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液回输在婴幼儿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董琦 林海 +1 位作者 李权 彭小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83-1384,共2页
小肠造瘘术是婴幼儿各种危重急腹症如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及肠穿孔手术处理中,常用手段之一。由于术后自造瘘口丢失肠液过多,患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严重者不得不依赖静脉营养支持,直至二期手术闭瘘。近年来,我... 小肠造瘘术是婴幼儿各种危重急腹症如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及肠穿孔手术处理中,常用手段之一。由于术后自造瘘口丢失肠液过多,患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严重者不得不依赖静脉营养支持,直至二期手术闭瘘。近年来,我们对出现上述症状的9例小肠造瘘术后婴幼儿,通过收集近端造瘘口排出的肠液,经远端造瘘口回输治疗,患儿水、电解质紊乱得以控制,营养得到维持,可院外护理待闭瘘手术施行,免除长期肠道外静脉营养带来的并发症及昂贵费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造瘘术 肠液回输 婴幼儿 术后 静脉营养支持 电解质紊乱 应用 绞窄性肠梗阻
下载PDF
肠液回输对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的加速康复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焕 蒋维维 +2 位作者 路长贵 耿其明 唐维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加速康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6例小肠造瘘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据术后有无进行肠液回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体重变化、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加速康复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6例小肠造瘘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据术后有无进行肠液回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体重变化、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首次再住院时间和远端肠管形态。结果:术后2周高、中、低位造瘘各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高位造瘘研究组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1.2±0.3)vs.(0.8±0.4),P=0.03],高位造瘘研究组总蛋白、白蛋白比对照组稍增加[(57.1±7.6)vs.(54.3±9.3),P=0.71;(8.2±8.5)vs.(36.3±6.2),P=0.65],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显著增高[(92.0±23.1)vs.(81.2±21.7),P<0.05;(21.6±8.1)vs.(16.5±5.5),P<0.05);术后3个月中位造瘘研究组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1.7±0.4 vs.1.3±0.6,P=0.04),总蛋白、白蛋白比对照组稍增加[(60.3±10.3)vs.58.1±9.0,P=0.78;40.5±9.9 vs.39.4±7.8,P=0.86],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比对照组显著增高[(110.3±25.3)vs.92.0±21.2,P<0.05;23.8±11.0 vs.18.3±8.9,P<0.05];术后3个月低位造瘘研究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均比对照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位造瘘研究组首次再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迟[(18.6±7.9)vs.14.2±5.2,P<0.05;11.2±4.1vs.7.1±3.8,P<0.05],灌肠造影显示肠液回输后远端肠管形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肠液回输能改善中高位肠造瘘术后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和远端肠管形态,加速患儿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肠外瘘 肠液回输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周佳亮 葛午平 +5 位作者 田松 方元龙 朱小春 肖尚杰 原丽科 许露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537-541,共5页
目的总结利用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肠液回输治疗的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肠液回输情况以及治疗恢复情况。... 目的总结利用肠液回输治疗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肠液回输治疗的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肠液回输情况以及治疗恢复情况。结果共14例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接受肠液回输治疗,平均出生胎龄为(33.4±2.8)周,出生体重为(2 129±501)g。近端造口与Treitz韧带之间平均距离为(39.6±10.3)cm,远端造口与回盲部之间平均距离为(45.0±18.1)cm,平均造瘘液量为(65.4±9.2)m L·kg^(-1)·d^(-1),肠液回输治疗平均时间为(29.1±9.2)d,回输期间平均体重增长(26.6±6.4)g/d,肠造瘘术后(47.0±14.6)d关瘘。通过肠液回输,全组患儿静脉营养减少或完全由肠内营养代替,未出现与回输肠液直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肠液回输操作安全可行,可减少肠造瘘术后功能性短肠综合征患儿肠外营养,改善患儿关瘘前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液回输 短肠综合征 婴儿 新生
下载PDF
肠液回输治疗肠漏的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胡秋莲 周建平 +2 位作者 姚宏亮 李铁钢 范丹凤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7期501-502,共2页
关键词 肠液回输 治疗 肠漏 腹部手术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持续肠内营养和肠液回输治疗小肠源性术后腹膜炎 被引量:4
5
作者 邹志英 李维勤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3期168-169,共2页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液回输 小肠源性术后腹膜炎 联合治疗 并发症 病死率
下载PDF
气囊导尿管应用于末端回肠造口患者肠液回输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6
作者 周黎君 张月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83-183,186,共2页
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认识,新辅助医治手段得到开展,手术器械和手术技术不断改进,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显著上升。但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较高,而吻合口瘘治疗困难,甚至需行二次手术,增加患... 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认识,新辅助医治手段得到开展,手术器械和手术技术不断改进,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保肛率显著上升。但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较高,而吻合口瘘治疗困难,甚至需行二次手术,增加患者的痛苦及负担。因此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当患者二次入院行闭瘘术前肠道准备时,难度大且效果差,本组研究将气囊导尿管运用于造瘘患者闭瘘前的肠液回输中,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导尿管 末端肠造口 肠液回输 护理
下载PDF
肠液回输在肠外瘘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钱君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9期1279-1279,共1页
关键词 肠液回输 肠外瘘 高位肠瘘患者 护理 空腔脏器 医疗费用 营养状态 肠内营养
下载PDF
肠液回输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及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景玲 徐军 于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4230-4233,共4页
目的:探究肠液回输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 目的:探究肠液回输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并做预防性回肠造口,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肠液回输。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肛门功能、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及生活质量调查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术后6月时观察组患者肛门直肠功能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均逐渐减小(P<0.05),且术后3月、6月观察组Wexner大便失禁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月各生活质量评分与术后1月、3月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3月、6月各生活质量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液回输可有效改善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肠造口 肠液回输 直肠癌保肛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刘文跃 吴晓霞 +4 位作者 张晖 孙雪 赵宝红 靳园园 任红霞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技术在新生儿肠梗阻中高位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因肠梗阻行中高位小肠造瘘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技术在新生儿肠梗阻中高位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因肠梗阻行中高位小肠造瘘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组与传统治疗组。加速康复组术后应用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传统治疗组术后采用常规胃肠减压、不常规镇痛及根据排便量实施肠液回输等传统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肠外营养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每日体重增长、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指标及30 d内再入院率。结果共纳入42例患儿,加速康复组22例,传统治疗组20例。加速康复组术后肠外营养时间[(22.6±9.4)d比(30.7±11.3)d]、导管留置时间[(5.9±0.8)d比(9.9±2.1)d]、术后住院时间[(26.8±9.8)d比(33.8±11.5)d]均短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每日体重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胃肠黏膜出血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13.6%比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喂养不耐受、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肠液回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前关闭造瘘率以及30 d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理念联合早期肠液回输在新生儿肠梗阻中高位小肠造瘘术后的应用安全可行,能缩短肠外营养使用时间、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速患儿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 肠液回输 肠造瘘 新生儿
原文传递
肠液回输对低位直肠癌末端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
10
作者 张晶芬 邹婷 何雪姣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4年第8期709-712,共4页
目的分析肠液回输辅助治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末端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直肠癌... 目的分析肠液回输辅助治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末端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胃肠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直肠癌根治术+末端回肠造口术,40例)和试验组(采用直肠癌根治术+末端回肠造口术+肠液回输辅助治疗,4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肛门功能、胃肠激素及营养状况指标水平。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顺应性、肛管最大静息压、直肠便意感觉容量高于对照组[(169.72±12.04)mmHg(1 mmHg=0.133 kPa)比(160.42±11.58)mmHg、(4.88±0.17)mmHg比(4.20±0.14)mmHg、(40.73±4.31)mmHg比(36.05±4.09)mmHg、(80.31±8.27)ml比(72.53±7.3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9 d胃泌素、胃动素、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260.59±31.57)ng/L比(224.61±25.01)ng/L、(91.73±10.58)ng/L比(65.65±7.01)ng/L、(167.89±18.14)mg/L比(152.34±16.01)mg/L、(24.58±2.89)g/L比(21.49±2.47)g/L、(79.84±8.67)g/L比(70.59±8.01)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4/40)比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末端回肠造口术后采用肠液回输辅助治疗可改善肛门功能、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末端肠造口术 肠液回输 营养状况
原文传递
肠液回输在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的应用
11
作者 邹婷 张芳芳 +3 位作者 王美 邓欣 张晶芬 倪淑芬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3年第9期832-837,共6页
目的:分析肠液回输在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 目的:分析肠液回输在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联合肠液回输治疗),每组30例。术后次日和术后3个月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量表评估肛门功能,采用患者参与主观整体评定(PG-SGA)法评估营养状况,采用造口患者生命质量量表(stoma-QOL)评估生命质量;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定手术。两组术后次日LARS评分和LAR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LARS评分和LAR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63 ± 3.15)分比(24.90 ± 6.11)分和23.33%(7/30)比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术后次日PG-SGA评分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PG-SGA评分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7 ± 0.82)分比(5.13 ± 1.01)分和26.67% (8/30)比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术后次日stoma-QOL的心理负担、社会交往、造口管理和日常起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7.70 ± 4.28)分比(21.47 ± 5.16)分、(14.33 ± 2.03)分比(11.90 ± 1.64)分、(14.87 ± 1.92)分比(11.57 ± 2.38)分和(15.30 ± 1.03)分比(12.37 ± 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9/30)比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45, P<0.05)。 结论:针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直肠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术联合肠液回输可减少LARS,改善营养状态,提高生命质量,还可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前切除术 肠造口术 肠液回输 肛门功能
原文传递
肠液回输对肠外瘘患者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5
12
作者 朱晋国 任建安 +1 位作者 王新波 黎介寿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唇状瘘患者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7月到2005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唇状瘘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均为唇状瘘,且腹腔感染得到基本控制,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唇状瘘患者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7月到2005年1月期间收治的10例唇状瘘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均为唇状瘘,且腹腔感染得到基本控制,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50 cm。分别测定肠液回输前后糖、脂肪及氮的累计吸收系数。同时检测血清相关蛋白水平。结果肠液回输前后,患者对糖的吸收率分别为(78.78±16.13)%和(92.14±8.73)%,对脂肪的吸收为(67.25±12.72)%和(87.13±3.58)%,对氮的吸收为(65.46±16.32)%和(85.45±10.74)%,肠液回输前后的吸收系数有明显上升(P<0.05),患者相关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有明显的增加(P<0.01, P<0.05)。结论肠液回输能明显改善肠外瘘患者对肠内营养物质中糖、脂肪和氮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瘘 肠液回输 肠内营养
原文传递
小肠双造口和肠液回输在重度腹腔感染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晋国 王健 +2 位作者 和源 庄海文 杨金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7-67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肠双造口和肠液回输在重度腹腔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14年11月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高位小肠穿孔致重度腹腔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所选病例均为急诊手术,行小肠部分切除加小肠远近端肠管双造... 目的探讨小肠双造口和肠液回输在重度腹腔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14年11月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高位小肠穿孔致重度腹腔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所选病例均为急诊手术,行小肠部分切除加小肠远近端肠管双造口术。术后待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腹腔感染得到基本控制后,经鼻胃管实施肠内营养,将近端造口引出的肠液回输入远端肠襻。分别测定肠液回输前后机体对营养物质糖、脂肪及氮的平均吸收系数,并检测血清蛋白水平。结果肠液回输后,患者对糖、脂肪及氮的平均吸收系数均显著增加[糖:(90.9±7.8)%比(82.7±15.2)%,P〈0.05;脂肪:(87.6±6.4)%比(59.1±10.8)%,P〈0.01;氮:(82.4±9.8)%比(67.2±15.4)%,P〈0.01];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285.6±3.6)mg/L比(157.0±22.6)mg/L,P〈0.01]、转铁蛋白[(4.86±0.21)g/L比(3.60±25)g/L,P〈0.05]和前白蛋白[(291.3±112.5)mg/L比(199.1±53.3)mg/L,P〈0.05]水平亦高于肠液回输前。结论小肠双造口和肠液回输能明显改善重度腹腔感染患者对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避免了短肠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穿孔 腹腔感染 小肠双造口 肠液回输
原文传递
肠液回输对肠外瘘患者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晋国 于仁 +2 位作者 葛恒发 姜宝飞 陶国全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唇状瘘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机体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995年7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16例唇状瘘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腹腔感染基本控制、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5...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唇状瘘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和机体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1995年7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16例唇状瘘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腹腔感染基本控制、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50 cm。分别于实施肠液回输当天、第7和14天,在肠镜引导下距小肠远端瘘口25~30 cm处取肠黏膜,行HE染色后统计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S)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同时测定血清蛋白水平。结果实施肠液回输第14天瘘口远端小肠黏膜内IIELS百分数为19.06%±4.81%,显著高于肠液回输当天的12.81%±2.95%(P=0.000),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为12.13%±4.33%,显著高于肠液回输当天的6.44%±2.34%(P=0.000)。肠液回输第14天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水平由(152.80±16.50)上升至(227.05±45.36)mg/L(P=0.000)、转铁蛋白水平由(2.16±0.52)上升至(2.62±0.41)g/L(P=0.017)。结论实施肠液回输对于肠外瘘患者的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液回输 唇状瘘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
原文传递
肠液回输技术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文跃 任红霞 +3 位作者 赵宝红 吴晓霞 靳园园 赵亮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9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技术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经肠造瘘术治疗后发生短肠综合征的新生儿20例,全部新生儿均接受肠造瘘术,并在术后实施肠液回输,观察患儿治疗情...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技术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经肠造瘘术治疗后发生短肠综合征的新生儿20例,全部新生儿均接受肠造瘘术,并在术后实施肠液回输,观察患儿治疗情况、肠液回输情况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结果20例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患儿均存在短肠综合征,采用肠液回输技术后,18例患儿恢复理想,仅有2例患儿在出院回家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家属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采取合理措施干预后缓解。全部患儿均未发生与肠液回输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仅有3例患儿出现败血症,并在治疗后痊愈出院。关瘘时患儿的体质量高于回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液回输技术操作安全可行,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营养状态,患儿体质量增长速度理想,相关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肠造瘘术 短肠综合征 肠液回输技术 营养状况
原文传递
肠液回输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及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观察
16
作者 吕鹏 于向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18-20,共3页
探究肠液回输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及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低位直肠癌患者,共计60例,参照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研究组添加肠液回输治疗,比较治... 探究肠液回输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及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低位直肠癌患者,共计60例,参照组患者在入院以后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联合预防性回肠造口治疗,研究组添加肠液回输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恢复有效率更高,治疗后大便失禁评分更低,与参照组比较,P<0.05。对比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更高,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患者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肠液回输,可改善术后肛门功能,预防大便失禁,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预防性肠造口术 肠液回输
下载PDF
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自体肠液回输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亚娟 严萍 +3 位作者 王燕波 孙雯 唐维兵 蒋维维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肠液回输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9例小肠造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肠液回输将患儿分为肠液回输组(研究组)63例和无肠液... 目的探讨自体肠液回输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9例小肠造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肠液回输将患儿分为肠液回输组(研究组)63例和无肠液回输组(对照组)46例。观察患儿出生后90 d体重增长、二期肠造口关闭手术年龄、术后脱离补液时间、二期肠造口关闭术前再入院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造瘘口位置距屈氏韧带的距离为80~120 cm,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小肠造瘘位置距屈氏韧带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vs对照组:(95.02±10.82)cm vs(92.89 ±16.55)cm,P=0.42];到生后90 d时肠液回输组体重增长明显优于对照组[单腔造瘘组vs单腔造瘘对照组:(1.97±0.55)kg vs (1.50±0.57)kg,P=0.017;双腔造瘘组vs双腔造瘘对照组:(1.82±0.49)kg vs (1.48±0.65)kg,P=0.013];二期小肠造口关闭手术年龄肠液回输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单腔造瘘组vs单腔造瘘对照组:(115.76±15.85)d vs (117.40±11.06)d,P=0.025;双腔造瘘组vs双腔造瘘对照组:(115.48±14.33)d vs (126.03±8.85)d,P=0.001];术后脱离补液时间肠液回输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单腔造瘘组vs单腔造瘘对照组:(14.24±3.30)d vs (16.40±2.74)d,P=0.046;双腔造瘘组vs双腔造瘘对照组:(15.07±3.65)d vs (18.71±3.63)d,P<0.01];二期肠造口关闭术前再入院率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单腔造瘘组vs单腔造瘘对照组:9.5%(2/21)vs 20%(3/15),P=0.337;双腔造瘘组vs双腔造瘘对照组:7.1%(3/42)vs 25.8%(8/31),P=0.028]。结论自体肠液回输能改善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善远端肠管功能,为尽早恢复肠管连续性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小肠造瘘 肠液回输
原文传递
新型肠液回输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佳文 王萍 刘晓萍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年第S02期79-80,共2页
目的我科设计的肠液回输瓶在临床上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25例需要长期进行肠液回输患者,对照组为前一周使用传统回输方式,观察组则为该25例患者在后一周中使用肠液回输瓶进行回输。比较两组回输使用时间,并发... 目的我科设计的肠液回输瓶在临床上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期间25例需要长期进行肠液回输患者,对照组为前一周使用传统回输方式,观察组则为该25例患者在后一周中使用肠液回输瓶进行回输。比较两组回输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对周围环境污染程度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对照组发生2次并发症,患者及家属表示有强烈异味。观察组则耗时少,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及家属表示无明显异味,满意度为100。结论肠液回输瓶操作简单,设计合理,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瘘 肠液回输 设计应用
原文传递
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肠液回输的护理进展
19
作者 陆小花 朱海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64-65,共2页
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短肠综合征行肠液回输的护理进行综述,针对短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制定有效的肠液回输方案和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维持肠道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为肠液回输在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新生儿 肠液回输 短肠综合征 护理
下载PDF
应用鼻肠管回输肠液治疗肠瘘的临床分析
20
作者 王凤学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年第S7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肠瘘患者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了2005年7月~2010年1月肠瘘患者7例,7例患者均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营养状态可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150cm。分别测定肠液回输前后糖、脂肪和氮的吸收系数... 目的:探讨肠液回输对肠瘘患者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了2005年7月~2010年1月肠瘘患者7例,7例患者均肠道功能基本恢复,营养状态可完全依赖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肠襻的长度】150cm。分别测定肠液回输前后糖、脂肪和氮的吸收系数。结果:肠液回输后的吸收系数上升明显。结论:肠液回输明显改善肠外瘘患者对肠内营养物质中糖、脂肪和氮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瘘 肠液回输 肠内营养 鼻肠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