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激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2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叶平胜 卢立广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2年第17期1696-1696,共1页
关键词 作用机制 功能性疾病 肠激方 治疗 综合征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调肠缓激方对儿童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小英 丘小汕 +4 位作者 陈晓刚 章文平 许双虹 陈治珍 李宜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观察调肠缓激方对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8~14岁IBS患儿随机分为调肠缓激方组(中药组)32例和思密达组(西药组)28例。在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观察调肠缓激方对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8~14岁IBS患儿随机分为调肠缓激方组(中药组)32例和思密达组(西药组)28例。在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IBS患儿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例(nB/nE)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中药组双歧杆菌数量、nB/nE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中药组治疗后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调肠缓激方对儿童IBS的治疗作用与其能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中药疗法 /治疗作用 道微生态 儿童
下载PDF
肠激安方抑制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肥大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唐洪梅 李得堂 +1 位作者 黄樱华 丘振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64-466,共3页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对出生后8~21d的大鼠连续性给予结肠内炎症刺激,建立腹泻型IBS的动物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以光镜和电镜观察肥大细胞数量及其细胞脱颗粒情况。结果肠激安方...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对出生后8~21d的大鼠连续性给予结肠内炎症刺激,建立腹泻型IBS的动物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以光镜和电镜观察肥大细胞数量及其细胞脱颗粒情况。结果肠激安方能提高抬腹和拱背的压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肠激安方中、高剂量组肥大细胞计数及脱颗粒百分比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激安方能降低IBS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肥大细胞
下载PDF
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和5-羟色胺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唐洪梅 黄樱华 +2 位作者 李得堂 丘振文 阎雪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64-168,200,共6页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水平和5-羟色胺(5-HT)分泌的影响。【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46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肠激安方低、中、高剂量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94、1.88、3.76 g...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水平和5-羟色胺(5-HT)分泌的影响。【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46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肠激安方低、中、高剂量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94、1.88、3.76 g.kg-1.d-1),补脾益肠丸组(剂量为6.76 g.kg-1.d-1);采用直肠内醋酸刺激法复制肠道高敏感大鼠模型,经大鼠排便统计及肠道敏感性评估确认造模成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肠组织5-HT阳性细胞数和免疫染色强度。【结果】模型组大鼠排便量显著增加,肠道敏感性显著升高,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降低,CD8+水平显著升高,5-HT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显著增加(均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可减少大鼠排便量(治疗第14天),降低肠道敏感性,升高CD4+水平及CD4+/CDS+比值,降低CD8+水平,减少5-HT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均P<0.01)。【结论】肠激安方治疗IBS的作用可能与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和肠道敏感性,减少5-HT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综合征/中药疗法 综合征/免疫学 /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调肠缓激方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34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小英 陈晓刚 +2 位作者 丘小汕 许双虹 陈治珍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2,共2页
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儿科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型多见.笔者运用调肠缓激方治疗儿童腹泻型IBS,取得较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疾病 功能性 儿童
下载PDF
肠激安方干预腹泻型IBS模型大鼠SP、CGRP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唐洪梅 丘振文 +2 位作者 李得堂 匡忠生 闫雪 《今日药学》 CAS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肠激安方干预腹泻型IBS模型大鼠SP、CGRP的机制。方法对出生后8~21d的大鼠给予连续性的结肠内炎征性刺激,复制IBS内脏感觉过敏的动物模型,观察肠激安方对SP、CGRP的影响。结果肠激安药液能明显改善大鼠的腹泻状况,降低肠道敏感... 目的研究肠激安方干预腹泻型IBS模型大鼠SP、CGRP的机制。方法对出生后8~21d的大鼠给予连续性的结肠内炎征性刺激,复制IBS内脏感觉过敏的动物模型,观察肠激安方对SP、CGRP的影响。结果肠激安药液能明显改善大鼠的腹泻状况,降低肠道敏感性,高、中、低剂量肠激安药液均能降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CGRP、SP阳性纤维的平均OD值,改善肠黏膜表面糜烂、溃疡,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肠激安方能明显改善大鼠的腹泻状况,降低肠道敏感性,降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CGRP、SP阳性纤维的平均OD值水平,改善肠黏膜表面糜烂、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IBS 大鼠模型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基于药效学试验的肠激安方挥发油提取工艺筛选及其GC-MS研究
7
作者 闫雪 唐洪梅 +3 位作者 李得堂 何嘉仑 廖小红 曾德浩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1315-1315,共1页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肠激安方挥发油的镇痛、抗炎、止泻作用,从而筛选出具有优势的挥发油提取方式;并对较优方法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 分分析,以 揭示其相关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对于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CO2法)和...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肠激安方挥发油的镇痛、抗炎、止泻作用,从而筛选出具有优势的挥发油提取方式;并对较优方法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 分分析,以 揭示其相关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对于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SFE-CO2法)和水蒸气蒸馏 法(SD法)两种不同工艺提取的挥发 油,通过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考察其 镇痛作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考察其抗炎作用;生大黄致小鼠腹泻实验考察其止泻作用,并通过综合三个实验的结果比较其药效作用.采用 GC-MS 对较优方法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 在镇痛实验中,SD 法挥发油与 SEF-CO2法挥发油均能非常有效地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P〈0.01).结论 SD 法提取的挥发油具有镇痛、抗炎、止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试验 挥发油提取工艺 GC-MS研究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肠激一号方挥发性成分的工艺研究
8
作者 闫雪 唐洪梅 +2 位作者 李得堂 何嘉仑 李捷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0-1151,共2页
目的以肠激一号方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处方中白术、防风、陈皮、枳壳4味药材粉末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方法以萃取物的重量为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考察,找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3个... 目的以肠激一号方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处方中白术、防风、陈皮、枳壳4味药材粉末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方法以萃取物的重量为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考察,找出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3个因素的拐点,再设计正交实验方法 ,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对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的影响,并对萃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20目,萃取压强25MPa,萃取温度为55℃,萃取时间为3h,CO2流量为25L/h,解析釜Ⅰ压力8MPa,解析釜Ⅱ压力6MPa,解析釜Ⅰ,Ⅱ温度均为45℃,萃取物平均得率为2.75%。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具有较高的提取率,而且稳定性强,表明该工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号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正交试验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GC-MS方法分析肠激安方中的挥发性成分
9
作者 唐洪梅 李得堂 +2 位作者 黄樱华 何建雄 闫雪 《今日药学》 CAS 2008年第6期26-27,共2页
目的采用GC-MS方法分析肠激安方中超临界CO2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方法取萃取的挥发油用GC-MS法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通过标准图谱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萃... 目的采用GC-MS方法分析肠激安方中超临界CO2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方法取萃取的挥发油用GC-MS法进行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通过标准图谱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物挥发性成分各组分均得到较好分离,共分离出21个成分,鉴定了10个化合物。结论用GC-MS法测定肠激安方中超临界CO2萃取物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萃取物 GC—MS法
下载PDF
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ZO-1、CLDN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祝赫 柴玉娜 +4 位作者 张毅靖 王永福 甘剑峰 周云松 唐洪梅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5-911,共7页
目的探讨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上皮细胞闭锁小带蛋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18 mg·kg^(-1))和肠激安方高(3... 目的探讨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上皮细胞闭锁小带蛋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18 mg·kg^(-1))和肠激安方高(33.48 g·kg^(-1))、低(16.74 g·kg^(-1))剂量组,共5组,每组8只,采用三因素(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结合的方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模型复制结束后,给予匹维溴铵和肠激安方连续灌胃14 d。用腹部回缩反射(AWR)评价内脏高敏状态,透射电镜(TEM)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IH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分析结肠组织ZO-1和CLDN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肠激安方低剂量组大鼠AWR内脏敏感性评分降低(P<0.05,P<0.01);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的结果显示,IBS-D模型组紧密连接不完整,部分有断裂,缝隙连接增宽,给予药物干预后,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中破坏的紧密连接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和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结肠组织中ZO-1和CLDN1的mRNA相对含量升高(P<0.05,P<0.01),ZO-1、CLDN1的平均光密度(IOD)值升高(P<0.05,P<0.01)。结论肠激安方可改善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异常,上调结肠黏膜上皮细胞ZO-1和CLDN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综合征(IBS-D) 紧密连接蛋白(CLDN1) 上皮细胞闭锁小带蛋白(ZO-1) 大鼠
下载PDF
肠激安方对IBS-D模型大鼠脾虚泄泻及miRNA-29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祝赫 石玉莹 +2 位作者 吴映秀 肖茜 唐洪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309-1315,共7页
目的基于miRNA-29a探讨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三因素(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分组后给予肠激安方干预,给药结... 目的基于miRNA-29a探讨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三因素(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分组后给予肠激安方干预,给药结束后定时考察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值、自主活动行为特征,并通过腹部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直肠扩张实验评估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D-乳酸(D-lactate,D-LA)的含量;RT-qPCR法检测结肠中miRNA-29a的含量。结果AWR评分、结肠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三因素法复制大鼠IBS-D模型成功。与空白组比较,IBS-D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明显降低,糖水偏好值显著降低,内脏敏感性评分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肠激安方低剂量组的大鼠体重升高,糖水偏好值升高,AWR内脏敏感性评分降低。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组织形态学无明显的病理变化。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D-LA和DAO的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血浆中D-LA明显降低,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肠激安方低剂量组血浆中DAO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中miRNA-29a的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匹维溴铵组、肠激安高剂量组、肠激安低剂量组大鼠的结肠组织中miRNA-29a的含量降低。结论肠激安方对改善IBS-D脾虚泄泻具有一定的作用,肠激安方能够降低IBS-D大鼠结肠组织中miRNA-29a的含量,提示肠激安方干预IBS-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miRNA-29a的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综合征 小分子核糖核酸29a 腹部回缩反射 二胺氧化酶
下载PDF
抗激护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安琦 芦希艳 +2 位作者 王伟 安荣 冯军强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0期1382-1386,共5页
目的:分析抗激护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观察组口服抗激护肠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中华生存质量量表(C... 目的:分析抗激护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观察组口服抗激护肠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中华生存质量量表(ChQOL)评分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白介素-10(IL-10)、神经肽Y(NPY)。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大便频次、性状、腹痛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但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分别优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Ch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hQOL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激护肠方能明显减轻IBS-D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肠黏膜、减轻炎性反应、调控脑-肠轴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腹泻型 匹维溴铵 黏膜屏障 炎性因子
下载PDF
UHPLC-MS/MS法同时测定肠激安方冻干粉中10种成分
13
作者 吴映秀 唐洪梅 +3 位作者 王永福 张毅靖 黄育生 甘剑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02-2307,共6页
目的建立UHPLC-MS/MS法同时测定肠激安方(白芍、白术、黄芪等)冻干粉中芍药苷、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橙皮苷、柚皮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方法该药物70%甲... 目的建立UHPLC-MS/MS法同时测定肠激安方(白芍、白术、黄芪等)冻干粉中芍药苷、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橙皮苷、柚皮苷、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方法该药物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Phenomenex-C18色谱柱(50 mm×2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7 mL/min;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ESI);全扫描、选择离子监测(SRM)模式。结果10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8),平均加样回收率85.92%~101.12%,RSD 1.15%~4.13%。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稳定,可用于肠激安方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粉 化学成分 UHPLC-MS/MS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钟如帆 黄育生 +5 位作者 唐洪梅 刘媛 柴玉娜 熊芬 祝赫 石玉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74-178,I0007,共6页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各6只,连续给药14 d,正常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IBS-D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神经元形态,检测海马、结肠中BDNF的基因、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减少(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升高(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可明显改善IBS-D焦虑抑郁样行为,下调结肠、海马中BDNF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综合征 疏肝健脾法 焦虑抑郁样行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基于色氨酸代谢及ERK信号通路研究肠激安方对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
15
作者 卢琴 李鸿斌 +4 位作者 杨惠霏 齐诗语 谢翔雨 祝赫 唐洪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486-1493,共8页
目的:研究肠激安方是否能通过干预色氨酸代谢及其下游NMDAR1/ERK/BDNF信号通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肠激安方组(16.74 g·kg^(-1))、匹维溴铵组(18 mg·kg^(-1)),每组... 目的:研究肠激安方是否能通过干预色氨酸代谢及其下游NMDAR1/ERK/BDNF信号通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肠激安方组(16.74 g·kg^(-1))、匹维溴铵组(18 mg·kg^(-1)),每组6只。采用三因素法建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给药2周,每天1次,最后处死大鼠取材。通过烘干法测定大鼠粪便含水率、腹壁撤退反射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测定糖水偏好及HE染色进行模型评价。采用LC-MS测定大鼠血浆色氨酸代谢产物含量,q-PCR法检测NMDAR1、CREB1、BDNF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DO1、NMDAR1、ERK1/2、pERK、CREB1、BDNF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IDO1的表达,ELISA测定IFN-γ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组和匹维溴铵组大鼠粪便含水率、AWR评分降低,糖水偏好值增加(P<0.05);血浆中TRP、KA含量增加,Kyn、QA含量减少,IFN-γ表达降低(P<0.05);结肠中IDO1、NMDAR1、pERK、CREB1、BDNF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肠激安方可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疼痛、腹泻症状,其机制与调节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抑制IDO1酶的表达,调控NMDAR1/ERK/BDN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综合征 内脏高敏 犬尿氨酸代谢 ERK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IBS-D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柴玉娜 黄育生 +3 位作者 唐洪梅 王婷 刘媛 钟如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93-98,共6页
目的:考察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探讨其调控IBS-D脑-肠轴异常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取正常SD大鼠采用母子分离、乙酸刺激结合束缚应激的方法制造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 目的:考察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探讨其调控IBS-D脑-肠轴异常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取正常SD大鼠采用母子分离、乙酸刺激结合束缚应激的方法制造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0.018 g·kg^(-1)),疏肝健脾中药肠激安高、中、低剂量组(33.48,16.74,8.37 g·kg^(-1)),每组6只,连续ig 14 d,另取同批次正常大鼠6只作为正常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日进食量、糖水偏好情况、自主活动3种行为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和IL^(-1)0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1)βmRNA的表达,并测定胸腺系数和脾系数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组大鼠的日均进食量、糖水偏好率及自主活动均减少,血清IL-8含量及结肠中TNF-α,IL^(-1)β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血清IL^(-1)0含量明显降低,胸腺系数和脾系数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日均进食量、糖水偏好率及自主活动回升,结肠中TNF-αmRNA水平降低,血清IL^(-1)0含量升高(P<0.05),匹维溴铵组和肠激安高、中剂量组IL-8含量和结肠中IL^(-1)β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低剂量无统计学差异,各组胸腺系数显著降低(P<0.05),脾系数呈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疏肝健脾法能够改善IBS-D大鼠的肝郁脾虚状态,并能够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和一定程度地改善免疫器官功能,这可能是其调控IBS-D脑-肠轴功能异常、治疗IBS-D的作用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综合征 疏肝健脾法 免疫功能 脑-轴异常
原文传递
肠激安方对IBS-D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石玉莹 唐洪梅 +4 位作者 吴映秀 祝赫 何国栋 熊芬 张毅靖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0-85,共6页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探讨肠激安方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乳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0.018 g·kg^(-1)),肠激安高、低剂量组(33.48,16.74 g·... 目的:观察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探讨肠激安方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乳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0.018 g·kg^(-1)),肠激安高、低剂量组(33.48,16.74 g·kg^(-1)),除正常组外,均采用"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三因素结合的方法建立IBS-D模型。给药后,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Occludin,Claudin-1,紧密连接蛋白-1(ZO-1)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微绒毛排列较稀疏,紧密连接间隙增宽,有的不甚明显;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肠中Occludin,Claudin-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ZO-1 mRNA表达降低(P<0.05)。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肠黏膜细胞损伤修复;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剂量组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降低(P<0.05),肠激安方低剂量组血浆D-乳酸水平有降低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大鼠结肠中Occludin,Claudin-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ZO-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肠激安方对IBS-D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改善肠道通透性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综合征(IBS-D) 道通透性 紧密连接蛋白 四君子汤 痛泻要
原文传递
微乳TLC法分离鉴定肠激安方中多种有效成分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洪梅 闫雪 李得堂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633-1635,共3页
目的:建立以微乳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肠激安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方法。方法:以5种配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系统为展开剂,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检测肠激安方中多种有效成分,并重点考察微乳液含水量、温度等因素对分离效... 目的:建立以微乳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肠激安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方法。方法:以5种配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系统为展开剂,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检测肠激安方中多种有效成分,并重点考察微乳液含水量、温度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以含水量75%的微乳液为展开剂可检出方中黄连;以含水量75%的微乳液-甲酸(9.0∶1.0)为展开剂可同时鉴定出方中延胡索、防风、绿原酸、甘草。结论:本方法简便、环保、灵敏、结果理想,可用于分离鉴定中成药中多种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 薄层色谱法 分离 鉴定
原文传递
Auto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ces for diagnosis of colonic cancer 被引量:12
19
作者 Bu-HongLi Shu-SenXi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5期3931-3934,共4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utofluorescence spectroscopic differences in normal and adenomatous coionic tissues 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excitation wavelengths for subsequent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utofluorescence spectroscopic differences in normal and adenomatous coionic tissues 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excitation wavelengths for subsequent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Normal and adenomatous coionic tissues were obtained from patients during surgery. A FL/FS920 combined TCSPC spectrofluorimeter and a lifetime spectrometer system were used for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wavelengths varying from 260 to 540 nm were used to induce the auto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the corresponding emission spectra were recorded from a range starting 20 nm above the excitation wavelength and extending to 800 nm. Emission spectra were assembled into a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an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EEM) to exploit endogenous fluorophores and diagnostic information. Then emission spectra of normal and adenomatous coionic tissues at certain excitation wavelengths were compar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excitation wavelengths for diagnosis of coionic cancer. RESULTS: When compared to normal tissues, low NAD (P)H and FAD, but high amino acids and endogenous phorphyrins of protoporphyrin IX characterized the high-grade malignant coionic tissues. The optimal excitation wavelengths for diagnosis of coionic cancer were about 340, 380, 460, and 540 nm. CONCLUS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utofluorescence peaks and its intensities can be observed in normal and adenomatous coionic tissues. Autofluorescence EEMs are able to identify coionic t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Optical diagnosis Colonic cancer
下载PDF
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被引量:28
20
作者 Lynne V McFarland Sascha Dubl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7期2650-2661,共12页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chronic condition affecting 3%-25%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s no curative treatment is available, therapy is aimed at reducing symptoms, often with little success. Because alt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chronic condition affecting 3%-25%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s no curative treatment is available, therapy is aimed at reducing symptoms, often with little success. Because alteration of the normal intestinal microflora has been observed in IBS, probiotics (beneficial microbes taken to improve health) may be useful in reducing symptom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randomized, controlled, blinded bials of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IBS and synthesizes data on efficacy across trials of adequate quality. Pubr4ed, Medline, Google Scholar, NIH registry of clinical trials, metaRegister, and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were searched from 1982-2007. We also conducted secondary searches of reference lists, reviews, commentaries, relevant articles on associated diseases, books and meeting abstracts. Twenty trials with 23 probiotic treatment arms and a total of 1404 subjects met inclusion criteria. Probiotic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in global IBS symptoms compared to placebo [pooled relative risk (RRpooled) 0.7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 CI) 0.62-0.94]. Probiotic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less abdominal pain compared to placebo [RRpooled = 0.78 (0.69-0.88)]. Too few studies reported data on other IBS symptoms or on specific probiotic strains to allow estimation of a pooled RR. While our analyses suggest that probiotic us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in IBS symptoms compared to placebo, these results should be interpreted with caution, given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of contributing studies. Probiotics warrant further study as a potential therapy for 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BIOTICS META-ANALYS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