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量CT肌肉密度的年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汪伟 孔令懿 +3 位作者 李佳录 钱占华 陈祥述 程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03-908,共6页
目的探讨肌肉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女414例,中位年龄60.5岁,男271例,中位年龄58.0岁,使用定量CT(QCT... 目的探讨肌肉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女414例,中位年龄60.5岁,男271例,中位年龄58.0岁,使用定量CT(QCT)软件在L3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竖脊肌密度,在L5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腰大肌密度。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析肌肉密度变化趋势,并计算肌肉密度的年平均下降率。以骨密度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单一自变量和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男、女竖脊肌密度分别从60~70岁组、40~50岁组开始有显著下降,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5%、0.9%。男、女腰大肌密度下降速度较竖脊肌慢,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3%、0.4%。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之后,与单独使用年龄作为自变量相比,男、女性回归方程校正决定系数分别由0.27、0.53升高至0.33、0.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肉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肌肉密度对于骨密度有除年龄以外的正性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肌肉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髋部肌肉密度下降与髋部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文华林 郭书权 +1 位作者 柳维才 李虹霖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13期1998-2000,共3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部位肌肉密度对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50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骨折组,选取同期500例该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股骨近端几何结构;髋关节部位前群、后... 目的探讨髋关节部位肌肉密度对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50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骨折组,选取同期500例该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股骨近端几何结构;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骨折组患者患侧和健侧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结果骨折组患者的患侧和健侧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的股骨头直径(HD)、股骨头中心至股骨轴的距离(NL)、股骨颈最窄处的宽度(N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髋关节部位股的骨近端(BMD)和股骨外侧皮质股厚度低于对照组,颈干角(NSA)较对照组钝,股骨颈宽度(FNW)宽于对照组,髋轴长(HAL)、股骨颈轴长(FNAL)长于对照组,髋关节部位前群肌肉和后群肌肉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的髋关节部位内侧群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肌肉密度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髋关节部位骨密度降低可能会加大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等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部位 肌肉密度 股骨颈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载PDF
昆明地区中老年人群髋部不同位置骨密度与肌肉参数及躯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高萌 刘兴利 +2 位作者 宋巍 吕梁 王罡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中老年人群髋部不同位置骨密度(BMD)与肌肉参数及躯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招募中老年志愿者531人,所有志愿者均进行5次坐立实验(FTSST)及髋部定量CT(QCT)检查。使用QCT ...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中老年人群髋部不同位置骨密度(BMD)与肌肉参数及躯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招募中老年志愿者531人,所有志愿者均进行5次坐立实验(FTSST)及髋部定量CT(QCT)检查。使用QCT PRO工作站测量全髋(TH)、股骨颈(FN)、转子间(IT)BMD。用OsiriX软件测量髋部臀大肌、臀中小肌和大腿中段肌肉密度及面积。根据FTSST时间≥12 s或<12 s将男、女志愿者各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分析组间髋部BMD的差异;以10岁为1个年龄层,将男、女志愿者各分为3组(50~59岁,60~69岁,70岁及以上),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分层中髋部各部位BMD与肌肉参数的相关性,控制年龄、体重指数(BMI),再对以上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女性FTSST阳性组髋部各部位BMD较阴性组低(P<0.001),男性FTSST阳性组与阴性组髋部各部位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及BMI后,男性50~59岁及60~69岁年龄组中,FN BMD与臀中小肌密度呈正相关(P<0.05),70岁及以上年龄组TH BMD、FN BMD及IT BMD均与臀中小肌密度呈较强的正相关(P<0.05);女性志愿者50~59岁、60~69岁年龄组髋部BMD与肌肉密度相关性较弱,70岁及以上年龄组各部位BMD与髋部肌肉密度均无关(P>0.05);男性50~59岁年龄组TH BMD、FN BMD与臀中小肌面积呈负相关(P<0.05);女性70岁及以上年龄组TH BMD、IT BMD与臀大肌面积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女性FTSST阳性组髋部各部位BMD较阴性组更低;臀中小肌肌肉密度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昆明地区中老年男性股骨颈骨强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 密度 肌肉密度 肌肉面积 定量CT
下载PDF
LAM密度、SM密度及其比值与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毛丽蔓 黄昊乐 周参新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10期1328-1331,共4页
2019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发布的全球肾脏健康地图横断面调查报告称,全球平均每百万普通人群中新诊断的终末期肾病病例144例,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发病率差异较大[1]。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的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手... 2019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发布的全球肾脏健康地图横断面调查报告称,全球平均每百万普通人群中新诊断的终末期肾病病例144例,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发病率差异较大[1]。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的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尽管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但其长期生存率仍然较低[2]。对于接受PD治疗且具有高死亡风险的患者亟需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低衰减值肌肉密度 骨骼肌密度 肌肉脂肪浸润指数 全因死亡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的肌肉质量与维持性透析患者便秘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张留平 谢庆磊 +1 位作者 王越 李梦婷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在透析患者中发病率很高。众所周知,影响透析患者便秘的因素很多,但肌肉质量是否影响便秘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透析患者肌肉质量与便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3个院区的透析... 目的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在透析患者中发病率很高。众所周知,影响透析患者便秘的因素很多,但肌肉质量是否影响便秘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透析患者肌肉质量与便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3个院区的透析中心,428名透析患者参加横断面研究。便秘通过便秘评估量表(constipation assessment scale,CAS)进行评估;肌肉质量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测定L1椎体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肌肉质量对便秘的影响。结果共有428名透析患者参加本研究。透析患者平均年龄(56.09±15.17)岁,便秘患病率为62.38%。在CAS评分结果中,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透析龄(OR=0.942,95%CI:0.910~0.976,P<0.001)和低肌肉脂肪浸润(low attenuation muscle,LAM)密度(OR=0.825,95%CI:0.771~0.961,P=0.008)是影响便秘的保护因素,糖尿病史(OR=2.331,95%CI:1.290~4.212,P<0.001)是便秘的危险因素。在性别亚组分析中,男性透析患者,较短的透析龄(OR=0.946,95%CI:0.903~0.990,P=0.017)和较低的LAM密度(OR=0.868,95%CI:0.777~0.970,P=0.014)是便秘的危险因素;女性透析患者,较短的透析龄(OR=0.934,95%CI:0.884~0.987,P=0.015)和较低的LAM密度(OR=0.784,95%CI:0.675~0.911,P=0.002)是便秘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透析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LAM密度是透析患者便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为了解透析患者便秘易感性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肌肉脂肪浸润密度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CT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胡一峰 沈俊枫 陈文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8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CT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内镜下椎间盘切除的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按照临床症状程度JOA评分将退变的不同程... 目的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CT影像学特点及其对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内镜下椎间盘切除的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按照临床症状程度JOA评分将退变的不同程度分为3组,轻度退变组22例(JOA评分>20分),中度退变组48例(JOA评分10~20分),重度退变组32例(JOA评分<10分),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比较,所有受试者均行CT检查,比较受试者CT参数及影像学表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硬膜囊前后径均高于对照组,硬膜囊矢状径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硬膜囊前后径高于中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硬膜囊矢状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不同退变程度患者组的髓核密度、髓核突出类型、髓核和神经根关系、硬膜囊的受压程度等CT影像学特征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终板屈曲深度、矢状面屈曲角、腰大肌横断面积差值评估退变程度的AUC分别为0.710、0.950、0.734,矢状面屈曲角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最高。结论 CT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能有效测量终板屈曲深度及矢状面屈曲角,评估椎旁肌肉密度,为患者病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椎间盘退变程度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肌肉密度
下载PDF
肌肉量和密度与握力及起立-行走测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薇 刘艳东 +11 位作者 李玉玲 冯秀芳 王浩 刘晓姗 刘国才 贾红燕 李建业 陈硕 尹潞 张萍 程晓光 王玲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 旨在比较肌肉密度(肌肉质量)和肌肉大小(肌量)与起立-行走测试及握力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附近新街口社区的301名老年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CT检查及大腿中段1 cm层厚的CT扫描.用Osirix软件体质分析模块分别测... 目的 旨在比较肌肉密度(肌肉质量)和肌肉大小(肌量)与起立-行走测试及握力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附近新街口社区的301名老年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CT检查及大腿中段1 cm层厚的CT扫描.用Osirix软件体质分析模块分别测量髋部臀大肌和大腿中段的肌肉面积和密度.完成握力和起立-行走测试(TUG).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肌肉密度和大小与TUG和握力的相关性.结果 校正年龄和BMI后,女性臀大肌密度与TUG呈负相关(Ptrend=0.0366),而女性臀大肌大小及大腿中段肌肉大小均与TUG无关;对于男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TUG无关.校正年龄和BMI后,男性臀大肌密度与握力呈正相关(Ptrend=0.0334),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握力也呈正相关(Ptrend=0.0155);对于女性,各个肌肉密度和大小均与握力无关.结论 肌肉大小和密度与握力及起立行走测试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臀大肌的肌肉密度与肌力和躯体功能相关,而大腿中段肌肉大小与肌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大小 肌肉密度 握力 躯体功能
原文传递
影像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定量评估肝硬化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媛 刘建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9-153,共5页
肌少症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并预防肌少症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热点。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还可定量肌肉面积、肌肉密度和肌肉脂肪含量以评估肝... 肌少症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肝硬化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并预防肌少症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热点。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还可定量肌肉面积、肌肉密度和肌肉脂肪含量以评估肝硬化预后情况;此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为肝硬化肌少症的精准、快速识别和定量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对双能X射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超声(ultrasound, US)、MRI、CT和AI技术定量评价肝硬化肌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指导临床决策提供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肌少症 肌肉面积 肌肉密度 肌肉脂肪含量 双能X射线吸收法 超声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人工智能 影像组学
下载PDF
肌肉参数和骨密度与髋部骨折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薇 周凤云 +7 位作者 苏永彬 刘艳东 黄朋举 闫东 耿健 尹潞 程晓光 王玲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14期2121-2126,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面积骨密度(aBMD)和髋部肌肉面积及密度与髋部骨折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首次髋部骨折后48 h内就诊患者27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组(A组)、...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面积骨密度(aBMD)和髋部肌肉面积及密度与髋部骨折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首次髋部骨折后48 h内就诊患者27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组(A组)、2年以上再发髋部骨折组(B组)、随访期内未再发骨折组(C组)。采用扫描的CT图像评估再发髋部骨折的风险。Osirix软件测量臀大肌肌肉(G.MaxM)和臀中小肌肌肉(G.Med/MinM)的横截面积和密度,计算机断层X射线吸收技术(CTXA)测量股骨近端的aBMD。logistic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多变量逻辑回归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A组年龄高于C组(P<0.05),肌肉参数和骨密度均低于C组(P<0.05),但上述指标与B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肌肉面积、密度及股骨近端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Med/MinM密度在校正年龄、性别和第1次髋部骨折前PMS评分后仍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相关(OR=1.88,95%CI:1.20~2.94,P=0.01),而其他肌肉参数在校正后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无关(P>0.05)。所有骨密度参数均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相关(P<0.05),而仅粗隆间(IT)aBMD与2年以上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相关(OR=1.70,95%CI:1.03~2.82,P=0.01)。G.Med/MinM密度和粗隆(TR)aBMD结合的模型在校正年龄、性别和第1次髋部骨折前PMS评分后区分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效能最好。结论髋部肌肉质量评估可用于再发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密度 密度 髋部再骨折风险
下载PDF
长笛的音色艺术
10
作者 洪文菲 《北方音乐》 2016年第11期171-171,175,共2页
我们在学习乐器的时候,都在无止境地追求更好的自己:音色,技巧,色彩的变化,音乐的诠释。什么是好的音色?真的很难下定义,通过不同的学习与交流,审美都会随之变化。在管乐用气的原理中,身体与乐器间的关系都是接近的:放松,气柱,自然... 我们在学习乐器的时候,都在无止境地追求更好的自己:音色,技巧,色彩的变化,音乐的诠释。什么是好的音色?真的很难下定义,通过不同的学习与交流,审美都会随之变化。在管乐用气的原理中,身体与乐器间的关系都是接近的:放松,气柱,自然的呼吸,人的共鸣……了解不同乐器的特性,我们会找到不同的发音点和最佳的震动点,把不同乐器特性的音色演奏得更加优美,富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动 音色 震频 肌肉密度 共鸣 放松
下载PDF
Changes of bone mineral in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11
作者 WANG Tao WANG Kunzheng +6 位作者 WANG Lei GUO Jian GAO Ying ZHANG Zengtie JIN Liaosha WANG Chunsheng WANG Wei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3年第2期80-91,共12页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one mineral changes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Methods: Seventy adult female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bone mineral changes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Methods: Seventy adult female Japanese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nimals in steroid group received a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methylprednisolone acetate (4 mg/kg) once a week, and killed in four different time after first treatment. Animal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while 150 kU penicillin was injected twice a week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in all groups. The contents of serum calcium (Ca) and phosphorus (P)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bone mineral densities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neck were measured at the 2nd, 4th, 8th and 10th weeks after first treatment. Meanwhile the general condition such as weight, spirit and hair of rabbits was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weight of rabbits in steroid group lost since the first week, and progressively aggravated;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neck was lowered since the 2nd and 4th week respectively (P〈0.05, P〈0.01), and lowered more quickly in femoral neck than in femoral head. In steroid group,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femoral neck at the 10th week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at the 8th week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Ca and P in steroid group were lowered since the 2nd week (P〈0.05, P〈0.01). In steroid group, the serum Ca level at the 10th week was lower than that at the 8th week, and the serum P level waslowered more quickly than Ca level was. Conclusion: Osteonecrosis appears in rabbits shortly after corticoids are first administered, and osteonecrosis in rabbits is chronolog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hypocalcaemia, hypophosphatemia and lowered bone mineral density.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may be relevant to bone mineral loss and density lowering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ne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ur head necrosis GLUCOCORTICOIDS Bone density CALCIUM PHOSPHOR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