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鼠模型的改良 被引量:8
1
作者 宣佶 田耀洲 +3 位作者 曹鹏 胡春萍 蔡雪婷 张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57-61,F0003,共6页
目的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对经典结扎胆总管(BDL)复制模型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方法 80只SD雄性成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只、B组40只,分别运用胆总管结扎法和肝门部肝总管缝扎法先后两次造模,各取其中10只为假手术组进行对照... 目的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对经典结扎胆总管(BDL)复制模型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方法 80只SD雄性成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只、B组40只,分别运用胆总管结扎法和肝门部肝总管缝扎法先后两次造模,各取其中10只为假手术组进行对照,术后1周眼眶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术后4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脏组织α-SMA和CK-19表达水平。结果两种方法均表现出明显肝功能损害;标本胆小管增生明显,肝脏假小叶形成,达到早期肝硬化,肝脏α-SMA和CK-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胆总管结扎组死亡率为66.7%,肝门部肝总管缝扎组死亡率为26.7%。结论肝门缝扎法可成功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鼠模型,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死亡率,提高模型质量及实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管 门部肝总管缝扎 胆汁淤积性硬化 模型 大鼠
下载PDF
三种术式大鼠肝外型胆汁淤积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思宇 张迎红 +3 位作者 刘林秀 鲁仁财 何宏 王绍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20,共7页
目的利用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评价3种术式大鼠肝外型胆汁淤积模型造模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1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改良组及电刀组,分别采用胆总管结扎法(n=5)、肝门区肝总管缝扎法(n=5)及胆总管高频电刀电凝法(n=5)进行胆... 目的利用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评价3种术式大鼠肝外型胆汁淤积模型造模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1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改良组及电刀组,分别采用胆总管结扎法(n=5)、肝门区肝总管缝扎法(n=5)及胆总管高频电刀电凝法(n=5)进行胆汁淤积手术造模,术前及术后进行CT平扫及体重测量,比较肝密度、胆管直径;术后7 d 3组大鼠进行采血,测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采血结束后麻醉过量法处死大鼠,取部分肝组织使用4.2%~5.2%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3组大鼠造模后7 d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及胆汁淤积。传统组较电刀组AST、TBIL、DBIL高(P<0.05),传统组较改良组AST、ALT、TBIL、DBIL高(P<0.05);传统组及电刀组ALT、改良组及电刀组AST、ALT、TBIL、DBIL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可见传统组在三组中胆管增生、胆管壁增厚程度最严重,改良组程度最轻,电刀组居于两者之间;CT扫描传统组扩张肝外胆管内径大于改良组和电刀组(P<0.05),改良组及电刀组两组之间胆管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肝CT值与术前比较明显减低(P<0.01),改良组和电刀组肝CT值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刀法及改良法均较有效的延长大鼠胆汁淤积的病程,可以更好的模拟人部分肝外胆汁淤积类疾病,为动态观察胆汁淤积病理过程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模型 总管 肝总管缝扎 总管电凝法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