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翔 白人驹 +2 位作者 孙浩然 于铁链 王永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 分析 18例肝内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PS)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研究其与DSA表现的相关性 ,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  18例APS中 ,13例为肝细胞癌 (HCC) ,2例单纯肝硬化 ,1例HCC术后肝内多发转移 ,1例肝脓肿... 目的 分析 18例肝内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PS)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 ,研究其与DSA表现的相关性 ,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  18例APS中 ,13例为肝细胞癌 (HCC) ,2例单纯肝硬化 ,1例HCC术后肝内多发转移 ,1例肝脓肿穿刺治疗后 ,1例肝脏无明确病变。 18例APS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 ,其中 7例还进行了DSA检查。结果  18例APS中 ,17例的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三型 :(1)门静脉三级 (亚段 )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 (Ⅰ型 ) 11例 ;(2 )肿瘤 /病变周围肝实质提早强化 (Ⅱ型 ) 6例 ;(3)肝脏边缘结节形、楔形提早强化区 ,且其邻近无占位性病变 (Ⅲ型 ) 3例。另有 1例CT未发现确切APS征象。 7例APS在DSA动脉期表现为 :门静脉三级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 (Ⅰ型 ) 1例 ;门静脉三级以下分支提早显影 ,且迂曲、增粗 (Ⅱa型 ) 6例 ;呈“双轨征”表现 (Ⅱb型 ) 4例 ,其中包括CT上无APS表现的 1例。结论 APS的病因中 ,HCC是最主要的 ,其他原因还有肝硬化、医源性肝损伤以及不明原因者。跨血管、跨肝窦、跨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癌、肝硬化APS形成的主要机制。APS的CT和DSA表现并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CT 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细胞癌 硬化 脓肿
下载PDF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光华 于红 +3 位作者 李惠民 董伟华 韩希年 周文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90-694,共5页
目的 探讨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rterioportal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 ,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 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 ,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 ,对比剂注... 目的 探讨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rterioportal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 ,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 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 ,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 ,对比剂注射流率 3ml/s ,剂量 90ml;动脉期延迟 2 5~ 2 8s,门脉期 5 0~ 5 5s ,实质期 3~ 5min。其中 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 12 7例 ,其中 75例容积成像 (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 139例 ,其中单发 94例 ,2~ 3处 4 0例 ,弥漫性 5例 ;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 ,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 90例原发肝癌及 16例转移瘤中 ,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 6 7例 ,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 ,实质期呈低密度 ,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 4型 :即中央型 (6 0例 ) ,周围型 (32例 ) ,混合型 (5 6例 )和弥漫型 (5例 )。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 ,原发性肝癌是最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多层螺旋CT APS诊断 原发性
下载PDF
射频消融在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沈新颖 张彦舫 +5 位作者 孔健 窦永充 李勇 蔡进中 何凡 陈旭东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4例肝癌合并APS患者,针对APS和肿瘤行射频消融治疗,2周后行肝增强CT或MRI扫描并行TACE治疗。比较肿瘤消融、坏死效果及APS分流道封闭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对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4例肝癌合并APS患者,针对APS和肿瘤行射频消融治疗,2周后行肝增强CT或MRI扫描并行TACE治疗。比较肿瘤消融、坏死效果及APS分流道封闭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5例中央型APS完全消失4例,分流减少8例,3例无明显变化;10例肝段型APS,有3例术后APS消失,5例好转,2例无变化;周围型9例,术后消失5例,好转4例。38个消融病灶中,完全坏死11个病灶,14个病灶坏死面积超过50%,坏死50%以下有8个病灶,4个病灶RFA术后强化面积无变化,1个病灶进展。术后随访3~12月,3、6、9、12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94.1%、82.4%、73.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TACE是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射频消融 细胞 经皮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欧阳墉 欧阳雪晖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12期1019-1023,共5页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栓塞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练贤惠 李晓晖 +2 位作者 张德葵 吴细群 关守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80-180,共1页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栓塞术 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不良反应 并发症
下载PDF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文莲 罗光华 +5 位作者 罗明贤 陆从容 王俊波 李丹 唐德秋 刘进才 《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66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48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44例,单纯性肝硬化3例,1例无明显肝脏异常。44例HCC均作...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诊断能力、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660例患者进行了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发现48例APS,其中肝细胞癌(HCC)44例,单纯性肝硬化3例,1例无明显肝脏异常。44例HCC均作过DSA检查,以DSA诊断APS为标准,对照分析MSCT诊断APS的能力及APS的CT特征。结果44例HCC在MSCT增强动脉期均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MSCT增强表现分为:中央型(32例):(1)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第1级分支提早显影;(2)肝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内及其周围有网状动脉显影(滋养动脉);(3)肝动脉期可见门静脉管壁强化与低密度门静脉瘤栓形成“门静脉铸形”。周围型(12例):(1)肝动脉期肿瘤所在肝叶的非癌变肝实质、肿瘤外周和肝叶边缘出现楔形或片状强化区,门静脉期该区域密度与其他部位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2)肝动脉期门静脉分支呈线条状显影且与肝动脉伴行,即“轨道征”;(3)肝动脉期肿瘤内门静脉提早显影。结论MSCT诊断APS的准确性可与DSA相比。MSCT血管成像(MSCTA)对APS的诊断可望取代DSA。APS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多层螺旋CT诊断 MSCT诊断 动脉 CT血管成像 增强表现 APS DSA检查 DSA诊断 门静脉主干 门静脉瘤栓 门静脉分支 诊断能力 临床意义 形成机制 增强检查 细胞癌 脏异常 CT特征 对照分析 阳性征象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7
作者 唐德秋 罗光华 李青春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结果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35例HCC患者中,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为三型:(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20例。(2)肿瘤同侧肝叶门静脉(2级或2级以远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7例。(3)肿瘤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8例。结论经血管、经肝窦、经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细胞癌APS形成的主要机制。多层螺旋CT诊断HCC合并APS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
8
作者 陈炳辉 谢佩怡 +3 位作者 谢斯栋 全力 朱俊颖 孟晓春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202-206,共5页
目的分析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1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例肝移植术后受体在术后CT随访中发现重度非肿瘤性APS。结合其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临床转归,回顾性分析2例患... 目的分析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1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例肝移植术后受体在术后CT随访中发现重度非肿瘤性APS。结合其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临床转归,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移植肝CT征象及其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2例患者增强CT检查均见门静脉一级分支及其远侧分支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近侧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伴动脉期周围肝实质显著的一过性强化。病例1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反向,肝穿活检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病灶超声随访中发现肝门部胆管血供欠佳。经抗炎、抗排斥等治疗后,CT检查发现肝内APS消失,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恢复,胆道血供恢复。病例2为极重度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导致的医源性APS,1年后复查发现仍存在APS,同时出现显著的缺血性胆管炎表现。结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也可能为高流量APS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肝动脉血分流到门静脉系统,不仅可能导致门静脉高压症,还可能引起移植肝胆道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下载PDF
三丙烯微球夹心疗法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型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钟立清 李瑞斌 +2 位作者 徐寅翀 王勇 刘楠楠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夹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型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1例存在中、低流量APS的HCC患者,先采用三丙烯微球栓行APS封堵后,用化疗药物及碘油混合乳剂行化疗及栓塞治疗,再用三丙烯... 目的探讨三丙烯微球夹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型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1例存在中、低流量APS的HCC患者,先采用三丙烯微球栓行APS封堵后,用化疗药物及碘油混合乳剂行化疗及栓塞治疗,再用三丙烯微球栓进行肿瘤供血血管栓塞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果栓塞后1个月及其后复查显示APS明显改善,封堵有效率100%。CT影像显示肿瘤明显好转(原发肿块缩小>75%)2例,好转(原发肿块缩小75%~30%)5例;明显好转+好转占总病例数63.6%。生存率>1年者10例(90.9%)。结论三丙烯微球夹心TACE介入治疗APS型肝细胞癌,可以有效封堵APS,顺利实施TACE。三丙烯微栓球栓塞性能优越,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微球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细胞肿瘤 栓塞疗法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10
作者 朱康顺 单鸿 +5 位作者 关守海 姜在波 李征然 黄明声 孟晓春 康庄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合并近端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rterioportal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 ,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比较 ,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 8例HCC患者...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合并近端肝动脉 门静脉分流 (arterioportal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 ,并与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比较 ,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6 8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 ,间隔时间为 3~ 15d。其中 ,巨块型 37例 ,结节型 10 2例 ,弥漫型 2 9例。以DSA诊断近端APS为标准 ,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近端APS的能力及近端APS的CT表现特征。近端APS的诊断不包括肝段或亚段的外周APS。结果  16 8例HCC患者 ,42例 ( 2 5 0 %)DSA证实为合并近端APS ,此 42例均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近端APS相关的阳性征象 ;另外 ,CT还发现 6例假阳性患者 ,其中 2例门静脉显影密度低于主动脉增强密度。CT诊断近端AP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 0 0 %、95 2 %、96 4%、87 5 %和 10 0 0 %。 42例近端APS患者中 ,CT与DSA显示APS范围 (门静脉主干、左右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显影 )相符的患者有 35例( 83 3 %) ,对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影的符合率达 90 5 %。CT上近端APS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主干和 (或 )左右支提早显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α-氰丙烯酸正丁酯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凯 王茂强 +2 位作者 李彩霞 樊庆胜 段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HAPS)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肝癌伴HAPS的患者以NBCA栓塞瘘口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部分闭合,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瘘口栓... 目的:评价应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治疗肝癌高流量动脉-门静脉分流(HAPS)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对12例肝癌伴HAPS的患者以NBCA栓塞瘘口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部分闭合,1例因不良反应终止瘘口栓塞。结论:应用NBCA治疗高流量HAP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氰丙烯酸正丁酯 细胞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并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兵 程永德 +2 位作者 詹迎江 陶正龙 王咏梅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28,共2页
随着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的推广,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AVS)这一现象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初期因考虑到其易发生门静脉或肺动脉栓塞而被列为TACE治疗禁忌证,部分患者因此丧失了治疗机会。AVS可分为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HVS)... 随着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TACE)的推广,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AVS)这一现象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初期因考虑到其易发生门静脉或肺动脉栓塞而被列为TACE治疗禁忌证,部分患者因此丧失了治疗机会。AVS可分为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HVS)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VS),其中APVS占AVS的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原发性 介入治疗 中央型 TACE治疗 介入化疗栓塞术 静脉分流 动脉栓塞 AVS 禁忌证
原文传递
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功能性分流的诠释 被引量:4
13
作者 欧阳墉 欧阳雪晖 +1 位作者 张学军 朝鲁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57-563,共7页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由于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器质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organic IHAPVSs或O-IHAPVSs),如伴发于进展期肝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的O-IHAPVSs以及伴发于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肝脏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等的O-IHAPVSs。在F-IHAPVSs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向肝性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所形成的F-IHAPVSs,其形成机制分为3类:经肝窦性,如伴发于肝硬化的F-IHAPVSs;窦后性,如伴发于布加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F-IHAPVSs;窦前性,如伴发于胃肠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F-IHAPVSs。另一种F-IHAPVSs常见于一些原发性肝动脉血流增多的肝脏疾患,如伴发于富血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和肝胆炎性病变等的IHAPVSs,皆归之于F-IHAPVSs范畴;然而,此类F-IHAPVSs的形成机制是随其基础疾病而不同。临床上,依据下列3个要点可作出FIHAPVSs的影像诊断:1首先是伴有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的各种肝脏疾病(已如上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皆已经被排除;2肝动脉DSA动脉期像上显示门静脉早显的特征性表现;或(和)3肝脏CT/MR动态增强成像动脉期像上显示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特别是如同时见到门静脉早显,则可确认为F-IHAPVSs无疑。但是,在鉴别诊断上,F-IHAPVSs必须仔细地与O-IHAPVSs、肝脏迷走静脉或体循环的异常向肝性引流静脉等所引起的局部肝实质灌注作鉴别;此外,伴发于肝硬化的小THPE如呈现为孤立小结节状时,则需谨慎地与小的肝细胞癌灶作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诊断显像
下载PDF
肝血管瘤合并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一例
14
作者 谢伶俐 梁斌 +2 位作者 苏扬波 李学文 郑传胜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88-888,共1页
患者女,65岁。因"上腹部不适半月"就诊。患者自诉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外院超声提示肝左叶实性占位性病变。入院体检:剑突下8 cm可触及肝下缘,质软,边缘光整,伴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关键词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血管瘤 中央型 上腹部不适 占位性病变 实验室检查 入院体检 左叶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文莲 罗光华 +3 位作者 李丹 罗明贤 王俊波 陆从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TTPV)的发生机制与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的关系,评价MSCT在诊断TTPV中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68例HCC患者进行肝脏MSCT动态增强检查,共发现56例TTPV,结合DSA表现综合分析。结果56例TTPV患者在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形”、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以及肝脏灌注异常等。有3例TTPV在DSA上显示不明显。结论MSCT可判断TTPV的发生机制、供血来源及血供的丰富程度、栓子的良恶性及范围、有否合并APS及分流量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TTPV的MSCT诊断对指导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癌栓 多层螺旋CT诊断 临床意义 细胞癌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CT动态增强扫描 门静脉内癌栓 脏灌注异常 周围组织结构 MSCT诊断 发生机制 DSA表现 门静脉扩张 增强表现 增强检查 综合分析 阳性征象 充盈缺损 供血动脉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 被引量:4
16
作者 阎文颖 张在人 +1 位作者 王淑红 张金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例均采用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完成动脉期、门脉期三维重建,分析肝动-静...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例均采用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完成动脉期、门脉期三维重建,分析肝动-静脉瘘的增强特征及其合并门静脉癌栓的CT表现。结果: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中巨块型8例、结节型4例和弥漫型1例。肝癌合并主干型肝动静脉瘘9例、末稍型3例和混合型2例。13例中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显影密度大于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7例,门静脉左右分支的显影密度大于门静脉主干3例。结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有特征性的MCCT表现,MS能正确诊断并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MSCT
下载PDF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飞 赵心明 李忱瑞 《当代医学》 2009年第5期113-115,共3页
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 shunt,HAVS)是肝动脉与门静脉、肝动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通路,多见于肝癌,发生率为14%~63.2%^[1-3]。也可见于外伤、肝血管瘤、肝硬化、肝穿刺活检、肝脓肿、布加综合症等... 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 shunt,HAVS)是肝动脉与门静脉、肝动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通路,多见于肝癌,发生率为14%~63.2%^[1-3]。也可见于外伤、肝血管瘤、肝硬化、肝穿刺活检、肝脓肿、布加综合症等疾病。肝动静脉分流分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y—portal Venous Shunt,APS)和肝动脉一肝静脉分流(artery—hepatic veinshunt,AHVS),前者更常见。肝APS可引起或加重门脉高压症状,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严重者可危急生命;HAVS可增加肿瘤细胞经门脉、肝静脉向远处器官扩散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分流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 介入治疗 影像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 门脉高压 穿刺活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