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循环肠灌流法研究红禾麻提取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莹 康宁芳 +2 位作者 巩仔鹏 陈思颖 兰燕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96-1906,共11页
比较红禾麻提取物在AA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实验采用体循环肠灌流法,建立大鼠RA模型,应用UPLC-MS/MS检测肠灌流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的含量,探究各成分... 比较红禾麻提取物在AA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差异。实验采用体循环肠灌流法,建立大鼠RA模型,应用UPLC-MS/MS检测肠灌流液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木犀草苷的含量,探究各成分在不同因素(pH值、药物浓度、肠段、胆汁和P-gp抑制剂)下的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槲皮苷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其余7个成分的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除绿原酸、隐绿原酸外,正常状态下各成分以回肠吸收最好,病理状态下以十二指肠吸收最好,推测药物吸收的特定部位会受疾病状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各成分的吸收均受pH、胆汁和P-gp的影响,其中,槲皮苷可能是P-gp的底物。RA能影响红禾麻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禾麻提取物 在体循环肠灌流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 吸收特性
下载PDF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琬靖 曹宁宁 +3 位作者 李晓璇 裴帅 蔡楠 肖学凤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1595-1603,共9页
[目的]考察胡黄连总苷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草夹竹桃苷共4个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阐明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胡黄连总苷肠灌流... [目的]考察胡黄连总苷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草夹竹桃苷共4个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阐明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胡黄连总苷肠灌流液中4个成分的浓度,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评价指标,考察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分别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特性。[结果]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均Ka>1.65×10^(-2)/min,Peff>2.0×10^(-5)cm/min,表明这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均良好,但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胡黄连苷Ⅰ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黄连苷Ⅰ无主要吸收部位;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主要吸收部位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此外,草夹竹桃苷与其他3个成分比较,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不同肠段中吸收均最佳。[结论]本研究阐明了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中吸收特性,为胡黄连总苷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胡黄连总苷 吸收特性
下载PDF
基于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探究滑膜炎颗粒的肠吸收特性
3
作者 彭紫薇 黄嘉怡 +5 位作者 李花花 宋扬 杜雅雯 窦敏航 杜守颖 白洁 《药物评价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43-2350,共8页
目的 研究滑膜炎颗粒中丹参素、新绿原酸、原儿茶醛、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在小肠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差异,探究滑膜炎颗粒主要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 目的 研究滑膜炎颗粒中丹参素、新绿原酸、原儿茶醛、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在小肠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差异,探究滑膜炎颗粒主要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以上8个指标性成分的浓度;考察不同肠段对8个指标性成分的吸收情况,计算肠吸收参数。结果 8个指标性成分的表观渗透系数(P_(app))均大于1.2×10^(-3) cm·min^(-1),说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情况均良好;各成分在空肠的吸收情况最好,其次是回肠和十二指肠。结论 滑膜炎颗粒各指标性成分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良好,符合口服制剂的要求,为探讨滑膜炎制剂的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作用特点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炎颗粒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吸收 丹参素 新绿原酸 原儿茶醛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咖啡酸 迷迭香酸 丹酚酸B
原文传递
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的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屈清慧 周莉 张继业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探索复方给药对单一活性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和方法学验证。色谱柱:Shim Pack ODS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 目的: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探索复方给药对单一活性成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和方法学验证。色谱柱:Shim Pack ODS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测定芍药苷时为甲醇-乙腈-1.0 mL·L^(-1)磷酸水溶液(15∶15∶70),测定刺芒柄花苷时为乙腈-1.0 mL·L^(-1)甲酸水溶液(55∶4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芍药苷)、254 nm(刺芒柄花苷);柱温:30℃。通过对相同药物浓度在不同肠段、不同药物浓度对同一肠段有效渗透系数(Peff)的影响研究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的主要吸收途径,在灌流液中添加维拉帕米研究糖蛋白抑制剂对药物在十二指肠Peff的影响,通过比较单一成分与复方灌流后的Peff差异,研究复方形式对单一活性成分在肠道吸收的影响。结果: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的质量浓度均在0.5~60μg·mL^(-1)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和0.9998;日内精密度RSD分别小于2.5%和2.9%,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3.1%,稳定性RSD分别小于3.6%和3.3%。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在大鼠小肠的Peff由大到小顺序均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二者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同时不同浓度的含药灌流液的Peff又具有显著的差别,具有浓度饱和现象,复方灌流液补阳还五汤中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的Peff高于单一成分灌流。结论:十二指肠为芍药苷和刺芒柄花苷最佳吸收肠段,以复方形式给药能够提高部分有效成分在肠道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刺芒柄花苷 黄芪 赤芍 补阳还五汤 高效液相色谱 道吸收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原文传递
基于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探究刺囊酸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婉霞 陈瑞 +2 位作者 班玉娟 汤磊 黄家宇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98-1002,共5页
目的:考察刺囊酸在小肠不同肠段、不同条件下的吸收特性,探究刺囊酸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浓度药物、不同肠段、不同p H条件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刺囊酸吸收的影响,利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刺... 目的:考察刺囊酸在小肠不同肠段、不同条件下的吸收特性,探究刺囊酸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浓度药物、不同肠段、不同p H条件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刺囊酸吸收的影响,利用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刺囊酸在十二指肠的吸收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相同浓度下,各肠段间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吸收速率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小肠各段吸收均较好,不同pH条件下结果表明,刺囊酸在碱性条件下吸收较好。与P-gp抑制剂组相比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刺囊酸在小肠全段均有吸收,且吸收完全,其吸收速率最快的部位是回肠;低浓度与中高浓度组间有显著差异,推测刺囊酸的吸收机制不是简单的被动转运;根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初步判定刺囊酸为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刺囊酸不是P-gp的底物,本实验初步探明刺囊酸的吸收特性,可为药物制剂及临床研究提供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囊酸 单向肠灌流法 吸收特性 五环三萜 高效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酚红法和改良重量法分别研究葛根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 被引量:25
6
作者 黄嗣航 龙晓英 +3 位作者 袁飞 陈莉 蔡宝玲 邱慧琳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03-607,共5页
目的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葛根素的肠吸收机制,比较酚红法与改良重量法在研究葛根素吸收机制上的适用性。方法采用酚红法、改良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并用HPLC法对灌流前后葛根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质量浓度(100、200和400μg.... 目的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葛根素的肠吸收机制,比较酚红法与改良重量法在研究葛根素吸收机制上的适用性。方法采用酚红法、改良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并用HPLC法对灌流前后葛根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质量浓度(100、200和400μg.mL-1)的葛根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酚红法测得的葛根素的吸收参数基本为负值,其结果不符合常理。改良重量法测得葛根素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但各肠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明显吸收窗;葛根素浓度升高,肠吸收有所增加,且不存在饱和现象。结论改良重量法相对酚红法更适用于葛根素的在体肠吸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吸收机制 重量 酚红
下载PDF
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嗣航 龙晓英 +4 位作者 蔡宝玲 丁锐发 李宏锋 朱文琼 刘丹霞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479-482,共4页
目的考察酚红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及葛根素、维拉帕米对酚红肠吸收的影响,探讨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HPLC法测定灌流前后酚红的含量,研究分别加入葛根素和维拉帕米后,酚红在各肠段的... 目的考察酚红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及葛根素、维拉帕米对酚红肠吸收的影响,探讨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HPLC法测定灌流前后酚红的含量,研究分别加入葛根素和维拉帕米后,酚红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加入维拉帕米后,酚红的吸收有所增加,维拉帕米质量浓度为100μg·mL-1时,与对照组比较,各肠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加入葛根素后,酚红的吸收有所增加,尤其在结肠中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酚红在肠道有吸收,且为P-糖蛋白的底物;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机制的原因之一是葛根素能促进酚红在肠道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红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葛根素 维拉帕米
下载PDF
三种研究药物肠道吸收机制的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沈芸 徐蓓蕾 +1 位作者 杨新宇 季宇彬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1-13,17,共4页
对于口服类药物,肠吸收是决定其生物利用度的关键环节,通过研究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法、在体法和体外法.分析了近几年对肠吸收实验方法研究的文献,着重介绍外翻肠囊... 对于口服类药物,肠吸收是决定其生物利用度的关键环节,通过研究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法、在体法和体外法.分析了近几年对肠吸收实验方法研究的文献,着重介绍外翻肠囊法、在体肠单向灌流法、Caco-2细胞模型法的研究进展,就其各自特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外翻 在体单向 Caco-2细胞模型
下载PDF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肠道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正红 平其能 +2 位作者 雷晓敏 李建英 蔡鹏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18-622,共5页
目的考察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逆相蒸发制备胰岛素脂质体;采用在体肠灌流法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肠道吸收;用酶-苯酚法测定血糖值;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和肠组织中胰岛素含量... 目的考察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对胰岛素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逆相蒸发制备胰岛素脂质体;采用在体肠灌流法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肠道吸收;用酶-苯酚法测定血糖值;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和肠组织中胰岛素含量。结果壳聚糖(CH)、壳聚糖-EDTA 轭合物(CEC)包覆胰岛素脂质体和CH-CEC 双层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最佳吸收部位均集中在十二指肠,胰岛素溶液的最佳吸收部位在结肠,而未包覆胰岛素脂质体和 N-三甲基壳聚糖盐酸盐(TMC)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最佳吸收部位尚不能确定。在各肠段中,以CH-CEC 双层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吸收最佳。结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脂质体能促进胰岛素经肠道吸收,并可提高其在肠道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脂质体 壳聚糖 在体肠灌流法
下载PDF
白芷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时军 翟李翔 许维桐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55-2359,共5页
目的考察白芷70%乙醇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提取物、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抗生素(诺氟沙星)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中,绿原酸组和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的表观吸收系... 目的考察白芷70%乙醇提取物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和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提取物、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抗生素(诺氟沙星)对绿原酸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中,绿原酸组和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为(6.792±1.28)×10^(-6)cm/s和(11.605±2.03)×10^(-6)cm/s,而空肠中分别为(1.700±0.53)×10^(-6)cm/s和(7.194±1.93)×10^(-6)cm/s。绿原酸组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Papp分别是(1.984±0.99)×10^(-4)/s和(15.62±4.42)×10^(-6)cm/s,绿原酸-白芷提取物组分别是(4.784±0.36)×10^(-4)/s和(37.33±2.18)×10^(-6)cm/s,绿原酸-盐酸维拉帕米组分别是(5.847±0.75)×10^(-4)/s和(44.64±5.64)×10^(-6)cm/s,绿原酸-诺氟沙星组分别是(9.673±0.81)×10^(-4)/s和(88.86±7.92)×10^(-6)cm/s。结论绿原酸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空肠,白芷对其肠道吸收显著促进作用,可能与抑制P-gp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提取物 绿原酸 吸收 大鼠外翻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盐酸维拉帕米 诺氟沙星
下载PDF
氟苯尼考与其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差异 被引量:3
11
作者 凡国庆 刘梦娇 +3 位作者 符华林 刘梦喜 李锐 尹戴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5,共5页
【目的】比较氟苯尼考及其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平衡法测定氟苯尼考及其磷脂复合物的溶解度和脂水分配系数,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氟苯尼考及其磷脂复合物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同时采用单向在体肠灌流... 【目的】比较氟苯尼考及其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平衡法测定氟苯尼考及其磷脂复合物的溶解度和脂水分配系数,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法研究氟苯尼考及其磷脂复合物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同时采用单向在体肠灌流法重点考察氟苯尼考及其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的吸收差异。【结果】氟苯尼考磷脂复合物较氟苯尼考原药的溶解度提高了36.14%,脂水分配系数降低了47.62%,且在大鼠小肠各段的促进吸收率大小表现为十二指肠>回肠>空肠。氟苯尼考磷脂复合物在十二指肠的表观吸收系数(P_(app))、有效渗透系数(P_(eff))和吸收速率常数(K_a)较氟苯尼考原药分别增加了121.93%,109.48%和90.83%。【结论】氟苯尼考磷脂复合物可以促进氟苯尼考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磷脂复合物 离体外翻 在体肠灌流法
下载PDF
升麻总皂苷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冷广意 盖芸芸 +1 位作者 左艳华 刘万卉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考察了升麻提取物中升麻苷H-2、升麻苷H-1、27-脱氧升麻亭、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25-O-乙酰升麻醇木糖苷5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MS/MS法测定灌流液中5种主要... 考察了升麻提取物中升麻苷H-2、升麻苷H-1、27-脱氧升麻亭、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25-O-乙酰升麻醇木糖苷5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以酚红为标示物,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MS/MS法测定灌流液中5种主要有效成分的浓度变化.结果发现,升麻苷H-2、升麻苷H-12、7-脱氧升麻亭、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25-O-乙酰升麻醇木糖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范围分别为1.06~3.47、1.10~4.00、1.14~4.08、1.29~4.16和1.38~4.59 min-1;有效吸收系数(Peff)范围分别为1.36~2.65、1.53~2.80、1.57~2.901、.67~3.00和1.80~3.29 cm/min.不同组分间的Ka和Peff均无显著性差异;5种主要有效成分的Peff范围为1.36~3.29 cm/min,均属于易吸收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皂苷 在体吸收 单向肠灌流法(SPIP)
下载PDF
红毛新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晓玮 杨晓莹 +2 位作者 师亚玲 王嗣岑 卢闻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红毛新碱的溶解度,增加其胃肠道吸收。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载体,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红毛新碱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肠道吸收情况。结果红毛新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为:红毛新碱和载... 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红毛新碱的溶解度,增加其胃肠道吸收。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载体,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红毛新碱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肠道吸收情况。结果红毛新碱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为:红毛新碱和载体质量比为1∶12;溶剂用量比为4∶3;溶剂蒸发温度为65℃;冷冻时间为4h;制备工艺优化的固体分散体平衡溶解度为690.2±9.8μg·mL-1,比红毛新碱提高了33倍,1h累积溶出百分率达94%,比红毛新碱提高近5倍;且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了相同质量浓度红毛新碱的在体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P<0.05)。结论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了红毛新碱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增加了其肠道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新碱 固体分散体 溶出度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下载PDF
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军林 杨涛 何开勇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5期612-616,共5页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以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高良姜素浓度,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药对高良姜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以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高良姜素浓度,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药对高良姜素吸收的影响。结果高良姜素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5.12±1.14)×10-2,(2.23±1.02)×10-2,(4.61±0.75)×10-2和(2.68±0.70)×10-2·min-1,同时它在回肠的吸收不受自身浓度和P-gp抑制药盐酸维拉帕米的影响。结论高良姜素在肠道吸收良好,吸收过程以被动扩散为主,不受P-gp外排蛋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素 道吸收 单向肠灌流法 色谱 高效液相
下载PDF
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的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瑜 王健 肖学凤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对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进行肠吸收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法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法研究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的肠吸收动力学,以判断甲基正壬酮的吸收方式和途径。结果: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法实验中,相对于... 目的:对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进行肠吸收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法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法研究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的肠吸收动力学,以判断甲基正壬酮的吸收方式和途径。结果: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法实验中,相对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的吸收率最高,4 h吸收率达87.39%;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内药液浓度的对数log C与取样时间t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法实验中,吸收半衰期为7.5 h,最大吸收率为72.35%。结论:小肠中回肠段对甲基正壬酮的吸收半衰期短,吸收率大,是甲基正壬酮的主要吸收部位。鱼腥草挥发油中甲基正壬酮肠吸收属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方式为被动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挥发油 甲基正壬酮 外翻 在体循环 吸收动力学 大鼠
下载PDF
防风提取物影响芍药苷肠道吸收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麦钰仪 林宇建 +3 位作者 时军 罗玺 刘锐萍 詹燕珊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38-1344,共7页
目的考察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以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评价指标,研究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在吸收最佳的肠段,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质量浓度... 目的考察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以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评价指标,研究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在吸收最佳的肠段,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芍药苷对肠吸收的影响,以及防风提取物、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抗生素(诺氟沙星)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响。结果防风提取物对各肠段芍药苷吸收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以回肠最为显著(P<0.01);在回肠段,芍药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和有效渗透系数(P_(eff))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20~80μg·mL^(-1))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芍药苷中浓度组比较,防风提取物、盐酸维拉帕米、丙磺舒和诺氟沙星对芍药苷的K_(a)和P_(eff)具有明显影响(P<0.05,P<0.01)。结论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肠道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芍药苷可能是P-gp和MRP2的底物,其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转运。防风提取物促进芍药苷肠道吸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gp、MRP2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芍药苷 吸收 大鼠外翻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下载PDF
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研究(-)-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吸收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海英 郭艳丽 +4 位作者 何元松 吴玟萱 李健 于定荣 石晋丽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8-1112,共5页
目的:考察(-)-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简称丁香树脂酚糖苷)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方法,考察p H值、药物浓度、不同肠段、P-糖蛋白... 目的:考察(-)-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简称丁香树脂酚糖苷)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方法,考察p H值、药物浓度、不同肠段、P-糖蛋白(P-gp)等因素对丁香树脂酚糖苷的影响。结果:丁香树脂酚糖苷在空白肠灌流和不同p H(5.0~8.0)溶液中性质稳定。丁香树脂酚糖苷单用时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其中在回肠中的吸收显著低于其他肠段(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各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肠道有效渗透率(Peff)有逐渐饱和的趋势;在与P-gp抑制剂维拉帕米联用后,其吸收显著增加(P〈0.05)。结论:该药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但在十二指肠中吸收较好;且其吸收与体内的转运蛋白P-gp有关系,与P-gp抑制剂联用后,吸收能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 在体单向肠灌流法 吸收因素
原文传递
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方法概述 被引量:20
18
作者 罗轶凡 任利翔 +2 位作者 李晓红 孙耀庭 姜明燕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5期706-710,共5页
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性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 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性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因此重点介绍了在体肠灌流法,并对在体肠灌流法中使用的循环灌流法和单向灌流法常用的几种灌流液体积校正方法等进行综述,为研究口服药物肠道吸收试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证试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认为应根据所研究药品的性质、实验要求、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而为药物剂型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吸收 药物评价 在体 肠灌流法 循环 单向
原文传递
药物肠道吸收研究方法 被引量:26
19
作者 祝诚诚 何新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0年第3期222-227,共6页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vivo)、在体法(insitu)、体外法(in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在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vivo)、在体法(insitu)、体外法(in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在体肠灌流法 外翻 Ussing CHAMBER 细胞培养模型 药物溶出/吸收动态仿生系统(DDASS)
原文传递
脂质体理化参数对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易湘洲 丁保淼 +1 位作者 严奉伟 李真顺 《中国食品添加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6-61,共6页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评价了主要理化参数对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的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壁材中随着胆固醇和吐温80含量增加,卵磷脂与胆固醇由20∶0(g/g)提高到20∶2(g/g);卵磷...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评价了主要理化参数对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的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壁材中随着胆固醇和吐温80含量增加,卵磷脂与胆固醇由20∶0(g/g)提高到20∶2(g/g);卵磷脂与吐温80由10∶0(g/g)提高到10∶5(g/g);以及卵磷脂与芯材由10∶1(g/g)提高到10∶2(g/g)有利于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的吸收;但随着胆固醇、吐温80以及芯材含量的进一步增加,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吸收下降。随着粒子平均粒径由100 nm增加到1000 nm,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是Ka和Papp分别降低到了43%~65%和24%~40%。此外,与甘氨酸螯合铁相比,经脂质体包封后其吸收效率显著提高。因此,脂质体可能不仅是一种载体,它还可能影响芯材的吸收过程,脂质体的壁材组成、粒径大小等理化参数对其吸收有显著影响,而合理的理化参数有利于提高脂质体的吸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缺乏 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 在体肠灌流法 吸收速率常数 表观渗透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