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密肝切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周璐 乔静怡 金若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2-1295,共4页
精密肝切片是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体外研究方法。该技术是介于器官与细胞水平之间的体外培养技术,可包含肝组织内的所有类型的细胞,保存完好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的程度上模拟了体内的肝环境,有利于观察细胞基质和细胞间的相互... 精密肝切片是近年来迅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体外研究方法。该技术是介于器官与细胞水平之间的体外培养技术,可包含肝组织内的所有类型的细胞,保存完好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的程度上模拟了体内的肝环境,有利于观察细胞基质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外源性物质的代谢情况,可同时观察代谢酶的区域性分布和肝脏中各类型细胞的相互作用。此外在毒理学方面可以通过检查培养基中酶含有量的变化,结合肝切片的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肝毒性的特点和机制。本文对精密肝切片的特点及其在药物代谢、毒理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供药物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 精密肝切片技术 药物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 毒理学
下载PDF
精密肝切片技术用于氯化镉肝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杨哲琼 彭仁琇 +1 位作者 奚瑾磊 吴俊燏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2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氯化镉 毒作用 谷胱甘肽 药物代谢 精密肝切片技术 体外实验
下载PDF
精细肝切片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哲琼 彭仁琇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精细肝切片技术 药物代谢 应用 药理研究
下载PDF
肝切片技术及其在药物毒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刁天喜 薛俊峰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7年第6期350-355,共6页
由于 Krumdieck组织切片机的问世和动态培养体系的发展 ,使精密肝切片技术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尤其在药物代谢研究中有着其他体外方法 (肝细胞培养、器官灌流、微粒体制备 )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本文介绍了肝切片的技术... 由于 Krumdieck组织切片机的问世和动态培养体系的发展 ,使精密肝切片技术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尤其在药物代谢研究中有着其他体外方法 (肝细胞培养、器官灌流、微粒体制备 )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本文介绍了肝切片的技术、制备、培养系统、特点以及在药物毒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片技术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下载PDF
精密肝切片技术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安君艳 陈秀丽 张晓岚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9-951,共3页
精密肝切片(precision-cutliverslice,PCIS)技术是一种介于器官与细胞水平间的肝脏体外实验技术,由于其切片技术相对简单,无需使用胶原酶,且能够较完整保存正常组织结构、细胞联系及细胞极性(polarityofhepaticcell),因而能最... 精密肝切片(precision-cutliverslice,PCIS)技术是一种介于器官与细胞水平间的肝脏体外实验技术,由于其切片技术相对简单,无需使用胶原酶,且能够较完整保存正常组织结构、细胞联系及细胞极性(polarityofhepaticcell),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模拟在体状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物(或毒物)代谢、氧化应激、种属间药物作用差异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PCLS技术因其在研究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肝纤维化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受到愈来愈广泛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 星状细胞 激活 精密肝切片技术
原文传递
醋氨酚所致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的建立及CYP2E1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婧婷 汪晖 +3 位作者 潘晓靓 鄢友娥 郭喻 张本坚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建立醋氨酚所致肝切片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讨CYP2E1活性变化对肝损伤的调节作用,为研究和筛选肝保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PCLS,建立培养系统。将终浓度为500μmol/L的醋氨酚分别与... 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建立醋氨酚所致肝切片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讨CYP2E1活性变化对肝损伤的调节作用,为研究和筛选肝保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振荡切片机制备PCLS,建立培养系统。将终浓度为500μmol/L的醋氨酚分别与切片共孵育0、2、4、6h,测定培养基和切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体给予不同剂量(0.25、0.5、1.0g/kg)的CYP2E1诱导剂乙醇,每天一次,连续3d。末次给药8h后处死动物,取其肝脏制备PCLS,再与500μmol/L醋氨酚共同孵育6h,检测ALT和LDH漏出率。正常PCLS与不同浓度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盐(DDTC,CYP2E1抑制剂)(5、10、20μmol/L)、500μmol/L醋氨酚共同孵育6h,检测ALT和LDH漏出率。结果:与常规培养组比较,醋氨酚孵育4、6h组的GST和LDH漏出率显著升高(P<0.01)。与醋氨酚模型对照组比较,乙醇中、大剂量组LDH漏出率和小、大剂量组ALT漏出率皆升高(P<0.01,P<0.05);DDTC各浓度组ALT漏出率则降低(P<0.05)。结论:PCLS与500μmol/L醋氨酚共孵育4h即能成功地建立体外肝切片损伤的模型。抑制CYP2E1活性可能对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而上调CYP2E1活性则可能加重醋氨酚所致的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E1 乙醇 醋氨酚 精密肝切片技术 损伤
下载PDF
吲哚-3-原醇对乙醛所致精密肝切片中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武晓茜 汪晖 廖长秀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1-445,共5页
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研究吲哚-3-原醇(I3C)对乙醛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00~800μmol.L-1的I3C及700μmol.L-1乙醛与PCLS共同孵育6h,免疫组化法分析肝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并检测培养... 目的利用精密肝切片(PCLS)技术,研究吲哚-3-原醇(I3C)对乙醛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00~800μmol.L-1的I3C及700μmol.L-1乙醛与PCLS共同孵育6h,免疫组化法分析肝切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并检测培养液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量及组织丙二醛(MDA)和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200~800μmol.L-1I3C可不同程度的减少乙醛激活的HSCs,并可明显降低乙醛升高的培养液中GST、LDH活性和肝组织中MDA和Hyp含量(P<0.05或P<0.01),呈良好的浓度依赖性。I3C给药组与乙醛对照组比较,培养液中TGF-β1含量降低(P<0.01),MMP-1/TIMP-1蛋白表达比值升高(P<0.01)。结论I3C能有效拮抗乙醛所致的HSCs活化,其机制与降低细胞氧化应激和促进基质胶原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3-原醇 乙醛 精密肝切片技术 星状细胞 激活
下载PDF
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鹏 汪静 +3 位作者 张红盼 吴玥 刘刚 周本宏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703-2707,共5页
目的:为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代谢""体外肝代谢""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 目的:为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代谢""体外肝代谢""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_(450)酶系""Drug metabolism""Liver metabolism in vitro""Metabolism of liver microsome in vitro""Liver perfusion technique""Liver biopsy technique""Recombination genetic cytochrome P_(450)"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96年10月-2017年4月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英文文献220余篇、中文文献75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30篇。常见的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灌流技术、肝组织切片技术、基因重组P_(450)酶系等。药物体外肝代谢不能全面反映体内药物的综合代谢情况,与体内的真实代谢情况存在差异,今后需结合体内实验等方法来完善药物在体内外的药物代谢转运研究;目前肝灌流技术和基因重组P_(450)酶系等体外肝代谢研究方法对设备、实验操作成本、数据处理技术等要求较高,其运用和推广仍然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今后需建立简单、快速、经济、高效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代谢 微粒体体外温孵法 细胞体外温孵法 灌流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基因重组P450酶系 新药开发
下载PDF
科技动态
9
《农家致富》 2015年第7期19-19,共1页
新发明:固定鱼类新鲜肝组织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匈鱼类免疫药理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发明的"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鱼类新鲜肝组织的固定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的主要内容包括:配置浓度为10~50... 新发明:固定鱼类新鲜肝组织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匈鱼类免疫药理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发明的"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鱼类新鲜肝组织的固定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的主要内容包括:配置浓度为10~50克/升的琼脂糖溶液,将所述琼脂糖溶液放置于容器中,待温度降至10~60℃时,将采集的鱼类新鲜肝组织放置其中,然后等琼脂糖溶液完全凝固,即实现了对鱼类新鲜肝组织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脂糖溶液 精密肝切片技术 发明专利授权 免疫药理学 联合实验室 科技动态 免耕播种机 马铃薯新品种 微型薯 烟碱类杀虫剂
下载PDF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探索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敏 刘婷 +6 位作者 冯伟红 回连强 李娆娆 刘晓谦 陈安家 李春 王智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89-1296,共8页
通过观察何首乌中蒽醌类成分对Hep G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通过精密肝切片技术对细胞毒成分进行验证,探讨何首乌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运用MTT法检测何首乌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柰类共11个单体成分对Hep G2细胞的毒性。将有明确细胞毒... 通过观察何首乌中蒽醌类成分对Hep G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通过精密肝切片技术对细胞毒成分进行验证,探讨何首乌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运用MTT法检测何首乌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柰类共11个单体成分对Hep G2细胞的毒性。将有明确细胞毒的成分与大鼠肝切片共同培养6 h后制备肝组织匀浆,通过BCA法测定匀浆液中蛋白含量,连续监测法测定并计算每1μg蛋白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G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以考察这些成分对肝组织的毒性作用。细胞试验结果显示,只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显示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其IC50分别为71.07,125.62,242.27,402.32μmol·L-1,而其他7个化合物的毒性很小。肝切片试验结果显示,大黄酸4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1),1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5);随药物浓度增大,肝切片中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显示有一定的量毒关系。大黄素400μmol·L-1组可引起肝切片ALT,GGT,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1)。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8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1或P〈0.05),200μmol·L-1组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著升高(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肝切片中ALT,AST,LDH漏出率呈升高趋势,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此外,浓度为800μmol·L-1的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还可使肝切片MTT还原能力显著下降(P〈0.01)。结果提示,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只有在高浓度(≥400μmol·L-1)时才可能对肝组织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但是,据文献报道这3个成分的体内暴露水平都很低,要达到毒性浓度(400μmol·L-1或800μmol·L-1)的暴露水平,转化为健康成人至少分别需要单次口服4 898,339,5 581 g的何首乌药材,这与何首乌的临床使用剂量(生首乌3~6 g,制首乌6~12 g)相差甚远,因此,"蒽醌类成分是何首乌肝毒性成分"这一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蒽醌类成分 细胞毒性 精密肝切片技术 毒性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