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角肌间沟复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铁军 冯磊 +1 位作者 张伟 李世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0-181,共2页
关键词 腋路神经阻滞 斜角 上肢手术 手术中 腋路 神经阻滞麻醉 复合 阻滞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曾国红 王海泉 祝家群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954-95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接诊的84例接受锁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神经阻滞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及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本院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接诊的84例接受锁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神经阻滞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及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 h(T_(1))、12 h(T_(2))、24 h(T_(3))、48 h(T_(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术前、术后24 h的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T)]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T_(1)、T_(2)、T_(3)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T_(4)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的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可改善锁骨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减少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手术 颈中神经阻滞 视觉模拟评分 炎症反应 应激反应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3
作者 徐铭军 刘玉兰 詹丽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5-245,共1页
关键词 神经扇形阻滞 临床观察 麻醉
下载PDF
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潘丽霞 何文政 +2 位作者 冯丝丝 陈益凤 荣恒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喙突锁骨下入路,对照组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手术镇痛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针次数和阻滞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均安全有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手术部位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神经阻滞 喙突锁骨下入路 入路 上肢手术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5
作者 齐梦圆 徐进 赵燕鹏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9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参照组(n=60)。联合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参照组(n=60)。联合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参照组给予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最大肺活量(VC_(max))、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VC)差异;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在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及6 h时,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48 h时,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诱导后10 min、30 min及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MAP、HR、SpO_(2)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VC_(max)、FVC、FEV_(1)/FVC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联合组高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中,在肌间沟臂丛和肩胛上神经阻滞的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能够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引起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具有肺功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神经阻滞 肩胛上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镇痛效果
下载PDF
718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建平 张亮 +1 位作者 吕治全 叶流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728-1730,共3页
目的探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该科对成年患者施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718例。结果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并发症为1%。结论熟练掌握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技术及其管理,可进一步提高麻醉效... 目的探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该科对成年患者施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718例。结果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并发症为1%。结论熟练掌握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技术及其管理,可进一步提高麻醉效果优良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小儿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杨建平 张亮 吕治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807-1808,共2页
目的观察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肩部和上肢手术应用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年龄2~6岁的肩部和上肢手术患儿,先基础麻醉后,施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持续鼻导管给氧,监测RR、ECG、HR、BP、SpO2。结... 目的观察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肩部和上肢手术应用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年龄2~6岁的肩部和上肢手术患儿,先基础麻醉后,施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持续鼻导管给氧,监测RR、ECG、HR、BP、SpO2。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麻醉效果优良率91%,无并发症。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肩部和上肢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神经阻滞麻醉
下载PDF
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余斌 孙佩莉 +1 位作者 杨博 李中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63-66,共4页
目的探索使用静脉套管针采用改良肌间沟法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9~67岁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及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毕... 目的探索使用静脉套管针采用改良肌间沟法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及术后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19~67岁的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及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一针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毕行皮下镇痛,镇痛药配方以全身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为主;实验组使用外周静脉套管针,采用改良肌间沟法置管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毕接镇痛泵,镇痛药配方以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为主。观察二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术后0 h、2 h、4 h、8 h、16 h,VAS镇痛评分及Ramesay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术中麻醉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是97.5%和92.5%,无统计学意义;术毕0 h、2 h VAS镇痛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毕4 h、8 h、16 h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术毕0 h、2 h Ramesay镇静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而术毕4 h、8 h、16 h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毕恶心呕吐:0 h、2 h、4 h无区别,8 h、16 h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改良肌间沟法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术后镇痛 神经阻滞
下载PDF
低位肌间沟入路下干接近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川 赵东 +1 位作者 杨士平 张翼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12期1947-1947,共1页
关键词 入路 神经阻滞 接近 神经麻醉 神经 低位 神经下干 进针深度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效果差异
10
作者 殷红 李文峰 韩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2期70-73,共4页
目的 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或单纯全身麻醉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 目的 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或单纯全身麻醉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6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43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和联合组(43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麻醉诱导后5、20 min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2、12、24、48 h静息、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以及麻醉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瑞芬太尼用药剂量、七氟醚吸入浓度均低于常规组,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短于常规组;与麻醉诱导后5 min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2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与术后2 h时比,术后12、24、48 h常规组患者静息、活动时N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联合组患者静息、活动时NRS评分均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术后2~48 h联合组均较常规组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升麻醉和镇痛效果,降低患者瑞芬太尼、七氟醚等给药剂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减轻静息时和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手术 后路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彩明 陈文波 肖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788-1788,共1页
关键词 神经 两点阻滞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聂卫平 汪玲珍 《江西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刺激仪辅助,对比两组患者的阻...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刺激仪辅助,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完善成功率、阻滞效果及术后疼痛。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完善成功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术后各时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能够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效果,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腋路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阻滞复合压迫法在肩锁骨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广 吴宝华 +1 位作者 徐康清 刘克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1009-1010,共2页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在肩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5 0例行肩锁骨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 2 5例。两组局麻用药均为 0 5 %罗哌卡因 2 0mL。对照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 ,实验组则用食...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在肩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5 0例行肩锁骨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 2 5例。两组局麻用药均为 0 5 %罗哌卡因 2 0mL。对照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 ,实验组则用食指或中指压迫阻滞点下方的肌间沟 ,持续按压到注药后 5min。两组均用针刺法测试阻滞平面 ,据患者术中主诉 ,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实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 96% ,对照组为 5 2 % ,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在肩锁骨手术中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压迫法 ,使体表标志清楚 ,阻滞定位准确 ,操作简单安全 ,麻醉效果好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麻醉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骨手术 阻滞麻醉 压迫 麻醉效果
下载PDF
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
14
作者 余亚丁 李小微 王韵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信封法对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84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46例)联用超声... 目的:探讨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信封法对厦门市第五医院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的84例肩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46例)联用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术后1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心率和收缩压,以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2 h和术后24 h的VAS评分和术后24 h的NE、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2 h,两组心率和收缩压均下降,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24 h两组心率和收缩压均上升,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研究组苏醒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48 h,研究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中,超声引导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能够促使患者心率和收缩压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缓解氧化应激刺激,提高苏醒质量,加快预后康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麻醉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后路神经阻滞麻醉 全身麻醉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手术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刺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15
作者 陈文凯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3期1999-2001,共3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运动阻滞完成时间、感觉阻滞完成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皮温差低于对照组,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减轻手术疼痛,增强麻醉效果,有利于手术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神经阻滞
下载PDF
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晓琴 詹锐 +2 位作者 王叶庆 彭丽君 张恺莹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2803-2805,共3页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 目的:探讨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锁骨或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为筋膜突破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为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20 min后测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手术开始麻醉效果评价。结果:A组在穿刺深度及穿刺时间上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感觉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效果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突破法和神经刺激仪法同样是具有安全有效,镇痛阻滞完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可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突破 神经刺激仪 神经阻滞
下载PDF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与液压扩张联合治疗肩周炎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世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8期2080-2080,共1页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松解 液压扩张 肩周炎 肩部疼痛 肩关节活动障碍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全海琴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孟氏骨折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孟氏骨折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水平、麻醉优良率、运动阻滞有效率和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44%(34/36),高于对照组的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有效率为86.11%(31/36),高于对照组的55.56%(2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3/36),低于对照组的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孟氏骨折手术患儿可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提高麻醉优良率和运动阻滞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需延长麻醉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氏骨折 超声引导下 腋路 神经阻滞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李斌斌 应海峰 黎毓秋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7期11-14,18,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110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试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操作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神经阻滞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协同超声双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超声单独引导,可缩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提高神经阻滞效果,且穿刺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但操作时间较长,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超声 肥胖 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差异性
20
作者 林秋丽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2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差异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入院后使用电脑进行随机分组,分为A组(n=40)、B组(n=40)两...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差异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上肢骨折患者,入院后使用电脑进行随机分组,分为A组(n=40)、B组(n=40)两组。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均选择罗哌卡因,A组使用药物的浓度为0.3%,B组使用药物的浓度为0.5%。对比两组麻醉相关时间、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B组较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更长(P<0.05)。B组较A组麻醉优良率更高(P<0.05)。B组较A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能提高麻醉起效的速度,并提升麻醉效果,且安全性与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接近,值得被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