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PDA合并重度PH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松跃 任跃 +1 位作者 荣星 吴蓉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 目的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16例PDA合并SPH患儿为研究对象。男6例,女10例,月龄6~47个月,中位月龄16.3个月;体质量(7.6±2.2)kg。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直径为(4.7±1.5)mm。选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治疗,封堵后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封堵成功,成功率达100%。术后即刻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15 min后重复造影见分流消失。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复查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皆无残余分流、PDA再通,降主动脉无缩窄。16例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由(72.9±4.3)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48.4±12.0)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48.8±5.6)mm Hg降至(30.4±10.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后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上述指标呈减少趋势;左心室射血分数于封堵术后24 h较术前升高,随访期间呈上升趋势。结论经导管治疗PDA合并S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封堵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研究
2
作者 胡伟 李金男 +3 位作者 杨伟 苏黎 喻卓 陈志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le septal defect,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4例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4... 目的探讨应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le septal defect,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4例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0例),实验组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进行封堵,对照组采用Cardi-O-Fix mVSD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d以及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评价封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儿中22例成功封堵,2例封堵失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例),实验组成功率92.8%(13/14),对照组成功率90.0%(9/10)。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长(71.93±14.85)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时长(90.70±19.78)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在经皮导管封堵心尖部及小梁部的儿童mVSD手术安全有效,短期及中长期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国产 经皮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下载PDF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下载PDF
外科术中应用封堵器关闭小婴儿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伟 张玉奇 +4 位作者 张志芳 刘锦纷 徐志伟 张海波 严勤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1-42,共2页
目的总结小婴儿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对6例肌部多发。VSD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小婴儿实施开胸手术成功进行肌部VSD介入封堵。方法一:无需体外循环,直接在跳动的... 目的总结小婴儿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对6例肌部多发。VSD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小婴儿实施开胸手术成功进行肌部VSD介入封堵。方法一:无需体外循环,直接在跳动的心脏表面进行介入封堵。经食管超声(TEE),胸骨正中切口后暴露右心室表面。在右心室近膈面取冠状血管裸区,用5-0 Prolene线带垫片作“U”字缝合,插入20号穿刺针,在TEE的导引下导入0.025导丝,通过肌部VSD,进入左心室腔,退出穿刺针,沿导丝送入8F动脉鞘过VSD进入左心室腔,经TEE证实动脉鞘在左心室后,取7F动脉鞘装载肌部VSD封堵器。将此装载鞘插入8F动脉鞘内,送出封堵器左盘面,回撤整个鞘管使左盘面贴紧室间隔左心室面,再释放封堵器腰部和右盘面,使右盘面贴紧室间隔右心室面,TEE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无房室瓣活动障碍,释放封堵器。方法二:为体外循环下在停跳的心脏内进行封堵。经右房切口通过三尖瓣用0.035导丝从右心室腔内通过肌部VSD入左心室腔,再沿此导丝送入8F动脉鞘,将装载肌部VSD封堵器的7F动脉鞘插入8F动脉鞘内进行封堵。然后手术修补其他心脏畸形。结果单纯肌部VSD 2例,伴有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2例,肌部VSD伴多发性VSD或右心室双出口2例。手术时年龄为(8.6±6.0)个月,平均体重为(7.4±2.5)kg。6例中2例在TEE指导下经搏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穿刺封堵肌部VSD,余4例兼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导入。术中使用的肌部VSD封堵器2例为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制造有限公司产品,4例为Amplatzer产品。肺循环/体循环(Qp/Qs)比值为2.2±0.5;肺动脉收缩压/体循环收缩压(Pp/Ps)比值为0.70±0.15。无并发症和住院死亡病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12±9) h,出院前复查超声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4±4)%,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为(35±4)%,除1例肌部VSD封堵器周边有细束残漏外,另外5例无明显残余分流。心电图除有右束支传导阻滞外,无其他心律失常。结论外科手术中应用封堵器关闭婴儿单纯及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小婴儿、低体重儿等不易耐受手术和体外循环的病儿更有意义。直接在跳动的心脏表面进行介入封堵的方法可避免手术和体外循环的损伤及并发症,如介入治疗失败后仍可直接进行手术。而在体外循环下停跳的心脏内进行封堵的方法适用于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肌部VSD,但其缺陷在于封堵时缺少TEE的实时监测,易导致残余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右心室双出口 动脉鞘 残余分流 介入封堵 心血管畸形 心室腔 胸骨正中切口 辅助呼吸时间
下载PDF
外科术中应用封堵器关闭小婴儿肌部室间隔缺损
5
作者 刘剑 罗金文 +2 位作者 陈仁伟 曾德斌 阳广贤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第35期156-156,158,共2页
目的探讨外科术中应用封堵器关闭小婴儿肌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5例VSD且伴有肺动脉高压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VSD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回... 目的探讨外科术中应用封堵器关闭小婴儿肌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5例VSD且伴有肺动脉高压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VSD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出现并发症,住院期间无病例死亡,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为(12.5±4)d,出院前采用超声复查可发现患儿心室射血分数(EF)为(64.5±4.3)%,与治疗前EF(52.3±3.8)%相比显著上升,而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纯性或合并其他血管畸形肌部室间隔缺损患儿应用封堵器关闭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对极低体重儿及对手术不耐受的患儿其临床效果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婴儿 部室间隔缺损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6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2 位作者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制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VSD 心导管插入术 封堵器
下载PDF
自制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4 位作者 徐荣良 郑兴 丁继军 曹江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57-859,共3页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 目的 :探讨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 (室缺 )封堵器经导管闭合膜部室缺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缺患者 ,男、女各 3例 ,年龄 6~ 2 2 (14 .0± 5 .6 )岁 ,均经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 7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 10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 d。 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 3~ 5 (3.6 7± 0 .82 ) m 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6~ 10 (7.5± 1.38) mm ,6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 ,心电监护无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经导管闭合 部室间隔缺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7
8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王尔松 郑兴 张振远 徐荣良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5
9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6 位作者 吴丹宁 施红 吴锦章 杨梅 韩飞舟 周菲 朱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介入治疗 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适应证 并发症 心脏导管插入术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32
10
作者 马依彤 杨毅宁 +2 位作者 汤宝鹏 木胡牙提 王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 ,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 6~ 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及 3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 偏心性封堵器 介入治疗 部室间隔缺损 疗效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6
11
作者 左健 蔡振杰 +8 位作者 张卫达 崔勤 徐学增 李军 姚志勇 郑霄 崔会丽 张维 马爱英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F003-F003,共1页
0 引言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但手术带来的开胸,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膜部再定位困难,... 0 引言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但手术带来的开胸,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膜部再定位困难,残余分流率高,术后并发症多,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1,2],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目前总例数达24例国内领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AMPLATZER 间隔缺损封堵器 适应证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56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垒 张玉顺 +2 位作者 刘建平 李军 张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双盘状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左心室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荣 孔祥清 +8 位作者 盛燕辉 曹克将 许迪 周蕾 邓军 钱岭梅 雍永宏 陈莉 陆凤翔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8-420,共3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 目的探讨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AVSO)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VSO介入治疗72例PMVSD病人。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93.1%(67/72例)。PMVSD大小(4.7±2.1)mm,PMVSD距主动脉瓣(2.1±1.0)mm,AVSO大小(7.1±2.6)mm。即刻封闭率94.0%。心律失常发生率20.8%(15/72例),新发生的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加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少-中等残余分流1例。平均随访(10.7±6.6)个月,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室性加速性心动过速1例,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应用AVSO介入治疗PMVSD疗效好、安全性高,但要高度重视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尤其是要做好心律失常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
下载PDF
偏心型和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云 罗飞 +2 位作者 李晓琴 陈祖德 王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1期51-55,共5页
目的对比偏心型和对称型封堵器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检索数据库包括:生物医学与药理学文摘数据库,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范围为建库到2017... 目的对比偏心型和对称型封堵器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检索数据库包括:生物医学与药理学文摘数据库,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范围为建库到2017年2月1日。采用Rev Man 5.3软件数据处理,Meta分析偏心型和对称型封堵器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完全闭合率(即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率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率。结果 6篇文献纳入分析,均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称型封堵器安放成功率(97.08%比96.38%,P=0.71)和即刻完全闭合率(97.51%比93.45%,P=0.30)均优于偏心型封堵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率(0.90%比1.39%,P=0.41)、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1.71%比3.05%,P=0.32)、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3.42%比4.95%,P=0.62)和手术所耗时间[MD=4.85,95%CI:-0.44~10.13,P=0.07]均低于偏心型封堵器。但是这些结论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本文分析出偏心型封堵器较对称型封堵器有太多弊端,但是这些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不能否定该封堵器在临床上使用具有保护主动脉瓣膜的优势。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个体化治疗,选择恰当的封堵器,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心型封堵器 对称型封堵器 间隔缺损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梅 丁文虹 +6 位作者 王霄芳 郑可 吴邦骏 郭保静 谭江宁 张桂珍 韩玲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8-90,107,共4页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 目的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18例室间隔缺损 (VSD)中男性 8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7 6岁 ,平均体重 2 6 9kg。局麻下行右心导管检查 ,左室造影测量室缺大小 ,经VSD建立股动脉 股静脉轨道 ,封堵器沿传送装置送至左室 ,打开左侧伞并确认铂金标记 (MARK)位于 6点位 ,指向心尖 ,在室间隔右室侧打开右侧伞 ,经超声心动图和左室造影确认封堵器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无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后释放封堵器。结果 :18例VSD患者封堵手术均获成功。VSD平均大小 3 9mm ,所选封堵器平均大小 7 1mm ,放射线观察MARK均在 6点位置。封堵效果良好 ,术后 2 4h左室舒张末径明显缩小 ;术后 2 4h仅 2例有微量残余分流 ,无 1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3 5d。结论 :经导管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膜周部VSD封堵效果好 ,恢复快 ,免除开胸创伤及体外循环等高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AMPLATZER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健 何浩 +7 位作者 张晓玲 黄向阳 袁奇 杨冬妹 叶琪 韩晓萍 单风仙 严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封堵器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常见 开胸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疗效 改进 目的 器材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安全性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安全 徐岩 +4 位作者 汪太平 程自平 许邦龙 史学功 朱红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2442-2444,共3页
目的:观察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封堵前后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8/2006-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82例。男43例,女39例... 目的:观察国产封堵器封堵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封堵前后左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①对象:选择2003-08/2006-0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82例。男43例,女39例;平均年龄(14.3±10.7)岁。其中26例为膜部瘤,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②方法:术中经左心室造影确定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及形态,造影后经股动脉送入Judkin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至左心室,调整导管通过缺损处进入右心室,送入面条导丝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达肺动脉或上腔静脉,套住导丝拉出体外,建立股动脉至股静脉轨道。沿轨道钢丝经股静脉侧送入6-9F输送鞘管至左心室,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释放封堵器,在左心室释放左心室面伞,轻轻回撤整个输送系统,当左心室面伞紧贴室间隔时,释放右心室面伞,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左心室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良好,无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功能未受影响,表明封堵成功。③评估:封堵前、封堵后3d、1个月、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的大小及变化。结果:78例成功置入封堵器,治疗成功率95%。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2~12(5.1±2.4)mm,封堵器直径4~14(6.7±2.9)mm。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过程中所有封堵器位置及形态良好,封堵后行左心室造影,1例有少许残余分流,1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封堵后3d、1个月及1年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每搏输出量较封堵前明显缩小﹙P<0.01﹚,而封堵后3d、1个月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无明显变化,封堵后1年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较封堵前显著下降﹙P<0.05﹚,且上诉6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国产封堵器应用于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未发现特殊生物相容性问题,能够有效的改善室间隔缺损患者的左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器 部室间隔缺损 经导管介入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医学植入体
下载PDF
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闭器封堵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4
18
作者 戴辰程 郭保静 金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5.5~10 kg。本组病例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检查。结果:合并肺动脉高压者8例,轻、中及重度分别为2例、5例及1例。肺/体循环血量比(QP/QS)为1.94~2.87,肺血管阻力指数(TPRI)1.82~4.7wood/m2。造影示4例为粗大PDA,1例为漏斗腔大的PDA,4例漏斗腔短小,其中1例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位PDA,PDA距左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近。9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释放封闭器前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未发生医源性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及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随访无封闭器脱落、残余分流,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较术前明显减小,4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者3例减轻。结论:对于低体质量婴幼儿粗大、漏斗腔短小或应用常规PDA蘑菇形封闭器治疗效果不佳的PDA,应用肌部VSD封闭器更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部室间隔缺损 封闭器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剖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军 张军 +3 位作者 朱霆 李利 段云燕 张玉顺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73-274,278,共3页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及价值。方法:应用HPsonos1500和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12例拟行封堵术的患者,观测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缺损残端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距离。结果:9例封堵成功,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的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及价值。方法:应用HPsonos1500和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12例拟行封堵术的患者,观测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缺损残端距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距离。结果:9例封堵成功,左右室侧缺损口大小差异显著,分别为8.5±2.6(6.0~14.0)mm及6.1±1.2(4.0~7.0)mm,残端距主动脉右瓣距离6.0~13.0mm,距三尖瓣7.0~15.0mm,室缺多位于室间隔中部或调节束上方。3例封堵不成功,2例室缺口较大且左右室面大小相同,位于右室流入道部,放置封堵器时因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放弃。另1例右室侧缺损口过小,造成穿隔失败。结论:用超声心动图筛选适应证对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成功与否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室间隔缺损 封堵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初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恒 包宗明 +5 位作者 蔡鑫 高大胜 史晓俊 王洪巨 宋伟 吕宏安 《安徽医学》 2004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无残余分流、溶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中期效果良好 ,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封堵器 治疗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