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状病毒感染致乳鼠肠外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军华 解元元 +1 位作者 朱朝敏 刘作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79-1482,共4页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引起肠外脏器损害情况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用MA104细胞培养猴RVSA-11经口感染生后7d昆明小鼠乳鼠,实验组每只经口接种0.1ml培养物冻融液(3.75×107pfu/ml),对照组经口接种0.1ml正常对照细胞冻融...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引起肠外脏器损害情况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用MA104细胞培养猴RVSA-11经口感染生后7d昆明小鼠乳鼠,实验组每只经口接种0.1ml培养物冻融液(3.75×107pfu/ml),对照组经口接种0.1ml正常对照细胞冻融液。接种后3d处死乳鼠,光镜下观察脑、肺、心、肝、胰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器官RV抗原分布情况;以Phalloidin-TRITC对丝状肌动蛋白染色并经软件(Imageproplus5.1,IPP5.1)测量分析以观察心肌组织丝状肌动蛋白含量有无改变;以原位凋亡细胞检测方法检测肝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以巢式RT-PCR方法检测各器官内RVRNA分布情况。结果在光镜下脑、肺、胰和肾组织未见明显病变,但可见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细胞浊肿,肝细胞空泡变性;电镜下心肌细胞肌丝溶解,线粒体内室扩张,滑面内质网扩张,核周间隙增宽;Phalloidin-TRITC染色未见心肌组织丝状肌动蛋白含量改变;除脑组织外其他器官内见到RV抗原分布,而各器官内均有RV-RNA分布;肝细胞凋亡增加,而心肌细胞未见凋亡。结论RV可播散到肠外脏器并引起病理损害,但总体上程度较轻。病毒感染导致丝状肌动蛋白解聚及细胞骨架损害、诱导细胞凋亡不仅是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同时也是肠外损害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感染 乳鼠 肠外损害
下载PDF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胃肠外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博涛 刘风林 +1 位作者 张书红 宋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婴幼儿秋季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 感染 临床分析 肠外损害 RV感染 血液系统损害 感染性腹泻
下载PDF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肠外损害13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罗艳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第5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所致肠外损害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对138例确诊为RV肠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例RV肠炎患儿中并发肠道外损害者85例(61.59%),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损害81例(5...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所致肠外损害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对138例确诊为RV肠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例RV肠炎患儿中并发肠道外损害者85例(61.59%),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损害81例(58.70%)、心脏损害61例(44.20%),肝脏损害40例(28.99%),神经系统损害10例(7.25%)。13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临床治愈率100%。结论小儿RV肠炎肠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及心脏损害最多见,这一特点对早期预防与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RV感染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感染 儿童 肠外损害
下载PDF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外损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媛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9期80-81,共2页
目的观察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外系统器官的损害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年间的127例病例临床资料,均经粪便检测结果为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诊断明确。结果心肌受累77例(60.03%),表现为心肌... 目的观察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外系统器官的损害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年间的127例病例临床资料,均经粪便检测结果为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诊断明确。结果心肌受累77例(60.03%),表现为心肌酶升高和(或)心电图ST-T异常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5例(3.94%),包括惊厥4例(3.15%)、脑炎1例(0.79%),全部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心肌受累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外损害的主要靶器官,治疗中应给予针对性地关注和二级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轮状病毒 肠外损害 心肌 神经
下载PDF
34例伤寒的肠外损害分析
5
作者 杨云凤 吴澄清 《云南医药》 CAS 1997年第4期295-295,共1页
34例伤寒的肠外损害分析杨云凤吴澄清伤寒常造成肠外器官损害,本文对我院近2年来收住的56例伤寒患儿中的34例肠外损害作了回顾性分析,并就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伤寒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肥达氏反应(O>1... 34例伤寒的肠外损害分析杨云凤吴澄清伤寒常造成肠外器官损害,本文对我院近2年来收住的56例伤寒患儿中的34例肠外损害作了回顾性分析,并就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伤寒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肥达氏反应(O>1∶80,H>1∶160)或血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肠外损害 病例分析
下载PDF
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任晓红 穆亚宁 +1 位作者 雍彩霞 杨会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年第4期336-338,共3页
目的观察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外损害的发病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分析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肠道外损害的发病比例、各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 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肠道外损害96例,其中合并存在呼吸道症状52例,... 目的观察轮状病毒感染导致肠道外损害的发病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分析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肠道外损害的发病比例、各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 15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发生肠道外损害96例,其中合并存在呼吸道症状52例,心肌损害73例,肝功能损害42例,良性惊厥13例,脑炎5例,2个系统以上损害64例。泌尿系统损害32例。并发呼吸道症状者52例。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外损害广泛,主要表现为心肌损害,其他为呼吸系统、肝功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预后良好。提醒临床医师重视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外损害表现,积极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 肠外损害 儿童
下载PDF
RV肠炎伴肠外脏器损害患儿血清PCT、IL-6、TNF-α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卫国 陈德平 +2 位作者 周爱华 严峻 王庆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轮状病毒(RV)肠炎伴肠外脏器损害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根据肠外脏器损害的情况将117例RV肠炎患儿分为肝脏损害组(21例)、心脏损害组(16例)、... 目的观察急性轮状病毒(RV)肠炎伴肠外脏器损害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根据肠外脏器损害的情况将117例RV肠炎患儿分为肝脏损害组(21例)、心脏损害组(16例)、呼吸系统损害组(15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组(12例)、多脏器损害组(20例)及无肠外脏器损害组(33例),检测各组患儿血清PCT、IL-6、TNF-α水平。结果多脏器损害组血清PCT水平高于其他单脏器损害组,肝脏损害组、心脏损害组、多脏器损害组血清PCT水平高于无肠外脏器损害组(P均<0.01)。肝脏损害组、心脏损害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组、多脏器损害组血清IL-6水平高于无肠外脏器损害组(P均<0.01)。肝脏损害组、心脏损害组、多脏器损害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无肠外脏器损害组(P均<0.01)。结论 RV肠炎伴肠外脏器损害患儿血清PCT、IL-6、TNF-α水平增高,三者与肠外脏器损害的发生有关,共同参与了RV肠炎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血清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脏器损害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逆转肠外营养所致肝损害的实验室观察 被引量:19
8
作者 胥子玮 李幼生 +3 位作者 王剑 吴波 李元新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3-196,共4页
目的:从临床实验室和组织学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成人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PNALD)的作用。方法:选取15例长期行PN导致胆汁淤积(直接胆红素≥34μmol/L)的成人短肠综合征病人。动态观察病人应用ω-3PUFA前和治疗1个月内肝... 目的:从临床实验室和组织学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成人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PNALD)的作用。方法:选取15例长期行PN导致胆汁淤积(直接胆红素≥34μmol/L)的成人短肠综合征病人。动态观察病人应用ω-3PUFA前和治疗1个月内肝功能和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的变化。同时行肝穿刺活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肝组织学改变。结果:ω-3PUFA治疗1个月后,80%(12/15)病人直接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所有病人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游离脂肪酸谱均得到改善,从肝组织学上亦证实了这种效果。结论:ω-3PUFA能很好地逆转成人PNALD,并改善病人的血脂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鱼油 营养相关肝损害 综合征 胆汁淤积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患者治疗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20
9
作者 魏来 赵春景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429-2432,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PNALD)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中的作用,促进临床营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PNALD患者的治疗过程,建议将原有的"全合一"营养液配方中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调整...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PNALD)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中的作用,促进临床营养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PNALD患者的治疗过程,建议将原有的"全合一"营养液配方中的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调整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30%长链脂肪乳剂250 m L调整为20%中/长链脂肪乳剂250 m L,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1 000 m L调整为8%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AA)750 m L,并加用20%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100 m L和10%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100 m L,其余配方不变。另加用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进行保肝退黄治疗,并逐渐减少肠外营养(PN)的量,过渡到肠内营养(EN)。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的调整建议,该患者的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PN使用时间,PN中脂质种类、摄入量,营养物过剩等是造成PNALD的主要因素。临床药师在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中开展药学监护可确保营养药物安全、有效地利用,减少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营养相关性肝损害 临床营养治疗 药学监护
下载PDF
全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胥子玮 李幼生 +2 位作者 刘标 王剑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1-234,共4页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肠外营养(PN)相关肝损害(PNALD)的患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建立有效的小鼠模型。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小鼠正常饮食、颈静脉置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等渗盐水;模型组小鼠禁食后颈静脉置管,用微量泵...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肠外营养(PN)相关肝损害(PNALD)的患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建立有效的小鼠模型。方法: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小鼠正常饮食、颈静脉置管后微量泵持续输注等渗盐水;模型组小鼠禁食后颈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输注PN液。1周后比较两组小鼠体重变化,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和胆固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肝组织在光镜下可见广泛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细胞质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主要集中于中央静脉周围。脂肪变性评分为(3.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分。结论:模型组小鼠与成人PNALD病人初期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相似,可用于该病的患病机制,药物治疗疗效以及具体机制的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 营养相关肝损害 胆汁淤积
下载PDF
轮状病毒性腹泻伴肠外损害102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南京兰 《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5年第11期81-81,共1页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伴胃肠损害症状及血生化,心电图等指标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减少病死率。方法对102例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伴不同程度的肠外脏器损害,同时引...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伴胃肠损害症状及血生化,心电图等指标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减少病死率。方法对102例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伴不同程度的肠外脏器损害,同时引起血生化指标异常。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病存在对肺、心、肝、脑、血液系统等损害,同时引起血液升华指标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腹泻 肠外损害 小儿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消化道术后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伤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12
作者 曾玉兰 沈赟 叶岩荣 《药品评价》 CAS 2023年第12期151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消化道术后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liver disease,PNAL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住院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消化...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消化道术后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liver disease,PNAL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住院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消化道手术类型(食管、胃、结直肠等),禁食时间,肠外营养(PN)应用时间,总热量,非蛋白热量,热氮比,糖脂比,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用量,肝功能,PN时患者感染情况等。结果162例患者中,发生PNALD 37例(22.8%);PNALD组禁食时间,PN支持时间较肝功能正常组延长(P<0.05);PNALD组感染率较正常组升高(P<0.05)。结论老年患者消化道手术后PNALD发生率为22.8%。老年患者围术期缩短禁食时间和PN使用天数,控制感染,可降低PNALD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手术 营养 营养相关性肝损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与肠道外损害相关性的分析
13
作者 陈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9期187-188,共2页
目的 :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与肠道外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35例合并肠道外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我院收治的65例未发生肠道外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与肠道外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35例合并肠道外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我院收治的65例未发生肠道外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发生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等肠道感染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合并呼吸系统损害的观察组患儿发生严重呕吐、腹泻的几率较高;合并肝脏损害、心脏损害的观察组患儿发生严重发热及脱水的几率较高;合并神经损害、肾脏损害的观察组患儿发生严重呕吐、发热、脱水的几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导致肠道外损害的几率较高。与未合并脏器损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相比,合并不同脏器损害的此病患儿发生腹泻、呕吐、发热、脱水等肠道感染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早期确诊其发生肠道外损害的情况,以免其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器官损害
下载PDF
鱼油脂肪乳对全肠外营养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泊 王涛 +3 位作者 丁洪亮 沈颖 宋岳祥 邵幼姿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9-373,共5页
目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脂肪乳对全肠外营养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取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TPN组、观察组1(TPN+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2(TPN+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FOLE)组,每组6只。分别在给药第1、3、7... 目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脂肪乳对全肠外营养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取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TPN组、观察组1(TPN+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2(TPN+丙氨酰谷氨酰胺)、鱼油(FOLE)组,每组6只。分别在给药第1、3、7、14天后取血清检测ALT、AKP、γ-GT、TBIL、TBA。第14天取血后处理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FOLE组ALT、AKP、γ-GT、TBIL、TBA水平均显著低于TPN组(P<0.01),AKP、γ-GT、TBIL水平与TPN+还原型谷胱甘肽组相比,有显著区别(P<0.05)。结论:鱼油脂肪乳可有效减少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脂肪乳 还原型谷胱甘肽 丙氨酰谷氨酰胺 营养相关性肝损害
下载PDF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26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申翠平 段云飞 申竹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1323-1323,共1页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少见,腹泻症状重,来势凶猛,易出现脱水、酸中毒,也可引起肠外损害。我院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病流行期间,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260例,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婴幼儿轮状病毒 热毒宁注射液 疗效观察 治疗 腹泻症状 肠外损害 流行期间 酸中毒
下载PDF
轮状病毒感染致小儿肠道外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何泉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8期1200-1201,共2页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外感染的发生状况,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所致多器官损害的特点,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医师认识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医二...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肠外感染的发生状况,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所致多器官损害的特点,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医师认识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医二附院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住的144例轮状病毒肠炎住院患儿临床资料,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粪便A群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144例入观察组,阴性者58例入对照组,观察两组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及泌尿、血液等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的RV病毒血症可能是RV多系统播散的途径,合并肠外损害具有普遍性,以呼吸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心肌,肝脏,神经,泌尿及血液等系统。损害大多症状轻,恢复快,预后好,故在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时,需综合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要密切观察是否存在肠外脏器损害,防治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肠外损害 临床分析 普遍性
原文传递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外器官损害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宝东 毛秀英 +1 位作者 孟昭清 德桂荣 《首都医药》 2004年第12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外器官的损害情况及与脱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16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各系统损害的78例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合并有肠外各系统器官损害中,呼吸系统损害占首位为45例穴57.7%雪,其它依次为心肌32例...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肠外器官的损害情况及与脱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16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各系统损害的78例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合并有肠外各系统器官损害中,呼吸系统损害占首位为45例穴57.7%雪,其它依次为心肌32例穴41%雪、肝脏8例穴10.3%雪、神经系统6例穴7.8%雪,经对症治疗,1~3周均恢复正常。轻度出现肠外器官损害60例穴76.9%雪,重度脱水出现18例穴23.1%雪,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程度脱水肠外器官损害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穴P>0.05雪。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可合并肠外多系统损害,其发生率与脱水严重程度呈非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轮状病毒 合并症 治疗 器官损害 诊断
原文传递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飞 王伟 《中国综合临床》 2019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或因感染等因素发生肠衰竭,肠道功能损害无法完成营养物质、电解质的吸收,重症患者进行性营养不良通常发展迅速,尽早肠外营养可以明显改善MODS患者的预后,现在肠外...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或因感染等因素发生肠衰竭,肠道功能损害无法完成营养物质、电解质的吸收,重症患者进行性营养不良通常发展迅速,尽早肠外营养可以明显改善MODS患者的预后,现在肠外营养广泛应用于各类重症患者,然而肠外营养所引起的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liver disease,PNALD)在此类患者中普遍存在。PNALD的出现增加了对患者疾病的治愈难度。许多研究发现营养液中添加ω-3鱼油脂肪乳剂是预防与改善PNALD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衰竭 营养相关肝损害 Ω-3鱼油脂肪乳剂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首例粪菌移植治疗克罗恩病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清 魏艳玲 +3 位作者 全春花 赵蓉 何海燕 陈东风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314-4315,共2页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1],属炎症性肠病范畴。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体质量下降、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等全身表现及关节、黏膜等肠外损害,占肠病中20%~30...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1],属炎症性肠病范畴。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体质量下降、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等全身表现及关节、黏膜等肠外损害,占肠病中20%~30%。有研究表明CD的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激发了肠道自身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外损害 炎症性 肉芽肿性疾病 慢性炎性 自身免疫反应 FECAL 道菌群紊乱 西南地区 鼻空营养管
下载PDF
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蔡威 汤庆娅 吴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14-1217,共4页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自1985年起,围绕新生儿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①分析我国新生儿血清氨基酸代谢特点,成功研制国内首个小儿专用型静脉氨基酸制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②通过静息能量代谢测定发现正常新生儿能量消耗值低于公式预计值,据此在国内外首次提出60~80 kcal/(kg.d)这一新生儿肠外营养能量推荐量(较传统值降低30%),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③临床推广并培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率先开展经空肠穿刺造口术和经皮内镜胃造口术,完善肠内与肠外营养输注的新途径;④发现氧化应激线粒体凋亡途径是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重要作用机制,并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层面证实谷氨酰胺对肠外营养相关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课题组还成功实施了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目前已成功救治来自全国各地共46例患儿,其中1例患儿剩余小肠仅25 cm。2005年和2010年,课题组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分别制定了《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和《中国儿科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为国内儿科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提高了临床营养的实践水平。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营养支持 能量代谢 营养相关肝损害 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