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脏改变 被引量:1
1
作者 虞梅 刘康永 +7 位作者 王骊 钦晨 何海萍 钱武凌 王慧 曹亮 李顺钧 施利华 《上海医学影像》 2004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通过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的超声征象及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提高对HLD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全部36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 目的 通过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的超声征象及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提高对HLD病的认识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全部36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图像及门静脉血流参数的改变。大致可分为四型:Ⅰ型.弥漫性点状增强型:16例表现肝区光点弥漫性点状增强回声;Ⅱ型.光点不均匀增粗型:12例呈肝光点不均匀增粗型硬化;Ⅲ型.小结节型:5例呈肝区光点呈小结节型硬化:Ⅳ型.大结节与小结节并存型:3例声像图表现为肝区大结节与小结节并存,间隔类似肝癌的团块状回声。根据超声不同的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大结节型与小结节型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流明显降低。结论 肝豆状核性变声像图最多表现为肝区光点弥漫性点状增强及肝光点不均匀增粗型。特别是肝区弥漫性点状增强回声最具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检测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肝脏改变 超声征象
下载PDF
超声显像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肝脏改变的观察
2
作者 包文平 沈朝堃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172-172,共1页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理变化复杂,累及脏器广泛。我们对本院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份134例HFRS患者进行肝脏超声显像观察,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134例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理变化复杂,累及脏器广泛。我们对本院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份134例HFRS患者进行肝脏超声显像观察,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134例HFRS均符合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出血热 肝脏改变 超声显像
下载PDF
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新元 宁更献 +2 位作者 彭霞 侯军良 王惠芳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1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慢性HBV携带者 肝脏病理改变 临床意义 组织病理检查 病理特点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28例肝脏病理改变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培鑫 陈洁 +4 位作者 黄晓磊 李中跃 马鸣 汤宏峰 顾伟忠 《浙江预防医学》 2007年第12期54-54,58,共2页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肝脏病理改变 婴儿肝炎综合症 肝穿刺活检术 肝组织检查 病理学改变 肝胆系统 CMV性
下载PDF
HBeAg阴性高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2倍正常值上限慢性HBV感染者伴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独立预测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强 黄玉仙 陈良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探索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慢性HBV感染者伴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significant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索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2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慢性HBV感染者伴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significant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初治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HBV DNA≥104copies/ml)ALT≤2 ULN(ULN定义为50 IU/L)的慢性HBV感染者。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变量的组间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查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入组113例患者,其中43例(38.1%)伴SLHC,70例(61.9%)不伴SLHC。多因素分析发现HBV DNA(OR=1.560,P=0.032)和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OR=1.089,P=0.022)是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伴SLHC的独立预测因素。4 log10 copies/ml≤HBV DNA≤6 log10 copies/ml组患者SLHC发生率明显低于HBV DNA>6 log10 copies/ml组患者(32.3%vs 61.9%,P=0.003);GGT≤50 IU/L组患者SLHC发生率明显低于GGT>50 IU/L组患者(33.3%vs 60%,P=0.024)。结论 HBe Ag阴性高病毒载量ALT≤2 ULN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DNA>6 log10 copies/ml或GGT>50 IU/L的患者伴SLHC的可能性更大,更加迫切需要肝穿刺组织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 明显肝脏组织学改变 HBV DNA 谷氨酰转肽酶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低密度改变的CT诊断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国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9期1169-1171,共3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合并的肝脏低密度改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发生机理。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CT表现,采用16层螺旋CT机,重建层厚为5mm。结果:62例患者中,42例CT显示肝脏低密度改变,...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合并的肝脏低密度改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发生机理。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CT表现,采用16层螺旋CT机,重建层厚为5mm。结果:62例患者中,42例CT显示肝脏低密度改变,占67.74%(42/62);在2~20天复查CT,有61.90%(26/42)病例随病情的好转而减轻,其中45.24%(19/42)病例完全恢复为正常肝实质密度,CT值高于脾脏。最早恢复时间为发病后第5天即恢复正常。38.09%(16/42)病例无恢复。结论:多层螺旋CT特别是16层螺旋CT在清楚显示急性胰腺炎胰腺本身及其周围变化的同时亦可对继发性的肝脏低密度改变及其转归做出确切的评判,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增添了新的依据;结合文献认为急性胰腺炎的肝脏低密度改变主要是急性脂肪肝的形成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肝脏低密度改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改变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邹波 李宁 张守美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81-282,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改变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含量的关系。方法 对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和中医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92例患者血清TGF β1。结果 ①92例患...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改变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含量的关系。方法 对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和中医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92例患者血清TGF β1。结果 ①92例患者病理分型,轻度6 5例,中度19例,重度8例;②92例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型4 9例,湿热中阻型3例,肝肾阴虚型11例,脾肾阳虚型6例,瘀血阻络型2 3例;③病理分型轻度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72 % ) ,中度者瘀血阻络型占6 3% ,重度者8例均为瘀血阻络型;④肝郁脾虚型者血清TGF β1含量最低,肝内纤维化程度轻;瘀血阻络型患者血清TGF β1含量最多,肝内纤维化程度最重(P <0 .0 1) ,其余3型介于两者之间,血清TGF β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以肝郁脾虚型为主,随着肝损害加重,瘀血阻络型逐渐增加。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者要注重疏肝健脾,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肝脏病理改变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相关性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血清TGF-β1 中医证型 瘀血阻络型 肝郁脾虚型 纤维化程度 中医辨证分型 组织病理诊断 中医分型 病理分型 湿热中阻型 肝肾阴虚型
下载PDF
高脂饮食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脏线粒体损伤和ATP储备改变 被引量:11
8
作者 丁晓东 范建高 +3 位作者 徐正婕 郑晓英 田丽艳 王国良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524-1528,共5页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肝脏线粒体损伤和三磷酸腺苷(ATP)储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24), 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标准饲料喂养,分批于实验8、12、16和24 wk处死.常规检测血清生化和肝匀浆ATP 含...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肝脏线粒体损伤和三磷酸腺苷(ATP)储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48)和对照组(n=24), 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标准饲料喂养,分批于实验8、12、16和24 wk处死.常规检测血清生化和肝匀浆ATP 含量,光镜和电镜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脏8 wk时肝脂肪变明显,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12-24 wk进展为脂肪性肝炎;模型组肝脏ATP含量呈减低趋势,16-24 wk时较对照组减低约1/3(P<0.05);电镜下8wk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增大,部分内膜嵴粒脱落,16 wk 和24 wk大鼠线粒体内有类圆形结晶样物质沉积. 结论: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的肝细胞存在线粒体损伤和ATP储备的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损伤 脂肪性肝炎 储备 大鼠肝脏 三磷酸腺苷(ATP) 饮食性 肝脏组织学改变 ATP含量 单纯性脂肪肝 肝炎模型 高脂饮食 线粒体肿胀 大鼠肝细胞 对照组 SD大鼠 高脂饲料 血清生化 常规检测 电镜观察 肝脂肪变 线粒体内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恢复期肝区疼痛与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燕 王全楚 申德林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恢复期肝区疼痛与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Menghini 1秒钟穿刺法取肝脏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切片和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 9例病人肝活检提示炎症分级G1、G2、G3分别...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恢复期肝区疼痛与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Menghini 1秒钟穿刺法取肝脏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切片和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 9例病人肝活检提示炎症分级G1、G2、G3分别为2 2例、9例、8例,纤维化分期S1、S2、S3、S4分别为2 3例、7例、5例、4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HBsAg阳性3 3例,HBcAg阳性2 9例。18例轻度肝区疼痛者肝活检炎症分级均G1 2 ,纤维分分期S1~S2 ;2 1例持续性肝区疼痛者炎症分级为G2~G3 ,纤维化分期S3~S4。结论 肝区疼痛持续时间和程度跟肝脏组织病理严重程度成某种正相关关系。肝穿活检有助于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区疼痛的原因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肝区疼痛 慢性肝炎 恢复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sAg阳性 HBcAg 纤维化分期 病理切片 组织标本 相关关系 严重程度 组织病理 持续时间 肝穿活检
下载PDF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病毒标志物与肝脏病理改变关系分析
10
作者 夏秀云 张洪乐 《青岛医药卫生》 1995年第11期17-18,共2页
选择21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分别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HBV—M)和肝脏穿刺病理检测。通过二者对比分析发现HBV—M各种组合类型不仅能提示HBV的感染存在状态,还能对肝脏病理改变进行评估,因而为科学的临床诊断模式提供了新... 选择21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分别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HBV—M)和肝脏穿刺病理检测。通过二者对比分析发现HBV—M各种组合类型不仅能提示HBV的感染存在状态,还能对肝脏病理改变进行评估,因而为科学的临床诊断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病理改变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病毒标志物 关系分析 HBV一M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复制标志 HBV—M 肝脏穿刺 HBsAg
下载PDF
超声组织定征对中毒兔肝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军英 李惠民 +1 位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描述急性有机磷中毒兔肝脏改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建立兔急性有机磷中毒动物模型,分别于染毒前(T0)、染毒后(T1至T7)8个时间点行二维超声及IBS检查。二维超声观察肝脏的回声,测量肝右叶前后径,IBS定量分析肝...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描述急性有机磷中毒兔肝脏改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建立兔急性有机磷中毒动物模型,分别于染毒前(T0)、染毒后(T1至T7)8个时间点行二维超声及IBS检查。二维超声观察肝脏的回声,测量肝右叶前后径,IBS定量分析肝脏改变。结果:肝实质回声、肝右叶前后径于给药后各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中场、远场IBS%从T4开始(T4至T7)与T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近场IBS%从T5开始(T5至T7)与T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4至T6中、远场IBS%与近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T7时近、中、远场IBS%两两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兔肝脏IBS%的改变可以反映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有机磷中毒 肝脏 背向散射积分 肝脏改变 超声组织定征 实验研 背向散射积分技术 肝实质回声 二维超声
下载PDF
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前C区变异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峻岩 刘丽娜 石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26-126,129,共2页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V感染者 肝脏病理改变 前C区变异 无症状 HBVDNA阳性 病理组织学检查 HBV前C区
下载PDF
短期二氧化硫吸入的肝脏毒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白剑英 孟紫强 《肝脏》 2002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 探讨短期二氧化硫吸入染毒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方法 通过测定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苏木精 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DNA凝胶电泳分析来观察二氧化硫对肝脏的损伤作用。结果  (1)肝脏中LDH活性随剂... 目的 探讨短期二氧化硫吸入染毒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作用。方法 通过测定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苏木精 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DNA凝胶电泳分析来观察二氧化硫对肝脏的损伤作用。结果  (1)肝脏中LDH活性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 ,并且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r =-0 .872 ,P <0 .0 1) ;(2 )苏木精 伊红染色发现二氧化硫染毒可引起肝实质细胞坏死 ,汇管区血管壁增厚并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中央静脉以及肝窦充血 ,库普弗细胞增生 ;(3 )DNA凝胶电泳分析发现二氧化硫染毒可引起肝脏DNA随机降解 ,出现涂片状DNA涂片带。结论 短期二氧化硫吸入染毒对小鼠具有明显的肝脏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二氧化硫吸入 肝脏毒性 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急性二氧化硫中毒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光镜和电镜下组织的形态改变
14
作者 姜文瑞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形态改变 组织 镜下 光镜 慢性肝炎 肝脏损害 肝脏改变 HCV 高发率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肝硬化大鼠全胃肠外营养时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梁力建 罗时敏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0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在硬化肝全胃肠外营养 (TPN)时进一步肝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  2 6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 4组 ,TPN组 7只 ,TPN +L Arg组 6只 ,TPN +L NAME组 6只 ,TPN +L Arg +L NAME组 7只。测定肝功能、肝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在硬化肝全胃肠外营养 (TPN)时进一步肝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  2 6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 4组 ,TPN组 7只 ,TPN +L Arg组 6只 ,TPN +L NAME组 6只 ,TPN +L Arg +L NAME组 7只。测定肝功能、肝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CHO)含量、血清NO浓度、肝脏NO含量、肝脏NOS比活性 ,观察肝脏 β 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情况。 结果 TPN组、TPN +L NAME组和TPN +L Arg +L NAME组各有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 ,肺水肿死亡 ,其余大鼠均成活。与TPN组比较 ,TPN +L Arg组血清NO浓度、肝脏NO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血清AST明显降低 (P <0 .0 5 ) ,ALT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肝TG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5 ) ,肝脂肪变性程度减轻。TPN +L NAME组血清NO浓度、肝脏NO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血清AST、ALT明显升高 (P <0 .0 5 ) ,肝TG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各组血清ALB、A/G比值无明显差别。各组肝脏NOS比活性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β 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为 ++。  结论 一氧化氮在硬化肝全胃肠外营养时的进一步肝损害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肠外营养 一氧化氮 保护作用 肝硬化 大鼠 肝脏损害 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甘油三酯(TG) 酶组化染色 血清AST NO浓度 NO含量 A/G比值 TPN 输液过快 变性程度 肝损害 比活性 NOS ALT 肝功能 胆固醇 肺水肿 升高 统计学
下载PDF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春卉 黄爱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7期1072-1072,共1页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简称肝穿活检术,是临床上获取各种肝脏疾病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一种良好手段.能够比较有效、直观的判断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对临床上的正确诊断、治疗、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于那些反复肝功能异...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简称肝穿活检术,是临床上获取各种肝脏疾病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一种良好手段.能够比较有效、直观的判断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对临床上的正确诊断、治疗、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于那些反复肝功能异常、重症肝炎、肝炎分型不明者都可进行肝穿术以明确诊断、辅助治疗。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操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肝穿活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快速肝脏穿刺术进行肝脏穿刺。此种方法快捷、操作简便、安全无需特殊设备.其进针速度快.可最大限度避免被切割的肝组织的副损伤。我科于2005年8~12月共进行了7例肝穿术.通过正确的应用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7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组织检查术 肝脏穿刺术 临床护理 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肝穿活检术 重症肝炎 辅助治疗 操作技术
下载PDF
肝移植排斥反应中C4d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卜宪敏 郑智勇 +2 位作者 余英豪 曾玲 江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14-1316,共3页
目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中C4d沉积的部位和意义方法:对肝移植患者的肝穿刺标本作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阳性沉积情况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中的69.2%肝移植标本,在肝小叶汇管区小血管壁及肝血窦壁上有C4d的沉... 目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中C4d沉积的部位和意义方法:对肝移植患者的肝穿刺标本作C4d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4d阳性沉积情况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中的69.2%肝移植标本,在肝小叶汇管区小血管壁及肝血窦壁上有C4d的沉积.33.3%移植后乙肝复发和28.6%乙型肝炎的标本中,仅汇管区小血管壁有C4d的沉积,而无肝血窦壁上C4d的沉积.12例器官保存性损伤的肝标本中1例汇管区小血管壁及肝血窦壁上有C4d的沉积,此例1mo后再次穿刺发现急性细胞性排异反应.肝移植后胆管阻塞的标本中没有发现C4d的沉积.结论:C4d在肝血窦壁的沉积可以作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鉴别诊断一个比较特异的免疫组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排斥反应 C4D 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组化染色 肝脏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指标 肝移植患者 血管壁 汇管区 穿刺标本 乙型肝炎 乙肝复发 鉴别诊断 胆管阻塞 排异反应 移植后 沉积 窦壁 肝血 d阳性
下载PDF
芪莲纤化汤减轻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立平 赵晶晶 +1 位作者 郭子宁 宋莹莹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通过对体质量、肝脏病理、肝功能等指标变化的检测,动态观察芪莲纤化汤减轻实验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l4)伤害的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于造模开始时给予芪莲纤化汤、联苯双酯滴丸进行... [目的]通过对体质量、肝脏病理、肝功能等指标变化的检测,动态观察芪莲纤化汤减轻实验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l4)伤害的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于造模开始时给予芪莲纤化汤、联苯双酯滴丸进行灌胃。于造模第1、2、3、4、5、6周末,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值;于第3、6周末,进行大鼠肝组织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以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芪莲纤化汤可以明显改善四氯化碳伤害所致大鼠的一般状况和肝脏病理学改变,降低血清ALT、AST的水平,提高ALB含量。[结论]芪莲纤化汤确可通过减轻肝脏的病理学改变、保护肝功能来减轻大鼠肝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芪莲纤化汤 肝脏病理学改变 肝功能
下载PDF
中药清肝排毒饮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常青 刘丽丽 +2 位作者 朱宇同 赵昉 陈诗慧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83-128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清肝排毒饮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肝排毒饮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于实验首日ivConA20mg/kg后,清... 目的:探讨中药清肝排毒饮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清肝排毒饮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于实验首日ivConA20mg/kg后,清肝排毒饮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均灌胃口服,每天1次,连续3d,末次给药后4h,再次ivConA20mg/kg,8h后检测血浆ALT活性、IFN-γ和TNF-α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清肝排毒饮大剂量组小鼠ALT活性、IFN-γ和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ALT:1314.8±831.3vs2373.3±957.9nkat/L,t=2.36,P=0.03;IFN-γ:34.0±14.4vs49.6±19.0ng/L,t=2.20,P=0.04;TNF-α:56.3±6.0vs114.5±8.4ng/L,t=15.90,P=0.00,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清肝排毒饮大剂量组肝脏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清肝排毒饮对Con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FN-γ,TNF-α的释放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排毒饮 刀豆蛋白A 清肝 中药 TNF-α IFN-γ T淋巴细胞活化 正常对照组 ALT活性 联苯双酯 肝脏病理改变 NIH小鼠 病理学变化 大剂量 CONA 作用机制 小剂量 治疗组 肝组织 显著性 模型 含量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定义和病理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建高 徐正婕 《肝脏》 2001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细胞脂肪变性 肝脏组织学改变 病理学改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