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在肝内肿块型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张硕 孙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00-103,共4页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是一种源自肝内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佳。MRI检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软组织对比,准确显示肿瘤的结构,并呈现出与胆管及邻近结构的关系。这种成...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是一种源自肝内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佳。MRI检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软组织对比,准确显示肿瘤的结构,并呈现出与胆管及邻近结构的关系。这种成像技术能够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侵袭性以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在IMCC的诊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对IMCC组织学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MRI联合影像组学也开始在IMCC的诊治中发挥作用。本文对MRI检查在IMCC的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下载PDF
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2
作者 解传永 薛冰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8期2078-2081,2085,共5页
目的探讨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取96例硬化型肝癌患者及194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分析影像学检查中的强化特征。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 目的探讨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取96例硬化型肝癌患者及194例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分析影像学检查中的强化特征。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Eli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肝细胞抗原(Hep Par 1)、细胞角蛋白(CK)19、CK17表达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免疫组化相关指标对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硬化型肝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率均低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病毒性肝炎、病灶靠近肝脏边缘患者比例均高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典型强化率分别为60.42%、61.86%,二者非典型强化表现存在部分重合,但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非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特征性更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硬化型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GPC3、Hep Par 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CK19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PC3+Hep Par 1+CK19联合检测诊断硬化型肝癌的AUC为0.942(95%CI:0.900~0.977),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动态增强均为典型强化时,难以进行鉴别诊断;当为非典型强化时,肝内肿块型胆管癌表现更为复杂,部分具有特征性,而硬化型肝癌表现较为单一,可进行鉴别诊断;GPC3、Hep Par 1、CK19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 影像学特征 免疫组化法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肝内肿块型胆管癌微血管侵犯术前预测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涛 高知玲 +6 位作者 高雨佳 贾晶 孙文杰 杨冠华 邱海静 邓林 陈勇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7期671-676,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MCC)微血管侵犯(MVI)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IMCC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VI(+)组和MVI(-)组,对MVI相关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MCC)微血管侵犯(MVI)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IMCC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VI(+)组和MVI(-)组,对MVI相关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56例IMCC患者中MVI(+)组14例,MVI(-)组42例,肿瘤直径较大、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较高与MVI有关(P<0.05),其中较高的ADC值是IM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预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P<0.05),ADC值最佳临界值1.46×10^(-3) mm^(2)·s^(-1),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3.8%。结论较高的ADC值可作为预测IMCC患者发生MVI的独立预测指标,术前IMCC患者的DWI影像学特征对于预测MVI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 微血管侵犯 磁共振功能成像
下载PDF
增强MRI扫描鉴别伴肝硬化IMCC及HCC的价值
4
作者 吴建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0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鉴别伴肝硬化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MCC)及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兴化市中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32例HCC患者和28例IMCC患者,均于病理检查前行增强MRI扫描,观察并比... 目的:分析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鉴别伴肝硬化肝内肿块型胆管癌(IMCC)及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兴化市中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32例HCC患者和28例IMCC患者,均于病理检查前行增强MRI扫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MRI征象、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因素对HCC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包膜征、DWI靶征、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边缘形态、信号、血流灌注异常、动脉期及门脉期强化特征、病灶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膜征、DWI靶征和ADC值预测HCC的AUC分别为0.670、0.759和0.775,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15,预测HCC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82.14%,联合预测因子AUC高于单独指标(P<0.001)。结论:包膜征、DWI靶征和ADC值可用于鉴别诊断HCC与IMCC,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磁共振成像 硬化 细胞癌 肝内肿块型胆管癌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