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2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郭倩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119-0122,共4页
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行TACE术后应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对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选取于2022年2月-2024年2月接受TACE手术的6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结合其术后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抗乙肝病毒治疗。... 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行TACE术后应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对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选取于2022年2月-2024年2月接受TACE手术的60例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结合其术后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常规+抗乙肝病毒治疗。评估两组疗效与复发概率。结果 术后当天,两组CD4+等指标水平相当,P>0.05;术后4周,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CD4+、CD4+/CD8+与自然杀伤细胞较高,CD8+较低,P<0.05。术后4周,观察组天门东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均有所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概率较低,疗效显著,P<0.05。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治疗环节,若患者符合TACE手术指征且接受手术疗法,术后,对其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复发转移风险,优化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提升患者肝功能恢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治疗 乙肝相关性肝癌 TACE术 复发转移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对减少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临床价值分析
2
作者 肖水灵 刘波 +2 位作者 梁常枧 谭蠡 王水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究预防性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对减少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u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浏阳市人民医院158例... 目的:探究预防性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对减少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u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浏阳市人民医院158例初治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BV-DNA水平,将其分为阴性组(HBV-DNA<100 IU/mL)、阳性组(HBV-DNA≥100 IU/mL),将阳性组进一步分为低病毒载量组(HBV-DNA为100~<2×106 IU/mL)、高病毒载量组(HBV-DNA≥2×106 IU/mL),将各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预防性抗HBV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命名为A1组(阴性对照组)、A2组(阴性治疗组)、B1组(低病毒对照组)、B2组(低病毒治疗组)、B3组(高病毒对照组)和B4组(高病毒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抗结核和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另接受抗HBV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阳性对照组的肝损伤发生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31.11%高于阴性治疗组为9.09%(P<0.05);阳性对照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68.57%高于阳性治疗组为20.00%(P<0.05);按病毒载量分层的对照组、治疗组肝损伤发生情况为,HBV阴性、低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的治疗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同级别病毒载量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HBV阳性重度肝损发生率明显高于HBV阴性重度肝损发生率(P<0.05);HBV阴性、经预防性抗HBV治疗的患者中度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HBV阳性和经预防性抗HBV治疗的患者重度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治疗组肝损伤的患者最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的HBV载量越高,肝损伤发生率越高,肝损伤严重程度越重;预防性抗HBV治疗可降低肝损伤发生率,预防严重肝损伤的发生;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HBV可反弹出现HBV再激活;预防性抗HBV治疗能有效抑制HBV再激活;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时间集中在2个月内,肝损伤恢复时间集中在0.5~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乙肝 乙肝病毒治疗 肝损伤 临床价值
下载PDF
AST/PLT比值指数与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患者肝癌发生的关系
3
作者 赵润根 井贺楠 张越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0期1646-1649,共4页
目的分析谷草转氨酶(AST)/血小板计数(PLT)比值指数与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患者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确诊后接受抗病毒治疗和2年随访的10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治疗相关资料、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等资... 目的分析谷草转氨酶(AST)/血小板计数(PLT)比值指数与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患者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确诊后接受抗病毒治疗和2年随访的10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治疗相关资料、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等资料均保存完整。仔细查阅患者资料,记录其随访期间肝癌发生情况,将发生纳入肝癌组,未发生纳入非肝癌组,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与临床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的AST、PLT水平,计算AST/PLT比值指数。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AST、PLT水平及AST/PLT比值与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患者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在2年随访期间,共发生肝癌26例,发生率为25.24%(26/103)。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饮酒史及病理类型等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AST水平、AST/PLT比值指数高于非肝癌组,PLT水平低于非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AST、PLT水平及AST/PLT比值与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患者肝癌的发生有关,是肝癌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AST/PLT比值可作为独立风险因子。结论AST/PLT比值指数与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患者肝癌发生有关,是患者肝癌发生的独立风险因子,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肝硬化 病毒治疗 肝癌 谷草转氨酶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甜静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41-46,共6页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疾病进展与体内HBV DNA水平息息相关,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缓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及死亡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疾病进展与体内HBV DNA水平息息相关,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缓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及死亡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适合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药物,突出各指南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肝硬化 干扰素 病毒治疗
下载PDF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抗病毒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徐军红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肠道菌群数量、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安全性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汝州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肠道菌群数量、肠黏膜屏障功能以及安全性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汝州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采用抗病毒治疗为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抗病毒治疗为观察组,每组均为75例,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肠黏膜屏障功能(血清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发生头晕、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33%比对照组77.33%高(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数量均上升,观察组比对照组多;白假丝酵母菌数量下降,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下降,观察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33%比对照组40.00%低(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有效调节机体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病毒治疗 肠道菌群 肠黏膜屏障功能
下载PDF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吕雪艳 陈如悦 +4 位作者 潘亚杰 华静 黄硕 李为哲 曾庆磊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4-82,共9页
目的探讨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的54例初次使用TM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 目的探讨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的54例初次使用TM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TMF组30例,TAF组24例,采集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基线数据、治疗24周时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20 IU/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率、肝硬度测定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肾功能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等。结果基线时,TMF组和TAF组的年龄、HBV DNA、ALT、LSM分别为(47.27±10.33)vs(46.96±10.43)岁、1.28[1.28,4.75]vs 1.28[1.28,4.72]log10 IU/mL、(64.20±58.52)vs(59.21±60.54)U/L、(20.76±8.01)vs(21.44±11.76)kPa;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TMF组和TAF组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00%(11/11)vs 80%(8/10)、84.62%(11/13)vs 90.00%(9/10)、20%(2/10)vs 14.29%(1/7),LSM较基线下降3.96 vs 5.71 kPa,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TMF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水平低于TAF组[(2.49±1.01)vs(3.04±0.88)log10 IU/mL,P<0.05]。肾功能方面,两组血清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血β2微球蛋白较各自基线均无显著改变;血脂方面,治疗24周时,TMF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0.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升高0.28 mmol/L(组内比较P值分别为0.011、0.001),TAF组总胆固醇升高0.35 mmol/L(组内比较P<0.05);TMF组三酰甘油降低0.27 mmol/L,TAF组TG升高0.15 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MF和TAF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无显著差异,TMF在降低HBsAg、升高HDL和降低TG方面优于T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替诺福韦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 病毒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抗乙肝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5 位作者 刘妍 于敏 李克 王业东 张玲霞 成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65-769,共5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人源单链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cAg人源可变区单链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基因重组技术体外扩增HBcAg单链抗体基...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人源单链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cAg人源可变区单链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基因重组技术体外扩增HBcAg单链抗体基因,并构建表达HBcAg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BcAg,转染PA317细胞,逆转录PCR(RT-PCR)方法验证细胞培养液上清分泌的假病毒颗粒中HBcAg ScFv的表达;将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成功筛选出HBcAg ScFv,PCR扩增出750bp的全基因,构建HBcAg 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cAg 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上清感染2.2.15细胞后第3、5、7、14天,HBsAg、HBeAg逐渐下降,到14d时HBsAg已变为阴性,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HBcAg 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核心 单链 细胞内免疫 乙肝病毒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大黄廑虫丸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对凝血功能紊乱、肝硬化程度及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的影响
8
作者 虞嘉康 周蕾 倪纯明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98-100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廑虫丸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HBV)肝硬化对病人凝血功能紊乱、肝硬化程度及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HBV肝硬化病人,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探讨大黄廑虫丸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HBV)肝硬化对病人凝血功能紊乱、肝硬化程度及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HBV肝硬化病人,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合大黄廑虫丸,评估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对比两组凝血功能、HBV-DNA值、肝硬化程度、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病人占50.00%高于对照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LT[(125.42±24.57)×10^(9)/L比(116.12±21.38)×10^(9)/L]、FIB水平[(2.76±0.56)g/L比(1.80±0.63)g/L]高于对照组,TT[(14.18±4.28)s比(16.61±5.34)s]、HBV-DNA[(2.72±0.43)×10^(5) IU/L比(3.38±0.68)×10^(5) IU/L]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肝硬化程度和门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脏硬度数值(LSM)(15.32±2.27)kPa比(17.94±2.34)kPa、肝门静脉内径[(12.29±1.98)mm比(13.80±2.15)mm]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LT、AST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独抗病毒治疗,联合大黄廑虫丸治疗,疗效较好,改善肝功能,有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缩小肝门静脉内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大黄廑虫丸 病毒治疗 凝血功能紊乱 门静脉系统
下载PDF
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丁岗强 康谊 +4 位作者 刘俊平 曾艳丽 侯环荣 魏君锋 尚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8期6-8,共3页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减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I)、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字2=4.523,P=0.036),HBV-DNA阴转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字2=16.408,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耐药 慢性重型肝炎 病毒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跟踪护理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毛鑫群 蒋艳 仲冬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15年第11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跟踪护理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97例乙肝后肝硬化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按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进行跟踪护理... 目的:探讨跟踪护理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97例乙肝后肝硬化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按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进行跟踪护理,并对两组依从性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漏服药、复查知晓度和依从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需长期进行,治疗依从性可以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医护人员要重视患者出院后的院外跟踪和指导,提高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确保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踪护理 乙肝肝硬化 病毒药物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郎静 赵龙凤 许翠萍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4期71-7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寻求更有效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方法收集我院感染科2013年4月~2014年3月门诊或住院的病例,根据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纳入符合初始... 目的通过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寻求更有效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方法收集我院感染科2013年4月~2014年3月门诊或住院的病例,根据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纳入符合初始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8例。对入组患者每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完成生化学、病毒学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比较各病例用药期间各项评估指标,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评价用药效果。结果患者用药期间HBV-DNA、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检验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特点是抗病毒能力强、安全性好,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 病毒治疗
下载PDF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海涛 张晓艳 +4 位作者 孟娟 龚春燕 杨立新 么作义 潘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1659-1660,共2页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74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加用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结果...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74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加用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HBeAb阳转率、HBV—DNA阴转率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 病毒治疗
下载PDF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研究
13
作者 黄健 陈佳莹 +1 位作者 林文 唐彦 《北方药学》 2024年第1期145-147,共3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抗病毒效果。方法:选取84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均为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其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42例,...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抗病毒效果。方法:选取84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均为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其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42例,恩替卡韦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ALB指标值高于对照组,ALT指标、AST指标、TBil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V-DNA转阴率(85.71%、97.62%)均高于对照组(61.90%、80.95%),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其抗病毒效果良好,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较佳,且HBV-DNA转阴率较高,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病毒治疗 肝功能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乙肝病毒基因变异与抗病毒治疗预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剑 俞海英 +3 位作者 孙薇薇 丁巧云 曹兴国 王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0年第34期42-43,共2页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基因变异与抗病毒治疗预后的临床转归的因果关系。方法对108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测定基因分型,基因测序前C区、CP区变异;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后每三个月,检测HBV DNA载量,治疗中根据HBV DNA定量...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基因变异与抗病毒治疗预后的临床转归的因果关系。方法对108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测定基因分型,基因测序前C区、CP区变异;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以后每三个月,检测HBV DNA载量,治疗中根据HBV DNA定量变化检测YMDD变异、阿德福韦耐药。部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半年或1年肝穿病理检查;对治疗6年后的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前C1896位(A83)的变异及CP区变异79.45%,无CP及前C变异20.55%;六年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出现耐药58例,耐药率53.7%;转为肝硬化13例,转为肝癌3例,死亡1例,病情加重达15%。结论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状态下,病变仍活动,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较高,长期抗病毒治疗的结果 HBeAg阴性发生耐药率较高。需不断开发新的药物,并设计联合或序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治疗 治疗预后 基因变异 乙肝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临床分析 HBVDNA载量 HBEAG阴性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放疗中肝功能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炬辉 周永涛 +3 位作者 程文芳 吴君心 林梅榕 陈雪帷 《实用癌症杂志》 2016年第10期1617-1620,共4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在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放疗中对患者肝功能保护的作用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放疗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比...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在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放疗中对患者肝功能保护的作用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放疗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HBV-DNA定量、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患者ALT、AST与HBV-DNA水平分别为(51.1±7.4)U/L、(48.6±7.3)U/L、(5.01±1.35)log copies/m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72.6±9.1)U/L、(61.3±8.4)U/L、(6.44±1.12)log copies/ml](P<0.05);Child-Pugh分级为A级56.7%,显著性高于治疗前的23.3%(P<0.05);B级为30.0%,显著性低于治疗前的60.0%(P<0.05)。治疗后,患者的CRP、PMN、WBC与MELD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躯体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于消化道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进行放疗过程中,通过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能够起到明显的肝保护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乙肝病毒感染 病毒治疗 肝保护
下载PDF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焕永 张新 《医学与哲学(B)》 2011年第11期8-11,47,共5页
乙肝肝硬化是HBV感染的最终结局之一。目前的研究证明,抗病毒治疗能使肝脏组织学获得改善甚至逆转肝硬化的病情。多种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使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患者仍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因此,应遵... 乙肝肝硬化是HBV感染的最终结局之一。目前的研究证明,抗病毒治疗能使肝脏组织学获得改善甚至逆转肝硬化的病情。多种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使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患者仍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因此,应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针对患者病情、药物特点、不良反应、患者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强效、低耐药且较经济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治疗
下载PDF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褚瑞海 马立宪 +1 位作者 王刚 邵丽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62-263,266,共3页
目的 :旨在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对α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12 6例慢性HBVDNA阳性患者中B基因型 3 8例 ,C基因型 69例 ,B +C基因型 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α 干扰素 3 0 0万单位 ,肌肉注射 ,每周 3次 ,共 2 4周。结果 :B基... 目的 :旨在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对α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12 6例慢性HBVDNA阳性患者中B基因型 3 8例 ,C基因型 69例 ,B +C基因型 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α 干扰素 3 0 0万单位 ,肌肉注射 ,每周 3次 ,共 2 4周。结果 :B基因型起始应答率 (81 6% )明显高于C基因型 (3 7 7% )及B +C基因型 (4 2 1% ) ,而持续应答率为 42 1% ,亦明显高于基因型C (14 5 % )及基因型B +C (15 8% ) (均P <0 0 0 1)。结论 :B基因型抗病毒治疗应答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基因型 C基因 B基因 应答 患者 Α-干扰素
下载PDF
联合抗病毒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纤维化五项指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铁英 康杰 赵晓伟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五项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确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综合对症、支持和保肝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抗病... 目的探讨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五项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确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综合对症、支持和保肝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100 mg/d,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d,1次/d。治疗期为48周,分别于试验开始前、第6、12、24、36周和48周抽取患者外周血对肝功能及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透明质酸酶和脯肽酶等反映肝纤维化的五项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AST、ALT、A/G和TBIL水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第36周和48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LA、HA、IV-C、PCⅢ和PLD水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均有所降低。对照组患者在用药第36周LA、HA、IV-C、PCⅢ和PLD与用药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在第12周时与用药前相比较均已出现明显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第24周时,2组间LA、HA、PCⅢ和PLD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起到缓解肝硬化进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治疗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肝纤维化 肝硬化
下载PDF
CTP B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26例患者抗病毒治疗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勇 罗秋红 +1 位作者 施光亚 林燕玉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2008-2011年多次于我院住院治疗符合CTPB级诊断的26例乙肝后肝硬化长期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30个月~7年,平均58个月,收集治疗前后右肝斜径、门静脉宽度、CT... 目的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2008-2011年多次于我院住院治疗符合CTPB级诊断的26例乙肝后肝硬化长期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30个月~7年,平均58个月,收集治疗前后右肝斜径、门静脉宽度、CTP评分、ALT、血清白蛋白、INR、住院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右肝斜径、门静脉宽度、CTP评分、ALT、血清白蛋白、INR、住院次数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对CTPB级的肝硬化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用药期间仍需注意原发性肝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病毒治疗 随访
下载PDF
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抗病毒治疗效果及母婴阻断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宇 陈航华 +1 位作者 刘翠娴 黄翠兰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7期111-114,118,共5页
目的调查了解佛山地区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的抗病毒治疗及母婴阻断效果,为本地区乙肝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183名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和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规范产检和抗病毒治疗的... 目的调查了解佛山地区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的抗病毒治疗及母婴阻断效果,为本地区乙肝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183名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和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规范产检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141例作为治疗组,未规范产检和治疗来院分娩的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42例作为未治疗组,另选同期乙肝病毒低载量孕妇83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共266例均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阻断,分析孕妇抗病毒疗效及乙肝母婴阻断效果。结果治疗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HBV-DNA载量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孕期孕妇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且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早产、剖宫产、Apgar<10分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乙肝母婴阻断率均高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新生儿仅检出1例隐匿性感染。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母体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阻断效果呈正相关(r=0.682,P<0.05),母体乙肝病毒载量与阻断率呈负相关(r=-0.591,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进行规范的产前检查和抗病毒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本地区隐匿性感染流行较低;社区应加强流动人群乙肝阳性孕妇的产前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高载量 孕妇 新生儿 病毒治疗 隐匿性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