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0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和血管旁路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飞 王辉 +5 位作者 郭建明 高喜翔 佟铸 崔世军 谷涌泉 郭连瑞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 探讨腔内手术和血管旁路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病变56例,右侧病变13例;病变位于起始部65例,中段4例。结果 59例患者成功接受... 目的 探讨腔内手术和血管旁路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9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病变56例,右侧病变13例;病变位于起始部65例,中段4例。结果 59例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均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行旁路手术19例(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9例,腋-腋动脉旁路10例),术后出现淋巴瘘及消化道出血各1例。腔内治疗40例(经股动脉穿刺顺行开通20例,联合肱动脉穿刺逆向开通20例),术后出现急性脑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左侧肱动脉血栓形成1例,急诊行肱动脉切开取栓术。其余患者术后30 d内均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3~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8个月,腔内治疗和旁路手术患者间累积通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腔内手术和血管旁路手术均可有效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 内治疗 血管旁路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郭泳君 李志刚 徐晓冬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744-747,7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28,采用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对照组(n=32,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治疗策略,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踝肱指数(ABI),以及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治疗策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36)。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和ABI均高于本组术前,且联合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足背动脉血流量和ABI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与腔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3
作者 陈寅逵 杜果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96-700,共5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患者保守治疗与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ISMAD患者保守治疗与腔内治疗效果,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0月1日,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文...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患者保守治疗与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ISMAD患者保守治疗与腔内治疗效果,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0月1日,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1篇,664例ISMAD。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远期夹层重塑率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腹痛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ISMAD患者有效率、夹层重塑率均高于保守治疗,两者复发性腹痛发生率无差异,因此腔内治疗ISMAD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保守治疗 内治疗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术径路血管解剖学特征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付松 任为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期23-26,共4页
腹主动脉瘤(AAA)是腹主动脉节段的病理性扩张,腔内治疗(EVAR)是解剖结构合适的AA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径路血管作为EVAR术中穿刺以及器械输送的途径,其解剖学特征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对EVAR径路血管解剖学特征及其并... 腹主动脉瘤(AAA)是腹主动脉节段的病理性扩张,腔内治疗(EVAR)是解剖结构合适的AA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径路血管作为EVAR术中穿刺以及器械输送的途径,其解剖学特征对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对EVAR径路血管解剖学特征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腹主动脉 内治疗 径路血管 解剖学特征 并发症
下载PDF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钦涵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单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动脉夹层,为内脏区动脉分支孤立性夹层中较为少见的动脉病变,绝大部分的患者为中老年男性[...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单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动脉夹层,为内脏区动脉分支孤立性夹层中较为少见的动脉病变,绝大部分的患者为中老年男性[1-3]。目前,腔内支架植入治疗已被用于ISMAD的治疗,并被众多学者认可为治疗的首选[4,5]。因此,对于腔内支架植入治疗ISMAD的焦点问题,如腔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适用类型、不同类型支架的适用情况、腔内支架植入的疗效等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中老年男性 内治疗 动脉夹层 腔内支架 动脉分支 动脉病变 artery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并发十二指肠瘘1例
6
作者 陈诗翰 夏士博 陆清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81-83,100,共4页
患者,女性,57岁,因“腹部不适伴黑便7d,呕血、发现腹主动脉瘤3 d”于2021年11月29日急诊入院。患者7 d前出现腹部不适,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片后解黑便,3 d前突然出现呕血、腹痛,量约1000 ml,已于外院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十二指... 患者,女性,57岁,因“腹部不适伴黑便7d,呕血、发现腹主动脉瘤3 d”于2021年11月29日急诊入院。患者7 d前出现腹部不适,自行服用多潘立酮片后解黑便,3 d前突然出现呕血、腹痛,量约1000 ml,已于外院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十二指肠瘘。患者急诊入院时已休克,意识淡漠,体温37.9℃,查体脐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8 cm×8 cm,有压痛。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①腹主动脉局限性夹层,累及左肾动脉;②腹主动脉下段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瘘 血管内治疗 搏动性肿块 腹主动脉瘤破裂 多潘立酮片 左肾动脉 脐周 意识淡漠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缺血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马洋洋 季洪阁 +3 位作者 贾世浩 田风胜 王猛 姚玮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3-317,344,共6页
虽然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发生率较低,但其致死率较高。AMI的常见分型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目前,血管内治疗是AMI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AMI可选择不同的血管内... 虽然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发生率较低,但其致死率较高。AMI的常见分型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目前,血管内治疗是AMI的有效治疗策略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AMI可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内置管溶栓及联合策略。本文针对近些年AMI血管内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2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余 牟玮 +3 位作者 李强 张辉 刘平 谭轶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649-1650,共2页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是指不合并主动脉夹层,而单独出现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疾病[1],临床以急性腹痛为起病症状,
关键词 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血管腔内治疗 支架
下载PDF
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9
作者 刘浩林 白小欣 +6 位作者 蔡军 彭株丽 陈锐聪 黎劭学 涂淮 梁奖灵 林悦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3,共9页
目的观察对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危险分层评分对其进行评估,并... 目的观察对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急性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危险分层评分对其进行评估,并探讨实施急性期(≤72.0 h)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治疗。危险分层评分为本研究根据临床经验,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3-I评分基础上增加对分水岭梗死的评分内容,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急性期卒中进展或复发风险的筛选,其中危险分层评分0~3分定义为低危,4~7分定义为中危,8~13分定义为高危。以术后残留狭窄率≤50%且血流拓展脑梗死溶栓(eTICI)分级>2c级判定为血运重建成功。记录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饮酒史、吸烟史)、起病资料(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症状、进展情况)、病变血管、危险分层评分、术前及术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中脑血管事件(颅内出血、责任血管闭塞)及术后90 d内脑血管事件(颅内出血、脑梗死、TIA、支架内再狭窄)、死亡事件。结果30例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排除发病至血管内治疗的时间>72.0 h患者3例、因其他疾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1例、失访1例、并存其他心源性脑栓塞疾病3例、非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4例、拒绝急性期血管内治疗7例,最终纳入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患者11例。(1)1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其中男7例;年龄52~76岁,中位数年龄64岁;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例(仅9例完善了该项检查),吸烟史2例,饮酒史1例;发病至血管内治疗4.0~72.0 h,中位数时间12.0 h;左、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分别为3、8例,伴前后分水岭、内分水岭、前内后分水岭梗死分别为4、3、2例,伴内后、前内分水岭梗死各1例。(2)11例患者中,危险分层评分10~13分,中位数评分11分;术前NIHSS评分0~11分,中位数评分7分。(3)11例患者中,10例病变血管位于大脑中动脉,1例位于颈内动脉C7段;术前狭窄率70%~99%,中位数狭窄率86%;术前eTICI分级2a级7例,2b50级4例(存在远端血流缓慢);9例接受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1例接受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术后狭窄率10%~20%,中位数狭窄率15%;术后eTICI分级2c级3例,3级8例。(4)11例患者中,术后第1天发生颅内出血1例,术后第3天新发脑梗死1例。完成术后90 d影像学随访患者8例,其中支架内再狭窄2例;术后90 d NIHSS评分0~20分,中位数评分2分;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数评分1分。mRS评分≤2分患者8例,未发生死亡事件。结论初步分析表明,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实施急性期血管内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安全性有待继续观察。危险分层评分对高危患者的筛选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进展性卒中 危险分层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0
作者 原野 刘涛 刘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太和医院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18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其分为谵妄组(n=57)和对照组(n=12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太和医院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18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其分为谵妄组(n=57)和对照组(n=12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住院期间的结局指标,分析AD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谵妄组患者的年龄高于对照组患者,Stanford A型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发病至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谵妄组患者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Stanford分型为A型、发病至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时间﹥6 h、术后ICU住院时间﹥7 d、术后发生感染均是AD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Stanford分型、发病至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发生感染均是AD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临床实践中应注意筛查高危患者,做好预防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血管内治疗 谵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下肢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研究现状
11
作者 朱朝军 靖金鹏 张朝晖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8期1589-1592,1601,共5页
血运重建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但血运重建术后的再狭窄、再闭塞严重影响远期疗效。中医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具有一定优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改善下肢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再狭窄、再闭塞患者机体的环境是治疗的关... 血运重建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但血运重建术后的再狭窄、再闭塞严重影响远期疗效。中医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具有一定优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改善下肢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再狭窄、再闭塞患者机体的环境是治疗的关键。目前关于中药干预下肢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较少,且缺少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未来可从中医药调控血脂、抗氧化以及炎症因子、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表达等方面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下肢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具体机制,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再狭窄 血管内治疗 中医药 糖尿病足 动脉硬化闭塞症 内治法
下载PDF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12
作者 蔡文龙 肖荣冬 王欢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4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9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传统...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技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9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血管腔内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生理状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QOL-74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加速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 技术方法 疗效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术后运动及患侧肢体侧支血管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5
13
作者 陆爽爽 刘遵 +5 位作者 史伟浩 朱磊 冷冰 范伟健 崔晓晟 曹艳佩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描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患者的运动锻炼及患肢侧支血管建立的现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表和CTA评估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就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 目的:描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患者的运动锻炼及患肢侧支血管建立的现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表和CTA评估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就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患者,并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侧支血管的建立在运动锻炼组与非运动组的差别。结果:140例患者中,42.1%有运动,其中93.2%采取步行的运动方式,59.3%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平均时间为30.4 min,83.1%运动时无人陪同;相较于非运动组,运动锻炼组的侧支血管直径更大(Z=-4.462,P<0.01),且侧支血管数量更多(Z=-4.194,P<0.01)。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患者运动水平低、运动方式繁杂、运动频率和时间均不统一,且运动时缺乏监测、指导;运动锻炼组患者的侧支血管的大小与数量均显著优于非运动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内治疗 运动 侧支血管 现况调查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主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鹏程 张雷 +1 位作者 舒畅 李鑫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71-74,共4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因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中被广泛使用且不断发展。与开放手术相比,TEVAR和EVAR的死亡率和...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因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中被广泛使用且不断发展。与开放手术相比,TEVAR和EVAR的死亡率和再干预率较低[1],但手术时仍存在动脉直径测量不准确、图像清晰程度不足等问题,影响术中判断。实践中对于传统DSA和CTA的改进并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作为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检查的辅助手段,可弥补不足[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内治疗 血管内超声 动脉直径 开放手术 应用与进展
下载PDF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疗效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文广 万里 +7 位作者 任建庄 陈鹏飞 王家兴 毕永华 韩新巍 段旭华 李应敬 许琳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8-423,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CTA及DSA明确诊断的11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Yun分型,其中Ⅱa型5例,Ⅱb型5例,Ⅲ型1例。所有患者均行肠...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CTA及DSA明确诊断的11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Yun分型,其中Ⅱa型5例,Ⅱb型5例,Ⅲ型1例。所有患者均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术后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结果:1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单层裸支架植入3例,双层裸支架植入7例,覆膜支架植入1例,所有病例术后20 d内症状完全消失。随访时间3~24个月,期间未见症状复发,肠系膜上动脉CTA显示假腔消失,支架内血流通畅;其中2例双层裸支架植入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狭窄率均<30%。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ISMA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选择
16
作者 吴志远 连利珊 +4 位作者 张喆 刁永鹏 陈学明 冯海 李拥军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2例行保守...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2例行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SISMAD患者临床资料,对保守治疗无效转腔内手术的时机、并发症和随访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4例(33.3%)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转为腔内治疗,转腔内治疗时间为18~49 h,平均(33.8±7.6)h,患者以Yoo分型ⅣS型多见。术后随访2~72个月,平均(25.0±19.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抗血小板或抗凝相关出血性事件。1例保守治疗患者进展为夹层动脉瘤;2例腔内治疗患者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再狭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结论 SISMAD患者早期可先行保守治疗,24~48 h无效后可予积极介入干预,预后良好。Yoo分型ⅣS型患者预后可能不良,需要早期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药物治疗 内治疗 抗凝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毛彦君 苗海军 张冬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5例颅内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其分为疗效良好组与疗效不佳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5例颅内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其分为疗效良好组与疗效不佳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颅内aSAH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85例颅内aSAH患者中,疗效良好者32例,疗效不佳者5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高血压史、多发性动脉瘤、手术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改良CT-Fisher分级、引流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多发性动脉瘤、发病至治疗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改良CT-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aSAH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引流方式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颅内aSAH发病后应尽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监测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改良CT-Fisher分级,评估高血压史、多发性动脉瘤等因素,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内介入治疗 腰大池持续引流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楷 陈钦昌 +2 位作者 林细霞 李玲玲 黎洪浩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7例患者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均优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方式。结果一例患者因症状重,接诊时间超过24小时,腔内治疗后需要行部分小...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7例患者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均优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方式。结果一例患者因症状重,接诊时间超过24小时,腔内治疗后需要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另有一例患者因溶栓过程出现腹膜后血肿,在保守治疗2月后,血肿明显缩小,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无需切除肠管;其余患者均由血管腔内治疗救治成功(71.42%),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患者死亡。结论及时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能使患者在生存率及致残率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勇 丁新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脑血管痉挛(CVS)会引起脑血管的收缩,从而扰乱血管错综复杂的调控系统。它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迟发性脑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驱动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CVS的治疗选择还很少,药物疗法主要有诱发性升压... 脑血管痉挛(CVS)会引起脑血管的收缩,从而扰乱血管错综复杂的调控系统。它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迟发性脑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驱动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CVS的治疗选择还很少,药物疗法主要有诱发性升压疗法、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抗痉挛剂、促红细胞生成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非药物疗法主要有血管扩张剂的血管内干预、机械血管成形术等。CV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尚无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用来治疗CVS。随着人们对其潜在发病机制认识和理解的扩大,可能会找到好的治疗靶点。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炎症和微凝块的形成是引起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的新兴机制。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疗法是调节一氧化氮或内皮素通路,并通过抑制痉挛的作用获益。钙通道阻滞剂的进一步研究也在进行中,以更好地了解有关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尼莫地平能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管舒张,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迟发性脑缺血,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死亡率影响不大。因此,针对不同机制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更理想的方法。该文对近年来有关CVS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痉挛 延迟性脑缺血 药物疗法 治疗进展
下载PDF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20
作者 李谈 宋盛晗 +3 位作者 张望德 张杨 原标 杨宝钟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7期1188-1189,共2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估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7例SMA狭窄患者术后随访6~58个月,观察腔内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6例经CT血管成像(CTA...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估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7例SMA狭窄患者术后随访6~58个月,观察腔内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6例经CT血管成像(CTA)确诊,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6例采用1枚支架,1例采用2枚支架。有6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至半年内体重恢复至接近正常。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但仍有间歇腹部不适,体重恢复不明显。2例患者随访期内死于其他疾病,生存期间症状未复发。随访期间复查腹部血管超声未发现SMA再狭窄。结论:CTA等影像学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腔内治疗对于SMA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肠缺血 诊断 腔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