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虎地肠溶胶囊对宫颈癌患者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4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以同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地肠溶胶囊;观察两组放射性损伤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目的探讨虎地肠溶胶囊对宫颈癌患者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4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以同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地肠溶胶囊;观察两组放射性损伤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放射治疗前后采用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检查肠损伤程度;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的30条目生活质量问卷(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unt 30, EORTC 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放射性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放射性肠损伤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5);两组放射性肠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E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放射治疗后小肠黏膜均明显增厚( P <0.05),观察组肠黏膜厚度增加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EORTC QLQ-C30显示虎地肠溶胶囊能够明显改善放射治疗致急性肠损伤的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虎地肠溶胶囊可有效延缓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改善放射治疗后肠壁的水肿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并探讨BMSCs修复放射性肠损伤的机制。方法对SPF级SD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进行分离,传代培养、鉴定得到BMSCs。从26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余下...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并探讨BMSCs修复放射性肠损伤的机制。方法对SPF级SD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进行分离,传代培养、鉴定得到BMSCs。从26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余下大鼠构建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将建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组(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各10只。分别在最后一次注射BMSCs后1、2、3周,取各组大鼠小肠组织备用。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小肠组织酪氨酸激酶(JAK)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m 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p-JAK和p-STAT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培养BMSCs;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肠绒毛紊乱,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增加,肠黏膜坏死溃疡严重,移植BMSCs后,大鼠各项病理变化均明显恢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JAK和STAT m 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移植BMSCs后,JAK和STAT m RNA明显下调至正常水平(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JAK和p-STAT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MSCs治疗后,p-JAK和p-STAT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BMSCs移植能够修复放射性肠损伤,并影响JAK/STAT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提示BMSCs移植可能通过影响JAK/STAT通路而实现对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虎地肠溶胶囊对宫颈癌患者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4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以同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虎地肠溶胶囊;观察两组放射性损伤发生的时间、严重程度;放射治疗前后采用磁共振小肠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enterography, MRE)检查肠损伤程度;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的30条目生活质量问卷(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unt 30, EORTC 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放射性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放射性肠损伤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5);两组放射性肠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E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放射治疗后小肠黏膜均明显增厚( P <0.05),观察组肠黏膜厚度增加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EORTC QLQ-C30显示虎地肠溶胶囊能够明显改善放射治疗致急性肠损伤的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虎地肠溶胶囊可有效延缓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改善放射治疗后肠壁的水肿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文摘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大鼠的修复作用,并探讨BMSCs修复放射性肠损伤的机制。方法对SPF级SD大鼠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进行分离,传代培养、鉴定得到BMSCs。从26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余下大鼠构建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将建模成功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MSCs组(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各10只。分别在最后一次注射BMSCs后1、2、3周,取各组大鼠小肠组织备用。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 RT)-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小肠组织酪氨酸激酶(JAK)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m 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p-JAK和p-STAT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培养BMSCs;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肠绒毛紊乱,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增加,肠黏膜坏死溃疡严重,移植BMSCs后,大鼠各项病理变化均明显恢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JAK和STAT m 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移植BMSCs后,JAK和STAT m RNA明显下调至正常水平(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JAK和p-STAT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BMSCs治疗后,p-JAK和p-STAT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BMSCs移植能够修复放射性肠损伤,并影响JAK/STAT通路中关键因子的磷酸化水平,提示BMSCs移植可能通过影响JAK/STAT通路而实现对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