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首乌对于肾虚模型大鼠肝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白杨 卫培峰 +3 位作者 高小庆 欧莉 高峰 余金花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6期21-23,42,共4页
目的:探讨何首乌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两组分别造肾阳虚、肾阴虚模型,两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制首乌高剂量组(24 g/kg)、中剂量组(12 g/kg)、低剂量组(6 g/kg)、生首乌组(12 g/kg)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或蒸馏水3个... 目的:探讨何首乌致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两组分别造肾阳虚、肾阴虚模型,两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制首乌高剂量组(24 g/kg)、中剂量组(12 g/kg)、低剂量组(6 g/kg)、生首乌组(12 g/kg)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或蒸馏水3个月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TBIL(总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取肝脏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检测肝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结果:肾阳虚模型大鼠血清5个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肾阴虚组除生首乌灌胃的大鼠之外未见显著改变。炎症介质TNF-α含量明显升高。Na^+K^+-ATPase、Ca^(2+)Mg^(2+)-ATPase水平下降。结论:生首乌对大鼠有肝毒性,制首乌对肾阳虚模型有一定的肝损伤,何首乌致大鼠肝毒性的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的增加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肾虚 肝毒性机制 炎症因子 能量代谢
下载PDF
吴茱萸水煎液致小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周璐 姚广涛 +2 位作者 曹智丽 徐婷婷 金若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吴茱萸致小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30 g·kg-1·d-1)、中剂量组(20 g·kg-1·d-1)、低剂量组(10 g·kg-1·d-1)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或蒸馏水21 d后,摘眼球取... 目的:探讨吴茱萸致小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30 g·kg-1·d-1)、中剂量组(20 g·kg-1·d-1)、低剂量组(10 g·kg-1·d-1)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或蒸馏水21 d后,摘眼球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取肝脏,计算脏器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物(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脱氢酶(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计算SOD/MDA;采用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吴茱萸3个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脏肝组织形态学出现肝细胞灶性坏死。肝组织中SOD/MDA,GSH-Px和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炎症介质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大剂量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的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肝毒性机制 自由基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雷公藤多苷药理作用及肝毒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付晓春 沈小莉 蒋平 《医学信息》 2020年第5期37-39,共3页
雷公藤多苷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有效组分,主要活性成分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因其临床疗效显著,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哮喘等疾病的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雷公藤多苷可引起肝脏损... 雷公藤多苷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有效组分,主要活性成分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因其临床疗效显著,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哮喘等疾病的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雷公藤多苷可引起肝脏损伤,其肝毒性作用主要由脂质过氧化反应、肝细胞凋亡、免疫损伤、肝药酶活性改变及代谢异常等引起。为进一步了解雷公藤多苷的肝毒性作用,本文通过对雷公藤多苷的药理作用及其肝毒性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雷公藤多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抗炎免疫 毒性 肝毒性机制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肝脏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付晓春 沈小莉 蒋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36期4102-4104,共3页
雷公藤多苷是采用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的根部提取物制成的非甾体类免疫抑制剂,对肾病、风湿性疾病、皮肤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哮喘与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因其具有疗效好、起效快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雷公藤多苷是采用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的根部提取物制成的非甾体类免疫抑制剂,对肾病、风湿性疾病、皮肤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哮喘与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因其具有疗效好、起效快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自雷公藤多苷投入临床使用以来,其毒性反应事件报道频繁,其中报道较多的是雷公藤多苷对肝、肾、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的损害,其次是对皮肤黏膜和造血系统的损伤。本文整理和分析雷公藤多苷肝脏毒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毒性 肝毒性机制
下载PDF
补骨脂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婧茜 曲晓琳 +1 位作者 殷佳 傅春升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5期576-582,共7页
目的:对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相关中英文文献,全面系统地阐述补骨脂化学成分及其对肝脏损伤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补骨脂炮制减毒和临床... 目的:对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相关中英文文献,全面系统地阐述补骨脂化学成分及其对肝脏损伤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补骨脂炮制减毒和临床案例进行简要探讨。结果:补骨脂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之功能。补骨脂中香豆素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具有肝毒性,长时间或大剂量服用补骨脂容易引发肝损伤。结论:补骨脂对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临床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用药指南,主要通过了解药物性肝损伤,对补骨脂主要化学成分致肝脏损伤的特点和机制进行简要阐述,为补骨脂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参考文献43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化学成分 损伤 肝毒性机制 减毒 综述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肝毒性发生机制及减毒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罗岚 江振洲 张陆勇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10期1504-1509,共6页
雷公藤多苷是一种从植物雷公藤中提取出的有效组分,具有免疫抑制、抗炎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肾病综合征等。在雷公藤多苷众多不良反应中,其肝脏相关不良反应尤为显著。针对雷公藤多苷的肝毒性作用,总结近十年对雷公藤... 雷公藤多苷是一种从植物雷公藤中提取出的有效组分,具有免疫抑制、抗炎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肾病综合征等。在雷公藤多苷众多不良反应中,其肝脏相关不良反应尤为显著。针对雷公藤多苷的肝毒性作用,总结近十年对雷公藤多苷肝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毒性物质基础进行了分析,对相应的配伍减毒药物以及其保护机制进行了总结分析,为雷公藤多苷的临床合理使用及配伍减毒提供文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不良反应 肝毒性机制 物质基础 减毒药物
原文传递
基于镇痛作用的艾叶不同组分药效与毒副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蓉 冯群 +1 位作者 黄伟 李晓宇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0,共5页
目的:对艾叶不同组分发挥镇痛作用时出现的伴随毒副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以此探讨艾叶”毒.效”相关性。方法: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对照组、扶他林组、艾叶水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和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给药... 目的:对艾叶不同组分发挥镇痛作用时出现的伴随毒副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以此探讨艾叶”毒.效”相关性。方法: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对照组、扶他林组、艾叶水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和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给药1次,分别于1、3、7天药后90min取血检测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检测血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和活性。结果:艾叶水提组分1.17—4.68g/kg、挥发油0.5%-2.0%范围内均可致血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可致血中MDA含量增加,同时SOD活性下降;血中一氧化氮(NO)含量增加,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升高;血中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下降。上述各指标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改变,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艾叶水提组分和挥发油发挥镇痛作用主要与降低血中PGE2含量、调节体内SOD、MDA、NO水平有关,其发挥药效作用时出现的伴随肝毒副作用机制主要与氧化损伤路径有关,这里发挥药效与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指标部分重叠,也从作用机制方面为”中药毒性与功效密切相关”这一科学假说提供了药理学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水提组分 挥发油 镇痛 伴随肝毒性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