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腰部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伟炎 夏威威 刘海鹰 《中国医药》 2021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观察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DSK)患者腰椎相应节段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并分析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DSK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与L_... 目的观察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DSK)患者腰椎相应节段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并分析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DSK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与L_(1/2)~L_(5)/S_(1)的5个节段下位终板相对应的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百分比及肌肉相对横截面积(RCSA)。分析肌肉退变与矢状面偏移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及骨盆倾斜角(PT)的相关性。结果多裂肌和竖脊肌在L_(3/4)、L_(4/5)、L_(5)/S_(1)节段脂肪浸润百分比均高于L_(1/2)和L_(2/3)节段(均P<0.05)。腰大肌在L_(4/5)和L_(5)/S_(1)节段脂肪浸润百分比均低于L_(1/2)、L_(2/3)和L_(3/4)节段(均P<0.05)。多裂肌和腰大肌的RCSA在L_(1/2)~L_(5)/S_(1)节段逐渐升高,竖脊肌的RCSA在L_(1/2)~L_(5)/S_(1)节段逐渐降低。多裂肌在L_(1/2)节段的RCSA与SVA存在负相关性(r=-0.391,P=0.027),L_(3/4)节段的RCSA与TK存在负相关性(r=-0.364,P=0.040),与LL存在正相关性(r=0.381,P=0.031),L_(4/5)节段的RCSA与TLK存在负相关性(r=-0.336,P=0.048),与LL存在正相关性(r=0.402,P=0.022),L_(5)/S_(1)节段的RCSA与TLK存在负相关性(r=-0.432,P=0.014);竖脊肌在L_(3/4)节段的RCSA与PI存在正相关性(r=0.350,P=0.049),L_(4/5)节段的RCSA与LL(r=0.451,P=0.010)和SS(r=0.440,P=0.012)存在正相关性。结论DSK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在下腰椎的脂肪浸润百分比高于上腰椎,而腰大肌上腰椎水平脂肪浸润百分比高于下腰椎水平。多裂肌下腰椎水平有助于维持腰椎曲度,竖脊肌下腰椎水平主要影响骨盆参数,二者对于维持脊柱骨盆的矢状位平衡具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性脊柱后凸畸形 腰背肌肉退变 矢状位失衡 数字影像分析
下载PDF
背伸肌退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烈锦 李少杏 +2 位作者 罗绮媚 周俊豪 陈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207-3209,共3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肌肉退变 骨折风险
下载PDF
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旁肌肉MRI指标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斌 刘向阳 +4 位作者 王国平 沈雄杰 常磊 彭帅 张明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8-583,共6页
背景: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是是多因素的综合,目前认为骨量减少、跌倒、既往骨折史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分析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旁肌肉的MRI影像学指标,探讨其与椎体骨折发生... 背景: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是是多因素的综合,目前认为骨量减少、跌倒、既往骨折史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但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测量分析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旁肌肉的MRI影像学指标,探讨其与椎体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95例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腰椎MRI平扫检查评估患者腰椎椎旁肌肉面积及脂肪变性程度,测量指标包括双侧椎旁肌(多裂肌和竖脊肌)的横截面积、椎体横截面积、腰椎肌肉程度及脂肪变性比例。根据骨折椎体数量,将骨折组分为单发骨折组和多发骨折组,并选取同时期32例无椎体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3组患者椎旁肌肉MRI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单发骨折组和多发骨折组多裂肌和竖脊肌的横截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而2个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2)对照组、单发骨折组和多发骨折组的椎体横截面积比较,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3)与无骨折的对照组相比,单发骨折组和多发骨折组的腰椎肌肉程度均明显减少(P <0.05),但2个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多发骨折组的脂肪变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5)提示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椎旁肌肉数量及质量均较无椎体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下降,提示腰椎椎旁肌肉退变可能是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潜在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质疏松性骨折 磁共振成像 组织工程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旁肌肉面积 腰椎骨折 椎旁肌肉磁共振测量 腰椎椎旁肌肉退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