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直肠感觉功能及肛管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鲍聚喜 张光鑫 +1 位作者 张孝通 杨凤霞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直肠感觉功能及肛管动力学变化,了解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肛管直肠动力学特征,以期研究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发病机理,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ZJ-D3直肠压力测定仪、生物刺激反馈仪,对36例盆底失弛缓... 目的:通过研究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直肠感觉功能及肛管动力学变化,了解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肛管直肠动力学特征,以期研究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发病机理,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ZJ-D3直肠压力测定仪、生物刺激反馈仪,对36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与28例健康对照者分组进行直肠一肛管的压力变化测定及表面肌电状态评估,测定直肠一肛管的压力变化及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直肠的顺应性和表面肌电基线并比较其差别。结果:直肠肛门的收缩压、肛门内外扩约肌的净减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而直肠肛管的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肛管直肠的屏障压、直肠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直肠的顺应性及前基线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1)。结论:直肠感觉功能异常及盆底肌肉动作不协调是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主要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 肛门直肠测压 肛管动力学
下载PDF
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进行肛管动力学分析及生物反馈治疗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润清 洪文 +3 位作者 刘扬 刘青 芦红果 路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4期107-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的肛管动力学特征及采用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97例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健康对照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肛管动力学指标...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的肛管动力学特征及采用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97例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健康对照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肛管动力学指标,观察试验组治疗前后排便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静息状态下肛管高压带长度、力排时肛管高压带长度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力排时肛管剩余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静息状态下肛管高压带长度、力排时肛管高压带长度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1),力排时肛管剩余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腹痛腹胀、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发生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每周排便次数显著多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治疗后显效34例(35.05%)、有效37例(38.14%)、无效26例(26.80%),其中4例患者半年后出现复发。结论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的肛管动力学指标明显异常,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功能紊乱 肛管动力学特征 生物反馈
下载PDF
电针八髎穴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肛管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鸣旺 高舒影 +1 位作者 罗宏标 唐清珠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肛管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治疗3疗程后,采用便...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肛管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治疗3疗程后,采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肛管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担心和焦虑、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肛管动力学相关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肛管动力学相关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肛管动力学,恢复肛门直肠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弛缓型便秘 八髎穴 肛管动力学
下载PDF
生物反馈辅以针灸治疗盆底肌功能紊乱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路明 刘扬 +3 位作者 陈文轩 赵亚琪 华峰 温浩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8期1055-1056,共2页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100例诊断为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测量治疗前病态情况下肛管动力学指标,并于治疗后6个月观察肛管动力学的改变情况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分析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前后肛管动力学改变.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100例诊断为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测量治疗前病态情况下肛管动力学指标,并于治疗后6个月观察肛管动力学的改变情况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肛管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静息状态下肛管高压带长度、力排时肛管高压带长度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力排时肛管直肠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排便堵塞感、排便时间延迟及每周排便次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紊乱患者肛管动力学指标在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前后差异明显,生物反馈技术辅以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功能紊乱 肛管动力学特征 生物反馈 针灸
下载PDF
地奥司明对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及肛管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胡琦 戴洛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4期4940-4943,共4页
目的 探讨地奥司明对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及肛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武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行肛瘘手术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1例。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止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对照组从... 目的 探讨地奥司明对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及肛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武汉市第五医院收治的行肛瘘手术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1例。术后两组患者均常规止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对照组从术后1 d祛腐生肌软膏、凡士林软膏换药,每次2~3 g,每日2次,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地奥司明片,每次1片(0.5 g),每日2次,连续用药1周。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水肿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肛门控便能力、排便时肛门疼痛指数;分别于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直肠静息压、肛管的静息压。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41/47)比90.3%(37/47),P〈0.05];两组术后1、3、5、7 d创面水肿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联合组下降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1.6±3.9)d比(27.3±6.5)d、(11.8±4.8)d比(14.7±3.3)d],术后肛门控便能力得分、肛门疼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28±0.04)分比(0.31±0.07)分、(6.4±1.5)分比(8.1±2.3)分](P〈0.01)。治疗后7 d联合组后直肠静息压、肛管的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2.9±0.3)mm Hg(1 mm Hg=0.133 k Pa)比(2.1±0.2)mm Hg、(14.9±0.8)mm Hg比(13.2±0.7)mm Hg](P〈0.01)。结论 地奥司明能够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降低肛缘水肿,改善肛管动力学,提高术后控便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地奥司明 创面愈合 水肿 肛管动力学
下载PDF
热敏灸联合清热利湿方坐浴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肛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6
作者 朱婷婷 侯晶晶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索热敏灸联合清热利湿方坐浴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肛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98例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干预形式不同分为坐浴组和灸组。坐浴... 目的探索热敏灸联合清热利湿方坐浴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肛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98例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干预形式不同分为坐浴组和灸组。坐浴组49例给予清热利湿方坐浴,灸组49例增加热敏灸,7 d后,对比两组核心症状与体征改善效果、肛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新生血管形成。结果两组干预7 d后排便困难、水肿、出血、疼痛症状评分较干预前降低,灸组低于坐浴组(P<0.05)。两组干预7 d后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容量阈值较干预前降低,灸组高于坐浴组;肛管收缩压、肛管静息压水平较干预前降低,灸组低于坐浴组(P<0.05)。两组干预7 d后PDGF、VEGF、bFGF水平较干预前升高,灸组高于坐浴组(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清热利湿方坐浴可改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核心症状与体征,调节肛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清热利湿方坐浴 混合痔 肛管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直肠黏膜脱垂与直肠全层内脱垂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差异 被引量:10
7
作者 余苏萍 丁义江 +3 位作者 叶辉 潘世友 丁曙晴 王小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3709-3713,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内脱垂与直肠全层内脱垂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差异.方法:对以出口梗阻性便秘为主症,排粪造影诊断为直肠内脱垂的97例患者,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顺应性检查.根据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将直肠内脱垂分为直肠黏膜内脱垂68...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内脱垂与直肠全层内脱垂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差异.方法:对以出口梗阻性便秘为主症,排粪造影诊断为直肠内脱垂的97例患者,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顺应性检查.根据盆腔造影结合排粪造影将直肠内脱垂分为直肠黏膜内脱垂68例(Ⅰ组)和直肠全层内脱垂29例(Ⅱ组).设正常对照组22例.回顾性研究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顺应性.结果:直肠全层内脱垂组与直肠黏膜内脱垂组相比,直肠顺应性明显增加(阈感觉:12.2mL/mmHg±7.2mL/mmHg vs6.4mL/mmHg±3.8mL/mmHg,P<0.05;排便感:16.6mL/mmHg±15.9mL/mmHg vs4.7mL/mmHg±2.1mL/mmHg,P<0.05;最大耐受:14.9mL/mmHg±6.9mL/mmHg vs6.3mL/mmHg±1.9mL/mmHg,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降低(82.3mmHg±28.1mmHg vs136.8mmHg±30.7mmHg,P<0.01).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阴性率明显增加(58.6%vs0.0%,P<0.01).内括约肌松弛百分率明显降低(52.5%±25.1%vs66.0%±17.7%,P<0.01).结论:直肠黏膜内脱垂与直肠全层内脱垂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直肠顺应性 直肠内脱垂 直肠黏膜内脱垂 直肠全层内脱垂 肛管直肠动力学
下载PDF
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疗效及对肛管直肠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罗育连 罗宏标 +3 位作者 唐清珠 陈鸣旺 李国民 彭昌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28期3113-3117,3150,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疗效及对肛管直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治疗的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生物反...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疗效及对肛管直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治疗的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生物反馈组、常规治疗+针刺组、常规治疗+生物反馈+针刺组,每组20例。4组均给予相应治疗6周,比较4组患者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问卷(PAC-QOL)评分、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4组治疗后PAC-QOL评分及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初始感觉阈值、最大容量感觉阈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肛管随意弛缓反射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常规治疗+生物反馈+针刺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组(P均<0.05),常规治疗+生物反馈组、常规治疗+针刺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常规治疗+生物反馈组与常规治疗+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治疗后肛管直肠抑制反射值均无明显变化,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生物反馈+针刺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常规治疗+生物反馈组、常规治疗+针刺组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常规治疗+生物反馈组与常规治疗+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疗法 生物反馈 盆底失弛缓型便秘 肛管直肠动力学
下载PDF
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应鑫 钱可大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肛管直肠动力学 发病机理 水灌注式测压系统 直肠感觉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敏 刘悦新 《胃肠病学》 2001年第C00期94-94,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 肛管直肠动力学 便秘 神经损伤 多导单囊肛管直肠运动功能测定仪
下载PDF
直肠内、外脱垂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祝利 艾克拜尔 龚旭晨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1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肠内脱垂与直肠外脱垂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差异。方法经排粪造影明确诊断的直肠内脱垂患者13例,直肠外脱垂患者12例,均采用ZGJ-D3型肛肠压力检测仪行直肠肛管压力测定,并与12例正常组对照分析,回顾性研究直肠肛管的动力学改变。... 目的探讨直肠内脱垂与直肠外脱垂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差异。方法经排粪造影明确诊断的直肠内脱垂患者13例,直肠外脱垂患者12例,均采用ZGJ-D3型肛肠压力检测仪行直肠肛管压力测定,并与12例正常组对照分析,回顾性研究直肠肛管的动力学改变。结果直肠外脱垂与直肠内脱垂相比,肛管静息压力降低明显(5.27±2.35 kPa vs 12.53 kPa±5.37 kPa,P<0.05),肛管舒张压降低明显(0.93 kPa±0.40 kPa vs 3.75 kPa±1.59 kPa,P<0.05)。结论直肠内脱垂及直肠外脱垂存在有肛管动力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直肠内脱垂 直肠外脱垂 肛管直肠动力学
下载PDF
肛管直肠动力学在肛肠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12
作者 董平 《中国医刊》 CAS 1999年第9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肛肠疾病 诊断 治疗 肛管直肠动力学
下载PDF
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肛门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春泽 郑欣怡 +3 位作者 宇永军 顾程 张颖 张伟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704-709,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手术前后及正常值的三维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3D HR-ARM)中各项测量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研究行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肛肠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经结肠镜确诊为低位直肠癌并行保肛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手术前后分别进... 目的:通过分析手术前后及正常值的三维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3D HR-ARM)中各项测量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研究行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肛肠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经结肠镜确诊为低位直肠癌并行保肛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手术前后分别进行3D HR-ARM检查,获取肛管动力学指标和直肠容量及感觉指标,分别与正常值做单样本t检验以及术前、术后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癌患者术前肛门最大静息压[(84.35±29.41) mmHg]、肛门最大收缩压[(205.89±77.01) mmHg]均较正常值[(69.1±1.6) mmHg、(183.3±5.5) mmHg]增大,处于痉挛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初始排便阈值[(76.56±27.50) mL]、最大耐受阈值[(123.56±34.53) mL]较正常值[(98.4±3.1)mL、(150.5±3.1) mL]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直肠感觉功能指标较术前及正常范围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内外括约肌均可恢复到正常的收缩功能,但与正常值水平相比仍稍低。结论: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部分肛肠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但部分神经功能降低,术中应尽量避免造成肛直周围神经丛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极限保肛术 三维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 肛管动力学
下载PDF
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肛门疾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段伟民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2年第4期259-259,共1页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肛门疾病(痔、裂)的关系。方法分别记录正常人、有肛交史者、肛门疾病患者肛管舒张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肛门疾病(痔、裂)的关系。方法分别记录正常人、有肛交史者、肛门疾病患者肛管舒张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肛门疾病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管直肠动力学 肛门疾病
下载PDF
骶神经刺激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动力学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欣 赵刚 +1 位作者 张立泽 尹茜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7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骶神经刺激(SNS)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的动力学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FOO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SNS,对照1组给予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对照2组给予针刺天枢、足三里、大肠... 目的观察骶神经刺激(SNS)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的动力学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FOO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SNS,对照1组给予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治疗,对照2组给予针刺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四个穴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水灌注式测压系统进行结直肠动力学检查,并对便秘症状进行评分。结果经过20 d治疗,治疗组动力学指标显著降低(P均<0.01),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组随访3个月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NS可增强FOOC患者的结直肠动力,提高感觉阈值,改善FOOC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刺激 出口梗阻型便秘 肛管直肠动力学
下载PDF
肛门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慢性肛裂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敬东 曾伊利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6期498-499,共2页
目的分析肛门括约肌侧位切除术对慢性肛裂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肛裂患者采取肛裂切除术(对照组,n=31)或肛门侧位切断术(观察组,n=33)治疗,观察不同手术对患者肛管、肛肠功能,疼痛评估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 目的分析肛门括约肌侧位切除术对慢性肛裂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肛裂患者采取肛裂切除术(对照组,n=31)或肛门侧位切断术(观察组,n=33)治疗,观察不同手术对患者肛管、肛肠功能,疼痛评估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后两组肛肠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管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疼痛评估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肛裂患者采用肛门侧位切断术进行治疗,有效减少并发症,缓解疼痛,改善肛肠动力学及肛管动力学,从而促进肛肠功能恢复,临床可进一步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肠动力学 肛管动力学 肛门括约肌 侧位切除术 肛裂
下载PDF
长强穴埋线对痔术后肛管直肠动力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春耕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年第9期785-786,共2页
目的:观察长强穴埋线对痔术后肛管直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采用传统的中医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水晶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长强穴埋线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于吲哚美辛栓纳肛治疗,观察2组肛管直肠动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 目的:观察长强穴埋线对痔术后肛管直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采用传统的中医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水晶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长强穴埋线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于吲哚美辛栓纳肛治疗,观察2组肛管直肠动力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容量阈值则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术后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容量阈值也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2组术后各项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长强穴埋线可明显减轻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恢复直肠动力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强穴 埋线 术后 肛管直肠动力学 并发症
下载PDF
依帕司他对糖尿病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丽华 林小红 朱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5期104-105,共2页
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3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1]。大肠功能异常或结肠无力是最常见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便秘。目前依帕司他(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村等人报道了依帕司他成功改善2型... 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3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1]。大肠功能异常或结肠无力是最常见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便秘。目前依帕司他(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已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村等人报道了依帕司他成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动力的病例[2],但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便秘 肛管直肠动力学 依帕司他
下载PDF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余洪敏 刘淑萍 +5 位作者 刘更 华雪君 卜秀焕 支建梅 李文静 王田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963-968,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落数及肛管直肠动力学影响。方法将94例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落数及肛管直肠动力学影响。方法将94例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营养状况指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肠道菌落数指标[双歧杆菌、肠杆菌、乳杆菌计数及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直肠初始阈值、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排便感觉阈值)、临床症状评分(排便困难、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和腹胀评分)、便秘评分系统(constipation scoring system,CSS)评分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C-QOL)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营养状况指标、SCFAs含量及双歧杆菌、乳杆菌计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肠杆菌计数、各项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各项临床症状评分、CSS评分及PAC-QOL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营养状况指标、SCFAs含量及双歧杆菌、乳杆菌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肠杆菌计数、各项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各项临床症状评分、CSS评分及PAC-QO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和临床症状,提升SCFAs含量,调节肠道菌落微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穴位贴敷法 便秘 脑梗死 肠道菌落微生态 肛管直肠动力学
下载PDF
电针八髎穴对不协调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宏标 彭昌能 +2 位作者 李国民 唐清珠 陈鸣旺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705-708,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八髎穴对不协调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符合诊断的不协调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个组,电针组(33例)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反馈组(33例)采用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在4个... [目的]探讨电针八髎穴对不协调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符合诊断的不协调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个组,电针组(33例)采用电针八髎穴治疗;反馈组(33例)采用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在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情况及克利夫兰便秘评分(CCCS)、ODS评分及便秘生活治疗量表(PAC-QOL)评分。[结果]治疗后,电针组与反馈组比较,CCCS评分、ODS评分及PAC-QO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电针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最大收缩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初始感觉阈值、最大容量感觉阈值各项数据明显改善,优于反馈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八髎穴治疗对不协调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相关,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八髎穴 不协调 功能性排便障碍 肛管直肠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