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探析
1
作者 王雪峰 胡晓丽 《中医儿科杂志》 2005年第2期 6-7,共2页
从中医角度分析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明确其诊断.指出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强脾弱证,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开辟治疗脑性瘫痪的新途径,有利于规范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常规和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加快脑瘫患儿的... 从中医角度分析小儿脑瘫的病因病机,明确其诊断.指出痉挛型脑瘫的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肝强脾弱证,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开辟治疗脑性瘫痪的新途径,有利于规范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常规和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加快脑瘫患儿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脑性瘫痪 痉挛型 中医 肝强脾弱证
下载PDF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茂清 付建英 +4 位作者 彭志勇 钟俊杰 罗杰 许梓荣 徐碧红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8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脑瘫肝强脾弱证的8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 脑性瘫痪 肝强脾弱证 儿童
下载PDF
“脊背六法”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贺萍 王艳 覃蓉 《中医儿科杂志》 2022年第5期81-85,共5页
目的观察“脊背六法”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 目的观察“脊背六法”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Bobath法治疗,治疗组给予运动疗法和脊背六法推拿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治疗前(T_(0))和治疗后1个月(T_(1))、2个月(T_(2))、3个月(T_(3))的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ROM)(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和运动功能。结果2组T_(0)时下肢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_(1)时2组间及组内下肢肌张力改善均不明显,与同组T_(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2组下肢肌张力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同组T_(1)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T_(3)时2组下肢肌张力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同组T_(2)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T_(0)时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T_(1)时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ROM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治疗组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ROM明显升高,与同组T_(0)、T_(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ROM变化不明显(P>0.05);与同组T_(2)时比较,T_(3)时2组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ROM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2组T_(0)时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_(1)时2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有所升高,但与同组T_(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2组上述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同组T_(0)、T_(1)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T_(3)时2组上述评分亦明显升高,与同组T_(2)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脊背六法”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肝强脾弱证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ROM,提高患儿运动水平,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痉挛型脑瘫 肝强脾弱证 小儿推拿 “脊背六法”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王雪峰采用输合配穴针刺疗法从疏肝健脾论治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 被引量:17
4
作者 沈红岩 张程 +1 位作者 贾广良 王雪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915-919,共5页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脑性瘫痪的最常见的类型。肌张力增高为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特征,可以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同时也是影响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关键问题。王雪峰教授认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属于中医"五迟"、"...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脑性瘫痪的最常见的类型。肌张力增高为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特征,可以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同时也是影响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关键问题。王雪峰教授认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属于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证属肝强脾弱证,治疗当"抑木扶土",采用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多选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的输合穴,以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肘膝以下异常姿势,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针刺疗法 肝强脾弱证 输合配穴 王雪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