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眼动睡眠调控机制及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神经通路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艺璇 刘丰韬 +1 位作者 卜璐璐 于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年第2期216-221,共6页
快眼动(REM)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以REM睡眠期骨骼肌弛缓能力障碍为特征的异态睡眠。患病个体因此在REM睡眠期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与梦境吻合的异常行为。至今与RBD相关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尚未完全阐明,存在不同假说。文中从REM睡眠神... 快眼动(REM)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以REM睡眠期骨骼肌弛缓能力障碍为特征的异态睡眠。患病个体因此在REM睡眠期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与梦境吻合的异常行为。至今与RBD相关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尚未完全阐明,存在不同假说。文中从REM睡眠神经调控机制入手,结合猫和大鼠RBD模型发现,回顾近年来RBD相关神经通路研究的进展,并与人类RBD病例对照,综合阐述RBD产生的相关神经通路,为RB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眼睡眠 快眼睡眠行为障碍 谷氯酸能神经元 快眼睡眠调控 快眼睡眠期肌肉失弛缓 神经通路
原文传递
画的“可触性”——伯纳德·贝伦森的具身性画论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砚平 《外国美学》 2020年第1期-,共19页
伯纳德·贝伦森在希尔德勃兰特的视觉形式主义和詹姆斯的具身性的心理学原理等基础上提出绘画"可触性"理论。他认为理想的绘画艺术旨在创造可触性,画家的任务是将可触性提供给观众的视网膜印象。贝伦森在"肌肉动觉&q... 伯纳德·贝伦森在希尔德勃兰特的视觉形式主义和詹姆斯的具身性的心理学原理等基础上提出绘画"可触性"理论。他认为理想的绘画艺术旨在创造可触性,画家的任务是将可触性提供给观众的视网膜印象。贝伦森在"肌肉动觉"意义上使用触觉一词。他认为,"可触性"即"形式",是一种知觉上有效呈现的表象,是富有生气的形式。"可触性"在绘画中的表象是可触性、运动和空间构成,其中佛罗伦萨画派为典范。对观众而言,"可触性"带来具身性愉悦与生命提升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纳德·贝伦森 可触性 具身性 肌肉动 佛罗伦萨画派 形式
原文传递
筷子智慧经
3
作者 孙友娟 《母婴世界》 2004年第8期60-61,共2页
“兄弟两个,成对成双;酸甜苦辣,一起品尝。” 不用说,大家一定猜到了这是我们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的两根小木棍——筷子。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筷子,但我们却很少去想:使用筷子会有什么好处?很多人也许会认为:筷子么,无非就是利用它来夹东西,... “兄弟两个,成对成双;酸甜苦辣,一起品尝。” 不用说,大家一定猜到了这是我们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的两根小木棍——筷子。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筷子,但我们却很少去想:使用筷子会有什么好处?很多人也许会认为:筷子么,无非就是利用它来夹东西,除了这点,好像也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好处。其实不然,专家认为,使用筷子能够锻炼孩子手指的精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筷子 手指 手眼协调 酸甜苦辣 高宝 精细程度 果宝 每天都 肌肉动
原文传递
3岁~6岁天地任我行
4
作者 孙丽丽 《家庭教育(幼儿版)》 2005年第1期43-44,共2页
美美颤颤地站在木桩上,挪一步要老半天,眼看就要走完了,却在最后的一个桩上掉了下来。聪聪在那头喊:"嘿,看我的,没问题!"说着就迅速从木桩上走了过去。
关键词 天地 木桩 肌肉动 手眼协调 探索行为 学习方式 性行为 独立学习能力 竞争意识 学习过程
原文传递
你的“涂”画有我懂
5
作者 季小丫 《母婴世界》 2003年第9期60-60,共1页
涂鸦是孩子的一种本能表现,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发展的产物。涂鸦期(出生—2岁)的创作过程是从肌肉动作(涂抹、抓戳、撕裂)的需求到肌肉运动感的满足。命名涂鸦期(2岁—3岁)是属于想像感觉阶段,孩子常将自己的想像与感... 涂鸦是孩子的一种本能表现,是视觉经验和身体、手指肌肉动作协调发展的产物。涂鸦期(出生—2岁)的创作过程是从肌肉动作(涂抹、抓戳、撕裂)的需求到肌肉运动感的满足。命名涂鸦期(2岁—3岁)是属于想像感觉阶段,孩子常将自己的想像与感觉借助“乱涂乱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位家长在引导孩子画画时,必须先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特征 涂鸦期 肌肉 绘画能力 造型心理 肌肉动 本能表现 协调发展 婴幼儿 创造性思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