进行了... 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研究需要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高质量的肌电信号,同时也对采集系统的便捷性、响应性、续航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考虑可穿戴性、实时性、高通量等基础上,对s EMG采集系统架构和传输网络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基于模块化分层架构、有线USB结合无线WIFI传输模式、异步采集和同步聚合方法、双缓存和时隙切换的高精度同步机制的实时肌电采集通信系统。为验证系统功能和算法机制,本文还构建了实验平台装置,实现了128通道1 k Hz采样率16 bit精度s EMG信号的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通过测试,在采用通信周期为50 ms下,通道间同步误差小于320μs,刷新率可达20 Hz,系统的平均延时小于8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信号 密度表面电信号 多通道 时隙切换 时间同步 实时传输
下载PDF
人鱼际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和肌梭密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远兴 谢鹏 杨胜波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探索鱼际肌肌肌内神经分支和肌梭密度的分布。方法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HE染色法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鱼际肌的神经常从肌起端深面入肌,神经入肌后在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收肌横头内与肌长轴垂直走向,拇收肌斜头和... 目的探索鱼际肌肌肌内神经分支和肌梭密度的分布。方法采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HE染色法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鱼际肌的神经常从肌起端深面入肌,神经入肌后在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收肌横头内与肌长轴垂直走向,拇收肌斜头和拇短屈肌内沿肌长轴平行走形。80%~82.5%的拇短屈肌和拇指对掌肌接受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双重支配。拇短屈肌浅头和深头、拇收肌横头和斜头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可分出神经肌肉亚部。4块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密集区多在肌的中部与近端,可见"Y"、"O"、"H"或"U"型等不同的神经吻合形式。鱼际肌肌梭密度高达16.19~27.14个/g,高低顺序为拇指对掌肌>拇短屈肌>拇短展肌>拇收肌。结论鱼际肌肌内神经吻合丰富,肌梭密度高,除拇对掌肌外,其余肌块可作整肌或半肌移植的供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际 内神经 密度
下载PDF
人颞肌和咬肌肌梭分布的体视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跃蓉 刘静 黄跃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9-422,共4页
目的研究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形态和分布特征,探讨其在咀嚼活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和调节中所起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对5具尸体的双侧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再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肌梭的长度和直径,并计算肌梭数、肌梭密度和梭内... 目的研究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形态和分布特征,探讨其在咀嚼活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和调节中所起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对5具尸体的双侧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再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肌梭的长度和直径,并计算肌梭数、肌梭密度和梭内肌纤维数。结果咬肌和颞肌肌梭分布呈不均质性,多成簇分布于特定的区域,且形态多样,以单个体和联合体形式存在。咬肌肌梭大多位于深层,而浅层仅在靠近肌腹中央附近发现有较少量的肌梭;颞肌肌梭密集分布于前份纤维靠近喙突处,而在颞肌的后缘以及远端缺乏肌梭的分布。对咬肌浅、深两层和颞肌前、后两部的肌梭密度进行比较,显示咬肌深层肌梭密度最高,颞肌前部次之,颞肌后部肌梭密度最低。结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分布呈不均质性,咬肌深层和颞肌前部肌梭密度高。咬肌深层和颞肌前部在下颌位置的维持和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密度
下载PDF
人咬肌肌梭的分布及体视学分析
13
作者 张跃蓉 刘静 黄跃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2-585,共4页
目的 :查明人咬肌肌梭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探讨其在下颌运动中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 :对 10侧人咬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 ,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 :咬肌肌梭分布不均匀 ,多成簇的分布于特定的区域 ,且形态多... 目的 :查明人咬肌肌梭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探讨其在下颌运动中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 :对 10侧人咬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 ,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 :咬肌肌梭分布不均匀 ,多成簇的分布于特定的区域 ,且形态多样 ,以单个体和联合体形式存在 ,联合体多存在于咬肌深层 ,与浅层比较有显著差异。深、浅两层肌梭的体积和梭内肌数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咬肌深层有较多肌梭分布 ,且密集于肌腱和颞下颌关节处 ;而浅层肌梭较少 ,两层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咬肌肌梭分布呈现异质性 ,深层肌梭密度高 ,浅层低。在咬肌收缩中 ,其肌梭的感觉传入冲动主要来源于咬肌深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密度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竖脊肌等长收缩时空间活动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霞 郝增明 +1 位作者 王晓东 陈晓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与健康人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时竖脊肌空间活动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CNLBP患者15例为实验组(34.95±8.73岁),健康人15名为对照组(30.50±7.84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 目的:探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与健康人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时竖脊肌空间活动分布的差异。方法:选取CNLBP患者15例为实验组(34.95±8.73岁),健康人15名为对照组(30.50±7.84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评估。采用高密度表面肌电(HDsEMG),记录两组受试者进行1 min改良等长运动负荷试验(BST)时竖脊肌肌电信号,比较两组中位频率斜率(MFs)的差异;比较收缩初期(开始20 s)、收缩中期(中间20 s)和收缩末期(最后20 s)3个不同收缩时段均方根值(RMS)肌电特征图像的重心和分散度,并分析相关肌电指标与临床评估结果的相关性。结果:竖脊肌MFs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活动重心和分散度,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缩时段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心与ODI、VAS均具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分散度与ODI、VAS均具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竖脊肌等长收缩时,运动变异增加,肌电活动重心向远端移动;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较健康人运动变异减小,向远端移动减少。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通过改变肌肉激活的位置和范围,重新分配肌肉活动完成耐力任务。HDsEMG可以观察肌肉持续收缩时空间活动变化,用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肌肉功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表面 时空激活特性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竖脊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增强大鼠横形腹直肌肌皮瓣活力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立夫 岑瑛 肖海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adenovirusmediated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165,Ad-VEGF165)基因,增强大鼠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rectusabdominismusculocutaneousflap,TRAM)局部缺血区域活力的基因治疗...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adenovirusmediated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165,Ad-VEGF165)基因,增强大鼠横形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rectusabdominismusculocutaneousflap,TRAM)局部缺血区域活力的基因治疗。方法SD大鼠30只,制备30mm×80mm以下腹部血管作为血管蒂的右侧矩形TRAM皮瓣,随机平均分成5组,分别在大鼠TRAM皮瓣皮下、皮下+腹直肌及腹直肌局部注射Ad-VEGF165(1~3组:治疗组),同时在TRAM皮瓣皮下+腹直肌局部注射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adenovirusmediat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Ad-GFP,4组:重组腺病毒自身对照组)和DMEM培养液(5组:空白对照组),于注射后第7天手术,术后第7天检测各组大鼠TRAM皮瓣成活面积、CD34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nsituhybridizationhistochemistry,ISHH)。结果11~3组TRAM皮瓣成活面积分别为14.19±2.77、15.18±2.18、8.30±1.28cm2,均较4、5组4.12±1.86、3.60±1.95cm2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组TRAM皮瓣CD34MVD均高于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3组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ISHH呈阳性表达。结论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165基因局部注射,能增加大鼠TRAM皮瓣局部缺血区域成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形腹直皮瓣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个体间支配手指运动的微观神经元特征
16
作者 万慧颖 刘翔宇 +1 位作者 戴晨赟 陈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2-388,共7页
目的分析个体支配单个手指伸展运动的微观神经元特征,得出不同个体微观神经元特征的异同性。方法通过盲源分离算法分解出支配不同个体在单个手指伸展时的微观运动神经元,对所得神经元进行二维空间特征量化,并利用不同个体分解出的神经... 目的分析个体支配单个手指伸展运动的微观神经元特征,得出不同个体微观神经元特征的异同性。方法通过盲源分离算法分解出支配不同个体在单个手指伸展时的微观运动神经元,对所得神经元进行二维空间特征量化,并利用不同个体分解出的神经元特征进行手指分类,通过特征量化和分类结果验证支配不同个体的运动神经元特征的异同性。通过共享运动神经元占比分析研究神经支配不同手指协同运动的微观神经元特性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个体的食指与中指的运动神经元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激活面积相似。利用不同人群数据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手指分类的平均准确率为86.99%,经迁移成分分析校准后显著提高为90.07%。通过不同个体共享神经元占比分析发现,食指与其他3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之间的共享神经元占比较少,而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占比最高。结论不同个体控制不同手指的运动神经元整体的空间放电特征较为相似,存在较小的个体性差异。本研究揭示不同个体在进行手指运动时的内在神经机制,为手指运动障碍患者临床神经机制分析以及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表面 运动神经元分解 手指运动 迁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血脂检查该查哪些项目
17
作者 胡大一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04年第7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血脂异常 检查项目 总胆固醇 密度固醇 密度胆固醇 甘油三酯
下载PDF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induced by cultured 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18
作者 江渝 刘红 +4 位作者 彭家和 叶治家 何凤田 董燕麟 刘秉文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3年第2期73-76,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induced by cultured 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Methods: HDL cocultured with SMCs at 37℃ in 48 h was subjected, and 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induced by cultured 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Methods: HDL cocultured with SMCs at 37℃ in 48 h was subjected, and native HDL (N-HDL) served as control.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HDL was identified by using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bsorbances of conjugated diene (CD) and lipid hydroperoxide (LOOH) were measured with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at 234 and 560 nm respectively, an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thiobarbuturic acid reaction substance (TBARS) with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at 550 nm emission wavelength with excitation at 515 nm. 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N-HDL,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SMCs-cocultured HDL was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s of CD, LOOH and TBARS HDL were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HDL (P<0.01). Conclusion: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HDL can be induced by human arterial SM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uman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 oxidative modification cell culture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fibromyoma uteri
19
作者 Huaqing Wen Jihong Deng +2 位作者 Ping Pu Haitao Wang Wei Yin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8年第10期593-596,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on the fibromyoma uteri treated with mifepristone. Methods: VEGF expression and MVD were counted on 6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sion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on the fibromyoma uteri treated with mifepristone. Methods: VEGF expression and MVD were counted on 60 cases of the fibromyoma uteri by SP method, including 40 cases of mifepristone treated and 20 cases of untreated patients as controlled group. Results: VEGF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and MVD in treated group were 3715% and 9.90 + 5.95,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led group (80% and 16.36 + 2.07; P 〈 0.05). Meanwhile, in treated group, those in marked shrink in tumor size sub-group were lower than in not obvious sub-group (12.0% and 7.89 + 4.36 vs. 80% and 11,29 + 3.10; P 〈 0.05). Conclusion: VEGF and MVD expression decreases in the fibromyoma uteri after treatment with mifepristone, suggesting that mifepristone could inhibit angiogenesis and blood supply resulting in tumor shrin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MIFEPRISTONE fibromyoma uteri
下载PDF
Changes of bone mineral in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20
作者 WANG Tao WANG Kunzheng +6 位作者 WANG Lei GUO Jian GAO Ying ZHANG Zengtie JIN Liaosha WANG Chunsheng WANG Wei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3年第2期80-91,共12页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one mineral changes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Methods: Seventy adult female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one mineral changes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Methods: Seventy adult female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nimals in steroid group received a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methylprednisolone acetate (4 mg/kg) once a week, and killed in four different time after first treatment. Animal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while 150 kU penicillin was injected twice a week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in all groups. The contents of serum calcium (Ca) and phosphorus (P)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bone mineral densitie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neck were measured at the 2nd, 4th, 8th and 10th weeks after first treatment. Meanwhile the general condition such as weight, spirit and hair of rabbits was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weight of rabbits in steroid group lost since the first week, and progressively aggravated;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neck was lowered since the 2nd and 4th week respectively (P〈0.05, P〈0.01), and lowered more quickly in femoral neck than in femoral head. In steroid group,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femoral neck at the 10th week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at the 8th week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Ca and P in steroid group were lowered since the 2nd week (P〈0.05, P〈0.01). In steroid group, the serum Ca level at the 10th week was lower than that at the 8th week, and the serum P level waslowered more quickly than Ca level was. Conclusion: Osteonecrosis appears in rabbits shortly after corticoids are first administered, an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is chronolog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hypocalcaemia, hypophosphatemia and lowered bone mineral density.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may be relevant to bone mineral loss and density lowering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ne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ur head necrosis GLUCOCORTICOIDS Bone density CALCIUM PHOSPHOR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