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的X线表现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健 梅海炳 +1 位作者 高军 高继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303-305,共3页
目的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internal anal sphincter achalasia,IASA)的X线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期间27例经临床确诊IASA患儿的钡剂灌肠X线影像资料,分析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形态,扩... 目的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internal anal sphincter achalasia,IASA)的X线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期间27例经临床确诊IASA患儿的钡剂灌肠X线影像资料,分析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形态,扩张程度,管壁边缘光整度。结果 27例患儿在钡剂灌肠时虽强烈哭闹但不见像同龄儿迅速排出稀钡液;25例患儿肛门管以上直肠或乙状结肠肠管扩张;22例患儿直肠管壁时而出现单发或多发局限性憩室样凸出影,时而凸出影消失管壁变平,其中有4例患儿沿肛门管两侧向下凸出。结论 X线检查对于诊断小儿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具有重要价值,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 X线诊断 钡剂灌肠造影
下载PDF
贲门失迟缓症患者应用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倩怡 阮巍山 +3 位作者 李杰峰 刘智尚 黎嘉妍 吴颖猛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9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失迟缓症(AC)患者应用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贲门失迟缓症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3例,对照... 目的探讨贲门失迟缓症(AC)患者应用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贲门失迟缓症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胸Heller术,观察组给予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Eckardt症状评分、食道静息压、食道松弛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3%稍高于对照组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Eckardt症状评分、食道静息压、食道松弛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术治疗AC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食管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迟缓 内镜 贲门括约肌切开术 疗效
下载PDF
老年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合并结肠巨大扩张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志威 赵利婷 陈友鹏 《新医学》 2017年第7期512-514,共3页
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以老年人群多见。该文报道了1例85岁男性患者,因反复腹胀2年、加重半个月入院,其腹部X线立位片示肠梗阻。腹部CT提示直肠以上结肠重度扩张,腹部明显积气,肛门镜进镜困难,进镜时患者肛门疼痛难忍,进镜后有大量粪水... 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以老年人群多见。该文报道了1例85岁男性患者,因反复腹胀2年、加重半个月入院,其腹部X线立位片示肠梗阻。腹部CT提示直肠以上结肠重度扩张,腹部明显积气,肛门镜进镜困难,进镜时患者肛门疼痛难忍,进镜后有大量粪水及气体排出。诊断为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合并肠梗阻,给予肛门镜排气后腹胀减轻,但症状反复,经内科保守治疗仍然反复腹胀,转至上级医院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随访示患者术后腹胀症状较前减轻,可正常排气,但仍需辅助扩张肛门方可排便。该例的诊治提示,对于腹胀明显而无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肛门触诊疼痛而无其他病变患者,要考虑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肛门内括约肌弛缓 结肠扩张
下载PDF
贲门失迟缓症临床分析57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鑫 尚占民 +2 位作者 黄皖农 裴艳香 高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2916-2919,共4页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食管体部和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动力学特征.方法:分析5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使用荷兰MMS多功能消化管测压仪测定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的LES长度、...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食管体部和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动力学特征.方法:分析5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使用荷兰MMS多功能消化管测压仪测定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的LES长度、压力和松弛率,以及食管体部蠕动波的类型和波幅.结果: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男女发病比率是1.1∶1,发病年龄25-60岁占80.5%,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吞咽困难,反食;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ES松弛率明显下降(41.5%±18.6%vs96.1%±2.5%,P<0.01),食管体部主要为非传导性同步收缩波(100%vs0,P<0.01),没有推进性蠕动;贲门失弛缓症组的LES长度、压力和食管体部蠕动波波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ES松弛率下降和食管体部的非推进性同步收缩波是贲门失弛缓症的特征性动力学表现,LES压力增高和食管体部蠕动波幅下降不是诊断的必备条件.本研究对于贲门失弛缓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迟缓 食管压力测定 下食管括约肌
下载PDF
严重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扩张术的护理
5
作者 王雪玲 《现代医药卫生》 2010年第9期1424-1424,共1页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不能正常松弛,致使食物不能入胃。临床上以间歇性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及胸骨下段疼痛为最常见症状。我院于2009年6月12日收治1例特别严重贲门失迟缓症患者,并在胃...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不能正常松弛,致使食物不能入胃。临床上以间歇性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及胸骨下段疼痛为最常见症状。我院于2009年6月12日收治1例特别严重贲门失迟缓症患者,并在胃镜下行球囊扩张术。针对其严重性,我们采取特殊有效的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护理方法 气囊扩张术 食管下端括约肌 运动障碍性疾病 贲门迟缓 食物反流 2009年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苗慧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7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A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Heller术治疗,研究组采用POEM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食管管腔扩张直径、... 目的: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A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Heller术治疗,研究组采用POEM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食管管腔扩张直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LES松弛率、AC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LES静息压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食管管腔扩张直径和LES松弛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两组Eckardt和GerdQ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术治疗AC患者可降低术后LES静息压、Eckardt评分和GerdQ评分,效果优于Heller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迟缓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 Eckardt评分 GerdQ评分
下载PDF
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治疗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 被引量:2
7
作者 冯杰雄 翁一珍 +2 位作者 王果 魏明发 韩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8-149,共2页
目的评价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6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表现、钡剂灌肠X线检查、直肠肛管测压及黏膜乙酰胆碱酯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并对所有患儿进行远期随访。结果本组患儿均表现为顽固性便... 目的评价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6例该病患儿的临床表现、钡剂灌肠X线检查、直肠肛管测压及黏膜乙酰胆碱酯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并对所有患儿进行远期随访。结果本组患儿均表现为顽固性便秘 ,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无狭窄段 ,直肠肛管松弛反射消失 ,黏膜活检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阴性 ,术后病理检查肌丛中有神经节细胞。患儿术后均顺利出院 ,并随访 2~ 7年 ,均能自行排便、控便。结论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可取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 外科治疗 肛门内括约肌弛缓 小儿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5
8
作者 朱丽梅 黄佳洁 +1 位作者 任燕 李媛媛 《现代医学》 2016年第8期1164-1165,共2页
目的:探讨行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的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实施POEM手术的患者予以完善术前准备、强化术中配合,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等围术期护理。结果:18例患者POEM术顺利,术后当... 目的:探讨行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的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实施POEM手术的患者予以完善术前准备、强化术中配合,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等围术期护理。结果:18例患者POEM术顺利,术后当天患者即下床行走,第2天顺利进食流质,第4天开始进食半流质,平均住院5~7 d。与术前相比,吞咽困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6个月,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为(10.4±1.2)mm Hg,明显低于术前的(20.6±2.1)mm Hg,平均体重比术前增加(5.6±1.9)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EM术是一项新开展的高难度微创手术,护士为患者实施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 贲门迟缓 围手术期 护理
原文传递
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9
9
作者 于磊 李建业 +3 位作者 王天佑 丁燕 张云峰 李飞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5-276,共2页
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通过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减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解除梗阻,但其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此病。我们通过对216例贲门失迟缓症病人术后5年以上的随访追踪,对改良Heller手术远期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改良HELLER手术 贲门弛缓 远期疗效 手术治疗 贲门迟缓 食管下段 括约肌张力 肌层切开
原文传递
肉毒毒素治疗消化道痉挛性疾病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文徽 刘庆森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47-149,共3页
目的: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α运动神经元的传递,引起横纹肌肌力减弱,抑制副交感和胆碱能节后交感神经元乙酰胆碱释放,故可对消化道平滑肌痉挛起抑制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8-0... 目的: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α运动神经元的传递,引起横纹肌肌力减弱,抑制副交感和胆碱能节后交感神经元乙酰胆碱释放,故可对消化道平滑肌痉挛起抑制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8-01/2003-12的关于肉毒毒素的文章,检索词包括Botulinumtoxin;achalasia;chronicanalfissure;Anismus;constipation等,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肉毒毒素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胃肠领域中的应用适应症、毒副作用相关的研究原著。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肉毒毒素在胃肠领域中主要适应症有贲门失弛缓症、迷走神经切断术后难治性幽门痉挛、先天性胃麻痹、Oddis括约肌功能失调、出口梗阻型便秘、慢性肛裂、肛门痉挛等。尤其在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中,肉毒毒素注射与气囊扩张和食管下括约肌切开相比较,显示了各自的优缺点。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7篇关于肉毒毒素的研究原著,涉及肉毒毒素分子结构的9篇,作用机制的17篇,胃肠领域中应用适应症的65篇,与毒副作用相关的6篇,符合纳入标准30篇,排除67篇。实际分析15篇。结论:括约肌内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短期效果已经得到肯定,对其他胃肠动力性疾病,如弥漫性食管痉挛,Oddis括约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治疗 消化道 痉挛性疾病 贲门弛缓 ODDIS括约肌 神经肌肉接头处 Medline chronic 出口梗阻型便秘 胃肠动力性疾病 弥漫性食管痉挛 迷走神经切断 肉毒毒素注射 毒素分子结构 作用机制 毒副作用 肛门痉挛 细菌外毒素
下载PDF
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露 魏绪霞 徐俊杰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4-237,共4页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又称为贲门痉挛、巨食管,主要特征为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压及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等.Willis于1674年首次报道本病[1],并描述为"食物阻塞食管".1929年H...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又称为贲门痉挛、巨食管,主要特征为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高压及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等.Willis于1674年首次报道本病[1],并描述为"食物阻塞食管".1929年Hurst首次提出AC这个概念[1].此疾病在儿童少见,5岁以下发病率更低,其中男孩多见.国外资料报道,小于16岁的青少年中约为每年0.18/10万[2],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升高趋势[2-4].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1990-2007年共收治AC患者80例,其中1- 14岁者16例,占20%.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餐后反食及一些非典型症状,如反复肺部感染、夜间咳嗽、误吸、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3-5],临床易误诊.目前该病的治疗旨在降低LES压力、缓解患者症状,其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现对儿童AC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弛缓 儿童 食管下端括约肌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非典型 临床表现 反复肺部感染 生长发育迟缓
原文传递
胃肠动力紊乱及诊断性检查概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Ann Ouyang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胃肠动力 括约肌 肛门直肠压力 贲门弛缓 诊断性 食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