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电子肌电桥技术对颈脊髓损伤患者桡侧腕长伸肌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冲 杜良杰 +5 位作者 王志功 李建军 李军 刘宏炜 丛芳 林歆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8-705,共8页
目的观察微电子肌电桥(EMGB)技术对C5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桡侧腕长伸肌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选择本院C5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10)。对照组进行常规腕背伸训练,试验组在此基... 目的观察微电子肌电桥(EMGB)技术对C5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桡侧腕长伸肌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选择本院C5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10)。对照组进行常规腕背伸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EMGB训练,共180 d。以桡侧腕长伸肌表面肌电图(sEMG)、徒手肌力检查(MMT)、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脊髓损伤独立性量表(SCIM)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桡侧腕长伸肌表面肌电峰值和平均值均提高(t>2.510,P<0.05);试验组左侧桡侧腕长伸肌表面肌电峰值和平均值均优于对照组(t>2.759,P<0.05);试验组右侧桡侧腕长伸肌表面肌电峰值优于对照组(t=2.691,P<0.05);试验组右侧桡侧腕长伸肌表面肌电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063,P=0.054)。两组治疗后MMT均提高(t>2.569,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278,P<0.05)。两组治疗后WMFT、SCIM评分均明显提高(t>3.839,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1.498,P>0.05)。结论EMGB训练能够提高C5完全性脊髓损患者桡侧腕长伸肌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微电子肌电桥 桡侧腕长伸 康复
下载PDF
基于肌电桥的自主双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茜 高洁 +1 位作者 陈伟观 郭爱松 《交通医学》 2017年第4期373-375,377,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肌电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电桥组(EMGB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EMGB组完成腕伸、五指伸的肌电桥康...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肌电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电桥组(EMGB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EMGB组完成腕伸、五指伸的肌电桥康复训练,进行节律性的自主双侧运动,NMES组采用被动腕伸肌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腕背伸主动活动度测量(WEAROM)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FMA-UE评分、FTHUE-HK评分、WEAROM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结束时,EMGB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WEAROM测量结果分别由较治疗前的(15.31±7.65)分、(1.20±0.54)级、(2.38±3.13)°提高至(26.47±7.83)分、(3.43±0.63)级和(11.56±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ES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4.96.±6.77)分、(1.52±0.60)级提高至(22.16±6.30)分和(2.41±0.7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EAROM测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MGB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和WEAROM测量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电桥的自主双侧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较NMES方法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桥 双侧训练 脑卒中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早期自主双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徐茜 高洁 +1 位作者 刘苏 郭爱松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5期456-458,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桥(electromyographic bridge,EMGB)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自主双侧训练对手和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EMGB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EMGB组进行8周肌电...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桥(electromyographic bridge,EMGB)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自主双侧训练对手和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EMGB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EMGB组进行8周肌电桥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4、6、8周后,各进行1次评估,入组第12周随访评估1次。采用屈腕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伸腕肌改良Lovett肌力测定、手部Brunnstrom分期测定和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估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结果:EMGB组屈腕肌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4~12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腕肌改良Lovett肌力测定EMGB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EMGB组手部Brunnstrom分期、FMA-UE评分在2~8周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2周FMAUE评分EMGB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肌电桥进行瘫痪肢体早期自主双侧同步训练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电桥 双侧训练 手功能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应用小面积体表电极对穴位进行功能电刺激实现五指屈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玉洁 张兵 +3 位作者 钱琴琴 高建芸 吕晓迎 王志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601,共6页
为肢体瘫痪这一重大残障疾病的康复治疗探索一种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根据首次提出的针灸结合肌电桥治疗中风偏瘫的新思路,采用小面积体表电极,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5男5女),通过对每位志愿者上肢216组穴位组合进行功能电刺激,确定控制五... 为肢体瘫痪这一重大残障疾病的康复治疗探索一种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根据首次提出的针灸结合肌电桥治疗中风偏瘫的新思路,采用小面积体表电极,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5男5女),通过对每位志愿者上肢216组穴位组合进行功能电刺激,确定控制五指屈动作的最佳刺激穴位组合。实验发现,5对实现五指屈曲的最佳穴位组合,其电流阈值均小于10 m A,指屈动作完成率为100%,舒适率在90%以上,其他指屈无反应率在80%以上。相对于传统在肌肉上进行功能电刺激控制五指指屈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功能电刺激,刺激电流小,动作纯净度更高,刺激位点定位更容易,为进一步开展偏瘫患者以自身健康五指动作带动瘫侧五指动作的临床试验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电极 经络穴位 微电子肌电桥 功能电刺激 瘫痪康复治疗
下载PDF
上肢瘫痪肢体康复训练的刺激电极贴附“处方”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紫瑄 王海鹏 +3 位作者 盛滟鸿 陆宇雷 徐昊 鲍学亮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1期34-37,共4页
针对瘫痪肢体电刺激康复训练中寻找个体体表的电极定位贴附较困难问题,文章提出了使用基于经穴部位国家标准的刺激位点定位方法来确定上肢手腕部各康复动作对应的刺激位点。该定位方法采用"骨度"折量寸定位法先预先为每个人定... 针对瘫痪肢体电刺激康复训练中寻找个体体表的电极定位贴附较困难问题,文章提出了使用基于经穴部位国家标准的刺激位点定位方法来确定上肢手腕部各康复动作对应的刺激位点。该定位方法采用"骨度"折量寸定位法先预先为每个人定义"寸"的概念,即将个体的肘横纹至腕掌纹长度定位12"寸"对应于其实际前臂长度。因此将电极贴附位置中的个体差异转换为标准的"寸",从而使最后得到的基于"寸"为单位的刺激位点位置,并进行与中医穴位的关联对比研究,从而更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即称之为医学中的"处方"。文章使用双通道"肢动仪"进行刺激实验,并确定了指伸、指屈、腕伸、腕屈、尺偏、桡偏、旋前和旋后八个动作以"寸"为单位的"处方"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重建 肌电桥 功能性电刺激 中医穴位
下载PDF
Neural function rebuilding on different bodies using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e technique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晓燕 王志功 +3 位作者 吕晓迎 李文渊 赵鑫泰 黄宗浩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0年第4期523-527,共5页
A microelectronic circuit is used to regenerate the neural signals between the proximal end and the distal end of an injured nerve.An experimental scheme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o... A microelectronic circuit is used to regenerate the neural signals between the proximal end and the distal end of an injured nerve.An experimental scheme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o-called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e(MNB).The sciatic signals of the source spinal toad which are evoked by chemical stimuli are used as source signals to stimulate the sciatic of the controlled spinal toad.The sciatic nerve signals of the source spinal toad,the regenerated sciatic signals in the controlled spinal toad,and the resulting electromyography(EMG)signals associated with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movements of the controlled spinal toad are displayed and recorded by an oscilloscope.By analyzing the coh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sciatic nerve signals and the regenerated sciatic nerve signals and the coherence between the regenerated nerve signals and the EMG signals,it is proved that the regenerated sciatic nerve signals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urce sciatic nerve signals and control shrinkage of the leg of the controlled t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function regeneration electromy-ography(EMG) microelectronic neural bridge coherence fun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