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崔香玉 朴红心 元艺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45-246,共2页
观察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5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0)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0.4-0.8)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 观察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5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0)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0.4-0.8)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B组(n=28)常规保肝治疗,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两种药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4.3%,血清胆红素下降A组较B组明显(P〈0.05)。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症状和降低血清转氨酶有较好的疗效,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优于常规保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 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
下载PDF
血清胆碱酯酶活力与肝炎后肝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黄照国 崔幸琨 +3 位作者 董圣峰 万敏 郭京玉 李鲜爱 《河北医药》 CAS 2002年第4期294-294,共1页
关键词 诊断 损伤 血清胆碱酯酶 活力 肝炎后肝损伤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致肝细胞损伤型肝炎1例
3
作者 缪文清 石卫峰 +1 位作者 李琴 范国荣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6期1076-1077,共2页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5岁,因"入院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外院行腹部MRI示左侧腰大肌与髂肌间囊实性肿块,考虑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于2017年11月6日入住我院,患者于11月9日行腹部神经纤维瘤切除术,术后第1天(11月10日),患者...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5岁,因"入院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外院行腹部MRI示左侧腰大肌与髂肌间囊实性肿块,考虑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于2017年11月6日入住我院,患者于11月9日行腹部神经纤维瘤切除术,术后第1天(11月10日),患者诉手术切口部位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 肝细胞损伤肝炎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急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陈传杰 陈玲玲 +1 位作者 游旭东 王艳巧 《实用全科医学》 2008年第3期276-276,共1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炎后急性肝损伤
下载PDF
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失衡在乙肝急性肝损伤中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志鹏 刘江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12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分析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1例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后4周病情恢复程度分为病情改善组21例与病情恶化组2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凝血... 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水平,分析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1例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按照入院后4周病情恢复程度分为病情改善组21例与病情恶化组20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凝血酶原时间与肝功能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入院时病情恶化组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显著高于病情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情恶化组的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显著低于病情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与入院时相比,病情恶化组患者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改善组患者促炎因子TNF-α、IFN-γ及IL-17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患者肝组织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急性肝损伤 抗炎因子 促炎因子 失衡
下载PDF
补肝益肾汤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丁荣华 钱俊芳 +1 位作者 姜菊星 霍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1-242,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苦参素 益肾汤 乙型肝炎病毒(HBV) 治疗 补肝 机体免疫功能 肝炎损伤
下载PDF
Fenofibrate-induced liver injury 被引量:7
7
作者 Kazufumi Dohmen Chun Yang Wen +7 位作者 Shinya Nagaoka Koji Yano Seigo Abiru Toshihito Ueki Atsumasa Komori Manabu Daikoku Hiroshi Yatsuhashi Hiromi Ishibas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8期7702-7703,共2页
TO THE EDITOR Fenofibrate is a member of such fibrate class agents as bezafibrate and it work as a ligand of PPARα, and also shows a potent triglyceride-lowering effect. The elevation of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has b... TO THE EDITOR Fenofibrate is a member of such fibrate class agents as bezafibrate and it work as a ligand of PPARα, and also shows a potent triglyceride-lowering effect. The elevation of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has been frequently observed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fenofibrate and this phenomenon is considered to be non-pathological because fenofibrate activates the gene expression of the aminotransferases. Recently, fenofibrate has been used not only for hypercholesterolemia but also for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1,2].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fenofibrate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written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We herein report a rare case of liver injury due to the oral use of this dr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损伤 病理机制 治疗 临床表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