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月经不调中医证候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梦丽 韩辉 +2 位作者 吴丽敏 方小茹 陈秋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女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月经不调中医证候特征,为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月经不调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肝豆状核变性和月经不调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294例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月经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有无... 目的通过研究女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月经不调中医证候特征,为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月经不调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肝豆状核变性和月经不调的临床诊断标准,采用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294例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月经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有无合并月经不调将29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为研究组(合并月经不调)213例和对照组(无合并月经不调)81例,分析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通过对研究组进一步调查,分析合并月经不调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年龄、临床分型的关联情况。结果213例合并月经不调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类型分布相对广泛,其中以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过多最为常见,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相对常见,而合并崩漏者较为少见。研究组频率最高的十个中医症状依次为腹部胀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言语謇涩、张口流涎、食欲不振、头目昏眩、四肢震颤、喜温喜按、口中臭秽;对照组频率最高的十个中医症状依次为:言语謇涩、头目昏眩、腹部胀痛、四肢震颤、口中臭秽、张口流涎、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喜温喜按。研究组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对照组以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为主。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分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分布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痰湿阻络证、气虚血瘀证、痰火扰心证分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年龄分布主要分布在26~35岁,其临床分型主要以混合型为主。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月经不调的分类以月经后期、月经过少、月经过多为主,肝肾阴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为女性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合并月经不调常见中医证候,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临床分型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月经不调 中医证候
下载PDF
郑素军:罕见病肝豆状核变性的诊疗
2
作者 张美玲 郑素军 《肝博士》 2024年第2期21-22,共2页
记者问: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率如何?郑素军教授:虽然肝豆状核变性被认为是罕见病或少见病,但实际上它是罕见病中的相对常见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它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的转运、排泄障碍和代谢异常,铜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 记者问: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率如何?郑素军教授:虽然肝豆状核变性被认为是罕见病或少见病,但实际上它是罕见病中的相对常见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它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的转运、排泄障碍和代谢异常,铜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可以导致肝脏、脑部等多种组织器官的损伤。ATP7B基因突变的携带率大约是1/90,患病率大约在25~400/每百万人口。我国学者对安徽省三个县的调查数据。初步数据显示,每百万人口中大约有58.7人罹患肝豆状核变性,由此推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罕见 排泄障碍 携带率 少见 初步数据 代谢异常 全球范围
下载PDF
基于肝藏象理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症状的病因病机
3
作者 张艳云 汪美霞 +3 位作者 李祥 张梦 张宇 韩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12期190-192,197,共4页
基于肝藏象理论对肝豆状核变性(WD)合并抑郁症状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WD合并抑郁症状的诊疗提供参考。WD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抑郁症状。WD合并抑郁症状与铜毒、痰瘀、湿热相关,肝气郁结为其共性,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概... 基于肝藏象理论对肝豆状核变性(WD)合并抑郁症状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WD合并抑郁症状的诊疗提供参考。WD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抑郁症状。WD合并抑郁症状与铜毒、痰瘀、湿热相关,肝气郁结为其共性,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概括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铜毒内蕴,湿热蕴结,痰瘀互结四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抑郁 藏象
下载PDF
韦氏三联九针配合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视神经萎缩1例
4
作者 汪新芳 夏燕婷 +3 位作者 韦企平 褚杰 周剑 王哲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年第7期677-679,共3页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对象为儿童及青年,临床上属于罕见病,该病主要累及肝脏和神经精神系统,首发症状最多见,...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发病对象为儿童及青年,临床上属于罕见病,该病主要累及肝脏和神经精神系统,首发症状最多见,肝功能和锥体外系损害[1],故以神经内科首诊为主,首诊眼科的病例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视神经萎缩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神经精神系统 罕见 WILSON 神经内科 HLD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默认模式网络变化及模型构建
5
作者 吴素红 武红利 +1 位作者 王弈 王安琴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8,共8页
目的: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连接(FC)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神经精神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85例健康志愿者(HC... 目的: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连接(FC)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神经精神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85例健康志愿者(HC组)纳入本研究。对每例被试采用统一肝豆状核变性评分量表(UWDRS)进行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症状(UWDRS-N)和精神症状(UWDRS-P)评分,并根据UWDRS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精神症状重度组(>10分)和轻度组(≤10分)。使用3.0T磁共振BOLD序列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ICA方法提取DMN内各体素的FC值,并在HC组与WD组之间进行比较,对有差异脑区的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DMN内所有体素的FC值为特征变量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构建分类模型,包括正常组与WD组以及轻度与重度WD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D组的DMN内表现出广泛的FC值减低,包括前默认模式网络(aDMN)内的左内侧前额叶皮层(L_MPFC)和左侧前扣带回(L_ACC),以及后DMN(pDMN)内的左侧角回(L_ANG)、楔前叶(PCUN)、左侧顶下小叶(L_IPG)和左侧后扣带回(L_PCC)。aDMN内的L_MPFC、L_ACC和pDMN内的PCUN的FC值与UWDRS-N评分呈负相关,aDMN内的L_MPFC、L_PCC和pDMN内的L_IPG的FC值与UWDRS-P评分呈负相关。采用SVM构建的二分类器,在鉴别WD与HC组时的符合率为80.23%,AUC为0.865;在鉴别轻度与重度WD组的符合率为70.89%,AUC为0.723。结论:WD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中存在广泛的功能连接减低,其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高阶认知障碍)的潜在神经病理机制。基于DMN的FC值构建的SVM分类器可提高对WD疾病及其病情转归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豆状变性 默认模式网络 独立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 器学习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型与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娟 王云宝 +7 位作者 谢道俊 鲍远程 韩辉 董婷 周磊 黄晓峰 陈宏 马莹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1309-1312,共4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病人中医证型与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人80例,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进行统一Wilson...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病人中医证型与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人80例,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进行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评分。采用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中医证型WD与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0例病人中,痰瘀互结证是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其次为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36.82±21.13)分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脾肾阳虚证(12.25±14.40)分,且低于肝气郁结证(59.5±22.74)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气郁结证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内蕴证(5.33±1.85)分及脾肾阳虚证(5.50±2.28)分的肝脏功能评分均高于痰瘀互结证(3.51±1.5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气郁结证(9.67±2.34)分精神症状评分高于痰瘀互结证(2.00±1.73)分、湿热内蕴证(2.67±2.35)分及脾肾阳虚证(1.50±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评分与痰瘀互结证呈正相关(OR=1.767,P<0.05)而与脾肾阳虚证呈负相关(OR=0.849,P<0.05),肝脏功能评分与湿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与呈正相关(OR=1.384,P<0.05,OR=2.976,P<0.05),而与痰瘀互结证呈负相关(OR=0.516,P<0.05),精神症状评分与肝气郁结证呈正相关(OR=3.128,P<0.05)。结论 Wilson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功能评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不同中医证型与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功能评分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中医病机 湿热 脾肾阳虚 Wilson评定量表 中医证型 相关性
下载PDF
肝豆扶木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痰瘀互结证验案举隅
7
作者 刘庆婷 陈永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4期89-92,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以铜代谢转运障碍为致病机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HLD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是逐渐加重的肝损害、肾损害、锥体外系症状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肝损害患者病情会逐渐进展至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该文...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以铜代谢转运障碍为致病机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HLD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是逐渐加重的肝损害、肾损害、锥体外系症状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肝损害患者病情会逐渐进展至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该文基于HLD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阐述运用肝豆扶木汤治疗HLD的思路和临床应用经验,旨在为今后HLD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WILSON 豆扶木汤 鼓胀 痰瘀互结证 纤维化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程度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董薇 郝文杰 +1 位作者 杨文明 黄鹏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9-23,共5页
目的基于二维超声剪切波测量联合血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89例HLD患者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为痰瘀互结组(44例)、湿热内蕴组(33例... 目的基于二维超声剪切波测量联合血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89例HLD患者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分为痰瘀互结组(44例)、湿热内蕴组(33例)、肝肾阴虚组(12例)。比较二维超声剪切波测量指标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N端肽]、肝功能指标(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患者门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痰瘀互结组比较,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组剪切波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湿热内蕴组比较,肝肾阴虚组剪切波速度显著降低(P<0.05),脂肪衰减系数显著减小(P<0.05)。与痰瘀互结组比较,肝肾阴虚组HA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他生化指标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证型患者剪切波速度与HA存在正相关(P<0.05)。鉴别痰瘀互结证与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与肝肾阴虚证时,以剪切波速度的诊断价值最高;鉴别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时,以脂肪衰减系数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HLD的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证型中的肝纤维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以痰瘀互结证的肝纤维化程度更明显,与剪切波速度、脂肪衰减系数、HA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二维超声剪切波 脂肪衰减 中医证型
下载PDF
肝豆灵片对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谢 谢道俊 +3 位作者 杜世超 蔡标 张娟 陈宏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7期833-838,共6页
目的:研究肝豆灵片对肝豆状核变性(WD)模型毒乳(Toxic milk,TX)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自噬机制。方法:WD模型TX小鼠、DL同系对照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肝豆灵组及奥拉西坦组,每组15只。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相... 目的:研究肝豆灵片对肝豆状核变性(WD)模型毒乳(Toxic milk,TX)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自噬机制。方法:WD模型TX小鼠、DL同系对照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肝豆灵组及奥拉西坦组,每组15只。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量溶媒,1次/d,连续28 d。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WD模型TX小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WD模型TX小鼠海马病理组织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和qRT-PCR法分别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P62)及其mRNA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X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跨越平台次数、经过目标象限次数及目标象限距离百分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肝豆灵组、奥拉西坦组TX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经过目标象限次数及目标象限比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TX小鼠海马神经元萎缩,肝豆灵组、奥拉西坦组神经细胞形态及分化较模型组均有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Beclin-1、LC3-Ⅱ表达下降,P62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肝豆灵组、奥拉西坦组中Beclin-1、LC3-Ⅱ表达上升,P62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豆灵片可能通过上调Beclin-1、LC3-Ⅱ表达,下调P62表达诱导神经元自噬,改善WD模型TX小鼠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认知障碍 豆灵片 神经元自噬 海马组织 生物学
下载PDF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真真 汪美霞 +5 位作者 陶庄 王飞 孙阔 韩卉 蔡生兴 杨文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6期138-142,共5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建库起至2022年7月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建库起至2022年7月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进行挖掘。结果共纳入78首有效处方,涉及中药133味,出现频次最高的单味药为大黄;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肝、脾经为主;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药对组合以大黄-黄连应用最多;聚类分析得到6首新方;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郁金、萆薢、莪术、泽泻、姜黄、金钱草、丹参、黄连、鸡血藤、陈皮为网络的核心节点。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多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渗湿、泻下类等中药,虚实夹杂者兼以补虚,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提供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中医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诊疗思路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湿热内蕴证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敏 汪瀚 忻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9期3610-3615,共6页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湿热内蕴证中药组方用药规律,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HLD湿热内蕴证病人3156例的临床资料,并获得相应...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湿热内蕴证中药组方用药规律,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HLD湿热内蕴证病人3156例的临床资料,并获得相应的中药处方用药信息,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总结HLD湿热内蕴证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病人3156例,年龄3~67岁,其中,10~39岁为HLD湿热内蕴证病人的主要集中人群;涉及中药391味,总药用频次为38699次,用药频率≥50%的中药依次为大黄、黄连、半枝莲、萆薢、黄芩和穿心莲。药物性味分布以寒、平性为主,苦、甘居多,多归于肝、脾、肺、胃经。中药类别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泻下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大黄-黄连、黄连-半枝莲-大黄、穿心莲-半枝莲-黄连-大黄、穿心莲-黄芩-半枝莲-黄连-大黄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药组和药方。聚类分析共获得6类药物组合。因子分析共提取6个公因子。结论:清热解毒、通腑利尿为治疗HLD湿热内蕴证的基本方法,补益气血、活血养髓法体现了标本兼顾、既病防变之整体辨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湿热内蕴证 数据挖掘 中医
下载PDF
从络病理论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共强 叶群荣 马心锋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运用中医学络病理论与现代医学阐述肝豆状核变性毒损脉络的基本病机。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机包括毒邪伏络、毒损肝络、肝络瘀阻、毒邪逆传四个时期。毒邪逆传可以损害脑络、肾络、骨...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运用中医学络病理论与现代医学阐述肝豆状核变性毒损脉络的基本病机。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机包括毒邪伏络、毒损肝络、肝络瘀阻、毒邪逆传四个时期。毒邪逆传可以损害脑络、肾络、骨络、胞络等。结论:虚、瘀、痰、毒夹杂的本虚标实是肝豆状核变性毒损脉络的基本病机特点,铜毒只是毒邪致病的始动因素。扶正驱毒通络是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WILSON 理论
下载PDF
以急性溶血性贫血并急性胰腺炎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雪玉 舒方华 +4 位作者 林雪梅 陈培德 李晓娟 廖海霞 李栋方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516-518,共3页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3)。其特征是铜转运蛋白:三磷酸腺苷酶7B(ATPase copper transporting bet...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3)。其特征是铜转运蛋白:三磷酸腺苷酶7B(ATPase copper transporting beta,ATP7B)的功能破坏以及铜的毒性积累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现就一例以急性溶血性贫血并急性胰腺炎起病的罕见HLD,总结诊治经验,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已通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2023-SSKY-5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溶血性贫血 豆状变性 医学伦理委员会 孙逸仙纪念医院 例报道 三磷酸腺苷酶 WILSON 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吴志英教授团队与郭江涛研究员团队合作揭示人类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ATP7B编码蛋白冷冻电镜结构
14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47,共1页
2023年4月1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吴志英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郭江涛研究员团队及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姗教授团队合作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 2023年4月1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吴志英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郭江涛研究员团队及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姗教授团队合作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 of the human Wilson disease copper transporter ATP7B”的研究论文(DOI:10.1016/j.celrep.2023.112417),揭示了人类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ATP7B编码蛋白结构,为阐释蛋白转运机制及相关治疗研究提供结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ATP7B 医学遗传 罕见 浙江大学医学院 基因 生物物理学 吴志英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肝性脊髓病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15
作者 王佳炜 方明娟 +3 位作者 刘力生 王训 杨任民 胡文彬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并发肝性脊髓病(H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诊断为HLD并发HM的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诊治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并发肝性脊髓病(H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诊断为HLD并发HM的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诊治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HM发病年龄16~32岁。5例患者均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3例患者有TIPS病史;2例患者脊髓MRI示胸髓异常信号;3例患者肌电图异常;4例患者脑电图示背景脑电明显变慢。2例行肝移植术治疗,2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余4例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地恢复。结论HLD并发HM患病率极低,高铜状态、高氨血症、TIPS、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与HM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性脊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心理减压护理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病耻感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16
作者 黄雯 孙国 +1 位作者 金艳 胡文彬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第6期64-66,共3页
目目的:探讨心理减压护理干预对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病耻感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W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发生器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 目目的:探讨心理减压护理干预对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病耻感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W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数字发生器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心理减压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前后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比。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SCI、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SSCI、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WD患者进行心理减压护理,有助于减低患者病耻感,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心理减压护理 耻感 抑郁情绪
下载PDF
基于“五方病机”推演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
17
作者 周敏 汪瀚 《中医研究》 2022年第6期1-4,共4页
中医学尚无“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证”“鼓胀”等范畴,基本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常使泌别清浊功能受损,铜毒内聚体内。西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性障碍... 中医学尚无“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证”“鼓胀”等范畴,基本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常使泌别清浊功能受损,铜毒内聚体内。西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性障碍性疾病。基于国内外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地域分布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内经》原文出发,首先通过“五方病机”,即基于阳气在天、地、人的五方圆运动来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而后旁征博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五方”独有的气候特点、地域特征与肝豆状核变性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相结合,阐明其中互通之处;最后,陈列具有代表性的医家观点,并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为切入点,论证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与地域关系的合理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五方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气候,也影响着疾病的起病方式、发病类型和临床表现;②肝豆状核变性的根本病机在于先天禀赋的不足,地域与临床表现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关性(不同的地理方位,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各有侧重),并与中医藏象学说密切相关;③“五方病机”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五方 五行学说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肝胆湿热病机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玄玄 汪瀚 杨文明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年第4期624-627,共4页
根据肝豆状核变性主要各家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认识,结合本病临床症状以及西医相关理论,以衷中参西的理念从肝胆湿热角度探讨本病;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病因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为本、铜毒痰瘀为标等虚实夹杂之说或火热燔灼,引动肝风之论,... 根据肝豆状核变性主要各家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认识,结合本病临床症状以及西医相关理论,以衷中参西的理念从肝胆湿热角度探讨本病;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病因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为本、铜毒痰瘀为标等虚实夹杂之说或火热燔灼,引动肝风之论,治疗亦依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在临床上获得一定的疗效。然而临床上本病多表现为肝胆湿热,铜毒内蕴之证,依据遗传和铜代谢障碍西医致病机制以及现代研究进展,肝豆状核变性主要从肝胆湿热的病因病机入手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胆湿热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巧妙识别肝豆状核变性的百变面孔
19
作者 曹海霞 《肝博士》 2023年第3期47-48,共2页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遗传代谢性肝病,也是一种罕见病,但在中国并不少见。如何早期识别、筛查、诊断及治疗对疾病的预后非常重要。该病累及的器官常常是多个的、临床表现往往是百变的、实验室检查经常是多样化的,治疗方案总是要个体...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遗传代谢性肝病,也是一种罕见病,但在中国并不少见。如何早期识别、筛查、诊断及治疗对疾病的预后非常重要。该病累及的器官常常是多个的、临床表现往往是百变的、实验室检查经常是多样化的,治疗方案总是要个体化的。如何巧妙识别它的百变面孔是医患都需要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罕见 早期识别 遗传代谢性 实验室检查 诊断及治疗 个体化 医患
下载PDF
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文明 赵广峰 +4 位作者 董婷 汪美霞 杨兴涛 鲍远程 汪瀚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掌握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研究动态,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分型论治、专病专方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入手,对近年来的有关本病研究文献进行... 目的:掌握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药治疗研究动态,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分型论治、专病专方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入手,对近年来的有关本病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中医药能明显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和预后,其作用机理主要为促进体内铜排出,减少铜的蓄积,并能抗肝纤维化,保护和促进脑、肝、肾功能恢复。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已成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变性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