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麝肠源和圈舍土源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怡瑾 邱宇 +7 位作者 田思璐 周剑婧 曹宇恒 赵位 喻东 杨威 罗燕 程建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92-1501,共10页
为了解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及其与圈舍土源大肠埃希菌的关系。从茂县、都江堰、理县、陕西、泸定、汉源6个林麝养殖场采集66份林麝新鲜粪便及养殖场20份土壤样本,通过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得... 为了解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及其与圈舍土源大肠埃希菌的关系。从茂县、都江堰、理县、陕西、泸定、汉源6个林麝养殖场采集66份林麝新鲜粪便及养殖场20份土壤样本,通过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得到59株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和12株土源大肠埃希菌,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据其结果,设计相关12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对所有菌株的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药敏试验显示,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具有较强耐药性,在所有菌株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36%、5.08%、13.56%、20.34%和6.78%;土源大肠埃希菌对除氯霉素以外的同种类药物具有较强耐药性,在所有菌株中所占比例为91.67%、16.67%、16.67%、25.00%。PCR结果显示,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7个基因检出率较高;而土源大肠埃希菌3个基因检出率较高。对于同一种耐药基因而言,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检出率普遍高于土源大肠埃希菌,但从耐药基因检测整体结果来看,林麝肠源大肠埃希菌与土源大肠埃希菌又存在一致性,这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埃希 埃希 耐药表型 耐药基因
下载PDF
苦木主要生物碱成分的分离及肠道微生物的转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封政 龙洁 +2 位作者 孙国峰 田冲 李书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14-19,共6页
用乙醇室温浸泡提取苦木,浓缩乙醇后得到提取物,提取物经酸溶碱沉后,用乙酸乙酯萃取碱水液,浓缩乙酸乙酯得到总生物碱。总碱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化合物,经核磁鉴定为苦木酮。对苦木中苦木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苦木酮进行... 用乙醇室温浸泡提取苦木,浓缩乙醇后得到提取物,提取物经酸溶碱沉后,用乙酸乙酯萃取碱水液,浓缩乙酸乙酯得到总生物碱。总碱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化合物,经核磁鉴定为苦木酮。对苦木中苦木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苦木酮进行了人源肠内菌转化研究,结果显示苦木酮在人源肠道微生物及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发生结构变化,转化成活性增强的苦木碱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木 生物转化 苦木酮 苦木碱丁
下载PDF
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3
作者 于梦园 杨立明 +6 位作者 朱学研 张晓暄 刘声茂 谢舜昀 倪册 庄小花 崔文鹏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27-133,共7页
目的探讨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至2019年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PDAP患者临床资料,按照PDAP的致病菌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肠源性PDAP组(284例)和非肠源性PDAP组(519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 目的探讨肠源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至2019年吉林省4家三甲医院PDAP患者临床资料,按照PDAP的致病菌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肠源性PDAP组(284例)和非肠源性PDAP组(519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初始疗效、当次PDAP治疗结果以及肠源性PDA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3例次PDAP,其中肠源性PDAP组为284例次,大肠埃希菌最多,为100例次(35.21%)。与非肠源性PDAP组相比,肠源性PDAP组的女性占比较高(55.99%和47.21%,P=0.043),且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16.96%和11.27%,P=0.029)。两组患者在年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等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与非肠源性PDAP组相比,肠源性PDAP组初始疗效和当次治疗结果均较差(均P<0.001)。多因素GEE分析显示,长透析龄、生活在农村、低血清白蛋白,以及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及混合菌感染均为肠源性PDAP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肠源性PDAP的治疗效果比非肠源性PDAP差。长透析龄、农村生活、低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及混合菌感染是肠源性PDAP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肠源菌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延胡索甲素和乙素的人源肠内菌丛生物转化及在人源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转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扬子 杨鑫宝 +5 位作者 杨秀伟 姚春梅 冉丽 吴帅 徐嵬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8,共7页
目的:研究延胡索甲素(d-corydaline,CDL)和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的人源肠内菌丛生物转化,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转运。方法:应用人源肠内菌丛在厌氧、37℃条件下分别与CDL和THP共温孵培养;利用... 目的:研究延胡索甲素(d-corydaline,CDL)和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的人源肠内菌丛生物转化,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转运。方法:应用人源肠内菌丛在厌氧、37℃条件下分别与CDL和THP共温孵培养;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测试CDL和THP从绒毛面(AP端)到基底面(BL端)、BL端到AP端双向的转运过程。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吸收良好的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吸收不良的阿替洛尔进行比较。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CDL和THP进行分析。结果:CDL和THP在人源肠内菌丛温孵体系没有发生生物转化。它们与普萘洛尔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双向转运的Papp皆在1×10-5cm.s-1数量级;在0~180 min,转运效率与转运时间呈正相关。结论:CDL和THP在人源肠内菌丛温孵体系中稳定;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 延胡索甲素 延胡索乙素 Caco-2细胞单层模型 吸收转运
原文传递
人源肠内菌转化通脉方的化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帅 徐嵬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510-3519,共10页
研究人源肠内菌转化"通脉方"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性高效液相等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MS和NMR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苯丙酸(1)、6″-O-乙酰基葛... 研究人源肠内菌转化"通脉方"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性高效液相等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MS和NMR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苯丙酸(1)、6″-O-乙酰基葛根素(2)、芒柄花素(3)、大豆苷元(4)、对羟基苯丙酸(5)、吲哚-3-丙酸(6)、染料木素(7)、异芒柄花素(8)、异芒柄花苷(9)、(-)-野葛醇B-2″-O-吡喃葡萄糖苷(10a)和(+)-野葛醇B-2″-O-吡喃葡萄糖苷(10b)混合物、8-羟基大豆苷元(11)、野葛醇A(12)、3'-甲氧基-6″-O-乙酰基葛根素(13)、6″-O-乙酰基大豆苷(14)、3'-甲氧基大豆苷(15)、野葛醇B(16)、3-甲基尿嘧啶(17)、染料木苷(18)、大豆苷(19)、3'-甲氧基葛根素(20)、葛根素芹菜糖苷(21)、獐芽菜苦苷(22)、大豆苷元-7,4'-O-双葡萄糖苷(23)、腺嘌呤(24)、3'-羟基葛根素(25)和葛根素(26)。"通脉方"经人源肠内菌生物转化,所含苷类化合物被转化为苷元和/或少糖基化合物,亦包括羟基化反应和脱甲基反应;苷类化合物是"前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方 异黄酮 葛根素 大豆苷元 “前药”
原文传递
补骨脂中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的人源肠内菌丛生物转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秀伟 和子超 +2 位作者 陈丽华 许青霞 徐嵬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822-3827,共6页
吸收是口服药物发挥疗效的关键,肠内菌丛是药物吸收的首过因素之一。该文采用国际上认可的人源肠内菌丛模型,研究传统中药补骨脂的特征性成分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的生物转化。分别将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在厌氧条件下与人源肠内菌丛在3... 吸收是口服药物发挥疗效的关键,肠内菌丛是药物吸收的首过因素之一。该文采用国际上认可的人源肠内菌丛模型,研究传统中药补骨脂的特征性成分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的生物转化。分别将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在厌氧条件下与人源肠内菌丛在37℃温孵培养,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及与对照品对照检测和/或鉴定生物转化产物。补骨脂苷的主要转化产物为补骨脂素和少量的6,7-呋喃氢化香豆酸(6,7-furano-hydrocoumaric acid),异补骨脂苷的主要转化产物为异补骨脂素和少量5,6-呋喃氢化香豆酸(5,6-furano-hydrocoumaric ac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补骨脂苷 异补骨脂苷 生物转化 补骨脂素 6 7-呋喃氢化香豆酸 异补骨脂素 5 6-呋喃氢化香豆酸
原文传递
四川省1989年医药卫生科研进展
7
作者 李华芳 宋子莉 +1 位作者 苏林 李庆国 《医学研究杂志》 1991年第4期13-17,共5页
(一)基础医学 1.胆红素结石病致病成石、生物学机理的动态研究该课题由华西医科大学承担于1986年至1988年完成。该研究是在第一阶段动物模型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对致病和成石过程的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和β—葡萄糖醛酸酶动态观察,同时用试... (一)基础医学 1.胆红素结石病致病成石、生物学机理的动态研究该课题由华西医科大学承担于1986年至1988年完成。该研究是在第一阶段动物模型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对致病和成石过程的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和β—葡萄糖醛酸酶动态观察,同时用试管内试验和临床病理检验作对照,了解致病成石的主要生物学发病机理。实验方法:采用建立的脓性胆管炎和胆红素结石病的动物模型,按时序分为11组,从1天至4个月与正常动物对照。实验结果:在胆道不全梗阻和肠源菌感染下,整个胆道粘膜和粘膜下层细胞内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卫生科研 结石病 肠源菌 动物模型 病理检验 超微结构 华西医科大学 葡萄糖醛酸 主要生物学 循环抗原
下载PDF
从动物模型实验看我国脓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管结石病的防治 被引量:1
8
作者 肖路加 《实用外科杂志》 1985年第4期175-176,共2页
脓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据临床和胆石解剖研究证实: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红素,成石的主要因素似与胆道寄生虫病、胆管部分梗阻时胆汁淤积和胆道肠源性细菌感染相关。我们模拟胆管狭窄和感染这两个主要致... 脓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据临床和胆石解剖研究证实: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红素,成石的主要因素似与胆道寄生虫病、胆管部分梗阻时胆汁淤积和胆道肠源性细菌感染相关。我们模拟胆管狭窄和感染这两个主要致病因素,设计了造成兔部分胆道不全性梗阻和大肠杆菌污染的实验手术,共进行动物实验282只次,研制成功了致病和成石因素较为稳定的脓性胆管炎和胆囊、肝内外胆管胆红素结石的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动物模型 化脓性 动物实验 肠源菌 胆管疾病 生物检验 胆红素结石 胆道寄生虫病 胆管周围炎 原发性胆管结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